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能堡战役

"

1914年坦能堡会战,又称为坦嫩贝格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是在1914年8月17日至9月2日爆发的。

坦能堡战役

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一次战役

坦能堡战役:条顿骑士团走向灭亡的开始

  坦能堡战役是波兰—立陶宛为了摆脱条顿骑士团的威胁,与骑士团进行的一场决战。战争的导火线是1409年条顿骑士团控制下的赛摩基地亚(( Samogitia )发动起义,并向波兰—立陶宛求救,波兰—立陶宛的应允遭到骑士团的强烈不满,1409年8月14日,骑士团向波兰—立陶宛宣战。在历时10个月的战战和和中,双方都在为最后的决战积聚力量。骑士团得到了西欧一些贵族骑士的支持,而波兰—立陶宛则得到了罗斯人以及鞑靼人的支持。在装备上骑士团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是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而且还配有大炮。

blob.png

  波兰—立陶宛联军的装备相比而言差的很多,波兰军有一部分重装骑兵,但是步兵也有相当的数量,而立陶宛则主要是以轻骑兵为主,虽然也有大炮,但数量要比骑士团少的多(骑士团有大炮100多门,而立陶宛只有16门)。然而在兵力上骑士团则处于劣势。骑士团共拥有51个营的兵力,其中重装骑兵20000人,步兵11000人,加上其他人员,共约35000多人。联军方面,波兰有重装骑兵18000人,轻骑兵11000人,步兵4000人;立陶宛有轻骑兵15000人,鞑靼轻骑兵3000人,来自斯摸棱斯克的白俄罗斯仆从军3个营,此外还有赛摩基地亚起义者以及捷克的自愿者,共90多个营,约6万多人。

blob.png

  1410年7月3日,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波兰国王弗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的率领下,进入骑士团领地,向骑士团总部驻地马林堡逼近。7月14日,当联军行进到坦能堡附近的森林时与骑士团部队遭遇,双方随即展开战斗队形。战斗在坦能堡、格林瓦尔德和路德维希斯多夫之间的平原展开,地形开阔而复杂,不远处是卢本湖,湖畔是茂密的森林。骑士团在坦能堡和路德维希斯多夫之间2.5公里的正面三线配置,左翼为瓦伦罗德指挥的15个营,右翼是利希德斯泰因指挥的20个营,步兵和炮兵构成第一线,之后是两线重装骑兵,总团长云金根指挥预备队16个营坐镇后方直接指挥战斗。

blob.png

  骑士团左边是坦能堡,右边是格林瓦尔德,身后是沼泽地带。联军两线配置,右翼由立陶宛大公维托夫特指挥,鞑靼轻骑兵保护其侧翼;左翼由王家元帅兹比格涅夫指挥,在波军和立陶宛军的结合部是白俄罗斯的3个营和捷克自愿兵组成的2个营。联军的预备队分作两部分,一部分在左后方,另一部分在中后方。此外联军在身后的密林中埋伏了几个营的步兵,亚盖洛和他的近卫军包括一个立陶宛小分队在这些埋伏单位附近驻扎,直接指挥战斗。

blob.png

  战斗在7月15日上午9点开始,立陶宛的轻骑兵首先发动冲锋,骑士团大炮轰击,但是由于凌晨大雨使火药受潮,没有给联军造成重大伤亡,反而骑士团的炮兵和第一线的步兵轻易被联军击溃。瓦伦罗德的反击虽然击退了立陶宛的进攻,但对自己步兵的践踏超过了对敌人的打击。骑士团的右翼和波兰军队也投入了战斗。大约一个小时之后,鞑靼骑兵开始有计划的向沼泽和森林地带撤退,他们引诱骑士团部队远离战场,至少有一个营,甚至更多的兵力中了他们的圈套。在主要战场,双方呈胶着状态,战斗变成了双方的猛击比赛,但双方的预备部队都还没有动用。

blob.png

  瓦伦罗德命令第二线部队加入战斗,迫使立陶宛部队逐渐后退,但是在联军结合部的3个白俄罗斯营和捷克的自愿兵表现的异常英勇顽强,虽然他们的一个营完全被消灭,但联军右翼的阵线被保住了,只是阵线的位置和开始时放生了90度的变动。骑士团无组织的追击后退的立陶宛军,他们进入了沼泽和森林地带,而立陶宛大公维托夫特己经作了重新部署,严阵以待了。左翼的联军还在和骑士团激烈的战斗,逐渐地,骑士团好象占得了上风。

blob.png

  亚盖洛命令预备队出击,一部分加强左翼,逐渐通过骑士团右翼向其后方迁回,另一部分加强右翼和中路,漫漫向骑士团的中部楔入。骑士团的追击部队遭到了伏击,他们被赶入沼泽消灭,维托夫特重新集结的部队开始向骑士团左后方包抄。云金根相信自己的两线重装骑兵能解决战斗,他的16个营的预备队始终没有出动,当他决定准备投入他的预备队时,他发现自己已经被分割包围了。接下来便是联军残酷的屠杀了。

blob.png

  坦能堡战役,使骑士团遭到沉重的打击,其主力损失殆尽。大约250人的骑士团骑士兄弟会成员损失205人,包括其领导核心。除了总团长云金根外,还有大元帅瓦伦罗德,大考姆瑟利希德斯泰因和斯瓦茨伯格,大财政官穆赫因姆,勃兰登堡考姆瑟萨尔扎巴赫都在战斗中阵亡。骑士团宣布阵亡18000人,波兰方面宣称俘虏骑士团1400人。而联军方面阵亡5000多人,8000多人负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坦能堡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坦能堡战役爆发的历史背景

