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弘之乱

"

元弘之乱发生在1331年,这一年的八月九日改元为元弘,所以称为"元弘之乱"。

元弘之乱

元弘之乱——1331年

元弘之乱发生于什么时候?元弘之乱的背景

  元弘之乱发生在1331年,这一年的八月九日改元为元弘,所以称为"元弘之乱"。

image.png

  事件背景

  1325年北条高时传位于金沢贞显,赤桥守时任执政。1326年邦良太子死,幕府觉得按照"两统迭立"应该由量仁亲王递补为太子。而后醍醐天皇则欲立自己的儿子尊良亲王为太子。幕府将新太子的人选一递交上去立刻遭到了后醍醐天皇强烈的反对,令幕府很难堪。这样幕府自然视后醍醐天皇为自己专政的最大障碍,如果说两年前的"正中之乱"幕府和天皇虽然貌合神离,但还勉强还能凑合。那么现在,幕府已经和天皇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幕府遂准备起兵逼后醍醐天皇退位。

image.png

  "正中之乱"之后,后醍醐天皇倒幕之心不死。正好幕府内部前任执政北条高时、现任执政赤桥守时、内管领北条高资三人不合,真言宗的和尚文观和未获罪的日野俊基先后向后醍醐天皇进言,希望天皇能利用幕府内部的这次矛盾继续倒幕。后醍醐天皇采纳了这一建议,继续联络了各方反对幕府的力量。此次天皇吸取了教训,将倒幕力量的核心放在了反对幕府的"恶党"身上,同时发动比睿山的僧兵、因恩赏问题不满幕府的九州武士,还试图联系幕府内部因历史原因而与幕府离心的新田氏、足利氏,制造天下倒幕的氛围,试图与幕府决一死战

image.png

  但此时"正中之乱"大家还记忆犹新,尤其是公卿对于后醍醐天皇能否完成倒幕大业心存疑虑,同时后醍醐天皇之前的一些做法,在公卿们眼中也属离经叛道。于是正当天皇继续策划时,1331年8月天皇的近臣吉良亲元向幕府告密。幕府早就在找借口想把后醍醐天皇赶下台,正缺理由,得到这个消息,当即派兵袭击后醍醐的御所。后醍醐换上女装出逃,8月27日到达笠置山,并宣布在此临朝,与幕府决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元弘之乱的过程是怎样的?元弘之乱的最终结果

  元弘之乱发生在1331年,这一年的八月九日改元为元弘,所以称为"元弘之乱"。

  事件开始

  随着天皇临行笠置山,有一颗将星冉冉升起,日本历史上忠义的代表--楠木正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image.png

  据《太平记》记载:元弘元年(1331)8月27日天子临幸笠置山,以本殿为皇宫,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没有一个人来应募。天皇很觉烦闷,后来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梦: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绿树,枝叶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条树枝长得特别好,在其荫凉下顺次坐着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垫铺得很高,没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这是为谁而设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时候,两个扎发髻的儿童忽然出现,跪在天皇面前用袖擦泪说,天下之间暂无皇上栖身之处,但在那树苗下有朝南的座位,这是为皇上而设,请暂且坐在那里吧。两童子说完便向天上飞去。不久天皇梦醒了。 天皇认为这是天托给他的梦,便详解梦境,在"木"字旁边加个"南"字,使之成个"楠"字。天亮后天皇便问该寺的僧人,附近有没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说有个人叫楠多门兵卫正成,武艺高强,是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桔诸兄的后裔。于是天皇立刻下令将楠木正成召来。

  以上当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楠木正成是河内的"恶党",家族世代掌握着奈良大道的通行权,也是地方豪强。楠木正成可能很早就参加倒幕活动,因为正中之变以前,日野俊基就曾化装在河内一带寻访倒幕志士,极有可能当时已与楠木正成已经取得联系。

  1331年9月3日楠木正成抵达笠置山谒见后醍醐天皇,表明心迹。他说"只要楠木不死,圣业定会成功,请放心。"谒见后。立刻返回河内在下赤坂举兵,后醍醐天皇之子延历寺天台座主尊云法亲王(还俗后改名护良亲王,以下统称护良亲王)在大河国吉野举兵。天下倒幕军云集响应,各地纷纷举兵。幕府急忙调集六万大军攻打笠置山及各个倒幕据点。但是由于"恶党"们大多数都将据点设在山中,并且在山上筑城。城堡修得十分巧妙,城堡大多据险而守,上设滚石檑木,更恐怖的是有的城堡居然还有"热汤",所谓"热汤"其实就是热油,当政府军进攻快要得手时,一排热油突然从城中涌出,攻城武士们猝不提防,大都当场被烫死。加上"恶党"们熟悉山地战,作战模式又有别于传统武士间的作战。

