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北方而言,大多数历史学家将获胜的主因归之于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的确,在战争期间,北方的生产能力不减反增,与南方正好形成鲜明对比。以农业为例,北方尽管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农业劳动力,农业依然创纪录地增产,这得益于收割机、刈草机的大规模使用,以及妇女与儿童参与劳作。
不过,也有历史学家指出,除了经济实力之外,人为的因素也很重要。其中,林肯总统的领导才能是北方获胜的重要原因。林肯的传记作家詹姆斯·罗德斯(James Ford Rhodes )写道:“北方的最大财富被证明就是林肯。”在戴维·唐纳德主编的《北方为何赢得内战》一书中,历史学家戴维·波特(David M. Potter )撰文《杰弗逊·戴维斯与邦联失败的政治因素》说:“如下假设并非毫无根据:如果邦联与联邦交换一下总统,邦联有可能赢得独立。”这种看法虽有“英雄史观”之嫌,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林肯在内战中的特殊作用。
如果没有格兰特,北美大地上会不会是美国联邦和美国邦联并立?
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学研究不妨假设。有的历史学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法:如果抽调某个因素,北方还会赢吗?以格兰特为例,有的历史学家为了说明格兰特的重要性,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格兰特,北方还会赢吗?换句话说,假如格兰特在战争中突然死亡,内战的结局会怎样?
麦金雷·肯托(MacKinlay Kantor )在1960年写了一本书,题目是《如果南方赢得了战争》,书中假设格兰特在1863年5月意外坠马,头部磕在石头上,不幸死亡。于是,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按照麦金雷·肯托“替换历史学”(alternate history )的演绎,格兰特的意外死亡导致了北军维克斯堡之战失利,随后的葛底斯堡战役北军再次失利,最后邦联取得了内战的胜利,联邦丢失了华盛顿和马里兰州大部,只得定都于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从此,美国联邦与美国邦联两个主权国家并存于北美大地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普林斯顿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777年1月3日乔治·华盛顿的北美大陆军出其不意地向普林斯顿的查尔斯·玛沃德(Charles Marwood)带领的英国和黑森军队进攻获胜。
1776年12月26日华盛顿在特伦顿出奇获胜后决定在他将他的军队
带回其过冬营地前对新泽西的英军进攻。12月30日他渡过特拉华河。
英军查尔斯·康华利中将派玛沃德中校带领第四旅的三个团共1400人在普林斯顿作为后部。1777年1月2日康华利受威廉·豪将军命带领6000人从普林斯顿向特伦顿进发进行反攻。但是华盛顿的军队非常机动,躲开了英军的反攻来推迟决战。最后他将他的军队布置在一座峡谷的南岸,英军多次试图占领峡谷上的桥来进攻美军,但是都被美军击退了。天黑时康华利决定让他的士兵休息,等天亮后再进攻。他没有听他的士官说华盛顿特别机动的劝告。[1]
华盛顿趁天黑留下少数人来照管篝火和发些声音,他自己却带大队人马撤离,当时天很冷,河上结冰,甚至于连炮都可以在河上运过。华盛顿绕过英军的南边去普林斯顿。
1777年1月3日美军与英军多次在普林斯顿交火。但华盛顿得以每次只与一部分英军交战。当时华盛顿有7000人(不过参加作战的只有约1600人),在普林斯顿的英军只有1800人。86名英国士兵阵亡,美军有40多人负伤或阵亡。
美军在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胜利大大提高了美军的士气,而且激发了约八千多人参加美军。