  1914年坦能堡会战,又称为坦嫩贝格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是在1914年8月17日至9月2日爆发的。 在1914年8月17日,俄罗斯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侵入东普鲁士,向首府哥尼斯堡进发。俄军成功地进入德国,直到德国第八集团军在8月20日反击。德军设计了一个陷阱,让由南向上的俄国第二集团军提前进入德国,但德军从该集团军两翼实施钳形攻势并将其主力围歼,俄第二集团军司令员萨姆索诺夫兵败自杀。在9月2日,俄军放弃了整个任务。俄军从坦能堡会战后,没有再向德国领土进攻。

  虽然德军在坦能堡会战得胜,但德军原先并没有料到俄罗斯会在8月中开战,因此德军用了两支部队来抵抗俄军,造成德军的资源被分散,而影响在西线对英法联军的战事。

image.png

  1914年8月28日,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发出了追击被打败的俄国第2集团军的命令。他在命令中将东普鲁士的一个小镇弗罗根瑙的名字用作该战役行动的名称,因为他的司令部当时就设在该镇。但是,他的高级参谋马克斯·霍夫曼上校认为,使用附近的坦嫩贝格镇的名字可能更为合适。鲁登道夫表示同意,他后来也对这个绝妙的想法大加赞扬。这样,这场被证明是"此次战争中任何一方都从未遭受过如此惨败"的战役就以坦嫩贝格战役闻名于世了。1410年,条顿骑士团在此几乎被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全歼(格伦瓦尔德会战),而500年后的今天,德意志人给了俄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又赢回了荣誉。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遭刺杀身亡。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沙皇俄国进行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法国是德国的宿敌,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失去了她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省,为此,法国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着对德国的复仇。而俄国作为欧洲领土面积第一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广袤的领土。两国的工业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也都相当可观。德国就夹在两个强国之间,而且不具备同时应战并击败两线对手的能力。

  德军总参谋部早在战争爆发前,就于1891年,由当时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阿尔弗莱德·冯·施里芬伯爵制定了和位于德国东西两个战略方向上的对手--法国和俄国--进行战争的方案,史称施里芬计划。

  在分别于1891年、1892年、1894年和1905年分别提出的4份备忘录中,施里芬伯爵十分详细的制定了德国的作战计划。德军主力79个师将集中于西线,而在东线仅保留10个师和部分地方守备部队(Landwehr)。两者之间的比例为8:1。伯爵计划,大战爆发后,德国东线守备部队将协同奥匈帝国部队采取守势,将俄军阻挡在东普鲁士国境线一带,于此同时,德军主力将对法国采取猛烈攻势,在6周内彻底击溃法国。之后,德军主力将利用德国境内发达的铁路系统移往东线,对俄国发起攻势。

image.png

  施里芬伯爵对于俄国的动员机制和境内铁路网进行研究后,推断俄军需要至少6-8周时间才能完成其动员,而这一点也成为了伯爵制定计划的时间标准。

  伯爵的战略构想师承于普鲁士传统军事思维,即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在一次大规模会战中击败敌人、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争。伯爵判定,德国在欧洲最强的敌人是法国,德军必须首先集中所有部队摧毁法国,为此,有必要在非主要战线--即东线上--冒风险。伯爵说:"整个德军都应部署在西线,不留一点兵力对付俄国。"

  受此影响,德军在东线上的兵力十分薄弱,仅有第8集团军和部分地方军,以及各个要塞的守备队,共计21万人。

  根据施里芬伯爵的计划,德军将在开战时在东线采取完全的守势,以东普鲁士边界地区为主要防区,并配合奥匈帝国军队防御俄军的进攻。伯爵曾经以东普鲁士为背景,举行过多次兵棋推演和军事演习。所以,德军对该地区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另外,德军还可以利用境内发达的铁路网络,及时从其他地区调来援军,以巩固防线。