  传统武士间作战,奉行堂堂正正的"一骑讨"。一个武士先出阵高声报出自己的姓名以及自己的武功修为,然后对方阵中一位和他水平大致相当的武士出阵,双方在众目睽睽下,在双方的鼓噪声中,厮杀于阵前。这种作战模式在抗元斗争中受到很大冲击,元军讲究集团作战,根本不和日本人通报姓名开仗就打,日本传统作战一时失效。"恶党"们不是武士,所以没有武士的这种礼仪。并且为了对付这群身穿厚甲的政府军,"恶党"们经常在路边设伏,等政府军走近了就四下而出,打得政府军毫无防备,令政府军头疼不已。这种情况下,还要强行保持礼节除了死伤更惨重之外似乎没什么其他作用了。

image.png

  在这两种因素作用下,政府军一时损失惨重。这种情况下,9月2日幕府下令调集天下军队共计20万,另一位将星--足利高氏也在征召之列。9月2日征召,9月5日就要集合。恰在5日这天足利高氏的父亲足利贞氏病故。足利高氏来不及料理后事就出发赶往京畿,参与讨伐倒幕军。同时被征召的还有金泽贞东、新田义贞。9月28日笠置山被攻下,后醍醐天皇被生擒。10月初吉野被攻下,护良亲王逃出。政府军集中力量攻击楠木正成的赤坂城。虽然滚木、热汤给政府军带来很大损失。但楠木正成还是知道赤坂城不能久守,于10月21日自己将城堡焚毁,主动出战,给予幕府军极大的损失后撤军,消失在葛城山脉之中。

  幕府强逼后醍醐天皇交出三件法器,之后下令废除后醍醐天皇,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即位,改元正庆。1332年3月日野俊基、北田具行以及先前流放的日野资朝被处斩刑,后醍醐天皇流放隐歧。史称"元弘之乱"。此次倒幕运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倒幕的核心后醍醐天皇尚在,倒幕的基础楠木正成、护良亲王等武将尚存并且游走各地,号召天下倒幕,很快北条幕府就将见到天下倒幕的威力。而在此战中涌现出的三位将星--楠木正成、足利高氏、新田义贞将为镰仓幕府的坟墓上盖上最后一铲土。

image.png

  千早城之战

  楠木正成和护良亲王潜伏之后,仍与被废的后醍醐天皇保持联系。1332年11月楠木正成河内金刚山千早城起兵。同月护良亲王在吉野城起兵,并向天下发布倒幕的令旨。一时间播磨豪族赤松则村、肥后武士菊池武时等倒幕势力再次云集响应。12月楠木正成夺回了赤坂城,楠木正成命平野将监守赤坂城,自己回千早城。幕府大军兵分三路攻打千早、吉野、赤坂三城,同时下令:"杀死正成者授丹波国船井庄,而不问其身份之高低。"。幕府军首先攻打赤坂城,平野将监率军抵抗,再次给予幕府军极大的损失,但是此时幕府军已经吸取上次山地战的教训。进攻失利后直接切断赤坂城的水源,平野将监坚守不住,只好出城投降。同时吉野城陷落,护良亲王再次出逃。至此倒幕军的主力只剩下楠木正成一支。

  进攻千早城的幕府军号称百万(实际大概约两万人),而楠木正成在千早城只率一千多人孤军奋战,楠木正成深知山城缺水的危险,事先下令凿井解决水源。所以幕府根本无法切断千早城的水源。幕府军于是采取围城战术,楠木正成不愧军神之名,时常出奇策。曾命人将稻草人穿上盔甲,引诱幕府军来攻,幕府军到时,预先埋伏的士兵一起杀出,往往能大破幕府军。楠木正成还乘幕府军围城懈怠时突然出兵,竟将幕府军的军旗抢夺了回来,挂在城楼之上,嘲笑城下的幕府军,城中士气遂大振。城外,还有熟悉地形的野伏(就是游击队),伺机打击幕府军的运粮队,配合千早城保卫战。小小一座千早城竟守了三个月。幕府久攻不下,倒幕军士气大涨。镰仓幕府灭亡前,收到的最后军情就是"金刚山尚未攻下"。

