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大征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至廿八年(公元1592-1600年)间,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三役分别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明朝三战大获全胜,神宗皇帝在内政行为可谓荒唐,但是军事上,由于朝臣仍保持干练的本貌,配合他遣兵调将,平定播州(遵义)杨应龙之乱的播州之役、平宁夏哱拜之乱的宁夏之役、抵抗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以及东北大片地区(奴儿干都司)的朝鲜之役,维护了明朝的统一状态,并粉碎了日本侵略朝鲜的野心。此三场战争合称万历三大征。其中尤其以朝鲜之役中,神宗皇帝对局势的判断、对于李如松等将领的良好调配以及坚定不移的原则最终在全局战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祖承训六月渡江之后平壤便宣告陷落,明军将领听了朝鲜君臣的哭诉,当即决定将收复平壤作为第一个目标,以显示天兵的战斗力。
可是当祖承训整军向平壤进发的时候,一路的状况让他瞠目结舌:朝鲜境内毫无秩序,负责军队、后勤、船只运输的朝鲜官员几乎没有哪个肩负起了自己的责任,一个个畏缩不前。明朝之前素来认为朝鲜国也算是强兵之国,现在的种种情况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朝鲜军兵的低劣素质和低迷的士气让祖承训更为轻视日军。战胜这样的军队,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明军在朝鲜一路跋涉,除了拖后腿的无能朝鲜官员之外,老天爷也开始与明军作对。半路上天降豪雨,旬日不止,让全都是骑兵的明军部队行军更为艰难。
行进至七月十四日,明军前锋猝然遇敌,当即阵亡两人。刚与日军接触便有军官阵亡,这给明军未来的战争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受此影响,祖承训的心情也焦躁起来。对己方能够得胜,祖承训并不怀疑,他害怕的是这场遭遇战会打草惊蛇,使得平壤日军闻风而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一场属于他的大胜必将付之东流。就这样,祖承训满心烦乱地率军行进到了与平壤一江之隔的嘉山,随即寻来当地人询问平壤军情。
当得到日军居然还在平壤,并未撤退的消息后,祖承训这才放下心头大石,他兴奋地仰天祝祷:“贼寇居然还没逃跑,这真是老天爷送给我的大功劳啊!”欣喜之情现于面色。
获得日军的确切消息之后,祖承训随即率兵出发,以史儒为先锋,于七月十七日黎明从顺安出发直取平壤。
导读:明万历二十至二十五年(1592至1597年),日本两次侵略朝鲜。明朝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派兵援朝抗日。1598年7月日本丰臣秀吉死,侵朝日军准备撤回日本。1598年10月中朝联军将日将小西行长围于顺天。11月18日,日将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搭乘战船500余艘,援救被围于顺天的小西行长。中朝水师采用炮轰、火攻、白刃搏斗多种战法,经过两天多激战,歼灭日军近万人,摧毁、俘获战船400余艘,基本全歼岛津义弘部日军。岛津义弘仅率50艘战船逃脱,同突围的小西行长一起,于11月23日逃回日本。没有退出的残敌,皆被中朝联军歼灭。历经7年的日本侵略战争,到此结束。
16世纪80年代,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全国,继而制定了征服朝鲜、吞并中国、迁都北京的侵略计划,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发动侵朝战争。朝鲜在两月内战败,三都八县国土丧失殆尽,不得不向明政府求援。明政府任命李如松为提督,率兵援朝,明军入朝参战的第二年年初(公元1593年),即收复平壤、开城和汉城,日方提出议和并停战。4年后(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增兵北犯,侵朝兵力达60余万,战舰近3000艘,在中朝联军的全力反击下,日方损兵折将,被压缩在朝鲜南部一隅。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命撤军。完全掌握制海权的中朝联军水师,决定在朝鲜半岛以西海域设伏,打击或者全歼日本撤退部队。
在丰臣秀吉病故前夕,被压缩在朝鲜东南沿海的顺天、泗川、南海一带的日军已经开始偷偷撤退,此时尚余46000人,准备分三路自海上逃跑。当时中朝联军水师共26000人,约800艘战舰,截断驻顺天首先逃跑的一路日军后路,驻泗川、南海一带的两路日军妄图通过露梁海峡驰援,中朝水师联军在露梁海峡以西设伏。1598年11月19日丑时,两军相遇,海战爆发。遭到阻击的日本援军掉头南下,次日清晨发现伏兵后又向北回师,再次遭到联军拦截,联军分北、西、东三面对日军合围,此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敌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之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龙《惩毖录》)。明水师70多岁的老将邓子龙身先士卒,在座舰被日舰包围后,亲率精兵300名抵近日舰后登船与日军肉搏。中朝将士同仇敌忾,激战一夜,日军损失战船40余艘。日军无心恋战,下令突围。日本舰队乘着大雾弥漫,勉强冲出包围圈。联合舰队紧追不舍。邓子龙的旗舰一马当先,冲入敌舰,被火箭击中,老将邓子龙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不幸壮烈牺牲。朝军将领李舜臣发现邓子龙的旗舰起火燃烧,立即赶来救援,不幸途中被流弹击中。他将衣甲交侄儿李莞,吩咐其代替自己指挥作战,不久,就合上了双眼。中朝两国老将以身殉国,气贯长虹,激励联合舰队全体将士更加英勇杀敌。这时,明将陈蚕、季金率领的增援舰队赶到,这支刚出现的生力军,又将日舰层层包围,分割聚歼。又经过半天激战,直到中午,大部分日军舰船或焚毁沉没,或被联军俘获,弃船上岸的日军也在陆上被歼。至此,露梁海战以及持续6年的日本侵朝战争结束。
