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元璋率兵打败元兵,一路势不可挡,正准备建立自己的千秋万代之时,选择国家的都城,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且究竟定在那里最好呢?朱元璋为此几经波折。
最初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后,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然而这里土地贫瘠,民生艰苦,而且接近元朝的军事力量,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成就不世之伟业,必须另择一个既有经济保障又地形险要的根据地,这样金陵就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
金陵,北有长江天堑,为形胜之地,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为都城。冯国用首先向明南京城墙朱元璋建议攻取金陵,"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以临四方。叶兑也上书请求定都金陵,然后就可以拓地江广,进军两淮,北征蒙古,退军又可以据长江以自守。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听取谋士的意见,攻取金陵,改称应天府,修建宫殿,以此为争夺霸业的基础。此后十余年间,朱元璋南征北战、四出征讨,将江南群雄依次消灭。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然而朱元璋只是暂时肯定了应天作为京师的地位,并没有正式确立国都。作为自己成就霸业的地方,朱元璋为何不肯确立应天为国都呢?首先,朱元璋觉得以应天为国都的历朝都是气数不久,似乎不太吉利。其次,有些大臣认为"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明南京聚宝门藏兵洞,而且应天偏处江左,在位置上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
三月,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许多人建言定都汴梁。朱元璋很重视,于四月亲自前去实地考察。他认为汴梁虽然位置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论形势不如应天。八月,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朱元璋既然对汴梁不甚满意,为何又要定为北京呢?原来他考虑到汴梁是宋朝的旧都,北上征讨元朝时可以唤起北方民众的民族情感,有很大的号召力;而且当时西北未定,需要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基地。
虽然确定了应天、汴梁的两京制度,但是朱元璋并没有修建汴梁的打算,他还在寻找更加合适的地方。洪武二年(1369)八月,平定陕西。在这种情况下,定都之议再起。九月,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议国都之地。大臣各抒己见,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等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利弊之后,提出了以临濠为中都的想法,"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南京莫愁湖胜棋楼(传说太祖与徐达在此下棋)足以立国。
临壕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建中都,何如?"临濠在元朝时称为濠州,洪武七年改称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群臣岂敢有异议?这样,明初就形成了南北两京、中都并存的情况。从九月开始,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他之所以决定以临濠为中都,甚至一度想迁都临濠,除了这里是他的家乡,还与优待淮西功臣集团有关。众所周知,朱元璋在起兵反元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淮人多随同他东征西讨,立下功劳,成为开国功臣,包括丞相李善长、徐达和功臣汤和、耿君用、耿炳文、郭兴、郭英、周德兴、常遇春、陆仲亨、曹震、张翼、陈桓、谢成、李新、何福、张龙、张赫、胡泉、陈德、王志、唐胜宗等人,其中汤和与周德兴还是朱元璋同村伙伴。能够光宗耀祖、荣归故里,当然是他们所愿意的。
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在巡视中都修建情况后,突然下令停止修建。此时中都修建达6年之久,已经颇具规模。停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朱元璋与淮西功臣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违法乱纪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结党谋取私利,与朱元璋加强皇权背道而驰。他担心在淮西功臣集团的老家建都,会更加助长他们势力的膨胀。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定都问题才算告一段落。
其实,朱元璋对南京一直不是很满意,迁都的想法从来没有打消过。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颇有迁都关中的打算。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残余力量。迁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朱标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不料世事无常,太子朱标于第二年病逝,使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问题了。
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祭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听起来真是异常的凄凉,也能感觉到国都问题一直令朱元璋不能释怀。
朱元璋这样费尽苦心地更张制度,反复斟酌定都问题,无非是因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代固守,传之久远。因此,他不会允许任何人对其统治和权力构成威胁,甚至那些被他认为会对其子孙的统治构成威胁的人,他都会毫不手软,必欲除之而后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当朱元璋率兵打败元兵,一路势不可挡,正准备建立自己的千秋万代之时,选择国家的都城,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且究竟定在那里最好呢?朱元璋为此几经波折。
最初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后,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然而这里土地贫瘠,民生艰苦,而且接近元朝的军事力量,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成就不世之伟业,必须另择一个既有经济保障又地形险要的根据地,这样金陵就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
金陵,北有长江天堑,为形胜之地,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为都城。冯国用首先向明南京城墙朱元璋建议攻取金陵,"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以临四方。叶兑也上书请求定都金陵,然后就可以拓地江广,进军两淮,北征蒙古,退军又可以据长江以自守。
网络配图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听取谋士的意见,攻取金陵,改称应天府,修建宫殿,以此为争夺霸业的基础。此后十余年间,朱元璋南征北战、四出征讨,将江南群雄依次消灭。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然而朱元璋只是暂时肯定了应天作为京师的地位,并没有正式确立国都。作为自己成就霸业的地方,朱元璋为何不肯确立应天为国都呢?首先,朱元璋觉得以应天为国都的历朝都是气数不久,似乎不太吉利。其次,有些大臣认为"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明南京聚宝门藏兵洞,而且应天偏处江左,在位置上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四大天府:应天府、顺天府、承天府、奉天府。“天”即天子的意思,这些“天府”名字的由来大多与帝王有着莫大的关系,或为出生地,或为封地,或为发祥地等可能被认为的龙兴之地。
应天府
宋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即位后,因发迹于"宋州",遂改国号为"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以帝业肇基之地升宋州为应天府。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即皇帝位,国号仍为宋,改元建炎,史称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南京应天府沦陷于金国人之手。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南京应天府降为归德府。此后的一百年间,应天府在宋金手里反复易手。
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明初建国后,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为首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为北京,为陪都;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直到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顺天府(今北京)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来了,自己的发家之地也是燕地。于是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为北京,将北平府改称顺天府,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清代继续沿用顺天府这个名称。顺天府由于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所以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辛亥革命后,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撤销京兆。
承天府
承天府(今湖北钟祥)
嘉靖皇帝朱厚熜和明成祖朱棣一样,都是藩王继位。不同的是嘉靖不是造反夺位的。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也无亲兄弟,所以才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即明世宗嘉靖皇帝。由于嘉靖皇帝的皇位不是他父亲手里继承的,属于藩王继位,所以皇位的合法性还是存在一定的质疑。所以嘉靖皇帝不顾大臣反对强行追封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献皇帝。同时在明嘉靖十年(1531)升安陆州置承天府,治钟祥县(兴献王朱祐杬的封地)。改州为府虽为礼官所言“如凤阳故事(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但将故里定名承天是为了尊显所生,是要与北京顺天、南京应天相提并论。
承天府(今台湾台南)
南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1662年1月),延平郡王郑成功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后,为统辖台湾行政而置承天府于赤嵌城,取泉州佛寺承天为名。永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下台湾,清廷废承天府,改为台湾府。
奉天府
明奉天府(今湖南武冈)
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南明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王朝后迁武冈,以岷王府为王宫,改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武冈复为州。
清奉天府(今辽宁沈阳)
1644年清兵入关,迁都燕京后,盛京改为留都。并设盛京五部。该府设府尹辖有治中、通判等官职。1657年,满清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1912年,清朝灭亡,该府废除。
由此可见,应天府、顺天府、承天府、奉天府这些地名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各朝皇帝改名为此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政权、皇位是上承天意,是合法的,也是正统观念在政治中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元朝前期的建康路,后期改为集庆路,在明朝初年改名为应天府。应天之名,可以上溯到宋朝的南京应天府,而濠州红军隶属的龙凤政权,正以复“宋”为号召,集庆路又是位于龙凤南境的大都会,事似合理。但是,“应天”意指“上应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