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门阀,在中国历史中,有独特的地位。它影响了中国800年,可以说这800年的历史,就是士族门阀的历史,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的博弈。
士族,又可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它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期。这800年的时间,谁能得到士族的支持,谁就能得到天下。但是士族需要两样东西,土地和九品中正制,这是统治者必须给予的,否则叛乱就会开始。
东汉末年,自汉武帝崇尚儒术以来,已经累世造就了公卿,一个家族全部出仕为官的现象非常普遍。土地兼并情况非常严重,比如荆州蔡家只是二流士族,却雇佣上万人种地,私兵数千。这个时期只是士族的萌芽阶段,但也可以影响天下。
荆州刘表的覆灭,根本原因是不能控制荆州四大家族。而孙权的无功,在于内部士族互斗消耗太严重。蜀汉的灭亡,在于荆州系和本土系的利益分配不均。
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替代,最根本原因是曹操的“寒门法家”。司马家族得到南北士族的支持,很快统一了中国,司马也给了丰厚的回报。晋朝成为士族集团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以致南北朝170年的混乱历史,各个势力背后都是士族集团的影子。
杨坚得到关陇集团的支持,替周建立隋朝,尽管关陇集团是军事势力,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名门望族。杨坚时期在朝的一半官员属于关陇势力,军队方面七成被关陇控制,关陇的土地九成属于关陇八大家。
所以杨坚临终前,要杨广一定要除掉关陇,这是隋朝的首害。杨广做了,只是动作太快,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三征高句丽消耗了关陇的兵力,也消耗了北方人口,只是没想到南方贵族不给力。
而李唐政权的建立,完全得于关陇集团的支持,起事之后,很快获得20万武装的精兵,粮食充足,对瓦岗山等农民起义势力,有很大的优势。李唐鉴于隋朝失败的经验,对于士族集团缓缓图之,直到武则天时期,士族势力已经日落西山,唐朝末年直至消失,这也是宋、明时期,起义很少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那么如何定义中国的士族呢?这就离不开“士”这个概念。士,最初是一种职业,搞学问的叫学士,钻研方术人被称为术士,等等,后来泛指有一定知识和社会地位的人。古代所谓四民,士农工商,士是排第一位的。这样,慢慢地,士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团体或者说社会阶层。和士族相对应的,被称为庶族,意思就是普通人。这么说起来,士族,就是一个优于普通人的特殊身份,而这就容易让人联想到贵族,但事实上,寡头不等于贵族,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的相似度,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中国的士族跟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欧洲贵族的权力是显性的,贵族身份可以由人来授予,国王封你为贵族,你就是贵族了,贵族身份也可以世袭,比如国王可以封某人为伯爵,一般情况下,这个伯爵的后裔都可以世代继承他的封号和财产,特别是长子,生下来就是未来的某某伯爵,可以行使伯爵的权力;而中国的士族,权力是隐性的,士族的身份不能由人来授予,即便是皇帝也不行。
在很多说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书上都常常提到一个故事,说南齐武帝萧赜有一个庶族出身的宠臣,曾经请他帮忙提高自己的门第,但是萧赜表示,这种事皇帝也无能为力。而这不是偶发事件,本书的重要研究资料,敦煌户籍文书上显示,在唐代甚至更早的南北朝时期,并不存在国家认证某家、某人为士的法律程序,士的身份不能来自于后天的授予,而只能来自于先天的出身。同样,士族也不像欧洲的贵族那样,可以凭借身份就享受什么特权,士族成员隐身在家族之中,他的士族身份并不一定能直接兑换成钱或官职。前述资料还显示,士族也要纳税和服徭役,没有免税权。
所以作者说,士族是一个社会地位上的精英阶层,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贵族。而所谓的寡头政治,就是指寡头阶层垄断了政治资源,并且成为一种常态,但这并不是制度化的。注意,这就是本书中对中古中国士族最主要的界定,也是士族跟欧洲的贵族、寡头政治以及西方意义上的贵族政治的本质区别。
然而,即便没有什么显性的特权,士族身份还是相当值钱,因为它可以带给人一种上层社会的准入资格。举个例子,北魏的时候,著名的孝文帝迁都洛阳,高官韩显宗上疏建议,在洛阳制定一条制度,“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就是让士族和庶族的居住区隔离开,不要彼此混杂。注意,是士庶分居,不是官民分居,也不是贫富分居。士族和官员、富人虽然有很大的交集,但并不完全等同,如果你是士族成员,就可以住在专属的高档社区,而非士族的官员或是富人,即便是比你更有钱有势,也只能跟被视为跟庶族是一个档次的。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首先看的是你先天的门第、出身,而不是后天的财富、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我们常说的门阀士族,是指在官职爵位不能世袭的社会中那些长期为官控制朝政的家族,这些家族并不如那些外戚一样只在一朝显贵,而是长期掌权,换个皇帝对他们的冲击远没有那么大,甚至到了后来,就连改朝换代对他们的影响都不是非常大。
门阀士族萌生于汉朝,形成发展于魏晋,鼎盛于南北朝,衰落也自此始,在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复兴,随后再次衰落,在武则天时期以后消亡,晚唐再起,唐末彻底消亡。
汉朝选官实行察举制,由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后举荐人才,有举秀才、举孝廉等方式,另外各高级官员有权力征辟府中属官,一些名气比较大的士人可以获得这种待遇。这种选官方法初期很有效,但到了东汉时期,坏事了。
东汉中后期士人出仕基本都通过察举和征辟,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人都有趋利性,不少门生故吏为了利禄,不惜谄附依附举主和府主。
久而久之,大官僚和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牢固的政治利益集团,于是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就出现了,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这些家族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往往是士大夫的领袖,因而门阀大家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会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从是大地主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就算是当政的外戚、宦官也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而在地方上,天高皇帝远,门阀大族更具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到了汉献帝时期,为了平衡豪强,推行职田制,即皇帝将土地分给官员,他们在这些土地上面,雇佣佃农劳作,劳动所得扣除税收之后,剩下的就是他们的工资,此种土地与私田不同,不得自由买卖。
