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挟天子令诸侯

"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挟持、裹挟,本义:绑架天子号令天下诸侯。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挟天子令诸侯

挟天子令诸侯——绑架天子号令天下诸侯

谁建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人结局如何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使曹操事业成功的关键策略,其意义不下于诸葛亮在“隆中对”时为刘备提出的战略设想。那么,给曹操提出这个重要建议的人是谁呢?

  按曹操谋士的智商与名气,许多《三国演义》读者可能会想到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等人。但他们都不是。出这主意的,是陈留人毛玠。不过,毛玠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不同于“挟持”的“挟”;它所针对的,恰是不尊重汉皇的“不臣”者。

  这是《三国志》所载,《三国演义》对此并无交代。在《三国演义》里,毛玠给人留下印象的事迹,就是与大将于禁一起,接替被冤杀的蔡瑁、张允,担任赤壁大战曹魏方面的水军都督;而《三国志》却未曾提及毛玠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小说读者眼中的毛玠,和史书读者眼中的毛玠,一武一文,大不相同。

  据《三国志》,毛玠的最大贡献,是给曹公提出“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毛玠当初本想到荆州投刘表,途中听说刘表法令不明,判断此人难成大事,就改道去兖州投了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相当于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毛玠得以接近曹操,就向曹操提出自己对局势的分析。

  毛玠指出,要成就大事,首先要有理想抱负、有长远打算。现今袁绍、刘表虽然手下谋士多、兵将广、百姓众,但他们都无远大抱负,不是建立基业的人。要成就大业,还须师出有名、占据道义优势,所以您应尊奉天子,向那些不守臣道的人发号施令。而要保住地位,又必须依靠财力,您需要整顿农业耕作,储备军用物资。这样,霸业就可成功了!曹操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转调他为幕府功曹,让其专管选用人员之事。

  毛玠最大的长处,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曹操当了丞相后,让他担任东曹掾,与崔琰一起负责选拔官吏。在今天来说,主管组织人事,这可是个肥差啊!但毛玠选人不看虚名、不论社会关系。他所举荐任用的人,都清廉正直;有些人虽有名望,但行为不正派,他也不用。曹丕给他递条子,让他照顾自己的亲,毛玠直言回绝:“您所推荐的人不够升迁的资格,我不能从命。”

  毛玠这样做事,当然得罪人不少。当曹操要精简机构的时候,有人就建议将毛玠任职的东曹撤销。所幸曹操英明,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最圆的时候也在东边,人们谈到方位时,也先说东方,为什么要撤销东曹?”结果是把西曹撤销了。

...查看更多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背后:只有他肯接纳汉献帝

“挟天子令诸侯”向来被称为曹操重要的政治战略。

“挟天子”的事情,董卓作过,李催做过,可都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了

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和刘备迫不及待地称帝。

也不知道这中原军阀割据,豺狼猛虎横行,究竟是谁高举汉旗平定的。

孙权靠了父兄的基业,一个荆州是和刘备争得头破血流才夺回来。而刘备自命汉室正统,在中原混了几十年,每战必败,大大小小的诸侯几乎都投奔过了,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连哄带骗的弄到了益州,荆州还不小心搞丢了。这些就是他们自以为能够称帝的丰功伟绩。

也不知道孙权、刘备对汉室做过什么贡献?对结束中原军阀割据做过什么努力?更有什么资格指责曹操?

这“不挟天子”的政治优势,他们倒是利用了个充分十足。

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后,刘备、孙权如释重负,先后称帝。

看看曹操是怎么做的。

当董卓专权之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浩浩荡荡几十万兵马,好不威风。

董卓闻起兵,“徙天子都长安。留屯洛阳,焚宫室。”

其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有这么强大的军力,可是他们各怀私心,不愿损兵折将,这些自命忠心耿耿诸侯们的表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这个时候,曹操挺身而出,认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这个时候,天下间谁在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任?只有曹操。

曹操见诸侯们没有反应,竟独自率领自己的几千兵力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

好不容易逃了条性命回来,见到“联军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怒道:“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终于看透这些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实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号令诸侯,凭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实力的威胁,没有利益的诱惑,就算是天子的名义,也不可能指挥任何一个诸侯。

曹操对迎汉献帝有过疑虑,后来在荀彧的建议下才决定的。荀彧是正统的兵家,虽然后人对曹操的迎汉献帝的目的多有猜测,但是对荀彧的评论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至少认定荀彧对汉室、汉献帝保持了相当的尊重,甚至后来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触怒曹操,试问荀彧怎么可能提出不利于汉献帝的计策呢?曹操疑惑迎汉献帝,荀彧对汉室衷心有加,这算计汉献帝,图谋“挟天子令诸侯”又从何谈起?