  德国为了防守东普鲁士,在战前就在此地建设了大量防御工事,尤其在维斯瓦河上游地区和柯尼斯堡周边地区的堡垒尤其坚固。另外,俄军前进到某一阶段,必然会发现自己被连续50英里的马祖里湖区分隔开来,马祖里湖将迫使进攻的俄军分成两股,而德军的作战计划就是集中第8集团军的有限力量,将两股俄军各个击破。在这一地区,俄军没有任何侧面交通,并将连续数日完全被分隔成数支独立部队。德军按照施里芬制定的计划,把整个集团军放在了这个要害地区,俄军两个集团军中不论哪个首先进入有效打击距离,德军都将予以打击,然后再利用东普鲁士高度组织的铁路系统作迂回运动打击另一个集团军。不过,也正如丘吉尔所评价的,这一计划要求德军的指挥官拥有拿破仑、马尔波罗和腓特烈大帝的才华和胆识,而类似这样的军事天才是不世出的。

image.png

  但是,施里芬计划最大的误算就是低估了俄军的动员速度。俄国从开战到总动员完毕,并没有如战前所料需要6个星期,而是仅仅用了6天。

  据丘吉尔记录,法国和俄国的总参谋部在战前就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关系:

  "双方相信,德国要用其主力对付法国,仅以最少兵力对付俄国。双方同意他们的军队应尽早采取攻势,摧毁德军是他们首要目标。1913年霞飞将军发表声明指出,法国在实施动员的第10天将集结150万军队,并于第11天开始作战。吉林斯基将军宣布,1914年俄国能在实施动员的第13天就能以80万军队进攻德国。"

  事实上,到了8月中旬,俄军已经动员了65万人的军队,超过东普鲁士德国守军总数的2倍。兴登堡元帅在其回忆录里不无后怕的写道:"我们对面的敌军总数超过80万人,拥有1700门大炮,相反我们只有约21万人和700门大炮的守备力量。"不过元帅似乎指的是俄国此时在东线的一线部队总实力,而非进攻德国的所有俄军,因为俄国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加起来也只有40万人,更别提俄军此时正在加利西亚发起大规模攻势,使得奥军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在战前,俄国在法国的财政支持下重整了军备,双方于1911年达成协议,法国仅在1913年就向俄国提供了折合约1.04亿英镑的贷款,使得俄国有能力获得更多军用物资,并完成通往其西部地区的战略铁路计划。

  苏霍姆利诺夫将军从1909年起任俄国陆军大臣。他用了5年的工夫,致力于改善俄国的陆军。据他自述,他给自己确定了四大目标:第一,缩短三个星期的动员过程,消除德军动员安排超过俄军的差距;第二,实现军队的科技进步;第三,重振满洲失败后俄军的士气;第四,改进战时陆军的军需和增援的组织。他使征兵成为真正防卫本土的事业。他裁减过多的要塞驻军,用裁下的军队组建了重炮连、气球兵和无线电通信机构,此外,还组建了额外的6个师。他成倍地增加机关枪的数目,一年一度的征兵额增加了25万人,也增加了军官人数,还改善了俄军士兵的食物和服装。丘吉尔高度评价了将军的军事改革,认为这几项措施使得俄军的作战能力大大提升,远超日俄战争时期。

  1914年7月30日中午,沙皇签署了总动员令,动员了大批军队。在俄国西部地区有30个军,总计有96个步兵师和37个骑兵师,总数大约270万人,另外加上90万特种后备军和要塞部队。到动员第13天,原来驻扎在亚洲地区的军队加入序列,因而俄军总数增加到了1830个营、1250个骑兵中队和6720门大炮,总计大约500万人,这个数字中约有2/3为战斗人员。

  相较于德军计划的守势态度,俄军的计划则是咄咄逼人的。据丘吉尔记录,战前俄国人制定了两个可供选择的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作战方案:G方案,即"德国"方案,它设想德军集中力量对俄作战。A方案,即"奥地利方案",预期德国在东线取守势。在这两种情况下,野战军将分为由第1和第2集团军组成的西北方面军和由第3、第5和第8集团军组成的西南方面军。第4集团军在实施G方案时加入西北方面军,实施A方案时加入西南方面军。第6和第7集团军保护侧翼和从波罗的海和芬兰延伸到罗马尼亚和黑海的这条战线。在这两种选择中,俄属波兰维斯瓦河以西地区准备在战争爆发时疏散人口以确保军队从容不迫地集结。西北方面军沿东普鲁士边界集结,西南方面军沿奥地利加里西亚边界集结。

  丘吉尔认为,这些基本安排在两个方案中都是一样的。如果德国开始时就在东线以主力采取攻势,则俄军两个方面军便都朝在普里佩特沼泽后面的南北延伸穿过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的一条线撤退,放弃整个波兰、华沙和维斯图拉河和纳雷夫河的全部堡垒群,以避免在狭窄的俄属波兰地区遭到德军的围歼。如果有必要将再次使用1812年莫斯科战役的战略:俄国战线将进一步后撤,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时间,等待三、四周或更长时间,等亚洲方面的军队,即5.5个西伯利亚军和2个突厥斯坦军的到来和整个帝国兵力和资源的完全集结,然后再努力进行决定性的反击。

image.png

  如果德国在东线取守势,那么俄国两个方面军都将立即发起进攻,西北方面军攻入东普鲁士,西南方面军攻入加里西亚,征服这两个堡垒,并为这两个方面军在华沙以东重新集合和向德国中心联合进军作好准备。

