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特人

"

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古中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粟特人

粟特人——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

古老民族:粟特人的历史简介

  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古中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粟特(Sugda,Soγd)作为丝路贸易集散地和中转站的疏勒,必然格外地吸引粟特人到此经商并定居。直到11世纪,喀什噶尔城郊还有大批的操粟特语的村落,这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就有明确记载,说这些土著居民操"坎杰克语";突厥称西域康居国为"坎杰克",而康居正是粟特人的故乡。粟特人建立过许多绿洲城邦,但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因此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的控制。由于粟特地区处于中亚西部丝绸之路的干线上,粟特人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他们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

image.png

  史载康国栗特"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不辞劳苦,沿丝绸之路东西往返,由之形成了许多栗特聚落。例如丝路北道的碎叶城应即栗特人所筑,安国,此人似即出身安国的突厥化栗特人。

  粟特人以善经商闻名,多豪商大贾,操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早就创立了源自阿拉美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一般称之为粟特文,一作牵利文,于阗塞语中称为suli人,即牵利人(粟特人),其复数形式则为suliya,贝利教授指出,在于阗诸佛教文献中,suliya一词意为商人,这恰恰说明粟特人是以经商闻名于世的。史载康国粟特"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不辞劳苦,沿丝绸之路东西往返,由之形成了许多粟特聚落。例如丝路北道的碎叶城应即粟特人所筑。

  粟特人的主要商业活动内容是从中原购买丝绸,而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如瑟瑟、美玉、玛瑙、珍珠等,因此,粟特胡以善于鉴别宝物著称。《南部新书》记长安"西市胡入贵蚌珠而贱蛇珠。蛇珠者,蛇之所出也,唯胡人辨之"。六畜也是粟特商人出售的主要商品,突蹶汗国境内的粟特人主要承担着这种以畜易绢的互市活动。新疆境内作为唐之臣民的粟特人也常做一些较短途的牲畜生意。

  奴隶也是粟特人贩运的主要商品,官府一般保护这种交易的正常进行,粟特人还以非法手段抢掠或拐带中原妇女。唐振武军使张光晟就查获了一起回鹘境内粟特人拐卖汉女的案件;"建中元年(780年)回纥突董梅录领众,并杂胡等自京师返国,舆载金帛,相属于道,光晟讶其装藁颇多潜令驿卒以长锥刺之,则皆辇归所诱致京师妇人也。"粟特商人几乎都是高利贷者,除贷钱外还贷放绢帛,吐鲁番阿斯塔那61号墓出土文书中有一件《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内容是汉人李绍谨借练于粟特胡曹禄山,拖欠未还,引起的一起经济诉案。此案李绍谨于弓月城一次借练275匹之多,可见粟特人资财之众,并以之牟利。又《册府元龟》卷999,记长庆二年"京师内冠子弟"多"举蕃客本钱",即借了粟特人的钱,偿还不起。由此可知,粟特人的商业活动包括丝绸、珠宝、珍玩、牲畜、奴隶、举息等,几乎覆盖了一切重要市场领域,确已控制了丝路贸易的命脉。乃至"京师衣冠子弟"也不得不拜在他们的脚下。粟特人商业成功的奥秘,除了归功于精通业务,善于筹算,不畏艰险,谙熟各种语言以外,还具有许多经商的手段。

  善于投附一定政治势力,并取得一定政治地位,从而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例如粟特人马涅亚克曾代表突厥,奉使波斯、东罗马,西魏酒泉胡安诺盘陀曾奉使突厥,唐代著名粟特商人康艳典、石万年、康拂耽延、何伏帝延等皆拥有城主称号,曹令忠官拜北庭大都护、康感官拜凉州刺史、康进德为安西大都护府果毅,其例不胜枚举。凭藉官员身份或投依官府,进行商业活动,自然是得心应手了。

  用宗教活动掩护商业活动。粟特人的宗教信仰相当复杂,佛教、袄教、摩尼教皆拥有其信徒,例如华严宗第三代宗师贤首大师释法藏就是康国人,曾与玄奘同参译事。回鹘皈依摩尼教亦赖粟特人之力。而"摩尼至京师,岁往来东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可见这些具有宗教人士身份的粟特人也在经商牟利。