  千早城之战堪称倒幕战的转折,此战牵制了幕府军的主力,使赤松则村、菊池武时有足够的时间向京都进发。正是由于赤松、菊池对京畿的威压,才使得幕府不得不派足利高氏、新田义贞再次出阵,结果足利在半路上倒幕,新田则反攻镰仓,导致了幕府的最终灭亡。这一切如果没有楠木正成守千早城三月不落的战绩,是很难实现的。

image.png

  重回京都

  就在幕府调兵遣将对付楠木正成时,后醍醐天皇也在与各地倒幕势力联络,准备出逃。1333年2月后醍醐天皇和名和长年共同从隐岐逃出,在伯耋国船上山下达倒幕令旨。

  倒幕令旨很快传遍了全国,足利高氏也收到了令旨,此时幕府要求他出兵讨伐楠木的命令也到了。此时足利高氏正在生病,幕府的命令多少令他不愉快。同时关于他要反叛的消息也在镰仓传得沸沸扬扬,幕府要求足利高氏留下他的妻子和孩子做人质,足利高氏虽然愤怒,但表示同意,幕府为了表示慰问赐给足利高氏象征源氏嫡流的白旗。1333年3月3日足利高氏怀着反叛幕府的心离开了镰仓。

image.png

  足利高氏反叛之心的形成,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镰仓北条幕府的表现令他失去信心,无论是抗元斗争后的犒赏问题,还是此时幕府在天下人心中糟糕的形象,以及天下倒幕的形势。都令足利高氏觉得幕府这条大船已经行将沉没了。

  2、 足利氏源氏嫡流的后裔,而镰仓北条氏只是平氏的庶流,这在重视出身和门第的武士心中简直是奇耻大辱。

  3、 有野心的人当天下大乱时,就会寻机而动,尤其是足利高氏能力较高,门第也较高,很自然会反幕府以达到个人野心。加上此时他和新田义贞是可以改变双方力量对比的势力,如果反叛幕府自然可以得到最大的功劳。

  4、 足利家的本领下野足利庄本是大觉寺统支配的八条院领的一部分,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足利高氏是后醍醐天皇的属下。理当勤王。

  5、 北条氏对他的不信任加速了他的反叛。

  6、 京畿形式不容乐观,而足利高氏就是要救援京畿。这是一场硬仗,能否胜利还在未知,就算侥幸胜利了,自身实力也会大受损失。这种驱虎吞狼的计谋,足利高氏是不会中计的。

  4月23日足利高氏和名越高家兵分两路进攻船上山,名越高家很快就与赤松则时交战,而足利高氏则在当地按兵不动。不久名越高家战死,名越军大败。4月27日足利高氏率军来到了丹波筱村八幡宫举起了倒幕的大旗。向天下散发讨幕的文宣。

  由于足利家是源氏嫡流的地位,对北条氏不满又无独自起兵实力的诸豪族都对其寄予厚望,长泽,山内,志知予,芦田,余田,酒井,波贺野,小山,波波伯部等当地豪族纷纷响应,加上举兵时跟随其倒幕的幕府士兵,高氏聚集了二万三千余人。

  5月7日足利高氏开始进攻京都,幕府将数万兵力分为三股,试图同时防备足利高氏和赤松则时,但这犯了兵法上的大忌--分兵。结果5月7日当天足利高氏、佐佐木道誉、赤松则时三军遥相呼应突破幕府的防线攻入京城。北条仲时、北条时益等六波罗探题一族逃往东国,5月9日在近江国莲花寺被追上,全部自杀。后伏见上皇、花园上皇、光严天皇被擒。围攻千早城的幕府军闻知京都陷落的消息,作鸟兽散,千早城防御战结束。至此北条氏的半壁河山已经失去,镰仓也已岌岌可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日本镰仓幕府第十四代执权:北条高时自杀时年仅三十岁

  北条高时(1303年-1333年7月4日,嘉元3年-正庆2 年/元弘3年5月22日) 是日本镰仓时代镰仓幕府第十四代执权(1326年),出身于北条家得宗家。 第九代执权北条贞时的第三子,母为安达泰宗之女(觉海圆成)。

image.png

  执权之前

  延庆2年(1309年),7岁时元服。应长元年(1311年),父亲贞时去世而成为得宗,北条高时当时只得9岁。贞时临死前,因高时年幼而成为指定高时的舅父安达时显及内管领长崎圆喜辅助高时。

