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君书

"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6篇,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商君书》着重论述商鞅一派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商君书》论述了“强国弱民”。例如:《商君书》中有“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控制本国的人民,使之成为“弱民”,而不是“淫民”。商鞅认为国家的强势和人民的强势是对立的。只有使人民顺从法律、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但是,不要把“弱民”理解成“愚民”。

商君书

商君书——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商君书》的内容有哪些?为何被列为了“天下第一禁书”?

  《商君书》的内容有哪些?为何被列为了“天下第一禁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商君书》又称《商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商鞅所写,故而得名。

  《商君书》里面论述大量的愚民政策,以及为确保帝王稳固政权,肆意压制和剥夺百姓人权的观点:1,认为国家与人民是矛盾的关系,人民强大,则国家虚弱,所以想要国家强大,则必须削弱人民。2,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首先制服本国的人民。3,只有使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4,认为人性本恶,必须承认人之恶性,治理国家要“以恶治善”才能使国家强大。5,主张重刑轻赏,加重刑罚,减少奖赏,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增加奖赏,减轻刑罚,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

image.png

  商君书

  由于上面这五条极其典型又看起来非常有效的所谓“驭民之术”,再加上历史上“商鞅变法”的的确确将秦国推上了富强之路,于是乎便有人给《商君书》送了顶直达天庭的高帽子,“天下第一禁书!”言下之意是说这本书里面有着能够确保帝王们成功统治天下的终极奥义,故而只能存在于帝王之家,由皇帝太子之类的阅读、学习,万万不可流入民间,让普通百姓知晓。

  无稽之谈!

  首先,所谓的“天下第一”这种说法,显而易见,属于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用词方式,语不惊人死不休,用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当然,古人也不可能那么无聊,搞什么“天下第一XX”,反之,倒是那些熟读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的2B文艺青年,最好这一口。

  其次,禁书的说法同样站不住脚。《商君书》虽然传说是商鞅所作,但其内容有相当部分涉及商鞅死后的人物称谓和事件,故而只能算作后人将其思想收集整理的汇编作品,并且在战国末期曾经相当流行。秦统一天下开帝国时代之后,历朝历代的史书,诸如《汉书》、《隋书》、《新旧唐书》、《宋史》等都有记载,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开来的宋元明清四朝,都有不同的木刻版本流传——试问,哪有这样容易得到的禁书?

  再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焚书坑儒”,书的类目中就有“百家语者”,《商君书》是法家的著作,当然包括在内。随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崇儒术”,法家渐渐式微,同时,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乃是《韩非子》,如此一来,《商君书》自然而然被排除在儒生群体的书目之外,慢慢的、一点点的淡出读书人的视野。毫不客气地说,《商君书》不是被禁掉了,而是被儒家无视并淘汰了的。

  第四点,《商君书》中的相当多的举措,实际上已经跟不上时代和形势的变化,成了“擒龙之技”。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口稀少,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没有成气候,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是主题,故而商鞅变法重点强调的是耕、战,其他措施都是为以上两点服务的。但是自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内部的战乱相对少了很多,征兵制逐渐向募兵制演化,中原王朝追求的是长治久安,推崇的理念是耕、读,耕战与耕读,虽然一字之差,实际上却有天渊之别。

  最后,从汉至清,两千余年的中原王朝,历经了数以百计的皇帝,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在少年时代,都是在博学大儒的悉心教导之下,诵读学习儒家典籍,如何能让他们把一本法家的书籍来当作宝典来讲述呢?要知道,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后,皇帝同样要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来行事,否则,纣的大帽子随时恭候。再者,两千年的帝国时代,都是皇权唯我独尊的人治时代,《商君书》强调的严刑峻法,虽然很过分,但本质上终究还是法制,与人治处在根本的对立面,从而不可能容于帝王之家,而这恰好也是法家式微的主因。

  综上所述,所谓的“天下第一禁书”、“天下第一奇书”之类的传言,必然并且只能是互联网时代的好事者炮制出来博人眼球的东西,认真你就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商鞅写的商君书里面到底讲了什么 这本书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禁书