对汉献帝来说,从李催手上逃出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

可是汉献帝并不会因此满足,他需要的是权力。

然而天下有哪个诸侯会将兵权还给汉献帝?就算是刘备,将汉献帝迎了回来,能把政权和兵权全部交给汉献帝指挥?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汉献帝缺乏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说刘备手下能听汉献帝的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汉献帝最忌讳的并不是强敌,而是朝中的权臣。想想就算曹操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敢笑纳呢。

在曹操、刘备、孙权的战略中,都有胸怀天下的抱负。汉献帝的立场不同,他才不会管人民死活,不去考虑怎样攻克强敌,他需要的只是权力在握。

这个天子不好“挟”。汉献帝很不简单,他写衣带诏,就是要致曹操于死地。从而引出吉平设计下毒,马腾反叛,汉五大臣的纵火谋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后院起火,曹操也是应接不暇,这样的君臣猜忌,乃至献帝心怀对曹操杀之而后快的念头。想必也令曹操很困扰吧。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坐以待毙,加强防卫,限制汉献帝的行为,根本就是理所当然。

话又说回来,假设曹操被汉献帝杀了,天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曹操的部下会联手为曹操报仇,然后因为权力问题走向分裂,强大的曹氏政权开始瓦解,南方各诸侯势必会抓住这个机会入侵中原,这样好不容易才得来的稳定局势将被破坏,中国又将陷入长期的战乱困扰之中。

这些,只怕是汉献帝和那些痛骂曹操的人都没有想过吧。

即算如此,汉献帝一样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纵然他能够逃过一死,也避免不了成为傀儡的命运。

这个天子,不“挟”也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揭秘:曹操为何“挟天子令诸侯”背后的历史冤案

  “挟天子”的事情,董卓作过,李催做过,可都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了?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和刘备迫不及待地称帝。也不知道这中原军阀割据,豺狼猛虎横行,究竟是谁高举汉旗平定的。孙权靠了父兄的基业,一个荆州是和刘备争得头破血流才夺回来。而刘备自命汉室正统,在中原混了几十年,每战必败,大大小小的诸侯几乎都投奔过了,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连哄带骗的弄到了益州,荆州还不小心搞丢了。这些就是他们自以为能够称帝的丰功伟绩。

  也不知道孙权、刘备对汉室做过什么贡献?对结束中原军阀割据做过什么努力?更有什么资格指责曹操?这“不挟天子”的政治优势,他们倒是利用了个充分十足。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后,刘备、孙权如释重负,先后称帝。看看曹操是怎么做的。当董卓专权之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浩浩荡荡几十万兵马,好不威风。董卓闻起兵,“徙天子都长安。留屯洛阳,焚宫室。”

  其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有这么强大的军力,可是他们各怀私心,不愿损兵折将,这些自命忠心耿耿诸侯们的表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这个时候,曹操挺身而出,认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在这个时候,天下间谁在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任?只有曹操。曹操见诸侯们没有反应,竟独自率领自己的几千兵力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

  好不容易逃了条性命回来,见到“联军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怒道:“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终于看透这些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实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号令诸侯,凭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实力的威胁,没有利益的诱惑,就算是天子的名义,也不可能指挥任何一个诸侯。

  曹操对迎汉献帝有过疑虑,后来在荀彧的建议下才决定的。荀彧是正统的兵家,虽然后人对曹操的迎汉献帝的目的多有猜测,但是对荀彧的评论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至少认定荀彧对汉室、汉献帝保持了相当的尊重,甚至后来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触怒曹操,试问荀彧怎么可能提出不利于汉献帝的计策呢?曹操疑惑迎汉献帝,荀彧对汉室衷心有加,这算计汉献帝,图谋“挟天子令诸侯”又从何谈起?对汉献帝来说,从李催手上逃出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可是汉献帝并不会因此满足,他需要的是权力。

