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上谈兵

"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纸上谈兵故事简述 赵括纸上谈兵为什么会失败?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何处?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有哪些?纸上谈兵的意思是?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近义词:华而不实。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成语故事

  相传赵国有一位差不多与廉颇齐名的上将军赵奢,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赵奢有一个儿子赵括,也读了许多兵书。他除了读书,还喜欢在家里向客人演讲兵法。赵括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所以宾客们都赞扬赵括精通兵法,称赞他真是一个将门虎子。不知天高地厚小家伙,真的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认为天下第一。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当时不少人都夸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以极其严肃诓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而赵括却把它看得很轻率,这就一定要坏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于是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两年后,秦国派王龁把上党团团包围。

...查看更多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纸上谈兵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主人公:赵括

  【纸上谈兵】出处: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千古冤将赵括: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秦赵两国战前综合实力对比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背负骂名无可厚非,可历史非身处其中不能感同身受,赵括其实并不是不堪大用的纨绔子弟,他的失败也自有其苦衷:其实,秦强赵弱是当时总的形势,赵国最后的失败实际上是一种必然,赵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要从分析秦赵两国战前的综合实力及形势入手: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专制集权制度,把全部国力都用于耕、战两件事上。到长平之战前夕,变法已近百年,秦国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拥有巴蜀和汉中两大粮仓,兵力近100万。秦国已经是战国时代唯一的超级大国了。

  韩赵魏三国是从三家分晋而来,晋在春秋时期算得上超级大国,但分而为三,单独一部分虽然仍属大国之列,但只能算是中下等了。赵国在战国七雄之中,综合实力连前三甲都排不进去:秦国变法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不必说了;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进可争雄中原,退可固守南方;齐雄占东方,毗邻大海,占渔盐之利,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秦楚齐三国才是战国七雄中的前三名,非赵国可比。就连同为从晋国中分化出来的魏国,由于曾经进行过吴起变法,拥有战斗力极强的铁甲步兵(魏武卒),实力也一度在赵国之上。所以说七雄中只有燕、韩实力稍逊于赵国。而赵国又有一大劣势,即地处要冲,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边更是有虎狼之国--秦国,此谓四战之地,兵家必争。这种地方整天打仗,无法安心进行经济建设,国力无法真正提高。

  然而,四战之地倒也另有一个好处,就是人民彪悍尚武,不畏死战,军事力量强大。尤其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改革了落后的军事指挥思想和武器技术,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军事实力大增,十余年的时间内,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领土扩张了千余里。

  所以,秦赵之争,赵国虽说综合实力不济,但单论打仗,丝毫不落下风。这种力量对比也决定了双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选择:秦国对赵国已经崛起的军事力量甚为忌惮,想通过战争彻底打垮赵国,以免赵国真正成长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赵国则极力避战,即使万不得已真打起来,也要以胜求和,切不可打成消耗战,为自己进一步提升国力赢得时间。因此才有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等等故事,即赵国通过外交途径,巧妙斡旋,既不肯被秦国占了便宜,又避免与秦国正式开战。

  然而,历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选择的结果,赵国一心避免与秦国决战,依靠人才(蔺相如)优势在一段时间内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决战毕竟还是来了,并且未能给赵国留出充足的发展时间。公元前265年,秦采纳范雎的建议,开始实施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对韩国大举进攻,相继占领了韩国的少曲、高平、南阳、野王,并阻断了韩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韩桓惠王知上党必不保,索性献上党与秦以求和自保。然而正如上一节我们提到的,上党人宁死不归秦国,太守冯亭想促成三晋联合抗秦,于是拒绝王命,反将上党献给赵国。

  这一下可给赵国君臣出了个难题:不接受上党,上党是军事要地,白送上门的肥肉不要,被秦国占了去可就失去了地利;接受上党,那就是虎口夺食,必定与秦国正面冲突,更有人认为冯亭献上党是嫁祸于人,想挑起秦赵之争。赵国群臣分为两派,相争不下。最后赵孝成王采纳了强硬派--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派兵接收了上党。至此,战事已不可避免。

  战事既开,首先要看看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秦军总数约有100万,长平一战,先后投入大约60万兵力,而且依照上一节所分析的,秦国士兵为争军功,奋不顾身,战斗力极强。将领方面,秦国主将是武安君白起,白起乃是一代名将,莫说是在当时,就是在整个战国时代,都是数一数二。赵国总兵力60万,长平之战投入大约50万,将领先是廉颇,后是赵括。赵军强于骑兵,但骑兵在广阔平坦的战场作战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不利于在山川河流之间作战。而秦军的步兵实力极强,胜过赵国。因此,秦军无论是在人数还是战斗力上都占优。

  然而赵国却占了地利,上党易守难攻,赵军利用这一点与秦军抗衡。赵军兵力、战力都不如秦军,提前接收上党就是看中地利之便,赵国当然要充分利用。

  因此,总体说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秦军占优,但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赵军并不是毫无机会。

...查看更多

历史上赵括纸上谈兵的下场:40万赵军被活埋

  祭祀,作为传统礼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君主都十分重视,讲究很多。唐朝天宝七年的五月,玄宗皇帝颁发了一道诏书[注],对朝廷和地方应祭祀的一些对象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忠臣义士孝妇等都有,不一一列说,其中烈女周宣王齐姜、卫太子恭姜、楚庄王樊姬、楚昭王女、宋公伯姬、梁宣高行、齐杞梁妻、赵将赵括母、汉成帝班婕妤汉元帝冯昭仪、汉太傅王陵母、汉御史大夫张汤母、汉河南尹严延年母、汉淳于缇萦,所在地置庙祭祀。祭祀的对象都是“忠孝礼义”的模范践行者。当赵孝成王要任命赵括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上书提出了两点请求:一是请求赵孝成王不要用赵括为将,认为他不称职;二是如果战败受罚,请求不要连累自己。很忠心、很明智、很诚恳。这似乎就是赵括的母亲被唐玄宗钦点,成为烈女的理由吧?

