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武里王朝(泰语:ธนบุรี,英语:Thonburi Kingdom,“吞武里”为其首都地名,“吞”为财富之意,“武里”为城堡之意,合起来意为“财富之城”或“黄金之都”,1769年―1782年)是泰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为中国广东潮汕人郑昭(郑信)所建,为泰国历史上重要的统一王朝,郑昭被泰国人民称为吞武里大帝。
吞武里王朝(泰语:ธนบุรี,英语:Thonburi Kingdom,“吞武里”为其首都地名,“吞”为财富之意,“武里”为城堡之意,合起来意为“财富之城”或“黄金之都”,1769年―1782年)是泰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
吞武里王朝,为中国广东潮汕人郑昭(郑信)所建,为泰国历史上重要的统一王朝,郑昭被泰国人民称为吞武里大帝。
它由一位年轻的将军达信(即郑信,又名郑昭)所建立。他在泰国东南沿海一带组织了一支抵抗缅甸的军队。达信是中泰混血儿,中国史书称为郑信。他收复了大城,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解放了清迈等地。1782年,达信在政变中死亡,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结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统治。
吞武里王朝,为中国广东潮汕人郑昭(郑信)所建,为泰国历史上重要的统一王朝,郑昭被泰国人民称为吞武里大帝。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清朝廷派往东南亚视察的查岛委员王荣和、余璀会将他们在暹罗(今泰国)的所见所闻向皇帝作了汇报,在他们的会禀中有这么一句话:“查暹罗国王百年前系潮州郑氏,出自周王族,在位十数年。”这位曾当过暹罗国王的中国潮州人就是泰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吞武里王朝的创建者郑王大帝,也即是被梁启超誉为“中国四大殖民伟人”之一的郑昭(昭在暹语中为王的意思)。他的中国名字叫郑信。
郑信的祖籍在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澄海县华富里村,父亲郑达,又名海丰,是一位被乡绅视为歹子(浪子)的贫穷农民。清雍正初年,郑达在乡间难以立足,不得不随私下在中国到暹罗间从事贩运贸易的木帆船南渡到暹罗谋生。他起初在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大城)的下层社会中艰难奋斗,后来赌博赢了钱,又取得了京城赌场的承包权,开始发达,于是更名郑镛,并得到了国王赐予的“坤拍”爵位。他娶了一位名洛央的暹罗姑娘,1734年4月17日生下了郑信。不久,郑镛去世,郑信被财政大臣昭披耶却克里收为养子。在泰国华人中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某日昭披耶却克里路过郑信的摇篮边,看见摇篮盘着一条七锦大蟒蛇,他认为这孩子必为异人,于是将他收为养子。这传说极具中国神话色彩。其实昭披耶却克里当时膝下无子,郑镛住在他的领地里,郑镛死后他看到郑信长得可爱,便认其为养子。郑信被昭披耶却克里收为养子后就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开始接受暹罗的传统教育。掌握了泰文、中文、越文和梵文。十三岁,他被任命为御前侍卫。二十岁时依例入寺剃度为僧。三年后还俗。不久,他被派到达府任职,很快便封爵为“披耶”,晋升为达城的军政长官。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他为披耶达信。
1765年底,强盛的邻邦缅甸分兵两路入侵暹罗,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首都阿瑜陀耶城边。暹王匆忙组织决战,但随即被击败。缅军包围了京城。郑信闻讯率部驰往勤王救援。他奋力作战,数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可是大臣们却因他擅自下令燃放大炮攻敌而一再进谗言。暹王对他也不信任。1767年1月,暹王集中了兵力,分六路大规模出击,企望一举打破敌军的包围,谁知却惨败而归。郑信的部队负责殿后,被守城统帅关在城外,进退维谷。郑信于是拼命杀出重围,带领仅剩下的五百名泰人和华人组成的士兵,日夜兼程,向南方急速退去。路上,他两次击退了追兵。在那空那育府附近的菩三浩村的一场遭遇战中,他又利用有利地形,以少胜多,击溃了一支二千多人的缅军,缴获了许多武器弹药。在乌云压顶的艰难时期,达信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暹罗人民抗敌的斗志,披耶达信的名字迅速地传遍暹罗各地。沿途的民众踊跃参军,不少地方官吏也纷纷带领部属前来投奔,郑信的部队迅速壮大。二月到达南方罗勇城时,已拥有了一万多人枪,还有一支战象队。于是郑信宣布自立为王。准备以南方为基地,联合各地方势力,进行抗缅的战争。
