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皇宫

"

  元代先后有四座都城,故而宫城也有四座。1206年,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不断扩张势力,很快统一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

  1235年,他的继承者窝阔台在草原深处着手建立帝国的都市建筑,这就是哈刺和林城。

  1251年,蒙哥汗在漠北即位,其弟忽必烈南下驻帐于滦河上游的金莲川地区,广征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选择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继汗位,这里成为临时都城。元上都是蒙古族掌握政权后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国都城。

元朝皇宫

元朝皇宫——元代建立后修建的都城

故宫下藏着元朝皇宫 考古正在探秘紫禁城前世

  “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元朝的皇宫,即元大内,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书中令人神往,但这么多年来,考古学家几乎没有在紫禁城中找到任何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日前,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发布一组考古成果,其中包括在故宫的隆宗门西发现元代地层及元大内建筑物遗存,立刻引发广泛关注。壮丽富赡的元大内是否就在现存的紫禁城之下?

  元大都宫城位置和中轴线在哪儿,学界一直没有定论

  故宫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关于北京的许多秘密层层叠压在宫殿之下。

  “元朝在北京的统治时间比较短,不过80多年。元大都至少2/3都已经被叠压在明清的北京城下,面貌不清。上个世纪60年代,北京城的城市考古开始之后,考古学家结合考古材料与古代的地图和文献,逐渐把元大都城墙的位置确定下来,并最终落在了地图上。”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所说的考古学家,正是已故的徐苹芳先生。

元明清三代的皇宫

网络配图

  徐苹芳先生还对北京城的其它元代遗址进行了考证,确立了元大都几个重要的坐标基点。比如北海公园,是元大都当时非常重要的中心区域,明清没有大动过。团城,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元代遗迹。还有阜成门的白塔寺,据说是忽必烈亲自选址而建。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那就是元代的宫城,也就是元大内在什么地方,它的中轴线和紫禁城的中轴线是否重合。虽然没有更多的考古证据,徐苹芳先生认为两者是重合的,从景山、地安门到钟鼓楼一线,动土时都有道路的痕迹。”李季说。

  当然也有其它观点。目前主要有两说,一说认为元大内的中轴线要大大地往西,应该就在北海公园。还有的认为在北海与现在的中轴线两者之间,以故宫的断虹桥为点。因为断虹桥石头的栏板、雕刻的样式与元代非常相似,很多人认为是元代的原物,它可能是中轴线上的一座桥。但这些都是根据文献进行推测的,并没有什么考古的证据。

  “这些年故宫一直都有动土,每一次动土也都有古建部的人在现场勘看记录,但之前在紫禁城范围内始终没有发现任何的、可以确认的元代遗存。”李季说。

  在紫禁城任何地方动土都是大事儿,考古只能随着一些刚性的基建走 ...查看更多

故宫地下竟隐藏元朝皇宫 紫禁城下还有秘密

  我们所熟知的紫禁城,其实是建造在另一座宫城的遗迹之上的,考古学家发现,故宫的隆宗门西发现元代地层及元大内建筑物遗存,壮丽富赡的元大内是否就在现存的紫禁城之下?

  故宫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关于北京的许多秘密层层叠压在宫殿之下。

  “元朝在北京的统治时间比较短,不过80多年。元大都至少2/3都已经被叠压在明清的北京城下,面貌不清。上个世纪60年代,北京城的城市考古开始之后,考古学家结合考古材料与古代的地图和文献,逐渐把元大都城墙的位置确定下来,并最终落在了地图上。”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所说的考古学家,正是已故的徐苹芳先生。

64856275_2.jpg

网络配图

  徐苹芳先生还对北京城的其它元代遗址进行了考证,确立了元大都几个重要的坐标基点。比如北海公园,是元大都当时非常重要的中心区域,明清没有大动过。团城,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元代遗迹。还有阜成门的白塔寺,据说是忽必烈亲自选址而建。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那就是元代的宫城,也就是元大内在什么地方,它的中轴线和紫禁城的中轴线是否重合。虽然没有更多的考古证据,徐苹芳先生认为两者是重合的,从景山、地安门到钟鼓楼一线,动土时都有道路的痕迹。”李季说。

  当然也有其它观点。目前主要有两说,一说认为元大内的中轴线要大大地往西,应该就在北海公园。还有的认为在北海与现在的中轴线两者之间,以故宫的断虹桥为点。因为断虹桥石头的栏板、雕刻的样式与元代非常相似,很多人认为是元代的原物,它可能是中轴线上的一座桥。但这些都是根据文献进行推测的,并没有什么考古的证据。

...查看更多

故宫下藏着元朝皇宫:考古正在探秘紫禁城前世

  “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元朝的皇宫,即元大内,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书中令人神往,但这么多年来,考古学家几乎没有在紫禁城中找到任何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日前,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发布一组考古成果,其中包括在故宫的隆宗门西发现元代地层及元大内建筑物遗存,立刻引发广泛关注。壮丽富赡的元大内是否就在现存的紫禁城之下?