  烈女之所以成为烈女,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具备“女性”的女人味儿,就像《后汉书·列女传》所褒美的那样,烈女应该是“端操有踪,幽闲有容” 的人。其次,必须具备“烈性”的为人特质,就像《旧唐书·列女传》所称道的那样,烈女应该是“礼以自防,义不苟生” 的人。作为妻子,赵括的母亲确实显得很贤慧。她的丈夫赵奢,是赵国有名的良将,因为经常带兵打仗,离家在外,常常“不问家事”,家事也就自然地推给了赵括的母亲,仅从操持家务、免除丈夫后顾之忧这一点上,不难想见她的贤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当赵王赏赐赵奢金钱财物时,赵奢转手就赐给了手下的军吏和官员,自己丝毫不留,更别说带回家了,对此,赵括的母亲并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这一点,同样难能可贵。

  但作为母亲,赵括的母亲做的好像就差远了。她的丈夫赵奢曾和她谈起过赵括;作为母亲,她也应该清楚自己儿子的性情,在给赵孝成王的上书中,她坚决不同意赵括为将的态度,也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既然她清楚自己儿子的性情,既然了解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华而不实,我们不仅要问,赵括纸上谈兵的这种华而不实是怎么养成的?是“一蹴而就”的吗?显然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究其因,与她这个当母亲的不能说没有关系吧?不难想象,如果赵括的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母亲,赵括的人生一定不会如此地定格。

  表面看,赵括的母亲很忠于赵孝成王,其实不然。如果她真的忠于赵孝成王,为什么在给赵孝成王的上书中讨价还价地请求免除惩罚自己呢?这不能不叫人怀疑她上书的真实意图。一名烈女,特别是一名“烈性”十足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这么不争气,尤其是面对四十万赵军被活埋的惨状,痛苦也痛苦死了,愧疚也愧疚死了,哪还有脸面面对世人。可赵括的母亲却冠冕堂皇地以忠君的名义,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跟没事儿人似的。把赵括的母亲列为烈女,置庙祭祀,很勉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纸上谈兵也能大获全胜:何人凭这招成了东汉名将

  人们常用纸上谈兵来讽刺空谈军事理论,不能打好仗、打胜仗的军事指挥官。本文所指的“纸上谈兵”是单纯的字面含义,特指在地图前谈论作战事宜。而军事沙盘推演则是“纸上谈兵”的升级版。通俗的说,军事沙盘就是立体的军用地形图,它使军事指挥官对整个战场形势一目了然,真正达到“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境界,极大地方便了指挥官做出决策,指挥作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军事沙盘”的国家,首创者正是那位誓言男儿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的东汉名将马援,他的成名离不开那次成功的军事沙盘推演。

  话说东汉建立后,全国尚未统一,光武帝刘秀逐渐扫平了各方割据势力,唯有西方的两股势力凭险而守,伺机而动,他们是称霸陇西的隗嚣和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势力强大,隗嚣常常与公孙述相互勾结,严重威胁到了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汉政权。

  伐蜀必先取陇,刘秀一心希望能够招降隗嚣,但隗嚣总在公孙述和刘秀之间摇摆不定,终于消磨掉了刘秀的耐心。公元32年,刘秀决定自统军讨伐隗嚣。光禄勋郭宪劝阻说:“东部地区刚刚平定,人心不稳,陛下您不适宜亲自远征。”说完,郭宪甚至摆出了一副死谏的态势,他挡住刘秀的车驾,拔出佩刀,砍断了引车向前的皮带。刘秀不以为然,执意出征。然而当部队来到了漆县(今陕西彬县)时,眼见前路山高路险,易守难攻,不少将领认为前方情况不明,胜负难卜,皇帝实在不宜深入险阻,以免突遭不测。形势所迫,光武帝也变得犹豫不定,踟蹰不前。

  难以抉择之时,刘秀下令召马援前来觐见,因为马援曾是隗嚣的属下,对于陇西一带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极其熟悉。

2.png

  刘秀征询马援的看法,马援认为隗嚣一方已有分崩离析之势,如果乘机进攻,定获全胜,决不能半途而废。说着,他命人取些米来,就在光武帝面前用米堆成山谷沟壑等地形地物,然后指点山川形势,标示各路部队进退往来的道路,其中曲折深隐,无不毕现,对战局的分析也透彻明白。光武帝特别高兴,说:“虏在吾目中矣”。遂决意进军。

  次日,光武帝挥军直进,抵达高平第一城(今甘肃固原)。时凉州牧窦融率河西五郡(指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车5000辆与刘秀会合,分数路攻陇。果如马援所料,隗嚣大将十三人及部众十余万余人早已斗志全无,不战而降,隗嚣逃至西城(今甘肃天水西南),援陇蜀军李育、田弇逃至上邽(今甘肃天水)。汉军占据天水十六座城池,刘秀派吴汉、岑彭围西城,以耿彝围上邽。至此,隗嚣军主力基本上被汉军消灭。此战,马援“堆米为山”的沙盘推演是此战取胜的重要原因,这在战争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马援得到了刘秀的重用,一代名将就此起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赵括代替了廉颇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