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战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西南太平洋战区最后一场主要军事行动,在一系列由5月1日至7月21日期间的两栖登陆行动中,由莱斯里·莫希德陆军中将指挥的澳大利亚第1军攻击占领该岛的日本军队,盟国的海空军力量,主要是由托马斯·卡森·金凯德指挥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澳大利亚第1战术航空队及美国陆军航空军第13航空队亦在此战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战役中受到在婆罗洲东南部由铃木卓麻少将的日本陆军及日本海军及在西北部由马场正郎陆军中将指挥的日本第37军的抵抗。
美国
第五舰队总司令: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 旗舰:印第安纳波利号重巡洋舰(CA-35) 下辖第51特遣舰队(TF-51)、第58特遣舰队(TF-58)
第58特遣舰队总司令:马克·米契尔海军中将 旗舰: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USS Lexington,CV-16)
第1支队:克拉克海军少将(Rear Adm. Joseph J. Clark)指挥
辖大型航空母舰大黄蜂号(USS Hornet,CV-12)(旗舰)、约克镇号(USS Yorktown, CV-10),轻型航舰贝露森林号(USS Belleau Wood,CVL-24)、巴丹号(USS Bataab,CVL-29), 3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14艘驱逐舰。
第2支队:蒙戈马利海军少将(Rear Adm. Alfred E. Montgomery)指挥
辖大型航舰碉堡山号(USS Bunker Hill,CV-17)(旗舰)、胡蜂号(USS Wasp, CV-18),轻型航空母舰蒙特利号(USS Montery,CVL-26)、卡波特号(USS Cabot,CVL-28), 3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
第3支队:瑞佛斯海军少将(Rear Adm. John W. Reeves)指挥
辖大型航空母舰企业号(USS Enterprise,CV-6)(旗舰)、列克星敦号(USS Lexington,CV-16),轻型航空母舰普林斯顿号(USS Princeton, CVL-23)、圣贾辛托号(USS San Jacinto CVL-30),4艘轻巡洋舰、13艘驱逐舰
第4支队:赫利尔海军少将(Rear Adm. Willian K. Harill)指挥
辖大型航空母舰爱赛克斯号(USS Essex,CV-9)(旗舰),轻型航空母舰兰格雷号(USS Langley CVL-27)、考本斯号(USS Cowpens CVL-25),4艘轻巡洋舰、14艘驱逐舰。
第7支队:韦尔斯.李海军中将指挥
下辖战斗舰华盛顿号(USS Washington,BB-56)(旗舰)、北卡罗来纳号(USS North Carolina,BB-55)、爱荷华号(USS Iowa,BB-61)、新泽西号(USS New Jersey,BB-62)、南达科他号(USS South Dakota,BB-57)、阿拉巴马号(USS Alabama,BB-60)、印第安纳号(USS Indiana,BB-58), 4艘重巡洋舰、14艘驱逐舰。
第58特遣舰队配署427架F-6F-3地狱猫战机427架,SBD-3/5无畏式俯冲轰炸机59架,SB-2C-1C地狱俯冲者式(Helldivers)俯冲轰炸机174架, TBF/TBM-1C鱼雷机189架,24架F-6F-3N夜间战斗机24架,3架F-4U海盗式战斗机3架,共894架。
第51特遣舰队总司令:理查德蒙德·凯利·特纳海军中将 旗舰:落基山号指挥舰(USS Rocky Mount,AGC-3)
日本
第三舰队 第一机动舰队(中大型航空母舰5艘、小型航空母舰4艘 零式战机225架、彗星轰炸机99架、九九式轰炸机27架、天山式轰炸机108架、九七式舰载攻击机、二式舰载侦察机等,共498架)
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中将
甲部队 小泽治三郎中将
第一航空战队(小泽中将直率) 航空母舰:大凤、翔鹤、瑞鹤
第五战队 重巡洋舰:妙高、羽黑
第十战队 轻巡洋舰:能代、驱逐舰8艘
乙部队 城岛高次少将
第二航空战队 航空母舰:隼鹰、飞鹰 小型航空母舰:龙凤
战列舰:长门、重巡洋舰:最上、驱逐舰7艘
前卫(第二舰队) 栗田 健男中将
第一战队(宇垣缠中将) 战列舰:大和、武藏
第三战队(铃木义尾中将) 战列舰:金刚、 榛名
第三航空战队 小型航空母舰:瑞凤、千岁、千代田
第四战队(栗田中将直率)重巡洋舰:爱宕、高雄、鸟海、摩耶
第七战队 重巡洋舰:熊野、铃谷、利根、筑摩
第二水雷战队 轻巡洋舰:矢矧、驱逐舰7艘
第一航空舰队 第五基地航空部队 角田觉治中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婆罗洲战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西南太平洋战区最后一场主要军事行动,在一系列由5月1日至7月21日期间的两栖登陆行动中,由莱斯里·莫希德陆军中将指挥的澳大利亚第1军攻击占领该岛的日本军队,盟国的海空军力量,主要是由托马斯·卡森·金凯德指挥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澳大利亚第1战术航空队及美国陆军航空军第13航空队亦在此战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战役中受到在婆罗洲东南部由铃木卓麻少将的日本陆军及日本海军及在西北部由马场正郎陆军中将指挥的日本第37军的抵抗。