基本信息
日期: 1777年1月3日
地点: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结果: 美国胜利
交战双方:美国 英国
指挥官:乔治·华盛顿 查尔斯·康华利
Lieutenant Colonel Charles Mawhood
作战兵力
1,400人 1,200人
伤亡人数
30人阵亡
75人负伤 60人阵亡
150人负伤
244人被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普林斯顿血战结束后,居民并没有“汉贼不两立”,而是将阵亡的美军和英军葬埋到了一处,在铭牌上镌刻上了美国诗人(后来是英国桂冠诗人)的诗句。此后这么多年,到了每年5月下旬的国殇节,这里都要搞祭奠缅怀活动,孩子们会向美军和英军阵亡者一视同仁地献花。 普林斯顿因为近在咫尺,普林斯顿大学又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名校。反正这里古色古香的美景太多,非常直观,一目了然,他们都只顾摆弄自己的高级相机,拍个没完没了,也不需要本来只是一知半解的我来讲解。 最近得知一位在普林斯顿度过好几年时光的朋友,要带几位从中国来的朋友去参观,我赶快申请也列席沾光。果然,有熟悉情况的人讲解,就是不一样,他带我们去的地方,有的我以前从未涉足;有的我走过很多次,却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生动有趣的掌故。 这里介绍普林斯顿战场公园。地点就在普林斯顿大学南边才一英里多的地方。 发生在离今天已经225年的的普林斯顿战役,是乔治·华盛顿领导的美国军队战胜英国军队,扭转北美独立战争战局的一场战役。
英属北美新英格兰地区的13个州宣布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以后,英国派兵镇压。华盛顿统率的美国军队与英国军队缠斗不已,总是进剿的英国军队占上风。1776年的圣诞节,华盛顿的部队“巧渡德拉华”,“飞夺川顿城”,从宾夕法尼亚州一举杀入新泽西州,此后才转败为胜。
德拉华河(Delaware)是新泽西与宾夕法尼亚的界河,这个渡河处,就叫“Washington Crossing),现在也是一个历史公园,我也多次去散步遐思。华盛顿这年趁圣诞节渡河,是史家研究得非常深透的历史事件。2005年,《Washington's Crossing》一书,荣获普利策历史类图书奖——中国大陆也翻译成中文出版了,书名改作《美国开国生死战》。 川顿战役第二天的晚上,华盛顿将军悄悄地把他的部队的主力从与康华利斯(Cornwallis)中将指挥的英军对峙之下带了出来,一共差不多有六千名士兵。他留下少数士兵照管篝火,弄出一些声音来迷惑英国人,并且用两门炮不时向谷地开火,造成美国军队仍然留在原地的假象。
华盛顿军队在乡间小路上向普林斯顿方向行进,走到距离普林斯顿还有一英里半的魁克桥(Quaker Bridge)的时候,由于这座桥不能承受大炮辎重,他们必须另外再抢搭一座桥。在建桥时,华盛顿将军队分成了两支:比较大的一支由沙利文(John Sullivan)将军领导的右翼,另外一支是由格林(Nathanael Greene)将军领导的左翼。华盛顿本来打算在天亮前攻打普林斯顿,不过由于交通阻滞,已经来不及了。格林的任务是带领军队前进到普林斯顿和川顿之间的大道;沙利文带领的主力部队,将绕到背后向英国军队占据的新泽西学院(即现在的普林斯顿大学)攻击。英国军队已经封锁了比较好走的道路,所以,沙利文选择一条荒芜小路急行军。
在格林的部队到达普林斯顿和川顿之间的大道之前,他的先头部队——由莫瑟(Hugh Mercer)将军带领的350人队伍,遇上了英军第四旅正从普林斯顿向川顿南下的800名士兵。 发现美军以后,处于优势的英军摆开队形,发动攻击,他们很快就将莫瑟的部队打败。莫瑟将军受了伤,但是他拒绝投降,仍然持剑冲向敌人。这时候他被英军刺了一刀,以至于官兵以为他牺牲了,哈斯烈上校代替莫瑟指挥美军,可是很快,哈斯烈又因头部中弹而牺牲。
危急关头,增援的美军赶到,有两千多人。华盛顿集合起莫瑟余部,向英军阵线猛冲。据称,华盛顿身先士卒,向部下高呼:“勇敢的战士们,跟着我一起冲啊,我们很快就能打败他们!”