  利用隋、唐王朝推行胡、汉有别,各依其俗的政策,发展自身势力。这一政策对汉人推行重农抑商,严禁汉人从事国际贸易,从而为粟特人创造了独霸丝路贸易财源的有利条件。粟特人宁肯附籍或客籍,多不肯甘为编户,就是利用蕃、汉有别的空隙,由之成为巨富。例如"长安县人史婆陀,家兴贩,资财巨富。身有勋官骑尉,其园池屋宇,衣服器玩,家僮侍妾比王侯"。此乃敦煌出土文书《唐人判集》中的虚拟判例,已可窥见粟特人的豪富,粟特人的资财皆在万金以上,非但中原普通商人难于望其项背,就是世代官宦的衣冠子弟,相形之下,也显得寒伧极了。

  随着有关粟特人进入中国的出土文献资料和考古文物实证不断被发现,特别是虞弘、安伽墓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潮,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2003年6月发掘的北周史君墓,墓中出土石刻图像内容涉及汉文化、袄教和佛教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对深入研究粟特人的文字及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揭秘:粟特人是怎么消失的?

  粟特人原是地处中亚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居住于帕米尔高原(中国古称葱岭)以西的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泽拉夫尚河流域),中国古称河中地区。

  粟特人主要信仰的是“祆(xiān)教”(即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但他们因受各个历史时期及特殊体制环境中,所信仰的佛教、摩尼教、景教也成为粟特人的显著特征。

  AD3世纪开始,粟特人为谋求商业利益而参与在到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并由此在丝绸之路沿线定居,后通过拓展商业网络、控制中转贸易等方法垄断丝绸之路的贸易,使其成为中古时代中欧贸易、文化的中转桥梁,同时也将粟特文化艺术风格融入到了中原文化艺术。

image.png

  后在中国南北朝时期(AD420年~AD589年)先后建立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戊国、史国等被称为“昭武九姓”的城邦。因善于经商而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并在丝绸之路宁夏段的今固原海原县留下诸多生活遗迹。

  入华粟特人在包容万象的唐代,通过归附、入人质、使节、技艺等方式与汉民族融合后积极参与政治社会生活,同时在学习中原文化及受儒家之忠君思想的主流强化意识而得到当时统治阶层的认可,后以家族门第、军功、文人科举的途径成为军事、政府等各个机构的官员、随员,并建功立业;著名的有甘肃省武威境内的安氏家族先后有安兴贵、安修仁为武德功臣,安元寿、李抱真、李抱玉等出将任相而位高权重。族群起初分布于今甘肃西北部内蒙西部(古代雍州、凉州的河西走廊)、长安、洛阳、河北(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地区的北部)、朔方(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后逐渐迁徙至江淮及江南地区。

image.png

  在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时期因有少部分具有经济积累的豪强氏族、将领的粟特人暗中支持,可更多的粟特族人还是站在唐代中央王朝的一边并参与中央政权的平叛战争中。但即使是这样,多数不明就里的中原汉人却认为是由接纳的外来人所招致的灾难,从而导致中原汉人排斥胡人的社会风潮。因而促使粟特人以更改姓氏掩盖胡人特征而直接汉化。

  AD7世纪因夏侯协助唐王朝平叛被吐蕃所控制的丝绸之路中段、东段有功以此做大做强,而成立回鹘汗国并与粟特商人一起在丝绸之路上创造黄金时代

image.png

  后全面参与回鹘汗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而与回鹘人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与追随为命运共同体。因为先后在回鹘汗国、安西回鹘国相继被瓦解后仍追随成立甘州回鹘、西州回鹘政权,或是重返回鹘故地依附于黠戛斯民族(活动于今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以北、安加拉河以南地区);同时沙州官府也于于敦煌县专门特设从化乡来管理以粟特人占多数的内附少数民族部落;先后与汉人通商、通婚等会多种形式被逐渐汉化。

  AD9世纪中叶、AD11世纪中叶回鹘汗国、甘州回鹘人、西州回鹘人中已被“回鹘化”的粟特人有的又被间接汉化,或是融入维吾尔族成为民族共同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粟特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的?他们有什么历法节日?

  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古中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民风民俗

  家庭

  粟特人"父子计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这种家庭的特征是一方面非常重视父系家世,粟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儿子,父名至关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计了。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后就须脱离家庭,自去经商谋生,孩子一降生就进行经商教育,至"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 以得利多为善"。学成了更须独立生活。开始与父母、兄弟别离分居,兄弟之间如发生利益纠纷,不耻诉于官府。兄弟、邻居之间财产分得清清楚楚。

image.png

  婚姻

  粟特人婚姻乃建立在多妻制的基础上,粟特人的正妻多为同族联姻,如康阿义屈达干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继芬夫人米氏,康、安、米、石皆为粟特姓氏,但也有异族通婚者,如安禄山生父本姓康,养父姓安,母为突厥阿史德氏,亦属异族豪宗大姓。正妻地位很高,可以与丈夫并坐胡床见客,法律上不但允许夫休妻,而且允许妻弃夫,拥有再嫁的权利。由于粟特人多去远地经商,其性生活不可能为一夫一妻制束缚得很紧。因此,还另有侍妾、姘头,这些次妻皆为外族,有的还具奴隶身份。