万历三大征简介: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73~1619)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三战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损失。
一、宁夏之役 即镇压哱拜之乱。
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积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之命。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致仕,子哱承恩袭职。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见各镇兵皆出其下,归途取路塞外,戎兵亦远避之,因益骄横,有轻中外之心。巡抚党馨每抑裁之,并核其冒饷罪,哱拜因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嗾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发帑释囚。胁迫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并索取敕印,惟忠自缢死。
此后东旸自称总兵,以拜为谋主,以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土文秀、哱云为左右参将,占据宁夏镇,刑牲而盟。出兵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惟平虏坚守不下。叛军又以许花马池一带听其住牧为诱饵,得套部蒙古首领著力兔等相助,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
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恃套部蒙古支持,势甚强。此后,明朝特调副麻贵驰援,贵率苍头军在攻城同时,阻击套部蒙古,斩获甚多。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土文秀,承恩杀许朝,后周国柱又杀刘东旸。军心涣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拜阖门自尽,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导读:“三大征”旷日持久,历时近十年,到万历二十八年六月结束。“三大征”虽都以胜利而告终,但每场战争都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胜利的同时也付了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至于每读段历史,一股寒意油然而生。惊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使“三大征”进行的这样艰难?为什么最后会取得胜利?透过这“三大征”我们看到了什么?冷兵器时代,战争中人的因素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人在这三大征中的作用。
公元1572年,万历帝9岁继位,早年励精图治,颇有作为。张居正死后,万历帝本人出现了大倒退,明朝由治转乱。
关于万历帝出现大倒退的原因说法很多,有一种说法就是万历帝从小接受正统教育,年少时受到由首辅张居正形成的外圈与掌印太监冯保形成的内圈的影响与压抑,并十分依赖他们,加之张冯结为联盟,李太后又十分支持,冯保对皇帝的约束力更为深厚,正是这种内外的相制使得万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的循规蹈矩。而张居正的病逝及冯保的揽权使得正式获得绝对权力的万历找到了发泄十年压抑的极好时机。一下子失去了掣肘的强臣,制约力顿时消失,万历的权欲苏醒:倒冯籍张,极端的权力却导致了万历极端的放肆,开始大倒退。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不妨还要考虑一下人的本性,任何人都有一个本性,有时后天客观环境的影响对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作用不大,客观环境只能使人的本性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张居正的死使得万历帝的本性开始得以发挥,并指导着他的思想和行动。
万历帝的本性是什么?一个字:“贪”,这个贪字渗透到各个方面。政治上贪权;经济上贪财;生活上贪生;思想上贪名。