  很多人都不了解商鞅禁书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禁书的传说。

  历史上被列为禁书的书籍有很多,如《鲁班书》、《推背图》、《金瓶梅》、《西游记》等,在各个时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封禁。

image.png

  此类书籍名为禁书,但多多少少都会有流传,因此衍生出各种版本。

  但有一本书,在诞生以来就被统治者严厉封禁,只有历代帝王和储君有资格阅读。

  它便是被称为“天下第一禁书”的《商君书》。

  为何《商君书》会成为天下第一禁书?

  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禁书。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但战国初期也就是禁书史的开端,幸而那只推行于秦国,而且时间也不长。

image.png

  但是秦一扫六合后,以焚书坑儒为契机,正式开始了封建王朝的禁书史。

  两千多年下来,被封禁的书籍林林总总。

  因诲淫而被封禁的《金瓶梅》、《肉蒲团》,有因揭露社会黑暗而被禁的《九尾龟》,因被认为讽刺嘉靖帝崇敬道教而被禁的《西游记》,更有因为带有女同倾向被禁的《凤凰池》。

  大致而言,这些书籍被禁的理由虽然五花八门,但终究不出被怀疑非议朝政及违背主流道德规范这两大类。

  但是被称为天下第一禁书的《商君书》,虽然被禁理由也是与政治有关,但却并非被怀疑非议朝政这么简单,而是因为《商君书》中的内容,直接触及了封建统治者驭世治民之术的核心。

image.png

  商鞅真的太有才了,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个汉字,居然把封建君主治国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

  《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正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哪怕你目不识丁,只要听一遍,你就可以当皇帝了!

  《商君书》到底讲了什么?

  《商君书》不仅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还把人的劣根性无限放大,与此相应的统治技巧就显得非常阴损。

  《商君书》本身,就这么成了空前绝后的“严刑峻法”,读了让人不寒而栗!

image.png

  如在《商君书》中,帝王的治国之术有两个核心,即毁商与弱民。

  《商君书》主张禁止粮食贸易,商人和农民都不得卖粮,甚至连为商业贸易和人口流动服务的旅馆业也予以铲除。

  这样人民都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成为农民。

  农民不能离开土地半步,无法获得知识更新(也不需要),就成为了君主的生产工具,甚至国家还能够彻底操控物资的流动,实现对一切商业活动的垄断。

image.png

  毁商之后,再就是弱民之道了。

  《商君书》认为,“有道之国,在于弱民”。通过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统一思想,进行控制;通过剥夺个人资产,让民众依附国家;通过辱民、贫民、弱民,使人民贫穷、软弱,实现民弱国强。

  如果强民杀不完怎么办?还有杀手锏,对外发动战争,通过对外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

  对内则迁强宗大族于京师,不仅方便朝廷管理监控,更能一举拔除掉地方的凝结核。如此,民众自然只能顺服于中央朝廷所委派的官吏。

  当然,这些官吏的选拔,《商君书》也为君主提供了一些标准。

image.png

  如“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这个好懂,选拔官员不能选那些讲良心道德的,假如用优秀分子来管理奸民,那天下必然大乱。要用厚颜无耻、心狠手辣的流氓来当头领,他们会把恐吓和欺骗手段用好用足,善良的人民只得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那就天下秩序井然,国家也就强大了。

  秦国正是靠着这样一套驭民治国之术,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动员与资源汲取机制,才能以贫寒的西垂之地一扫六合统一中国。

  虽然秦国在一统六国之后,很快便在六国士民的反抗之中崩溃,但这套驭民治国之术,却被古代历朝历代君主继承下来,成为他们治国驭民心照不宣的诡秘暗器,是他们不惜以民生的代价来化解内忧外患矛盾,获得长治久安的看家本领!

image.png

  读到这里,所有古代中国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何思想不够张扬,资本主义有萌芽但却没发展起来,中国为何没有产生现代文明的土壤?

