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策平江东之战

"

  孙策平江东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的一场战争,发生於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

孙策平江东之战

孙策平江东之战——成功统一江东

曹操与袁绍对战时孙权与孙策是怎样占据江东的

  正当曹操袁绍在北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南方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占据了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这就是由孙策孙权两兄弟打下的东吴江山。

  兄弟俩的父亲孙坚原来是袁术的部下,参加了讨伐董卓的大军。父亲死后,孙策便带着一路人马,投奔了袁术。

  袁术虽然非常欣赏孙策这位少年英雄,但他对孙策存有戒心,一直没有加以重用。时间一长,孙策便感觉到了,虽然嘴上不说,但心底却很明白。

  恰在这时,扬州刺史刘繇(yǎo)把孙策的舅舅、丹阳(今安徽宣州)太守吴景赶跑了,还在长江边上屯下了重兵。孙策觉得机会来了,主动向袁术请求让他带兵到江东讨伐刘繇。袁术考虑到这样可以借孙策之手解除刘繇的威胁,甚至可以让孙策、刘繇拼个鱼死网破,自己可以坐收其利。想到这儿,袁术同意了孙策的请求,并且拨了一千人马给他。

  孙策带着这班人马向南挺进,一路上他不断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到达历阳(今安徽和县)时,队伍已经壮大到了五六千人,和舅舅吴景的队伍胜利会师。同时,孙策小时候的好朋友、足智多谋的周瑜也带着人马前来会合。

1.jpg

  孙策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江边,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停靠在江边的船只才几十条,这对庞大的队伍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大大影响前进的速度。

  孙策双眉紧锁,不停地在江边踱步。忽然,那一丛丛在风中摇曳(yè)的芦苇跃入了他的眼中。他紧锁的眉头展开了,大声命令侍从:“所有士兵即刻奔赴江边,砍伐芦苇,扎筏渡江!”一声令下,数千士兵齐心协力,很快就扎了许多筏子,江面上出现了千筏竞渡的壮观场面。

  孙策的队伍一举冲上江东岸,攻占了牛渚(zhǔ,今安徽当涂西北),夺得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接着又用装死的办法诱使刘繇的部下笮(zé)融开门出城,伏兵突然杀出,直杀得笮融人仰马翻,连夜逃窜。孙策乘胜进攻,没多久就打到了曲阿(ē,今江苏丹阳),龟缩城中的刘繇被孙策势如破竹的气势吓得弃城而逃。

...查看更多

孙策——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少年霸主

  《三国志·孙策传》:评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策,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自16岁时随父亲征战到26岁鹿山殒命,这点恰然和唐太宗神似。少年时代便开疆阔土乃至“割据江东”,成为东吴基础;和一般的少年相比,更胜一筹。

  其一,志向远大,气度不凡。

75.jpg

  孙策,吞日月者也。人言策弟孙权为日,策为月。以此推之,策故以明亮,然未能长久,以其依赖日而生光。其实不然。东吴基础为孙策所建,孙权拱手承受,如无孙策,以权而面对袁术固然难以成事。这就是孙策临终时嘱咐其弟的:与天下争锋,汝不及我。而基业就是“争锋”而得,而非拱手所得。这样的经历,孙策应为“日”,而孙权为“月”,以孙策开疆阔土,而孙权拱手治理。然,自古以天子为日,所以孙策屈居于月。

  孙策志向远大,以复仇兴业为先。和众多英雄一样,孙策也意识到“汉家不可能复兴”,当时正是群雄逐鹿的时代。所以,孙策走的便是“王霸路线”。

...查看更多

如果孙策晚死十年,还有没有可能“袭许”呢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纷纷三国豪杰无数,但是当我们谈论起三国豪杰,有一颗璀璨将星是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小霸王孙策

  孙策早逝(175—200年)无疑是个遗憾,使其“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的战略没能来得及实施就撒手人寰,可是假若孙策可以来实行这个战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呢?

  官渡之战在建安五年(200年)八月以后进入相持阶段,而且曹操处于粮尽兵少的不利局面,甚至一度想回兵,此时也正是孙策打算“袭许”的时候。

u=&gp=0_副本.jpg

  当时孙策身在丹徒(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虽然距离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道路遥远,不过以曹操的统兵思想,他是决不会先退救许 昌的,因为两军对峙,谁先退谁就要在大局吃亏,这是旬彧的主张“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曹操肯定了他的建议,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孙策兵临许昌,恐怕曹操也不会大举回师的,只能在官渡同袁绍力战,那么孙策就有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孙策在徐州碰上了陈登这块硬骨头。

...查看更多

三国风云:英雄孙坚、霸主孙策、帝王孙权

  也许大家都应该清楚,江东的帝王都是赫赫有名的,威镇四方,尤其是“江东猛虎”的孙坚;号称“小霸王”的孙策;“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孙权,哪个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提及这些人,人们大概往往会用一个“英雄”来形容,然而,简简单单的一个“英雄”显然不足以包罗万象,因为英雄毕竟不同于政治,不同于帝王,不同于权术。