  事实证明,德国在东线采取了保守态势。俄军总司令部了解到,位于德国东部的德军部队,已于8月6日开往西线。俄军立即开始执行其奥地利方案。

  但是,计划根据法国盟友的强烈要求,而做出了变更。战争开始初期,德国在西线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受到严重打击的法国急切的要求俄国军队迅速往德国境内发起攻击,以减轻法军面临的压力。事实上,法国特使在战争爆发仅仅两天后,就向俄国提出了进攻东普鲁士的要求。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向特使表示,即使军队的集结没有完成,他还是会以最快速度打击德国人的军队。为此,大公下令在8月7日与10日之间在伊万哥罗德和华沙再组成第9、第10两个集团军,攻击方向为德国托伦、波森和布雷斯劳的边境地区。

  此外,为了加快这些集团军的组建和进军,俄军总司令部决定跳过几个准备阶段,设计一种"提前动员"的形式,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赢得宝贵的八九天时间。但是,此种动员使得军队在尚未得到足够补给和完成各项必要准备时,就必须立刻开赴战场作战。这一点将在之后的战争中留下巨大隐患。

  吉林斯基将军在战争爆发初期即就任了俄国西北方面军的司令一职。和他手下的保罗·冯·连内肯普将军与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将军一样,战前在俄军中吉林斯基享有很高威望。8月17日,吉林斯基命令连内肯普的第1集团军自涅曼河一线前进,两天以后又命令萨姆索诺夫的第2集团军自纳雷夫河一线前进。俄军的计划是从正面压迫东普鲁士的德军,并从波兰沿维斯瓦河一线突击,切断德国第8集团军与本土的联系,并歼灭之。

  德军计划的主旨就是采取守势,以第8集团军为主力防御东普鲁士地区,直到西线主力部队抵达后才转入对俄军的进攻。而俄军计划则是以第1集团军由维尔纳自东向西侵入东普鲁士,同时第2集团军从华沙出发,北进,阻止德军沿维斯瓦河撤退,配合第1集团军在东普鲁士围歼德第8集团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坦能堡战役打了多久?坦能堡战役的最终结果及影响

  1914年坦能堡会战,又称为坦嫩贝格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是在1914年8月17日至9月2日爆发的。 在1914年8月17日,俄罗斯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侵入东普鲁士,向首府哥尼斯堡进发。俄军成功地进入德国,直到德国第八集团军在8月20日反击。德军设计了一个陷阱,让由南向上的俄国第二集团军提前进入德国,但德军从该集团军两翼实施钳形攻势并将其主力围歼,俄第二集团军司令员萨姆索诺夫兵败自杀。在9月2日,俄军放弃了整个任务。俄军从坦能堡会战后,没有再向德国领土进攻。

image.png

  战役经过

  在1914年的那场战争爆发前的许多年中,欧洲大国为了应付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已经制订、修改和批准了种种计划。在这些计划中,最有远见的当然是由伯爵冯·施利芬将军在他任德军总参谋长时制订的计划。但是,他的计划却被接替他的负有盛名的冯·毛奇上将作了破坏性的修改,这对协约国来说是件幸事。

  施利芬的计划是一个两线作战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主攻,同时在东线进行牵制行动,直到对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进攻取得全胜,才对俄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法俄联盟从1892年起就有了,从那时起到1913年最后一次会议召开,两国的总参谋部起草、交换和修改了一系列计划。法国人煞费苦心地想使眼睛紧紧盯着奥匈边境的俄国人相信,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德国人;打败了它,奥地利也就自然不在话下了。首先在西线打败德国人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俄国人应该对德国构成足够的威胁,以便把德国军队牵制在东部边界上。

  俄国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俄国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发布动员令后部队的组建问题。

  他们发现,要在动员后的15天之内就把部队集结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交通条件很差,而且部队最近刚刚经过整编;何况,这已经比原定的时间提前了12天。法军在动员后的第11天才能够出发,而德国人要快些,这样,对西线的法军来说,他们的动员时间与德军的动员时间存在着危险的差距。为了援助他们的盟国--这是他们当时和后来都很明确的事情--俄国人在动员后制订的计划中,同意用2个集团军在东普鲁士对德军发动进攻。俄国人还同意组成1个新的集团军,该集团军将在适当的时候(8月底之后才能准备就绪)调动到第2集团军的左侧,以便向柏林挺进。

image.png

  这2个集团军将组成西北方面军,由日林斯基将军指挥,司令部设在比洛斯托克。第1集团军由伦南坎普夫将军指挥,将在马祖里湖以北向前推进,迂回到敌人的左侧;第2集团军由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将在马祖里湖以南向前推进,切断并消灭马祖里湖与维斯瓦河之间的德国军队。

  战役开始的时候,俄国第1集团军由3个军(第3、4和20军)组成,并得到5个骑兵师和第5步兵旅的支援。第2集团军由6个军(第1、2、6、13、15和23军,前2个军后来调到第1集团军)组成,并得到3个骑兵师和第1步兵旅的支援。这2个集团军的兵力分别是20万和25万,他们在数量上已大大超过了与他们对峙的德国第8集团军。但是,俄军在战前完全缺乏作战准备,这是这次战役中的决定因素之一。