  然而天下有哪个诸侯会将兵权还给汉献帝?就算是刘备,将汉献帝迎了回来,能把政权和兵权全部交给汉献帝指挥?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汉献帝缺乏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说刘备手下能听汉献帝的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汉献帝最忌讳的并不是强敌,而是朝中的权臣。想想就算曹操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敢笑纳呢。在曹操、刘备、孙权的战略中,都有胸怀天下的抱负。汉献帝的立场不同,他才不会管人民死活,不去考虑怎样攻克强敌,他需要的只是权力在握。这个天子不好“挟”。汉献帝很不简单,他写衣带诏,就是要致曹操于死地。从而引出吉平设计下毒,马腾反叛,汉五大臣的纵火谋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后院起火,曹操也是应接不暇,这样的君臣猜忌,乃至献帝心怀对曹操杀之而后快的念头。想必也令曹操很困扰吧。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坐以待毙,加强防卫,限制汉献帝的行为,根本就是理所当然。话又说回来,假设曹操被汉献帝杀了,天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曹操的部下会联手为曹操报仇,然后因为权力问题走向分裂,强大的曹氏政权开始瓦解,南方各诸侯势必会抓住这个机会入侵中原,这样好不容易才得来的稳定局势将被破坏,中国又将陷入长期的战乱困扰之中。这些,只怕是汉献帝和那些痛骂曹操的人都没有想过吧。即算如此,汉献帝一样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纵然他能够逃过一死,也避免不了成为傀儡的命运。这个天子,不“挟”也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董卓并非汉末第一流武将,为何是他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大将安重荣有句名言,“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

  具体到汉末乱世,“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逻辑再次上演,率先导演这一幕的是凉州人董卓。公元189年,汉朝政府发生宫廷政变,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趁机率军进入洛阳城内。

  依靠着军事力量,他废了少帝刘辩,另立刘协皇帝,即汉献帝,并自领相国一职,地位在三公之上。自此,董卓成为东汉政府实际上的一把手。

  老实说,作为武将,董卓并非最优秀的那一批。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他而非同时期的其他武人最终号令天下呢?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一、汉末三大名将

  在东汉末年,论军事水平,同时期至少有三大名将在他之上,分别是卢植、朱儁、皇甫嵩。

QQ截图20171102163144_副本.png

网络配图

  卢植是个文武全才。文的方面,曾经师从东汉大儒马融,与郑玄等人是同门师兄弟。此外,他有两个著名的弟子,一个是公孙瓒,另一个则是刘备

  武的方面,卢植先后出任九江太守、庐江太守,期间平定了当地的蛮族叛乱。后来,黄巾起义爆发,他被任命为北中郎将,负责征讨冀州的黄巾军。

  卢植连战连胜,严重打击了黄巾军势力。然而由于没有贿赂前来视察工作的宦官,他被撤职下狱。

  后来,董卓被任命为东中郎将,替代卢植继续征战,然而却遭遇大败。董卓也因此被免官。他们的能力高低,由此可见。

  朱儁,出身贫寒。曾任交州刺史,期间发生叛乱,他仅率五千家兵便大破叛军,由此名声显露。

  黄巾起义爆发后,朱儁担任右中郎将,与左中郎将皇甫嵩一同讨伐颍川、汝南、陈国等地区的黄巾军,均大破之。其后,又大破南阳的黄巾军,斩首数万,军事能力可见一斑。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查看更多

同样是挟天子令诸侯,为何夺得天下的是曹操而非董卓?

  东汉末年,董卓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从政治角度看,他是一个百分百的权臣,皇帝也是他的傀儡。从军事角度看,他手中掌控着国家主要的武装力量,没有其他的武装势力可以和他抗衡。

  然而,有着这么好开局的董卓,最终却没有得到天下。与之相比,另一个挟天子的曹操,则顺顺利利地把担子传给了儿子,并成为新王朝的奠基人。

  这是为什么呢?

  1、董卓之败

  董卓的失败,通常被归结于个人因素,具体来说,有两大原因:

QQ截图20171107171430_副本.png

网络配图

  第一,政治幼稚,擅自废立天子。汉灵帝去世后,刘辩登基为帝。不久,董卓入京,为了树立自身权威,他将刘辩废黜,另立九岁的刘协为皇帝,即后来的汉献帝

  帝制时代,这样的行为与谋反没什么差别,自然而然地,董卓成了众矢之的,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

  与之相比,曹操就老辣的多了。他懂得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皇帝的权威,终其一生大举拱卫汉室的旗帜。尽管到了晚年,他已经树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也最终没有迈出自立的那一步。

  从这一对比不难看出,董卓在政治上缺乏谋略。

  第二,为人残暴嗜杀,不得民心。

  董卓控制中央政府后,实行一系列白色恐怖政策。他先是令人将何苗的尸体挖出,二次肢解后丢弃在路旁。其后又杀死何苗的母亲舞阳君,同样将尸体丢弃在外,并严令禁止他人收尸。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查看更多

结语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