虽然该战役当时在澳大利亚受到批评及在以后时间被认为是没有意义或浪费士兵的生命,它仍然达到一系列目的如增强对占领荷属东印度大部份地区的日军的孤立、攻占主要石油供应地区释放盟军战俘,当时这些战俘的处境已十分恶劣(参见山打根死亡行军及峇都令当集中营)。
盟军在婆罗洲一系列行动计划代号为双簧管及是属于蒙特克莱尔行动的第2阶段,该行动的目的是消灭当地的日军及收复荷属东印度、菲律宾南部及英属婆罗洲北部,蒙特克莱尔行动的第1阶段,代号为胜利,目的是在菲律宾的彭内岛、宿务岛及内格罗岛登陆及已在1945年中完成。
这些行动最终亦是澳大利亚军队对日本的最后一系列行动。
盟军的企图是夺取石油资源并为进攻爪哇取得前进基地。
婆罗洲是加里曼丹岛的旧名称,该岛是世界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分属于三个国家的岛屿。这三个国家分别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其中,印尼的四个省占全岛总面积的2/3,为最大的一部分,马来西亚(有沙巴和沙捞越两州)次之,文莱只占一小部分。面积为743,330平方公里。婆罗洲岛位于东南亚,且处于岛屿东南亚的中心部分。婆罗洲岛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440公里。东北部是苏禄海,东部有苏拉威西海及加锡海峡。南部是爪哇海及卡里马塔海峡。西部,北部是南中国海。山脉从内地向四外伸展,东北部较高,有东南亚最高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102米。地形起伏和缓,雨量丰沛,多分头入海的大河。森林覆被率80%。经济开发限于河流下游及海滨地带,主要城镇多在河口内侧。地下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金刚石、铜、金等。农产有稻米、橡胶、胡椒、西谷、椰子等。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大河多能通航。石油及铜矿开采和伐木业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婆罗洲战役开始于1945年5月1日,结束于1945年7月18日。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澳盟军于1945年5~7月在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对日军实施的登陆战役。 盟军登陆部队主力为澳大利亚第1军(军长莱斯里·莫希德中将)第7、第9师,美国第7舰队负责海上运输和掩护,由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统一指挥。守岛日军为陆军第37集团军(司令为马场正郎中将)和海军第22特别基地勤务保障队。日军判断盟军将首先进攻文莱湾,因而防御重点由北岸和东岸转移到西岸的文莱、古晋地区。
1945年5月1日,澳军第9师第26旅约6000人在打拉根岛登陆婆罗洲战役。19日,守岛日军约2200人退守核心阵地。6月11日,日军阵地被摧毁,13日停止有组织抵抗。1945年6月10日,澳军第9师其他部队在文莱湾登陆,随后向南进入沙捞越;20日在沙捞越鲁东登陆,占领诗里亚和米里油田,以及文莱湾以北的韦斯顿、保佛等地。在巴厘巴板以东上陆。巴厘巴板守军为日海军第22特别基地勤务保障队等约1万人。登陆前,美军以航空兵和舰炮进行火力准备,登陆十分顺利。在向纵深发展时,遭日军顽强抵抗。经两周反复争夺,日军撤离该地区。18日,澳军夺取桑博贾油田,随后向北推进80公里,迫使日军退守三马林达。
至6月底,澳军控制文莱附近1.3万平方公里土地。澳军第7加强师由美第7舰队第1突击大队护送。
此役,澳军夺取文莱湾和巴厘巴板两个海军基地、7个机场及丰富的油田。澳军伤亡2000余人,日军亡近7000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二战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比如坦克、喷气机、毒气、导弹、原子弹、航空兵等,还有就是火焰喷射器。
血战钢锯岭里火焰喷射器
在血战钢锯岭里,美军就大量使用了火焰喷射器来对付,凶残的小鬼子。在太平洋战场,除了美军,日军还有一个难缠的对手,就是澳大利亚。
小鬼子烧的受不了,就会冲出来搞万岁冲锋
太平洋战场后期,澳军配合盟军消灭了大量的负隅顽抗的日本兵。比如,在婆罗洲战役中,澳军伤亡2000余人,日军亡近7000人。
在婆罗洲这次登陆战中,澳军就大量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很多躲藏在丛林里的小鬼子,都被活活烧死烧没。
战争很残酷,火焰喷射器这些杀戮兵器,无情收割人命,看着很残忍。
但是这种武器只要握在正义的一方手里,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只有以暴制暴,雷霆手段,才能更好的震慑倭人,让它们长长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此役,澳军夺取文莱湾和巴厘巴板两个海军基地、7个机场及丰富的油田。澳军伤亡2000余人,日军亡近7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