  除人数外,德国军队在各方面都要强于俄国军队。德军由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指挥,下辖4个军(第11、17和20军以及1个预备军)以及各种守备部队和第1骑兵师。艾恩赛德将军估计,他们与俄军的兵力对比是:步兵为1:1.7,骑兵为1:2.7,处于劣势。

  日林斯基命令第1集团军于8月17日越过边境,向因斯特堡-安格堡一线进军。伦南坎普夫将动用他的大部分骑兵切断德军左翼与柯尼希斯贝格的联系。统帅部的总计划是要第1集团军在第2集团军之前向前推进,以便吸引德军,然后由第2集团军攻击德军侧翼和后方。因此,萨姆索诺夫定于8月19日越过边境,他的第一个目标即拉斯腾堡-塞堡一线,离边境大约43公里。

  这是个很合理的计划,如能有效地付诸实施的话,它定会使德军完全陷入包围之中。但该计划的实施全靠第2集团军不失时机地行动,而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这2个集团军都是在补给供应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奉命向前推进的。更糟糕的是,俄军缺乏足够的通信、运输和飞机等作战手段,而所有这些手段对于成功地进行一次集中作战都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这样认为,普里特维茨因集中进攻北面的俄第1集团军而落入俄军设下的陷阱。但是,鉴于他手中的兵力比较薄弱,他几乎别无选择。他希望在打败该集团军后能及时把力量投入到南面的进攻中去。他正确地判断出,伦南坎普夫将第一个进入战场,因为他的交通条件优于萨姆索诺夫,而且他知道马祖里湖将切断这2个俄军集团之间的联系。因此,他把他的主力集中在左翼,准备以第1军、第17军和第1预备军,从北向南排列,向俄军发动进攻。他把第2后备旅部署在战线的最左侧,并派第20军开到奥特尔斯堡地区保卫德军的右翼。

  伦南坎普夫按指定日期于8月17日越过边界,不久,他的第3军就与德军第1军接上了火。那天的战斗是在施塔卢波嫩附近进行的,双方均伤亡惨重,进展甚微。17-18日夜里,德军向贡宾嫩撤退,俄军以缓慢的速度尾随其后,于19日傍晚也到达贡宾嫩。

image.png

  他们准备在这里停留一整天(20日)。德军获悉了这一情报,因为他们最近发现,西北方面军同其2个集团军司令官之间的无线通信都是用一种容易破译的初级密码发送的。这一事实令他们难以置信。

  指挥第1军的冯·弗朗索瓦将军违抗了集团军司令的命令(这种现象并不只是这一次),在施塔卢波嫩向前推进过远。普里特维茨曾想把伦南坎普夫进一步引诱到西边,在安格拉普河一线与他交锋,但当时迫于弗朗索瓦的压力,并得知俄军止步不前,他极不情愿地决定命令集团军的其余部队前进到第1军的右翼,并于20日发动攻击。

  俄国人可能会说贡宾嫩之战是一次胜利,但是,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因为虽然德军是在当天午夜撤退的,但这是一种为了发动更好的进攻而进行的撤退。如果伦南坎普夫的骑兵部队参加作战,而不是在俄军右翼休息的话,俄军也许会打赢这场战役。

  俄军这2个集团军中的俄国骑兵主要是哥萨克人,由于管理不善,他们几乎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在俄军的左右两翼德军几乎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是在中部,马肯森的第17军所发动的进攻遇到了严重挫折,当天下午,该军已被迫后撤了一段距离。然而,只要德军能够重新调整部署--他们似乎没有理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会有充分的机会在第二天打败伦南坎普夫。

  但是,在20日晚,普里特维茨(以及他的参谋长冯·瓦尔德泽将军)却惊慌失措。他似乎对17军的失败比对其他2个军的胜利印象更为深刻。他还得到消息说,萨姆索诺夫已进一步向西推进,将于第二天越过边境,对德军右翼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他命令集团军脱离战斗,退到维斯瓦河背后。他不理睬格吕纳特和霍夫曼的反对意见,把他的决定用电话通知给毛奇。毛奇(顺便提一下,他原来的命令里也提到过撤到维斯瓦河彼岸的可能性)听了普里特维茨的电话谈话后大为震惊,以致于他未通知普里特维茨就采取行动,解除了他和他的参谋长的职务。

  与此同时,在那些把战斗引向胜利的部下们的不断敦促下,普里特维茨和瓦尔德泽重新鼓起了勇气,尽管他们坚持认为应该中止在伦南坎普夫正面的作战,但还是同意了由霍夫曼提出的进攻俄国第2集团军的计划。对普里特维茨来说,不幸的是,他没有向最高司令部上报他已取消了向维斯瓦河撤退的计划,尽管这样做是否能够挽救他的命运还值得怀疑,因为毛奇本来就不想让他担任指挥。