  服饰

  粟特人属剪发型民族。《魏书·西域传》记"康国丈夫剪发",慧 超《往五天竺国传》亦云"此中胡国并剪发"。按波斯发型为剪发齐 项,粟特人大约也是如此,《康国传》记其女子盘髻,然品治肯特壁画中少女发型则为梳五辫,左右各二,脑后一,则妇人的盘髻也是由辫子盘梳而成且面蒙黑巾。康国人还有以发油美发的习俗,杜环《经行记》记粟特人"以香油涂发"。

  粟特人一般穿白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21记曰:"西域俗人 皆著白色衣",玄奘亦曰"吉乃素服,凶则皂衣。"黑色乃丧服的颜色,忌服用。由于粟特人重商逐利,不存在服色等级的差别,其余花色亦各凭所好,所谓"素衣",未必是全白,而是多夹用绿花,一般戴尖顶虚帽,大约是古塞人遗俗,有的帽子还有前檐;曰卷檐虚帽,便于遮阳远视,宜于长途旅行。其服装以窄袖紧身为特征,讲究突出身体线条,玄奘记其人"裳眼褊急",刘正言诗云"胡衫双袖小",就是这一特征的显现。粟特人的腰带特别讲究,有所谓万钉宝钿金带,即在革带上装饰以各种珠宝,上佩刀剑,品治肯特壁画对此有生动描绘,下穿长筒革靴,便于跋涉风沙,舞伎则穿锦软靴,刘正言诗云"弄脚缤纷锦靴软",此外还有软式拖鞋,粟特人在家似乎更喜欢穿这种鞋。

image.png

  饮食

  粟特人以麦面和羊肉为主食,慧琳《一切经音义》云:"胡食 者,即铧锣、烧饼、胡饼、搭纳等事。"铧锣,即油焖大米饭,今名抓饭,是一种大米加羊肉、葡萄干混合制成的油焖饭。如今的抓饭必 须放胡萝、和洋葱,其时洋葱已栽培,但胡萝卜、尚未传来,与今抓饭略有不同。烧饼即今日维吾尔族食用的馕。胡饼则上加胡麻,反似今日的北京烧饼。元耶律楚材至河中还吃到鸡舌宴,可知粟特人已知养鸡以供食用。葡萄酒是常备的佐餐饮料,盛在一种特殊的碗形酒器叵罗中,以金、银、铜等各种不同质料制成,岑参诗中有"交河美酒金叵罗"之语,所指就是这种酒器。

  历法节日

  祆教历

  历法直接继承波斯的影响,实行祆教历,这种历法分全 年为365天,12月,每月一律30天,余5天搁置,一年差6小时,4年差1天,因此,每4年岁首提前1天,故我国史料对粟特岁首记 载不一,杜环《经行记》云"其俗汉五月为岁首",韦节《西蕃记》说"以六月一日为岁首",《新唐书·康国传》则云:"以十二月为岁首"。记载差异正是由于岁首推移的结果,七曜制的发明则乃粟特历法的重要特点,七曜指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合为一个周期,又称星期,至今仍在通行。

  节庆

  粟特人的节庆,依蔡鸿生研究,主要有三,即岁首节、葡萄酒节、乞寒泼水节。岁首节即年节,韦节《西蕃记》记此节连续庆祝七天,举行赛马及射箭游戏,射中者可为一日王,显示了金钱崇拜的力量。粟特人有陈宝斗富的习俗,每次聚会时,在做的所有的人都把身边所带的宝物拿出来,相互斗宝。宝物多者,戴帽居于座上,其余以财物的多少分列。这同明代徽商以资财多少选祭酒,定座次的风俗完全一致,反映了重商民族的本质特色,推测似乎也是在岁首节举行的。岁首节还例行祭祖仪式,"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民家大概也仿行之。年节又是求天儿骸骨节,这是个同祆教有关的宗教节日,粟特"俗事天神,崇敬甚重,云神儿七日死,失骸骨,事神之人,每至其月,俱著黑叠衣(黑色棉衣),徒跣,抚胸号泣,涕泪横流,丈夫、妇人三五百人散在草野,求儿骸骨,七日便止"。这位失骸骨的天儿就是多尼·耽末子,起源于古巴比伦时代,对于他的祈求反映了对作物生长枯而复生的复荣愿望,传至粟特,天儿演变为西耶乌什的英雄传说,这位英雄在安国建立捕喝城之后惨遭杀害,因于岁首凌晨举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寻找天儿骸骨,既是郊游,又是对大地回春的祷祝。