  元大都宫城位置和中轴线在哪儿,学界一直没有定论

  故宫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关于北京的许多秘密层层叠压在宫殿之下。

  “元朝在北京的统治时间比较短,不过80多年。元大都至少2/3都已经被叠压在明清的北京城下,面貌不清。上个世纪60年代,北京城的城市考古开始之后,考古学家结合考古材料与古代的地图和文献,逐渐把元大都城墙的位置确定下来,并最终落在了地图上。”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所说的考古学家,正是已故的徐苹芳先生。

元明清三代的皇宫

网络配图

  徐苹芳先生还对北京城的其它元代遗址进行了考证,确立了元大都几个重要的坐标基点。比如北海公园,是元大都当时非常重要的中心区域,明清没有大动过。团城,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元代遗迹。还有阜成门的白塔寺,据说是忽必烈亲自选址而建。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那就是元代的宫城,也就是元大内在什么地方,它的中轴线和紫禁城的中轴线是否重合。虽然没有更多的考古证据,徐苹芳先生认为两者是重合的,从景山、地安门到钟鼓楼一线,动土时都有道路的痕迹。”李季说。

  当然也有其它观点。目前主要有两说,一说认为元大内的中轴线要大大地往西,应该就在北海公园。还有的认为在北海与现在的中轴线两者之间,以故宫的断虹桥为点。因为断虹桥石头的栏板、雕刻的样式与元代非常相似,很多人认为是元代的原物,它可能是中轴线上的一座桥。但这些都是根据文献进行推测的,并没有什么考古的证据。

  “这些年故宫一直都有动土,每一次动土也都有古建部的人在现场勘看记录,但之前在紫禁城范围内始终没有发现任何的、可以确认的元代遗存。”李季说。

  在紫禁城任何地方动土都是大事儿,考古只能随着一些刚性的基建走 ...查看更多

探索紫禁城的前世 故宫下面是不是元朝皇宫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元朝皇宫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说起故宫,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故宫是这些历史最好的见证者。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天去旅游的人不在少数,最出名的两个景点应该就是万里长城和故宫了,如果你来北京不来这两个地方看一下那就相当于白来了。

image.png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故宫对外开放迎来了非常多的人的观赏,让人们对这座神秘的宫殿有了更多更全新的认识,故宫是明朝清朝两代皇帝的皇家宫殿,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先后有过24位皇帝在宫里居住过,但是在明朝和清朝之前,还有建立了80多年的元朝,而当时的元朝的首都就是在北京,被称为元大都。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历史学家,那就是在一些历史资料里面,记载了元朝首都就是在如今的北京,但是目前为止除了故宫之外,并没有发现其他的皇家宫殿。直到2016年的夏天,故宫博物馆的专家终于确定了元朝的皇家故宫遗址,竟然一直埋藏在故宫下面,就在故宫的慈宁宫花园底下,这令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image.png

  在2016年的夏天,故宫博物馆的专家学者找到了这座元朝的皇家宫殿遗址之后,发现里面保存了很多完整的瓷器,还有一些碎片,在对这些瓷器碎片进行分析之后,更加确定了这个遗址就是元朝宫殿的遗址。而专家们也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可能是元代宫殿之所以消失的无影无踪,是因为明清时期为了修建新的宫殿需要重新打地基,就将原本的宫殿拆除,只剩下慈宁宫花园底下的这一座没有被拆,所以才得以保存下来。而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是有很多历史疑问没有被解开的,但是相信随着考古学家们的努力,这些疑问终将会被打开。

image.png

  不过现在考古专家也不敢继续挖掘了,因为毕竟元朝宫殿是在故宫的地底下,故宫原本的建筑结构是比较复杂的,希望在不破坏原有基础建筑的基础上,让元朝大内宫殿重见天日,而这对于考古发掘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现在考古学家都达成了共识,发现遗址先不要急于往下挖掘,要谨慎的揭露出其大概的位置、性质等,最终拿出一套科学研究保护发掘方案!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能够让地下宫殿早一点浮出水面,让更多的人可以一睹元朝宫殿的风采。

image.png

  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如果去故宫游玩的话,一定要去慈宁宫花园看一看,据说这片遗址保存的还算完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元朝皇宫在什么地方 元朝皇宫简介