  量远离俄国第1集团军,以便向南推进。由于耽搁了宝贵的1天,德军不得不以强行军来弥补时间上的损失。

image.png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于8月23日下午到达马林堡。兴登堡在回忆录中告诉我们,德军在一名被打死的俄国军官的笔记本里发现了一份文件,文件上记载着俄军发动集中攻势的详细计划。兴登堡并没有说明这一情报是什么时候到手的,但据推测大概是在他抵达之时得到的。很明显,这份情况的获得使德军司令部对伦南坎普夫的动向没有把握。直到25日,根据一份被截获的无线电报,德军司令部清楚地得知伦南坎普夫的行动非常缓慢,因此鲁登道夫决定在其正面只摆上1个骑兵师(欠1个旅)。

  萨姆索诺夫的第2集团军最终于8月21日和22日拖拖沓沓地超过边境,这个日期大大落后于预定时间。在日林斯基的严令之下,他的部队未等动员完毕就出发了。由于运输设施不完备,供给体系杂乱无章,士兵缺少食品,而且要在拥挤的沙质小径上行军,部队的情况非常糟糕。集团军司令似乎一点不知敌人的去向;即使知道,他也没有把消息传下去,他的先头部队没有得到正规骑兵的支援。该集团军内部各单位之间几乎没什么配合,2个集团军之间更谈不上配合了。萨姆索诺夫本应把部队的位置向很少到前沿的日林斯基汇报清楚,但他却没这样做。日林斯基在自己的军队达到较好的战备状态之前一般都拒绝让他们向前推进。

  部队在大约60英里宽的正面上缓慢地向前推进,因为萨姆索诺夫已改变了日林斯基发来的命令--后者并没有采取行动纠正前者这种违背命令的行为--把部队向左延伸过远,以致只有第6军仍在按原计划向塞堡-拉斯膝堡一线推进。他以为姆瓦瓦-索尔道铁路可以缓解他的补给问题,并且抱有向敌侧后迂回的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由于过分向左延伸,他在自己的集团军内部制造了一些大的缺口,而且他同伦南坎普夫集团军之间的距离也拉得更远了。

  8月23日,第6军到达了奥特尔斯堡,第13军到达耶德瓦布诺,第15军靠近弗兰克瑙,第23军第2师到达索尔道东北部,第23军的其余部分则返回姆瓦瓦。与此同时,第1集团军已向佩莱宁肯-达凯明一线谨慎推进。第2集团军的首次重要战斗始于8月23日晚,并持续了两天。第15军的先头部队与德第20军在奥尔劳-米哈尔肯一线接触。俄军没有进行侦察,就匆忙与敌人在开阔地展开了战斗,结果整团整团的部队象镰刀下的麦子仆倒在德军的机枪火力之下。第二天,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俄军取得了部分进展。

  25日,俄军第13军前来支援,对德军左翼构成威胁,德国后备部队打了一场令人佩服的阻击战后撤退了。艾恩赛德将军说,在这次战斗中,第15军50名军官、2000名士兵阵亡,但却仅仅丢失了2门大炮,只有几个人被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在坦嫩贝格的战绩确实更加令人信服。

  由于倔强的弗朗索瓦强烈反对鲁登道夫发出的正面进攻乌斯道的命令,这些精心安排的计划在执行中出现了一次小小的波折。

  当时弗朗索瓦的炮兵部队尚未全部到位,因而他极力主张采用间接进攻的办法。然而,鲁登道夫驳回了他的意见。在这场关键的5天战斗的第一天,北侧和中央的战斗极为激烈。萨姆索诺夫仍然不知道敌人的行动与企图,他继续向奥斯特罗德-阿伦施泰因一线挺进。他根本不知道在25日晚上,德军截获了一份情报,对他要达成的目标了如指掌。在图劳,第23军的第2师赶走了德军,取得了初步战绩,但在遭到反击后该师伤亡惨重,节节败退,差不多退到奈登堡;第15军打得不错,到晚上,他们守住了格里斯利嫩-米伦一线,第13军几乎没打什么仗,因为电话线被切断,无线电台受干扰,他们得不到明确的命令,因而花了一天的时间来回行军。

image.png

  但是,萨姆索诺夫的灾难出现在北部,他的第6军在那里彻底败北,在第一天结束时实际上就已退出战斗。该军处于俄军右翼,十分孤立。一旦鲁登道夫在被截获的情报的鼓舞下集中起第17军和第1预备军来对付它,俄军第6军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因为即使德军经过长时间的强行军已疲惫不堪,但德军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然而,俄军打败仗更应归因于他们缺乏情报以及一位师级指挥官对情报错误的理解。由于出现这种情况,第6军军长发出命令后又收回成命,结果使得2个师在达代湖周围同德军的侧翼运动可怕地缠在一起,他们向比绍夫斯堡的有秩序的撤退变成了向奥特尔斯堡的溃逃。在溃退时,俄军的队伍有时前后拉开20英里。