  泼水节

  乞寒泼水节为十月三十日,原为波斯节日,相传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459-483年)在位时期出现苦旱,幸得国王相救,因之每到此日,便以水相泼为戏。 "乞寒,奉西国外康国之乐。其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箜篌、笛,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以乞寒也。"这一节日对塔里木绿洲诸国影响甚巨。又有葡萄酒节,据阿里·比丘尔云五月十八日乃是里巴巴花拉节,又作巴米花拉节,意即饮纯葡萄浆,二十六日卡林花拉节,意为品圣葡萄,此节一直延续至八月九日,后来演变为清代维吾尔人的收获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隋唐时期大量进入中原的粟特人和波斯有什么关系?

  从北朝到隋唐时期,有大量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在中原定居。他们既是商人,也是出色的技术工匠,甚至是不错的军事人才。那么他们和中亚地区最强势的波斯人,有什么联系呢?

  粟特人居住的核心区域 就是今天的河中

  粟特人最初的起源,和波斯人类似,分属于同一拨伊朗语系集团。在波斯人随着亲戚米底人西迁后,他们之间就开始分道扬镳。从内部划分来看,波斯人无疑属于西伊朗方言集团,而留在东方的粟特人则仍然是东伊朗的一部分。整个古典时代的中前期,他们的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河中一带,被称为索格狄亚那。汉语世界的粟特人称谓,就是这个词的变种。

  当然,由于河中和整个中亚的破碎地形分布,粟特人始终没有形成很强势的大规模集团。他们在各自的绿洲农业区、商道堡垒或水源草场上,建立自己的城邦。本着共同的文化习俗与商业运营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群体。就像古希腊城邦的彼此认同一般。但来自不同城市的粟特人,也会按照自己的祖籍,在内部形成更小规模的独立团体。

  作为商业民族的粟特人 政治结构类似古希腊城邦

  也因为这些天然属性,粟特人在波斯强大的时候,就容易成为后者的附庸。历史上,伊朗高原出现的大部分王朝,都不会放过控制他们的机会。因为这样就可以控制很多贸易通道,从中收税。在战争爆发时,波斯人也会考虑从粟特城市里征调军队。

  粟特人则把自己的商业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从欧洲的拜占庭到南方的印度,再到东方的蒙古高原地区和中原,都活跃着粟特人的身影。在这些地方的政治格局发生大变化之前,粟特人可谓是如鱼得水

  粟特人的武器技术与军事水平在东亚也大有用武之地

  尤其对位于东亚腹地的中原地区而言,粟特人在很长时间内都承担了重要角色。他们将外部的技术与物资输入内地,再将内地原材料输出西域。几乎是以一己之力,长时间维持了东亚与内亚地区间的频繁贸易。粟特人还曾经为北朝和隋唐的朝廷负责马政、外交、武器贸易等重大事项,甚至直接成为雇佣军首领。哪怕在实力衰微的唐末,还有粟特血统的沙陀人在中原地区成为强大军事集团。

image.png

  粟特人宁愿不断臣服白匈奴与西突厥 也不要关系更近的波斯人

  对于波斯人而言,粟特人和他们的关系却是急剧恶化。这主要是波斯内部的集权化王朝制度兴起,尝试更多的干涉粟特人在内部的事物。习惯了自由城市制度的粟特人,当然非常反感这样的变化。这就让他们后来更多的和来自草原地区的势力联合,包括著名的白匈奴与突厥人。中亚的突厥化,最早开始的地方,就是粟特人的聚集地。

  这也在后来造成了波斯与粟特人的彻底分道扬镳。以至于再往后的旅行者和观察家发现,两拨人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差异。当中亚最终彻底的突厥化后,粟特人作为一个种群也从历史上消失。他们的突厥化后的,自然与波斯人看上去更为不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随着有关粟特人进入中国的出土文献资料和考古文物实证不断被发现,特别是虞弘、安伽墓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潮,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2003年6月发掘的北周史君墓,墓中出土石刻图像内容涉及汉文化、袄教和佛教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对深入研究粟特人的文字及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