  元代先后有四座都城,故而宫城也有四座。1206年,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不断扩张势力,很快统一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

image.png

  1235年,他的继承者窝阔台在草原深处着手建立帝国的都市建筑,这就是哈刺和林城。

  1251年,蒙哥汗在漠北即位,其弟忽必烈南下驻帐于滦河上游的金莲川地区,广征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选择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继汗位,这里成为临时都城。元上都是蒙古族掌握政权后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国都城。

  1267年,在金中都东北营造新都即大都城,1276年基本建成。将开平府更名为上都,亦称上京、滦京、成为和元大都并列的草原都城。

  1307年,元武宗海山即位,下诏在旺兀察都创建中都,1311年,武宗病卒,仁宗即位,敕令停建,中都至此冷落,元朝末年,中部毁废。

  蒙古帝国时期

  和林万安宫

  哈剌和林(突厥语,意为“黑石”)故址位于今蒙古国前杭爱省鄂尔浑河右岸呼舒柴达木之南20公里的额尔德尼召近旁,距乌兰巴托市380公里。根据《元史》的记载,成吉思汗确定哈剌和林为都城是在1220年,兴建宫殿是到了窝阔台当政时期的1235年才开始的。哈剌和林城由外城和宫城两个部分组成。外城南北墙为1500米,东西墙,长的地方为1120米,短的地方为580米,主轴方向为北偏东30度。外城周长约5.2公里。外城内,东南角有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店铺。根据史料记载,在城内,除两大居民区以外还建造了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异教徒的庙宇,包括两座伊斯兰教徒寺院和一座基督教徒教堂等建筑。宫城,即窝阔台汗兴建的“万安宫”位于外城西南隅,宫殿围墙呈不规则方形,长约255米,宽约220〜255米,内有5个台基,中央的台基高约2米。万安宫由觐见大厅、侧楼和大门殿组成。靠近万安宫觐见大厅左右两面的是侧楼。这里是仓房或者诸王、贵子们的豪华住宅所在。宫城的南侧有一只用花岗石雕塑成的龟趺,龟背上有方形切口。这样的龟趺在哈剌和林附近共有四座,皆为圣旨碑文的台座。

image.png

  万安宫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佛像雕塑、壁画和成千上万的擦擦等与佛教有关的遗物。显示了当时哈剌和林的佛教活动和佛教艺术的发展规模。大蒙古国时期,《大藏经》、《古兰经》等宗教经典著作,在哈剌和林寺院的教堂内被普遍收藏并翻译。同时,各种宗教文化、哲学等,通过各类宗教人士传播到哈剌和林。

  哈剌和林是蒙古人在北方草原上修筑的第一座都城,不仅是大蒙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还是13世纪东西方世界之间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元朝时期

  元上都宫城

  上都城坐北朝南,城垣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200米,四周有一道宽约20米的护城壕环绕,从外向里,由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组成。皇城在全城的东南,城墙夯土外砌砖石,东西各二门,南北各一门,每面墙长1400米。皇城正中偏北是宫城,东北角是华严寺,西北角是乾元寺,东南和西南二角亦各有一座庙宇。宫城城墙夯土外包以青砖,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东、西、南三面有门。城内宫殿建筑各自成群,互不对称,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城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和宫观。上都宫城内的宫殿建筑,最主要的是大安阁。元代许多诗人都把高入云霄之大安阁视作上都的象征。元朝重大典礼多在大安阁举

  行。如元代诸帝继位时,在大安阁举行即位仪式。除大安阁外,较大的宫殿建筑有洪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阁、睿思阁、仁寿阁等。其中以水晶殿比较重要。水晶殿俗名凉殿,是夏季皇帝乘凉的地方,常在殿中举行宴会。

image.png

  上都的外城,北半部为皇家园林区,南半部为宫帐区。城北依地势高缓,借景创物,建有横贯城垣,纵向800米,外城北墙富于自然风趣的大型御苑,其面积大于城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所种奇花异草和豢养珍禽异兽,不但满足了皇亲贵戚游览观赏的情趣,同时对调解、稳定上都城的自然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城内设置大面积的苑囿,实为元代首出机杼。元上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元大都宫城

  1264年八月,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1267年决定迁都位于中原的中都,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

  忽必烈迁都燕京后,乃居住于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兴建工作。中书省官员刘秉忠为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

image.png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时,大都的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至元二十二年,发布了令旧城(金中都故城)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地过八亩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

  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有四十至五十万居民自金中都故城迁入大都。此时期还陆续完成了宫内各处便殿、社稷坛、通惠河河道、漕粮仓库等建筑工程。元大都的营建工作至此基本完毕。此后元代各帝陆续又有添建,如孔庙、国子监、郊祭坛庙和佛寺等,但对元大都总体布局没有变动。