罗勇城的统治者披耶罗勇对郑信的到来表面上欢迎,暗地里却调兵遣将,想将郑信的部队吃掉。郑信得到消息,先动手把披耶罗勇抓了起来,控制了罗勇城。东南海边的尖竹汶府,是一个未遭受过战争破坏、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区,郑信想与披耶尖竹汶联合,使自己的军队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他写了一封信给披耶尖竹汶,但披耶尖竹汶不置可否,只派人送来了四牛车大米。这时郑信截获了缅军给披耶尖竹汶的劝降信,他命令将信依然送往尖竹汶,自己屯兵于尖竹汶附近,等待披耶尖竹汶作出抉择。在等待的时候,传来了阿瑜陀耶城于4月7日被缅军攻陷,国王波隆摩罗三世饿死于逃亡路上的消息。郑信决定不再等待,他攻占了尖竹汶城附近的几个村寨,又移兵征服了附近的春武里城。披耶尖竹汶终于派来了四名和尚使节,请郑信前往尖竹汶。然而这是个幌子,尖竹汶的兵马已半途埋伏,准备趁郑信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幸好郑信的侦察兵得到了这一情报,于是他们改变行军路线,抄小路来到了尖竹汶城下。郑信以披耶尖竹汶是三等城市长官应亲自出城迎接一等城市统治者披耶达信为由,三次回绝了披耶尖竹汶的进城邀请;披耶尖竹汶也拒绝了郑信提出的撤走守城部队的要求,一场大战已势在难免。也许郑信早就听说了中国巨鹿之战的故事,他也象巨鹿之战前的项羽一样,下令将行军锅全部砸掉。他告诉士兵们:“今晚一定要拿下尖竹汶,到城里吃饭,否则只好饿死!”他骑着战象,率先向尖竹汶城冲去。激战中,座象受了伤,象奴担心他的安全,将大象往后赶。郑信勃然大怒,举刀要杀象奴,象奴慌忙求饶,用匕首刺向象背。大象负痛狂奔,一下子把城门撞开了。郑军士兵趁机一拥而入,攻占了尖竹汶城。
紧接着尖竹汶的攻占,达叻城也宣布效忠于郑信。这样,暹罗东南沿海地区便全部统一于郑信的旗帜下,抗缅复国有了坚实的根据地。经过一番准备,1767年10月,郑信率领拥有百艘战船的大军开始挥戈北伐。当时的形势极有利于郑信所领导的这场正义战争:缅甸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已激起暹罗人民的共愤,郑信的军队得到了各阶层广泛的支持;缅甸当时正与中国交恶,其侵暹主力部队已调回国以应付清朝军队的进攻,只留下一支部队在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镇三株菩提树。因此,郑信的军队所向披靡。11月6日,他们顺利地攻下暹奸乃通因镇守的吞武里城,直指阿瑜陀耶城。留守的缅军大将苏基着了慌,急忙派副将蒙耶率兵前往堵截。可是蒙耶被郑信浩浩荡荡、士气旺盛的大军吓蒙了头,不战而逃。苏基无奈,只好自己上阵抵挡。结果也是螳螂挡车,顽抗一阵后看看已是四面楚歌,只好举旗投降。郑信顺利地收复了阿瑜陀耶城,距阿城陷落只有六个月的时间。
郑信光复阿瑜陀耶城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收揽人心。他收留、安抚旧王朝幸存下来的皇亲贵族,又派人寻找并发掘出先王的遗体,为其举行了隆重的火葬仪式,对旧王朝的官吏,也尽量给予安置,还散财施食于民众。鉴于阿瑜陀耶城已被缅军烧毁,只剩一堆残垣断壁,京城一带的人民也十之八九被缅军掳住缅甸,人烟稀渺,因此郑信决定将首都迁往吞武里城。12月28日,年方三十三岁的郑信被部下拥戴为暹罗国王。因建都于吞武里,史称吞武里王朝,郑信也因此被称为“拍昭恭吞武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许还有血缘的关系,郑信当上暹罗国王后便急于与北方的强邻大清国建立友好关系。他遣使到中国告捷,称:“……自遭缅匪侵凌,虽复土报仇,绍裔无人,群吏推昭为长,遵例供献方物。”1768年,郑信委托中国广东船商陈美生呈书清政府,希望中暹两国继续友好亲善,并请求清朝象过去敕封阿瑜陀耶王一样也敕封他为暹罗王。乾隆皇帝当场将郑信的文书掷还,还命军机处以两广总督李侍尧的名义,回了一封措词严厉的饬文。
郑信接到回文后尽管极为失望,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与中国修好的努力。1771年8月,他命人解送一批缅甸俘虏进献北京。这一次乾隆皇帝不再那么硬绷绷了,他指示李侍尧:“不必概付不答,绝之太甚,自应即以该督之意,酌量赏给缎匹。”郑信看到事情有了转机,便一再主动通好。他送还了从缅甸人手中解救出来的中国被俘士兵,数次送中国商民回国,又一再献上缅甸俘虏。终于,乾隆皇帝对郑信的看法有了改变,他指示李侍尧,如暹罗再有请求敕封,不必再予拒绝。