  同样的问题可以继续罗列,但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封建专制、严刑峻法!

  商鞅:到底是功盖千秋,还是遗祸千年?

  有人说商鞅是圣人,因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朝的大一统。

  况且,也正是商鞅,确立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准则。

  战国时期号称刑不上大夫,也就是说地位高一点的人,随随便便处死一个奴仆是不用获罪的。但是,普通人却需要接受律法的约束,并且律法非常不完善。

image.png

  商鞅确立了依法治国,一切按照法律制度来办。秦国太子嬴驷杀了几个贱民,卫鞅二话不说就将太子拿下,用新法将其处置,只是大臣与秦国贵族纷纷反对,才割了太子师傅的鼻子,以示惩戒。

  就此而言,仅仅这一点,商鞅就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具有先进性。

  因为从这一刻开始,法律开始渐渐公平了起来。

  但也有人说商鞅是魔鬼,一是《商君书》中的内容,就因为太过极端与反人类而被后人所诟病。

  二是商鞅的法律过于严苛,连百姓言行举止都要管,并且连坐制度的存在,使得新法严重极端化,这些都让商鞅背上了酷吏的骂名。

image.png

  当然,为了国家富强,特别是在六国争霸的这种特殊情况下,制定一连串的严刑峻法,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但要注意的是,商鞅本人出生于卫国,并非秦人。

  所以,作为一个苏秦张仪那样的游士,商鞅绝不会如一个秦国人那样,对秦国有什么家国情怀。

  故而,他制定这一套富国强兵的严刑峻法,尽管有着让秦国强大的心思,但最根本的,还是试图借此获得秦孝公的信任与宠幸,以谋取权势。

image.png

  这一点,在他拜见秦孝公的过程中,显露得淋漓尽致。

  商鞅经景监引荐,先后四次拜见秦孝公。

  第一次大谈上古三皇之大道:告诉秦孝公如何做一个有道明君;

  第二次大谈五帝之常道:修养道德的同时,可以搞点法制建设,要注重自身,国家次之;

  第三次见大谈春秋五霸之道:仁义、权谋与法制建设结合,也就是爱民与加强国家经济建设;

  四见孝公,仁义也不谈了,只谈商君书中“富国强兵”的治国驭民之术,两人一下谈了三天三夜。

image.png

  史家论及商鞅四见秦孝公时,多认为以商鞅的才能与抱负,是意图教秦国三皇五帝之王道,以建立万世之基业。只是秦孝公气量格局不及此,才不得不只教秦孝公毁商弱民的富国强兵之术。

  言下之意,颇为商鞅无法施展抱负叫屈之意。

  但反过来说,商鞅四次见秦孝公,除第一次之外,此后三次,商鞅皆能够针对秦孝公之前的反映,而调整向秦孝公所进献的治国之策,这说明商鞅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善于揣摩上意之人。

  司马迁也曾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商鞅: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在司马迁看来,商鞅是本性刻薄之人,商鞅留下来的著作《商君书》也是刻薄之书;商鞅立木为信,但自己却欺骗魏国公子卬,在重大利益面前,丝毫不讲诚信。而商鞅的所学做为,也只是一门心思地升官发财罢了。

image.png

  由此,也不难理解何以《商君书》中的内容,处处皆为国君的利益着想,一切都以如何强化国君的权势为中心,而很少去讨论这套毁商弱民的富国强兵之术,对于民众及国家究竟会带来何等影响。

  在当时的国君之中,通行的是“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的政治伦理,即君王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民众的利益。

  但是商鞅为了取悦于秦孝公,却而提出以弱民为富国强兵之策,完全违背了当时所通行的政治伦理,引导秦孝公走上邪路。

image.png

  客观而言,商鞅的富国强兵之术也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基础,所以这到底是功盖千秋,还是遗祸千年?这也看后人如何去评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商君书的内容和作者是谁 法家代表作之商君书简介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6篇,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image.png