  中心之阁以南为皇城。皇城四周建红墙,又称“萧墙”,其正门称棂星门,左右有千步廊。萧墙的东墙外为漕运河道。皇城并非以大内宫城轴线为基准、东西对称,而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这种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点。

image.png

  宫城,又称大内。大内正门为崇天门,北面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崇天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桥(相传今北京故宫内之断虹桥)。大内正殿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场所,面阔十一间,后有廊庑连接后殿。大明殿之后为延春阁,为皇后居所。此外还有玉德殿、内藏库、鹰房、羊圈等建筑。

  整个皇宫宫殿建筑群一方面沿袭贯彻儒家建都学说的思想,突出全城的中轴线,并保证主体宫城正门、皇城正门、都城正门皆在中轴线上。另一方面,由于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其自身游牧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碰撞融合,对传统意义上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做了部分创新与改造。

  其中最为让人称道的一笔就是将皇宫与园林融为一体,围绕太液池形成的宫殿群与琼华岛上的广寒殿遥相呼应。在整个元朝皇宫一期建筑群中,最为瞩目的就是于至元十年 ( 1273) 十月建成的以大明殿为主体的皇宫正殿。从规模上看,新建的皇宫正殿所含建筑数量为整个宫殿群中最大的一个,共计大明门 7 间,大明殿 11 间,寝殿 5 间,香阁 3 间,两翼室各3 间,周庑房屋 120 间。

  从功能上看,大明殿类似于故宫的太和殿,是当时举行朝会、宴会及典礼的重要活动场所。元代著名诗人刘鹗就曾作诗描述这壮观的场面:“云开日上黄金 殿,地迥风鸣碧玉珂。虎豹关临仪仗肃,鱼龙海 会俊良多。”但元代的大明殿又与明清时期的皇宫正殿有些许不同。元代大明殿不仅类似于太和殿还兼具明清时乾清宫的职能,皇帝不仅在此办公还在此作息。由此可见,元代的外朝与内廷并无严格区分,这也是相比明清宫廷的极大区别。除此以外,元代大明殿内皇帝与皇后的座位并排设置,两侧还设有宗王及文武百官的座位。但明清时期的皇宫正殿内通常只设皇帝御座,并无皇后及百官的座位。不难看出,在元代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男女之间的尊卑差距并无悬殊,臣子之间也无太大差距。

  历时近20年后,即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整个皇宫建造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其中包括了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附属建筑。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历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遣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征,全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英勇善战,于同年七月抵达通州。元惠宗闻讯后大惊失色,下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自己携后妃、太子、公主自健德门出城北逃避难。到了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明朝军队将大都齐化门攻破,并由此入城。在明军彻底占领大都后,明太祖下令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大将徐达秉承太祖旨意,号召众人点火烧毁了元皇宫,并且严禁史书史料提及此事,因此,对于中国百姓而言,元皇宫的存在和消失似乎悄无声息。

  此外,元大都城墙虽被废弃却未被拆除,直至嘉靖朝俺答之变时,在土城仍有明军驻守。到了明朝末年,由于年代变迁,元大都南城垣已被剥蚀为数座土丘,至清朝,大都南城垣遗迹已完全消失。

  元中都皇宫

  元中都的崛起是一个奇迹。中都坐北朝南,由廓城、皇城、宫城回字形相套,具有皇城格局。中都城首先在规制上就显现出壮观和辉煌的构架。宫城南北长610米,东西宽555米,城垣较完整。宫城中心大殿处于四门交点上,大殿三层台基,中层南北长90米,中部因前后殿分野呈亚腰状。东西宽48米。二、三层台基共有7条14级踏道。前殿踏道直通南门,中间御道宽7米,两旁臣道各宽5.5米。前殿大而方,后殿短阔,中间游廊连接,呈工字形。大殿后寝台上,有两个汉白玉莲花柱础,础径1米。

1585624549460630.png

  大殿的御道上铺着龙纹地砖,方形地砖四角有法轮纹饰,中间团龙喷云吐雾,栩栩如生。臣道顶端东北角出土的汉白玉角石长93厘米、宽38厘米、厚22厘米,正面浮雕纹饰为游龙戏珠图形;侧面图形为凤穿牡丹。前殿东步道台阶下出土两幅奔马图形砖雕。奔马于祥云氤氲中昂首甩尾,四蹄腾空,疾驰如飞,属元代砖雕精品。

  前殿中轴线上三分之一处的地砖下有一块方形青石板,板上纵横各划六格,共36格。每格内有一组八思巴文数字,纵横及对角线每行六组数字的总和为111,名为六六幻方,此喇嘛教镇符,是镇宅辟邪之物。1998年,元中都重新被发现。1999年元中都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1307年,元武宗海山即位,下诏在旺兀察都创建中都,1311年,武宗病卒,仁宗即位,敕令停建,中都至此冷落,元朝末年,中部毁废。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