历史上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018-01-11 21:25:37 诸葛亮 张飞 刘备 关羽 曹操

  曾国藩生前 ,常把“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这一句话,挂在嘴边。四十 岁以后,曾国藩得力于悔字诀,办事愈来愈园融,处世愈来愈园通,和这一句话应该有十分 密切的关系。他的悔字诀,是不是从 《三国演义》获得,我们无从 知道。但是刘备一生,也是 悔字诀最好的写照。凡事不怨不尤,只以事先避免事后可能带来的后悔,做为警惕的 要点。用来趋吉避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年轻时,刘备常以家世特殊,身负重任。不趁早图谋,将来必定后悔。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之后, 更加小心谨慎。 惟恐稍有大意,即将为曹操所杀而后悔不已。 这才自动要求起兵到徐州迎战袁术,获得逃离曹操掌控的大好机会。三顾茅芦,乃是居于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虽然文有孙干、糜竺、简雍,武有关羽张飞赵云,还是一事无成。从水镜先生得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以安天下。否则再拖下去,必然死不瞑目,所以才如此谦卑。

  孔明下山相助,刘备言听计从。怕的是稍有违背,就可能后悔。关羽遇害,张飞以为刘备当了汉中王,早忘了桃园结义的誓言。使得刘备不顾一切,要照兵伐吴。张飞限期三军挂孝,逼得部属将他杀害。刘备明知联吴抗曹是一贯政策,也惟恐违背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为后人所耻笑。毅然不接受诸葛亮的劝阻,以及东吴特使诸葛瑾交还荆州,永结两国盟好的和解。无非是以悔的心态,来防止自己的独生行为。刘备出师不利,加上哀伤过度,终于病倒在白帝城。自知不久于人世,速请诸葛亮、李严等大臣来永安宫,只怕迟了来不及交代后事,很可能招致悔恨。孔明来了,刘备请他坐在床边。承认自己不听函相的话,才自取其败。为的是怕诸葛亮误会自己对他不任,以后不方便处理事情。看见马谡在旁边,赶紧叫他暂且退下。说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的是怕孔明重用马谡,造成悔憾。最后坦诚向孔明表示:阿斗可辅,就请辅助他;如果太不像样,可以自立为成都王。害得诸葛亮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接二连三地保证,要尽忠辅佐阿斗。

  刘备这种举动,不可能是以退为进。如果是的话,大可以仿效当年刘表要让荆州的故事,直接请孔明为汉中王。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样直接的话,对孔明的伤害太大,等于摆明不让孔明这样做。我们从刘备一生的表现, 可以相信他这样说,是出于一片真诚。就算他是骗人的,我们有一句话,可以当做参考:骗一次算骗,一直骗下去,骗一辈子,就不算骗。刘备是真诚,还是虚伪? 我们从他不接受刘表的礼让 ,不忍心抛弃新野的百姓 ,不贪恋汉中王的既得利益而为弟报仇,应该可以相信他的真诚。孔明的退休计划,由于刘备的托孤,而完全打消。 阿斗的种种行为,孔明都能够忍耐,和白帝城刘备说这一番话,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刘备地下有知,也会看到悔字诀所产生的良好效果,而含笑九泉吧!

  

  刘备为什么要托孤,难道没有其他的方法吗?

  曹操当魏王时,左慈告诉他,不妨考虑请刘备当皇帝。自己则云逝四海,或者到峨嵋山 修道。曹操对自己的处理,十分了解。已经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只有硬着头皮,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 因为他的仇人太多, 不会放过他。一旦离开权力的核心,很可能立即被追杀。他的儿子也心中有数,知道曹操在玩弄什么把戏,绝不肯中途罢手。那些依附在身旁的文武大臣,更是不会把轿子放下来,任凭曹操想不想继续坐下去?他只好把左慈当妖怪,下令追捕斩杀,以免担负忠言逆耳的罪名。

  现在轮到刘备自己,明知道刘禅的困境。实在难以突破,还要勉强让他接任。显秩序的僵化,从这里看得非常清楚。要孔明继位,不就等于要他的命?逼得非当场撞死,不足以表明他的忠心。我们不能够以现代的显秩序观点,来评鉴那个时代的显秩序。却应该深切地体认,为什么显秩序必须时堂做出调整,便是各有各的包袱,很不容易摆脱。隐秩序对改朝换代,通常比较不在乎。因为站在大气的立场,各个气球所装的气体,都是大气的一部分。换来换去,好象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显秩序要很久很久以后,才干脆废除帝制。把改朝换代的沉重包袱,整个抛弃掉。希望不要为了姓氏的不同,坚持要拼得你死我活。不过在刘备那个时代,真的除了重重拜托孔明,好好辅佐之外,根本没有别的路走。刘禅能否继承大业,那是他的事。刘备既然立他为太子,便只好把这一个难挑的大担子,不顾一切地交付给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