根据皇帝的意思,清朝官方的文件自1772年起就将郑信称为“郑昭”了,而不再象过去那样轻蔑地称他为“暹罗国夷目”或“丕雅新”、“甘恩敕”了。这等于已正式承认郑信为暹罗国王。
两国关系迅速恢复。1775年,乾隆皇帝打破不准军火物资出洋的规定,同意卖给暹罗五十担硫磺和五百口铁锅。翌年,又卖给硫磺一百担。事后,乾隆谕示两广总督杨景素:“此后该处若再需要,仍当准其买回。”1777年7月,郑信派三名使节航海到达广东,他们带来了要求建立正式关系的文书,清朝首肯。1781年7月,一个包括王子銮利陀提奈毗罗和诗人摩诃努婆在内的暹罗使团乘坐十一艘满载象牙等贡品的大船抵达广东,在广东官员的护送下,次年正月使团到达北京,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宴请。7月,使团回国,随船载回了大量建筑材料。可惜这时吞武里王朝已不复存在,于是这批本来准备兴建郑王皇宫的材料便成了曼谷新王朝皇宫的基础。
明末清初,就有不少闽粤商人不顾本国政府的禁令,私下驾船往返于中暹两国进行易货贸易。渐渐地,他们中的一些人便留居在暹罗,一些象郑信父亲那样贫无所依的破产农民也随船前往暹罗谋生。这些早期的华侨与暹罗人民和衷共济,为开发暹罗、保卫暹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郑信手下就有不少华人组成的部队,涌现出一些象宋加洛守将陈联那样的著名华人将领。他们为吞武里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郑信即位后许多华人被任命为军队首长、地方官吏,有的则当了政府的包税商。他们获得了处理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在暹罗南部沿海地带,华人的地位尤其显著。这给中国商人的对暹贸易和中国移民的迁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上郑信对华侨实行免征人头税等等优惠政策,所以吞武里王朝期间,出现了中国东南沿海贫民大量移居暹罗的浪潮。特别是郑信祖籍广东潮州地区的移民所占比例最大,他们被称为“皇族华人”。在吞武里对岸的曼谷,当时形成了一个华人聚居区,并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中国移民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暹罗劳动力紧缺的困难,加快了暹罗经济复苏的步伐,因此,继吞武里王朝而起的曼谷王朝依然继承了郑信对华侨采取的优惠政策,中暹民间贸易继续进行,中国移民源源不断流向暹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泰国,古称“暹罗”,自公元13世纪开国,先后经历了素可泰、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四个王朝。1939年6月24日改国号为“泰国”,1945年复名“暹罗”,1949年再度改名为“泰国”,沿用至今。
暹罗于13世纪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1238-1427),崛起为中南半岛的强大王朝。1350年建立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又名大城王朝),与素可泰王朝对峙,1427年统一暹罗。阿瑜陀耶王朝兴盛时,与缅甸和安南三足鼎立,互争雄长,特别与缅甸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战争。1752年缅甸东吁王朝灭亡,1757年缅甸领袖雍籍牙统一全国,建立贡榜王朝(又称雍籍牙王朝,1752-1885),是缅甸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王朝。
18世纪中期以后,阿瑜陀耶王朝由于宫廷内部斗争,致使政事荒废,国防松弛,国势衰败。而缅甸贡榜王朝逐渐强盛,开始对外扩张,重新对暹罗进行侵略战争。
1760年1月,雍籍牙借口阿瑜陀耶的军队入侵土瓦,掠走缅甸船只,出动8万人的大军,入侵阿瑜陀耶。同年4月,缅甸军队兵临阿瑜陀耶城下,发布文告说:“由于贵国佛教不兴盛,我国的国王陛下作为将来的佛,前来促进佛教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暹罗国王要么献出象、马和王子投降,要么下令公开交战。”围城数月后,雍籍牙染病不起,缅军回撤,雍籍牙回师途中逝世,缅甸史料说他是因病而亡,暹罗史料则称他被炮火重伤才撤军。雍籍牙去世后,他的儿子孟驳登上王位。孟驳大举兴兵,连年征战,并攻克了泰北重镇清迈,控制了老挝琅勃拉邦。1766年初,孟驳率领四万大军,沿着当年雍藉牙进军路线,一路直捣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灭亡,国家被缅甸军队占领,驱除侵略者,统一国家,就成为暹罗人民的首要任务。