  8月27日和28日,德军与俄军的第1军在乌斯道周围交战,这是这场战役的最关键的时刻。从清晨时分起,双方的炮兵就开始了对攻,结果德军的炮火压住了俄军的炮火。到傍晚时分,德国步兵猛攻乌斯道,他们几乎未遇到什么抵抗,因为那些在炮战中幸存下来的半饥半饱的俄国士兵已没有情绪作战了。到第2天上午11时,第1军被粉碎,通往奈登堡的道路已畅通无阻。然而,俄23军的第1步兵旅从索尔道南部意外地发动了反攻,并在海因里希斯多夫地区取得初步的成功。为此,弗朗索瓦不得不停止向奈登堡进军来恢复战场的态势。

  到27日夜里,俄国第1军剩下的兵力--各个师来的大约5个团,外加5个炮兵连--占领了索尔道以北的阵地。28日清晨,弗朗索瓦发布一系列命令,目的就是要把他们赶到南面去并使其退出战斗,但是俄军没等德军采取行动就撤退了。这时俄军左翼已暴露,中央很容易被合围。然而;对德军第20军来说,中部的情况并不太好,鲁登道夫害怕防线被突围,竟一时慌了神,命令弗朗索瓦全军向北挺进,到拉纳去支援中部的战斗。但是弗朗索瓦意识到断敌退路的极端重要性,出于对任何他不赞同的命令都满不在乎的性格,他继续按原定路线行军。到第二天,他所在的军已经切断了俄军南逃的路线。

  8月27日,中部的战斗仍然很激烈,双方伤亡惨重,俄军第15军冲入了德国第20军的阵地--这促使鲁登道夫向弗朗索瓦下了增援的命令。但是到了晚上,第15军已被牵制在海登米尔-瓦尔斯多夫-米伦一线。当在他们左边作战的第23军第2师差不多被赶回到奈登堡的时候,第15军的左翼危险地暴露出来。

  第二天,鲁登道夫命令第17军和第1预备军停止追击被打败的俄第6军。而转向西南进攻位于中央俄军右翼的第13军。该军军长克留耶夫将军正从阿伦施泰因向霍恩施泰因行军去支援第15军。整整一天,他的军受到来自北部和东北部敌军的攻击,到黄昏时,第13军还没有拿下霍恩施泰因,也无法同第15军取得联系。

  俄国第2集团军已处在崩溃的边缘。总的来说.该集团军的士兵在近乎断粮的恶劣条件下表现得非常英勇,但现在,他们再也挺不住了。一贯糟糕的通信联络实际上已经中断,各军指挥官之间失掉了联系,每个军都对自己正面和两翼的情况一无所知。

  萨姆索诺夫曾前往第15军军长马尔托斯将军那里与之探讨形势,马尔托斯是他唯一真正出色的高级指挥官。马尔托斯极力主张他趁为时不算太晚时赶紧撤退.但萨姆索诺夫不同意,因为他觉得,如果能占领奈登堡,战局还是可以得到稳定的。但这是个完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他很快不得不改变这一想法。8月29日和30日,德国3个军向俄军中央发动了强大攻势,毫不留情把他们赶到正等着他们的弗朗索瓦部队阵前。弗朗索瓦的军已封锁了俄军沿奈登堡-维伦贝格一线撤退的道路。

  25日,弗朗索瓦的第1军在离阿尔塔莫诺夫的主阵地仅一天路程的地方下了火车,而阿尔塔莫诺夫的50个骑兵中队竟没有1个中队知道这一情况.鲁登道夫给弗朗索瓦的命令是在26日清晨发动进攻,拿下乌斯道,但弗朗索瓦仍缺少炮兵部队,因而认为自己尚未淮备就绪。然而,鲁登道夫仍坚持原来的命令。但是,弗朗索瓦是这样一位将军:如果他认为上级的命令不正确,便决不拿自己的部队去冒险。所以,尽管他在26日发动了进攻,但他并没有全力以赴;塞本于当天正午攻下。阿尔塔莫诺夫对驻守在劳腾堡的米尔曼第5后备旅发动的进攻完全是瞎胡闹,弗朗索瓦的部队很快就把它击退了。

image.png

  经过这2次胜利之后,德军的防线已经推进到海因里希斯多夫-格拉劳一线。鉴于部队疲惫不堪,又缺少大炮,弗朗索瓦和他的先头师师长冯·康塔决定把对乌斯道的进攻推迟到第二天。

  战役点评

  霍夫曼非常肯定地认为,弗朗索瓦拒绝在26日发动进攻是俄国第2集团军全军覆灭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在炮兵未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发起进攻,弗朗索瓦的进攻很可能会失败,这样,萨姆索诺夫就有时间在包围圈尚未合拢之前把他的集团军撤出来。

  弗朗索瓦命令他的炮兵于27日上午4时开始炮击乌斯道,他的第1师和第2师将于1小时后发动围攻。但是,如前所述,士气低落的俄国步兵尽管有极好的防御阵地,却没有坚持战斗,德军第1军实际上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但是,拿下乌斯道之后,弗朗索瓦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独立性,只是在他再次违令之后,中央俄军的命运才最后被决定了。