  《商君书》着重论述商鞅一派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商君书》论述了“强国弱民”。例如:《商君书》中有“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控制本国的人民,使之成为“弱民”,而不是“淫民”。商鞅认为国家的强势和人民的强势是对立的。只有使人民顺从法律、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但是,不要把“弱民”理解成“愚民”。《商君书》中认为人性本恶,必须承认人之恶性,治理国家要以恶治善才能使国家强大。《商君书》中主张重刑轻赏,他认为加重刑罚,减少奖赏,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增加奖赏,减轻刑罚,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

  内容简介

  体裁

  《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文字有改动),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image.png

  内容

  《更法》篇第一 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去彊》篇第四 论削除民不听从政令带来的弊端,并需要籍以刑罚,专心农战,少事商贾做为解决之方。“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彊”《商君书·去彊》。国家把以对善人的宽大来治理奸恶的人民,国家必然陷入动乱,衰落。而如果国家以对付恶人的谨慎来治理善民,国家才可以稳定强大。《开塞》篇第七 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这种历史变化的观点在哲学史上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在具体措施上,此书主张加强君权,建立赏罚严明的法治制度,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提倡耕战,同时反对用诗书礼乐和道德教化的手段治理国家。《弱民》篇第二十 旨在阐述‘弱民’与‘强国’之间的相对关系。“民弱国彊,民彊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民如果强了,国君的统治地位就不稳了,所以国君的统治地位要想稳定必须先“弱民”。

  作者争议

  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第二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持这种看法的人除史志的编著者外,还有吕思勉、谭献等人。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有人也提出的看法是,前两种意见有些牵强,第三种意见有一定道理。《韩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这说明商鞅确著有此书。

1584409329625357.png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这与《商君书-靳令》、《说民》篇文字大致相同。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最后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商君书》正好有《开塞》篇、《农战》篇,这说明韩非和司马迁所见到的商鞅的著作,基本都在此书之中。但此书在后人编纂或流传过程中,搀入一些其他法家的言论,这是不可避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盘点商君书中十句经典话语 君子有过亦不必言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商君书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

  圣明的人认为只要将国家变得强大,就可以不必固守原来的法律。如果能够使得对人民有利益,变不必去固守以前的立法。

  二、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商君书·画策》

  人们勇敢,那么战争就能够取得胜利;人民不勇敢,那么战争就必然要遭遇失败。

image.png

  三、边利归于兵者强,市利归于农者富。故出战而强,入休而富者,王也。--《商君书·外内》

  将边境的有所好处都给士兵,这样军队变能够强大。将所有市场中的利益都给农民,这样国家就会富足。因此能够对外兵力强盛,在内国家富足,这样就可以称王了。

  四、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商君书·错法》

  赏罚明确,这样人民便会去争相抢夺功劳。治理国家,让人们争相建立功劳,这样军队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image.png

  五、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更法》

  行动犹豫不决,这样就不会取得什么成功。做事情优柔寡断,这样就不能够取得什么功效。

  六、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商君书·更法》

  常人总是安心于旧有的习惯,学者常常深陷于自己的见闻。

image.png

  七、穷巷多怪,曲学多辩。--《商君书·更法》

  居住在很偏僻的地方的人总是少见多怪。而那些邪曲古怪的人们,又往往喜欢诡辩。

  八、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商君书·画策》

  依靠天下的人,天下便会抛弃他。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够取得天下。

image.png

  九、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商君书·立本篇》

  富裕的国家一定治理良好,治理良好的国家一定能够实现富裕。强大的国家爱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这说明国家是否强大与国家是否富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国家是否富裕与国家是否实现了良好治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国家要实现富强,首先要搞好治理,而治理工作应当以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如诚君子,虽有小过,亦不必言,何则?其平日之善者多也。--《商君书·更法》

  如果确实是君子,就算有小的过失,也不必说什么,为什么呢?因为他平常做过的好事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商君书》中认为人性本恶,必须承认人之恶性,治理国家要以恶治善才能使国家强大。《商君书》中主张重刑轻赏,他认为加重刑罚,减少奖赏,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增加奖赏,减轻刑罚,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