阿瑜陀耶王朝末期暹罗华人众多。缅甸军队入侵暹罗后,为了驱除缅甸侵略者,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家经济和商业,华人积极投身到抗击缅甸入侵和恢复暹罗独立的斗争中。据西方人的记载,1766年阿瑜陀耶城被缅人包围时有6000名华人被指派去防守城东南的荷兰商馆区。泰国《史料汇编》也记载:“约6000名中国商人和华人分散在各要塞抵抗缅军,他们以欧洲人的商店作为打击缅军的据点。”而海外华人的混血后裔郑信则肩负起历史重任,成为领导暹罗人民进行抗缅复国斗争的英雄。
郑信是中泰混血,其父郑镛(原名郑达)是广东澄海人,雍正年间由樟林港乘“红头船”来到泰国(红头船,因船头漆成朱红色而得名,清代潮汕地区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是广东潮汕的一个重要的象征)。他起初在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大城)的下层社会中艰难奋斗,后来赌博赢了钱,又取得了京城赌场的承包权,开始发达,于是更名郑镛,并得到了国王赐予的“坤拍”爵位。他娶了一位名为罗央( Nang nokiang) 的暹罗姑娘。1734年4月,郑信出生。不久,郑镛去世,郑信被财政大臣昭披耶却克里收为养子。郑信被昭披耶却克里收为养子后就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开始接受暹罗的传统教育,掌握了泰文、中文、越文和梵文。十三岁,他被任命为御前侍卫。二十岁时依例入寺剃度为僧,三年后还俗。不久,他被派到达府任职,很快便封爵为“披耶”,晋升为达城的军政长官。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他为披耶达信。
缅甸军队包围阿瑜陀耶城时,郑信闻讯率部勤王救援。他奋力作战,数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可是朝中权贵却对他一再进谗言。1767年1月,暹罗国王集中了兵力,分六路大规模出击,企图一举打破缅甸军队的包围,但是却惨败而归。郑信的部队负责殿后,被守城统帅关在城外,进退维谷。郑信见朝中权贵皆为庸才,大势已去,遂率领精兵五百人,突围而出,又击溃随后追击的缅甸军队。郑信所到之处号召人们奋起抵抗入侵的缅军,一时应者云集,接连打败缅甸的军队,大大鼓舞了暹罗各阶层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斗志,郑信的力量也大大加强。
郑信在东南沿海潮州人聚集的尖竹汶府建立根据地,并积聚力量。在尖竹汶发展抗缅势力时,多位富裕的华商给予了郑信慷慨的经济资助。如从阿瑜陀耶城逃出来的郑姓华商莫赛,向郑信献上印度花布1500骨里、广东色绢200匹、上海丝绸100匹,并定期捐赠军饷;另一名从事贸易的华商森把他原本贩卖的粮食与32艘船一并送给郑信,商船被改成战船,在统一泰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事中泰贸易的华商古把船队从广州运回的丝绸等商品全部送给郑信,并为郑信建造船只到广州贸易;吞武里的林姓富裕渔商为郑信提供金钱、牲畜、食宿等。郑信的复国斗争正是得到许多华人的参与和援助才得以取得成功。华人不仅奋不顾身地投入抗击缅甸的斗争中,而且华人积累的财富为泰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国传教士1769年来到阿瑜陀耶城,他认为阿瑜陀耶城失守后,暹罗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国家百废待兴的时候,华人手中的财富大量进入流通流域,为恢复暹罗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缅甸贡榜王朝在发动对阿瑜陀耶王朝进攻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西南边疆进行侵扰。缅军双线作战,使郑信得到休整和发展的绝好机会,成为最终驱除缅甸侵略军的重要因素。
1767年10月,郑信率领拥有百艘战船的大军开始挥戈北伐。此时,缅甸入侵暹罗的主力部队已调回国以应付清朝军队的进攻,只留下一支部队在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镇三株菩提树。因此,郑信的军队所向披靡。