  德第20军曾一度遇到俄军的猛烈进攻,鲁登道夫一时惊慌失措,命令第1军改变方向向北进军。但是,弗朗索瓦不顾第20军可能面临的危险,仍把眼睛中牢盯在奈登堡-维伦贝格公路以及通往森林的各条小路上。他知道切断俄军逃跑的必经之路将给俄军带来灾难性的结局。因此,他命令部队继续向东推进,封死合围圈的缺口,把萨姆索诺夫的残兵败将紧紧包围起来。

  违抗命令,实难宽恕,但如果一位高级军官从不冒险,只顾保全名誉,那么他就可能坐失良机。弗朗索瓦就是一位敢作敢为的出色战将,而且令他的上级无可奈何的是,他所坚持的东西往往都是正确的。我们不能说鲁登道夫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完全是弗朗索瓦在坦嫩贝格战役中两次拒不从命的结果,但如果没有弗朗索瓦的两次抗命,鲁登道夫是不会取得如此彻底的胜利的。

  坦嫩贝格战役是一次由高级指挥官的性格和个人表现决定胜负的战役。毛奇撤换冯·普里特维茨几乎肯定没有做错,因为后者失去了主动权,失去了参谋人员的信任和争取胜利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部队的士气要不了很久就会一蹶不振。上了年纪的兴登堡与比较年轻的鲁登道夫搭档,真是珠联壁合,令人鼓舞,前者发挥威信,后者表现职业特性。不仅如此,鲁登道夫、他的参谋军官霍夫曼以及他的第1军军长冯·弗朗索瓦,都是随时准备支持他们作出的判断并勇于承担风险的人物。

  俄军将领们的表现刚相形见绌。方面军司令日林斯基既不能激发人们的信心,也很少出现在前线,两位集团军司令也不愿进行配合;总之,他们年事已高,力不胜任。诚然,由于体制落后,他们的后勤供应严重不足,但这并不能改变如下的事实,即他们在战略战术的应用上远远赶不上德军将领。

  从军事艺术而言,坦能堡战役可以说是古代伟大的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会战在20世纪的再现和放大,战略上以内线作战攻其一路,战术上采取击溃两翼再合围中央主力。20世纪最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富勒只用了一句话来评价这场会战:"就这样,这个伟大的会战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苏军和德军的差距:坦能堡战役中两军的兵力悬殊

  在整个二战中,大家都知道在一九四四年的欧洲东线战场上,苏德两军兵力可以说是极为不平衡,差距实在过大。几乎每一场战役战事的纳粹德军都要面对数倍甚至几十倍的苏联军队。这么多战事和战役中,但是没有哪一场战役能像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的“坦能堡战役”一样兵力悬殊这么大。在这场战役中,德军顽强的仅仅以区区两万余人防守住了长达一百余公里的防线,反观苏联军队仅第一波攻击就投入了多达十四万人的兵力进攻。前后投入的兵力保守估计更是在三十万人左右。在这其中不乏苏军名将“费久宁斯基”率领的第2突击集团军,更为令人绝望的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其中苏联军队的装甲数量是德军的二十多倍之多,而苏军的战机数量更是德军的十倍多。

image.png

  但是从战役的结果来看,却是让人大铁眼镜,德军仅以阵亡不到三千人的代价,消灭了三万五千多名苏军,累计造成苏军伤亡更是高达十七万之多!可是即便承受这样巨大的损失,苏联军队依然没有突破德军的防线。

  在德军指挥官“施坦因纳”将军眼中,苏军的这支部队是一些毫无战术章法的散兵游勇,用他的话说:“苏军的战术好像仍停留在“凡尔登战役”时期!”可事实上苏军持续了长达半个多月之久的攻势,也因为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伤亡损失而在八月十日宣布进入休战状态。

  经过此战役,苏军方面的最高指挥官“戈沃罗夫”逐步失宠于斯大林。后来还是德军因为军队人数实在差距太大,而采取收缩防线的方式,主动放弃阵地,向后方撤退。而“戈沃罗夫”才能有机会率领“列宁格勒”方面军,进入“爱沙尼亚”地区。在战后他在自己的战争回忆录中对“爱沙尼亚”地区的战事只字未提。这就足以说明这场战役的结果,给苏军,给他自己造成了多么夸张的心理创伤。

image.png

  当然这场战役结果不能代表整个东线战场,在东线战场,苏联军队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逐步取得胜利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在我看来假如苏联没有这么大国土纵深,没有这么多的人口优势。当年的拿破仑就可以灭掉“它”一次了,更别说二战时期的德国了。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历史为鉴,俄罗斯历代皇帝是有着多么先见之明。我们都在嘲讽俄罗斯的胃口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虽然德军在坦能堡会战得胜,但德军原先并没有料到俄罗斯会在8月中开战,因此德军用了两支部队来抵抗俄军,造成德军的资源被分散,而影响在西线对英法联军的战事。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