万历帝政治上贪权,他特别有心计,不受任何人摆布,虽然不理朝政但始终大权在握,宁可不补官缺。哪怕自己错了,在错误没有明显暴露出来,没有遭受重大损失的时候万历帝绝不动摇。万历帝要是想用哪个人,在没有明显用错之前,想辞职都不会被批准。从皇帝的角度而言,这一点也是有利的,可以说,这是万历三大征最终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万历三大征之播州之战:播州主要是指今天的贵州遵义,西汉的时候就开始设郡,唐乾符三年(876年),太原人杨端应诏带领谢、成、赵、娄、梁、令狐、犹、韦八大家族征讨南诏,平定南诏后,杨端奉命世代镇守播州。从那个时代起,一直到明万历年,杨氏家族代天牧守已历二十九世,700多年。
到了万历年间,这种世袭的土司制度竟然跟这个时代不合拍,一方面是汉人势力不断向西南山区扩张,另一方面是西南少民为了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政权运行模式而加以抵制,在此种意义下,任何朝廷与土司之间的冲突都可以看作这种时代背景的映衬。
杨应龙是杨家第29代在播州的主政者,大明朝廷授予其播州宣慰使一职,杨应龙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播州本土的建设中去,所以深得苗人的拥戴,但这自然影响到了地方官府和其他土司的利益,无论是地方官府还是其他土司都将杨氏作为眼中钉,欲拔之而后快。但杨应龙对朝廷显得也很忠心,无论是征兵,还是伐木都十分的积极。
杨应龙作为播州宣慰使,虽然身在贵州,但跟四川的关系更紧密,这自然引起贵州巡抚叶梦熊的不快,而叶梦熊却是个喜欢无事生非的主,他劾杨应龙“二十四大罪状”,涉及杨应龙用阉宦、造宫室、穿蟒袍、没收土司田地,实际上这些弹劾大都无中生有,或者鸡毛蒜皮。
叶梦熊弹劾杨应龙的奏章到了朝廷,众人正讨论是否对杨应龙提请堪问,四川巡抚李化龙上疏暂免堪问,就这样李化龙暂时将杨应龙保了下来。
杨应龙有一妾田氏,田氏跟应龙的正室张氏不合,便诬蔑张氏跟人有奸情,杨应龙信以为真,便杀了张氏。张家在播州也属于土司旺族,张家人将杨应龙告到了贵州巡抚衙门,说杨应龙谋反。杨家与张家积怨已久,此次杀妻事件不过是这种积怨的一种爆发而已。
这种机遇对叶梦熊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再次请求朝廷对杨应龙进行堪问,朝廷让杨应龙选择去四川或贵州听堪,杨当然选择去四川。杨应龙来到四川省府治所重庆,在那里,杨应龙对情况进行了陈述,四川方面让杨应龙交两万两银子赎罪,另外带兵5000去朝鲜灭倭,但杨应龙带兵走到半路上,朝鲜第一阶段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川巡抚李化龙去职,继任者王继光对杨应龙采取强硬态度,从此川黔两省对杨的态度空前一致,杨应龙的末日似乎将要来临。王继光重提要杨应龙去重庆堪问,此时政治气候已经转变,杨应龙当然不会前往。王继光便派总兵刘承嗣、参将郭成统兵三千前往进剿,官兵被杨应龙围困在板桥至娄山关之间的白石口,官兵死伤过半。
万历三大征中的两大功臣: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73~1619)年间平定宁夏哱拜叛乱、东征御倭援朝、西南边疆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三战皆捷。蕉城籍将军谢福寓与进士陈勖都曾参与其间,行程万里,创立卓著军功,立下了盖世名声。
先提谢福寓。谢福寓由寻常百姓成为威名赫赫的守边将军,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谢福寓,号梁洲,洪口乡瀛洲村人氏。瀛洲,名字神奇浪漫,但环境恶劣,史书上称之“四面环石,无土可耕。一线溪流,彭谢度生”。
谢福寓青少年时代,正值倭寇侵掠骚扰东南沿海地区,百姓饱受蹂躏,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巍峨重叠的高山挡不住瀛洲溪水向东奔流,谢福寓告别抚育自己成人的兄嫂,顺着溪边蜿蜒曲折的小道走出深山,这一年,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福建抗倭战事如火如荼。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谭纶、刘显等名将齐集闽省,捷报频传。谢福寓投身于广东总兵刘显的军队。刘显赫赫有名,他本姓龚,号草堂,南昌人。他精通兵法,谋略过人,是明朝中叶著名的将领。
《万历野获编》中载:“今上用兵西南,大抵多捷。如万历乙亥,四川之平九丝,拓地数千里。时大将为刘显。”刘显的儿子刘綎名声不逊于乃父,每临敌,提刀陷阵,军中称“刘大刀”,“万历三大征”有两大战事都是由他担任总指挥。史书称之:“綎于诸将中最骁勇,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谢福寓虎背熊腰,英勇过人,在军队中更是出类拔萃。
刘显也是贫贱出身,平日里爱兵如子。很快,谢福寓就得到了刘显的青睐,并招赘为婿,改名刘天俸。刘天俸跟随义父义兄,纵横闽广滇黔,身经数十战,由微不足道的武生一路飙升至云南永昌参将,镇守边关。苍山洱海之间,留下了刘天俸冲锋陷阵、指挥杀敌的飒爽雄姿。刘綎卸职以后,朝廷让刘天俸接替掌管拥有重兵的腾冲营。同年,征缅官员李材、陈严之、刘天俸等人被巡按御史苏酂上疏告发“谎报战功”,罪该斩首。在内阁首辅申时行的极力保奏下,刘天俸被削除一切职务,逮捕入狱。
对于这件事,《云南通志》只用两个字概述:“冤之”!
《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传》:“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满清官用史家认为:经此三次战役后,明朝元气大伤,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