  三国这个时代可谓“英雄辈出”,这个说法我认为不太恰当,什么样的人是英雄?只有正义、无私、勇敢、有爱心的人才能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而带有大量功利目的的夺权斗争就不能称其为英雄了。三国这个时代没有对与错,谁都是对的,刘备曹操、孙权,甚至袁绍吕布等等,不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走的吗?你能说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所以,我得出结论,三国拼的不是英雄,而是权术,谋略。但是,在三国,仍然有许多人物有抱负,有理想,有追求,有正义感,这一类人我们姑且称其为“英雄”,比如,东吴的孙坚就是其中一个。

  1 孙坚(文台)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孙坚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个。他早年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的斗争,后来董卓专权,他又开始了征伐董贼的战争。孙坚非常果敢善战,所谓“温酒斩华雄”的人并不是关羽,而是孙坚所率领的这支部队。孙坚是抗击董卓叛乱的中坚力量,他勇猛强悍,连续进击,大破董卓军,进入了洛阳城内。三国演义中重点突出了刘、关、张集团的作战,而对孙坚的笔墨下的少了,实则不然,历史上能否彻底击破董卓,可以说决定权在于孙坚,孙坚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公元191年,孙坚受到袁术差遣进攻刘表,大破其将黄祖,兵围襄阳,黄祖逃入岘山。此时的孙坚因为麻痹大意,骄傲粗心,莽撞追击而遭到伏击,兵败身死。

  历史对孙坚有这样的评价:“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2.jpg

  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孙坚的确是“猛士”,作战英勇,但比起曹操等人来,显然是勇猛有余,而智略不足。我认为孙坚是个可爱的“英雄”,他很懂得忠孝礼仪,很本分,很诚恳,若说他是乱臣贼子,恐怕不会恰当,他没有做一个“坏人”的行为,当然也没有这个头脑。他是忠勇的代表,但不适合做皇帝,因为他的性格特征和其能力决定了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英雄,他绝对不会在政治上勾心斗角,玩变权术。至于说他“匿玺背约”,《吴书》和《山阳公载记》确有记载,“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而陈寿和裴松之都没有相关记载,这与事实不符。况且《吴书》和《山阳公载记》都不是正史,只能作为参考价值而已。孙坚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却没有占南阳为己有,反被袁术做了南阳太守,粮草供应要依赖袁术;杀荆州刺史王睿,也不能控制荆州,反被刘表趁虚而入,结果孙坚不但要在不久以后再打荆州,而且到了最后关头还是丢了性命。

  总之,孙坚不是政治家,不是帝王,也不懂什么权术,他可谓是一个草莽英雄,一个富有正义的“英雄”。 ...查看更多

陈登打过吕布气死孙策却口吐怪虫而死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治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在《三国演义》中…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治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巧言善辩的人物,他出卖吕布曹操,因此被封官,虽算不上是坏人,但给人的印象总不是一个好人。历史上的陈登其实远比演义中更厉害,所向无敌孙策一生都没有越过陈登镇守的城池,两战两败,这是孙策军事生涯绝无仅有的失败。陈登打过吕布气死孙策却口吐怪虫而死,下面说的是陈登的风云人生。

  那么陈登战胜孙策是怎么回事呢?

  建安四年,曹操灭吕布,封陈登为广陵太守,镇守江北,防御孙策。孙策当时已经平定江东,他派弟弟孙权为前锋,率大军进攻匡琦城。曹军众将见敌军十倍于守军,皆惶恐,陈登却镇静自若,他下令紧闭城门,偃旗息鼓,示弱于敌。然后陈登登上城楼,暗中观察敌情,发现吴军有机可乘,便突然打开城门,指挥守军猛冲向敌阵。吴军猝不及防,全军溃败,很多士兵登船不及,被杀死淹死者不计其数,大败而回。第一次匡琦保卫战大获全胜

搜狗截图16年10月14日0833_1.jpg

  不久,吴军卷土重来,再次进攻。陈登一面命陈矫向曹操告急,一面做好应敌准备。他暗中命人在救兵到来的必经之地聚积柴草,隔十步堆一堆,纵横成行,排列整齐,然后悄悄在夜间点燃,结果火光照耀,连绵数里。吴军发现后,误以为救军已到,十分惊恐。陈登见敌人被迷惑,心怀犹豫,便亲率大军出击,再度击溃吴军,第二次匡琦保卫战获胜。

  陈登不仅在军事上挡住了吴军北上,为曹操守住了南大门,而且他还与孙策之死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孙策是被刺客刺杀。但是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刺杀孙策的刺客极有可能是陈登指使。笔者曾作《算死孙策》一文,算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陈登联络江东豪强,暗中预伏死士,时刻等待喜欢独行的孙策,要伺机刺杀。史书对于孙策被刺的记载有多个版本,但我们要注意,孙策之死正是第三次进攻北方的前夕,结果刚刚集结兵马,就被刺杀。《江表传》则记载:(陈)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馀党,图为后害。陈登暗中派遣间谍,联络江东豪强的余党,要害的是谁?就是孙策。孙策被刺事件,陈登肯定有较深的参与。孙盛在《异同评》中也说:陈登(离)间其(孙策)腹心。