1767年12月28日郑信被臣民拥立为王,建都吞武里,时年33岁。1768年,郑信收复了旧都阿瑜陀耶城。此后,郑信历经数年,逐步削除多个割据政权。至1770年,暹罗重归统一,这就是泰国历史上著名的吞武里王朝。郑信也因此被称为“拍昭恭吞武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危机首先来自于郑信在佛教问题上的失误。暹罗是佛教国家,全国上下大部分人都信佛教。郑信自己也是一个佛教徒,他在位初期为暹罗佛教的重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后期,郑信为严格控制佛教势力,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对北方僧侣的整顿。枋长老的政权被消灭后,郑信对枋长老领导下的众僧进行了一次大清洗。郑信性格变得极为暴躁,偏信多疑,下属动辄得咎,被乱加酷刑。而且他还鼓励民间互相告密,将许多被告的中上层人士不加分辨一律抓了起来,使人人自危。
另一危机来自于政治制度上的失误。郑信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了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的一套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特别是萨克迪纳制,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的生产力,加速了政权的腐败。郑信为了争夺地区霸权而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不单使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动摇了国本,而且不得不越来越依仗军功贵族们,助长了以通銮(“穆”逝世后继任“昭披耶却克里”)为首的军功贵族势力的膨胀,削弱了中央集权。
1780年,柬埔寨发生内乱,郑信扶立的柬王安农被害。安南王阮福映趁机插手,想将柬埔寨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782年,郑信动员了二十万大军,由昭披耶却克里(通銮)率领,浩浩荡荡前往讨伐。就在大军抵达前线之时,后方却发生了骚乱和叛变。
在柬埔寨洛韦与安南军对峙的昭披耶却克里很快便接获郑信被推翻的政变的消息。他一面急令镇守呵叻的侄儿披耶素里阿带兵奔赴吞武里控制局势,一面将随军主管后勤的王子昭水囚禁起来,迅速与安南统帅阮有瑞达成停战协议,回兵吞武里。4月6日,昭披耶却克里回到京城,披耶素里阿已先此到达,打败了皇侄格龙坤阿奴拉颂堪;抓住了披耶讪,并强迫郑信还俗,关了起来。7日,郑信被以暴乱罪处死,昭披耶却克里在群臣拥戴下登上了王位,史称“拉玛一世”。“拉玛一世”将首都从吞武里迁到对岸的曼谷,建立起了绵延至今的曼谷王朝(即却克里王朝)。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拉玛一世遣使入贡清朝,为请求敕封,他在文书中自称是郑昭之子“郑华”。
虽然吞武里王朝覆亡,虽然郑信在位的十五年期间犯下了一些错误,但他领导人民驱逐缅甸侵略者,光复统一祖国的光辉业绩却永远为泰国人民所缅怀。如今泰国保留了许多当年郑信战斗、生活过的历史胜迹和各个时期泰国人民为纪念他而修建的寺庙。
1950年,泰国政府拨款在吞武里兴建郑王纪念碑。1954年4月17日,纪念碑落成举行庆典,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亲自主持剪彩仪式。纪念碑上耸立着郑王戎装跃马的合金塑像。碑的正面刻着“此碑为纪念郑王大帝和增进他的荣誉而建。他是泰国的好男儿。”1955年,泰国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每年的12月28日为“郑王节”。每逢这一天,泰国政府的代表和各族人民就来到这座纪念碑前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郑王的丰功伟绩。1982年,一条泰国最长的公路桥跨过湄南河兴建完成,它被命名为“达信大帝桥”……
在郑信的祖籍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华富里村,流传着郑信的种种传说,人们在他的祖墓边为他修建了一座“郑王衣冠冢”。这座衣冠冢如今修葺一新,它作为中泰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亲密关系的象征,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7日,郑信被以暴乱罪处死,昭披耶却克里在群臣拥戴下登上了王位,史称“拉玛一世”。“拉玛一世”将首都从吞武里迁到对岸的曼谷,建立起了绵延至今的曼谷王朝(即却克里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