本身就出身于地主的门阀大族此后更是明目张胆,大肆进行土地兼并,他们的土地不可买卖,但却可以买别人的,社会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社会阶层开始极端固化,士族门阀控制了朝政和土地,寒门难出贵人。
出身宦官家族的曹操被士族所瞧不起,曹操因此一再发布"唯才是举"令,选用那些不是出身门阀大族但却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可曹操并没有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相反他还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在未称帝之前,他就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开始新的选官方法。实行之初,士人定品之权掌握在官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较为客观,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赢得出路的局面。
而西晋时的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才能,最后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反而沦为士族巩固力量的工具。西晋沿袭了职田制等制度,还以法令形式承认私家依附农民,这样使得门阀士族地位越发稳固。
司马炎也不知道是聪明还是傻,一方面认为曹魏亡于宗室无权,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势力强大的士族门阀篡晋,竟然恢复了分封制,大封宗室,最后导致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带来了五胡乱华的超级大乱世,随后形成南北朝对立,这一段时期怎一个乱字了得,政权国祚越来越短,城头变幻大王旗,可谓流水的皇帝,铁打的门阀。
皇帝走马观花一样地换,真正的统治集团,却一直是那些士族门阀,皇帝们反而成了士族门阀的傀儡。
隋文帝杨坚最后终结了这个乱世,统一以后,他开始着手收拾这帮实力强劲的门阀士族,他和隋炀帝父子俩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科举制,同时打击军阀、门阀以及士族集团。
然而隋朝很快就灭亡了,李渊借助关陇军事集团和山东军事集团的支持,最后得到了天下。
统一以后,唐朝也开始收拾这帮门阀士族,大力推行科举制,经过唐高宗的极力打压,门阀士族实力大减。到武则天时期,又开创了殿试和武举,科举制更加完善,士族已经被极大削弱。
时间进入晚唐,士族貌似卷土重来,但这最后的鼎盛恰恰证明士族在科举制的冲击下已经撑不住了,他们放下了对科举的不屑态度,积极参加科举。此时的士族已经十分脆弱,相比于庶族进士不再有任何优势,极小的打击都可能令其崩溃,然后士族遇上了唐朝立国以来最大的打击之一——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席卷大半个唐朝,攻进长安后大肆劫掠,那些世家大族几乎被摧毁殆尽,虽然有幸存者,但是士族的根基——土地已无,残存的他们已经完全丧失独立性,再无当年繁盛之景。
然而残存者也难以幸免,在唐朝最后的几年中,朱全忠(即朱温)将他认为"衣冠宿望难制者"的三十位朝臣斩杀,并投尸黄河。
滚滚黄河,融进了士族门阀数百年的兴衰荣辱,最后还是东流入海,再不回头,士族时代就此终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士族在隋朝之前,几乎代表了整个国家最大的阶层,这个阶层一直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但是从隋朝开始逐渐没落,作为当时社会能量最大的阶层之一,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民心与皇令,起到了上承皇命,下驭社会,维护王朝运转的使命。
隋朝之前,大部分的为官都是世袭制度,也就是所谓的贵胄,整个社会阶层被分为了士族和庶族,也即是我们所说的门阀,在你出生的时候,你的社会地位就已经制定,如果你出身士族,就算是个傻子,也能当官,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或者你的家族被犯法,都可以享有千年。
在东汉时期的时候,就有了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察举和征辟中往往享有优先权,整个家族更多的人入朝为官,整个家族的故吏遍布于天下,渐渐的,整个中央政权被控制在这些家族手里,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士族在此时的权力空前强大,形成了国亡而家不亡。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制度的结合,让大家族长期处于高位,甚至皇帝都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他们掌握整个国家的舆论,控制着整个国家底层机器的运转,甚至有的大家族开始囤积家兵,足以可地方上将军抗衡,物极必反,在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分裂,内乱,渐渐的让这些士族失去了大批的天地和政治权利。
但即使如此,对于一些大家族来说也只能说是皮肉之伤,远没有伤筋动骨,真正让士族走向没落的则是隋朝的科举制度。隋文帝首先创立了科举制度,从庶族中选拔官员,隋炀帝则渐渐完善了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科,从这个时候开始,平民才逐渐拥有了与士族同样的地位。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盛行,加上武则天开始打压士族,庶族凭借着苦读逐渐开始在社会中崭露头角,得以入朝为官,参加政事,士族维护了几千年的关系网开始逐渐凋落,即使有同样的机会,但是因为士族的骄奢淫逸,以此一些弟子的不思进取,渐渐权利移向了庶族手中。
科举制度一直实行了1400余年,历经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在科举制度的冲击下,原先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士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士大夫阶层所代替,大家族的轮换更是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可以延续近千年的大家族也在唐朝全部灭亡,直到清朝的时候,门阀制度也逐渐消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