  陈登镇守的广陵,成了吴军无法逾越的障碍,正是由于陈登的存在,才使得曹操在与袁绍的官渡决战中可以心无旁骛。孙策本打算在官渡之战中挥师北上,与袁绍夹击曹操,结果临江未济,尚未出师,便一命呜呼,否则历史或许就要改写。陈登用卧底间谍的手段整死孙策,对曹操意义不可谓不大。陈登不但被曹操器重,而且获得了刘备终生的赞许。刘备在徐州期间与陈登结识,两人惺惺相惜。后来刘备投奔刘表,在一次与荆州名士的聚会上,提起了陈登。许汜原是吕布手下,后投靠刘表,他因嫉恨陈登曾轻视过自己,因此对陈登出言不逊,称陈登:骄狂之气不减。刘备没有立刻反驳,而是问许汜: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么根据吗?许汜说:我过去路过下邳,见过陈登。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在床上躺着,而让客人们坐在下面。 ...查看更多

三国第一帅哥孙策是如何征服江东的

  初平四年时,中国的大时局已经混乱到了无法再混乱的地步,但各方诸侯小地盘却逐渐安稳,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些具有实力与能力的豪强已经初显割据雏形。新版三国沙溢孙策先重点说一下将来的吴国:子承父业的孙策。孙坚中伏死后,传承问题马上就摆在了眼前,…初平四年时,中国的大时局已经混乱到了无法再混乱的地步,但各方诸侯小地盘却逐渐安稳,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些具有实力与能力的豪强已经初显割据雏形。

  


  新版三国沙溢版孙策

  先重点说一下将来的吴国:子承父业的孙策。

  孙坚中伏死后,传承问题马上就摆在了眼前,按着一般规矩,孙坚的传承者应该是他的儿子。但事实上,承袭孙坚官位的却是他的侄子孙贲,这当然是东家袁术故意玩的把戏,因为,现在军中任职的只有孙坚的侄子孙贲,把孙贲牢牢地抓住,就可以把孙坚那些身经百战的旧部属收拢住。

  孙坚有四个儿子,从大到小排序为:策、权、翊、匡。

  孙坚于岘山之中被黄祖部将暗箭射杀时,十七岁的长子孙策正在舒城侍奉母亲,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结交了好友周瑜

  孙策的成长经历与他老爸孙坚完全不同,孙坚小时差不多是一个社会小混混,孙策却是打小就开始接受正统的教育。孙策的母亲是个大家闺秀(就是孙坚抢来的那个吴家美人),很注意对儿子们的教育,孙策自幼习武弄文,结交的都是些江、淮名士,名声甚佳。 ...查看更多

孙策——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少年霸主

  新三国沙溢孙策三国志·孙策传》:评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策,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自16岁时随父亲征战到26岁鹿山殒命,这点恰然…

  《三国志·孙策传》:评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策,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自16岁时随父亲征战到26岁鹿山殒命,这点恰然和唐太宗神似。少年时代便开疆阔土乃至“割据江东”,成为东吴基础;和一般的少年相比,更胜一筹。

  其一,志向远大,气度不凡。

  孙策,吞日月者也。人言策弟孙权为日,策为月。以此推之,策故以明亮,然未能长久,以其依赖日而生光。其实不然。东吴基础为孙策所建,孙权拱手承受,如无孙策,以权而面对袁术固然难以成事。这就是孙策临终时嘱咐其弟的:与天下争锋,汝不及我。而基业就是“争锋”而得,而非拱手所得。这样的经历,孙策应为“日”,而孙权为“月”,以孙策开疆阔土,而孙权拱手治理。然,自古以天子为日,所以孙策屈居于月。

  孙策志向远大,以复仇兴业为先。和众多英雄一样,孙策也意识到“汉家不可能复兴”,当时正是群雄逐鹿的时代。所以,孙策走的便是“王霸路线”。

  孙坚以30骑殒命于砚山,余部归袁术。孙策的兴业,所谓“凋零”,首先面对的是发展部队。这里,孙策的举动堪为“经典”——玉玺换军队。孙策以父亲所遗留之洛阳玉玺换取袁术的几千人马。这个魄力真是伟大。或者,可以说,孙策以玉玺换取了“孙家军”这样自己的武装,换取了江东六郡,换取了东吴基业。不是英雄断然难为此。至于袁绍等,自然不能与孙策相比。

  乃至于袁术、曹操赞誉孙策。前以“若有子如孙郎,死无恨”,后以“狮儿,难以争锋”。孙策,“初生牛犊不畏虎”,壮哉! ...查看更多

结语

孙策拥有士兵五六千人,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孙策最后把在江东的诸割据势力消灭,成功统一江东,为日后孙权建立东吴作了基础。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