  执权时期

  经过北条师时、北条宗宣、 北条熙时及北条基时四代执权后,终于在正和5年 (1316 年)、北条高时以14岁之龄成为镰仓幕府第十四代执权。但是当时长崎圆喜之子内管领长崎高资的权势比高时还要强大。

  北条高时在任期间叛乱不断发生,先有奥州虾夷的叛乱和安藤氏之乱,正中元年(1324年)、 京都的后醍醐天皇策动地方豪族起来讨幕以倾覆幕府。后因六波罗探题得知倒幕计划,幕府立即派使者到京,逮捕日野朝资、俊基等主谋,并送至镰仓,此事是为正中之变。

  正和4年(1326年),北条高时因病而辞退执权之位出家。下一任执权的人选内管领长崎高资支持的高时之子北条邦时与外戚安达氏所支持的(高时之弟)北条泰家对立争夺得宗及执权之位。同年3月16日,内管领长崎高资拥立北条贞显为执权以平息此斗争。北条泰家因此出家,而因不时传出暗杀贞显的传闻,同月26日,贞显辞去执权之职出家。第十六代执权北条守时就任,此一连串骚动名为嘉历骚动。

  执政后期

  元弘3年(1333年)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计划引发元弘之乱,新田义贞率军攻击镰仓与幕府军对战,幕府军队大败。北条高时与其他北条氏一门在镰仓东胜寺自杀,享年31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日本镰仓时代后期第96代天皇:后醍醐天皇的生平简介

  后醍醐天皇,为日本镰仓时代后期、南北朝时代初期第96代天皇,南朝初代天皇,讳尊治(たかはる)。后宇多天皇的次子,母谈天门院藤原忠子。在德治三年(1308年)持明院统的花园天皇即位时,尊治亲王被立为皇太子。在文保二年(1318年)因为花园天皇让位之故以三十一岁的壮年登基,同年阴历3月29日(4月30日)即位。

  镰仓幕府结束后实施建武新政,由于足利尊氏的反叛而南狩大和吉野,建立南朝政权(吉野朝廷)。

image.png

  在德治三年(1308年)持明院统的花园天皇即位时,尊治亲王被立为皇太子。在文保二年(1318年)因为花园天皇让位之故以三十一岁的壮年登基,同年阴历3月29日(4月30日)即位。

  即位后的3年时间里由父亲后宇多法皇开设院政。根据后宇多法皇的愿望,后醍醐天皇将哥哥后二条天皇的遗子邦良亲王立为皇太子;并将自己的儿子降为亲王,否定了其皇位继承权。

  这引起了后醍醐天皇的不满,同法皇发生了矛盾。这也引起了镰仓幕府的不满,最终元亨元年(1321年)后宇多法皇的院政被废止,后醍醐天皇亲政。失去法皇这一保护伞的邦良亲王后来也没能即位。

  倒幕

  虽然镰仓幕府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成功抗击元朝的入侵,但受货币经济影响,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导致了武士对幕府的不满日益增高。后醍醐天皇积极筹备倒幕计划。

  正中元年(1324年),镰仓幕府发现了后醍醐天皇的倒幕企图,责令六波罗探题将天皇身边的日野资朝等人处分,史称正中之变。镰仓幕府不知该如何处置天皇,但天皇此后更加深了倒幕的意志,同醍醐寺的文观、法胜寺的圆观等僧人亲近。

  元德2年(1329年)假借为中宫安产祈祷为由,暗地里为征讨关东祈愿,并拉拢兴福寺、延历寺等寺社势力的关系。但大觉寺统的贵族大多支持邦良亲王,而持明院统的贵族则支持镰仓幕府,后醍醐天皇陷入了孤立状态。而且邦良亲王病死后,镰仓幕府指定持明院统的量仁亲王为皇太子,后醍醐天皇的皇位岌岌可危。

  元弘元年(1331年)后醍醐天皇再次计划倒幕,但被身边的吉田定房告发;后醍醐天皇携带三神器逃出京都,以比睿山为据点,举兵讨幕。但最后被包围在了笠置山(今京都府相乐郡笠置町内)。幕府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攻陷了该城并逮捕了天皇。这就是元弘之乱。

image.png

  流放和复归

  镰仓幕府将策划倒幕的后醍醐天皇废黜,拥立持明院统的量仁亲王即位,是为光严天皇。而镰仓幕府则商议,以承久之乱中策划倒幕的后鸟羽上皇被流放隐岐岛之事为先例,将后醍醐天皇本人也流放到了隐岐岛。次年后醍醐到达隐岐岛。

  但是当时倒幕的势力,如护良亲王、河内国的楠木正成、播磨国的赤松则村(圆心)等人,活跃于日本各地,纷纷表示效忠于后醍醐。元弘三年/正庆二年(1333年)后醍醐天皇在名和长年等人的帮助下逃离隐岐岛,逃至伯耆国船上山(今鸟取县东伯郡琴浦町内)举兵讨幕。

  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守时派遣足利高氏(即后来的足利尊氏)前往征讨,但足利高氏却倒向了后醍醐一方,攻陷了幕府的六波罗探题。此后新田义贞在东国举兵,攻陷镰仓,北条氏和镰仓幕府一起灭亡了。

  建武新政

  回到京都的后醍醐天皇不承认光严天皇皇位的合法性,尊之为上皇,剥夺了他所有权力。同时废除了幕府和摄关制度,建立了天皇独裁政权,由天皇自行任免官职。这就是历史上的建武新政。同时废去了邦良亲王遗孤康仁亲王的皇位继承权,将自己的儿子恒良亲王立为皇太子。

  建武新政表面上是复古,事实上建立了天皇专制政权。而且其激进的改革、恩赏的不公平、朝令夕改的法令和政策以及对贵族、大寺社、武士等较大势力集团权利的侵害,最终导致了新政的失败。公卿们也对新政持冷漠态度,著名的二条河原落书就对新政的无能进行了批判。同时,征夷大将军护良亲王在倒幕中功勋卓著,但在足利尊氏的谗言下,被天皇放逐到了镰仓。

image.png

  足利尊氏的反叛

  建武二年(1335年),足利尊氏借镇压中先代之乱的契机前往东国,镇压成功之后在镰仓自行封赏有功的将领,与新政对抗。

  后醍醐天皇命新田义贞前往征讨,义贞在箱根竹之下之战中败北,尊氏迫近京都。但随后楠木正成、北畠显家在京都击破尊氏,尊氏逃往九州岛。翌年足利尊氏在九州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光严上皇的院宣,再次迫近京都。

  楠木正成建议同足利尊氏谈判,同时迁都以疲敌军,但被后醍醐天皇拒绝了。新田义贞、楠木正成一起讨伐尊氏,在凑川之战中战败,正成战死,义贞逃回京都。

image.png

  南北朝时代

  足利军入京后,后醍醐天皇逃往比睿山抵抗。足利尊氏建议达成和解,后醍醐天皇将三神器交出。尊氏让光严上皇开设院政,并由持明院统的光明天皇即位,制定建武式目,开设室町幕府。

  后醍醐天皇从幽禁地花山院中逃出,声称交给足利尊氏的三神器是赝品,自己本人逃到了大和国的吉野(今奈良县吉野郡吉野町),开设南朝朝廷,从此开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时代。

  后醍醐天皇让新田义贞奉尊良亲王和恒良亲王前往北陆;怀良亲王为征西将军,前往九州;宗良亲王前往东国;义良亲王前往陆奥。向各地送出皇子镇守,与北朝和室町幕府对抗。

  延元四年/历应二年(1339年)八月十五,后醍醐天皇让位给了回到吉野的义良亲王(后村上天皇),翌日遗言"讨灭朝敌、夺回京都",在吉野的金轮王寺驾崩,享年52岁(满50岁)。

  摄津国住吉行宫的后村上天皇,命令南朝下属的住吉大社宫司津守氏在庄严净土寺为后醍醐天皇举行大法要。同时足利尊氏为了吊唁后醍醐天皇,在京都建立天龙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5月7日足利高氏开始进攻京都,幕府将数万兵力分为三股,试图同时防备足利高氏和赤松则时,但这犯了兵法上的大忌--分兵。结果5月7日当天足利高氏、佐佐木道誉、赤松则时三军遥相呼应突破幕府的防线攻入京城。北条仲时、北条时益等六波罗探题一族逃往东国,5月9日在近江国莲花寺被追上,全部自杀。后伏见上皇、花园上皇、光严天皇被擒。围攻千早城的幕府军闻知京都陷落的消息,作鸟兽散,千早城防御战结束。至此北条氏的半壁河山已经失去,镰仓也已岌岌可危。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