美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可是他们的训练和装备毕竟比不上英国军队。僵持了一段,英军发动第二轮攻击。幸亏这时,沙利文带领的1300多名美军赶来,差不多是英军人数的六倍。兵力悬殊,迫使英军寻求突围。一部分准备撤回川顿,另外一部分英军退回到普林斯顿,和镇守在那里的英军一起抵抗。最后终究抵挡不住,驻扎在普林斯顿的英军投降了,200多人被俘虏。
再说南边的川顿,英军主将康华利将军被隆隆炮声震醒,发现华盛顿的主力已经转移,就马上开拔向北追来,但是华盛顿的军队破坏了从川顿通向普林斯顿必经之路上的桥梁,筋疲力尽的美军得以安全撤离普林斯顿。英军夺回了普林斯顿,继续向北,直接行进到了新布朗斯维克(New Brunswick)。
据统计,在这次扭转北美战局的战役当中,英军一共有276人阵亡。这个伤亡数字,在今天看来,实在太小儿科,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役动辄十万二十万的阵亡人数相比,只是个小零头。但在225年前,就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美国史学家通常认为普林斯顿战役和川顿战役,是美军的巨大胜利。这以后,英军失去了对新泽西大部分地区的控制。美军士气大振,八千名新兵应征入伍。战役也对法国和西班牙产生重要的政治影响,导致了两国都加强了对美军的援助。德国的腓德烈大帝,更把华盛顿将军在那段时间的战绩,说成是“军事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莫瑟将军中剑倒下以后,实际上并没有在当时死亡。他是在中剑倒下的九天以后才由于伤情恶化致死的。为了纪念他,这个郡就叫莫瑟郡(Mercer County)。至于以莫瑟命名的路、建筑,就更多了。
新泽西州在这块一百英亩的战场,建立了州立普林斯顿战场公园,莫瑟将军被埋葬于此。一棵大草坪中央孤零零傲然而立的大橡树,被成为普林斯顿的象征、莫瑟郡的象征,新泽西的象征。饱经风霜,见证历史。 不幸的是,这棵著名的老橡树在进入新千年的时候倒下了。人们除了在老橡树原地立牌纪念,还栽了一棵小橡树。 普林斯顿古战场,到处竖立着许多牌子,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普林斯顿战役的整个过程。 和随后的川顿战役和普林斯顿战役一样,华盛顿抢渡德拉华河,是美国独立战争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德裔美国人刘泽(Emanuel Leutze)在1851年完成一幅巨幅油画,就叫做《华盛顿抢渡德拉华河》。差不多有四米高,宽六米半。在油画里面,华盛顿他们乘坐一串小船,抢渡湍急并且浮冰的德拉华河。这幅油画非常有名,业界评价也很高。2004年,这幅油画成为美国纽约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永久收藏。这幅油画有许多募本,其中一幅挂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西翼的会客厅,还有一幅挂在华盛顿渡口历史公园的大厅。
后来,人们发现这幅油画有好多细节不符合史实:旗帜不对,人物不对,光线不对,等等。特别是那么多人拥挤在那么小的船上,水流又那么湍急,华盛顿将军怎么可以站得那么帅气?油画中河流的背景也不像德拉华河,倒是很像莱茵河!华盛顿渡口历史公园的网页把这些“失误”放在主页显眼的地方,一一演示出来。不过,正如主页文字所说,这一切并不影响这幅油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倒是颇有哲理。 这位导游朋友告诉我们,1994年,有一部叫作《I.Q.》的喜剧电影(中文译为《I.Q.情缘》),讲述梅格·瑞恩出演的爱因斯坦的“博士侄女”和蒂姆·罗宾斯出演的汽车修理工之间的爱情。这部电影本身只是搞笑,但是里面有许多普林斯顿的镜头,却非常美丽,特别在这个公园与爱因斯坦故居(离这个公园大概只有三分钟车程)有很多镜头。在那部电影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战场公园大草地中央傲然而立的那棵老橡树,男女主人公在那棵树下有好几场戏。 特别让我心有所感的是,战役结束后,居民并没有“汉贼不两立”,而是将美军和英军葬埋到了一处,镌刻上了诗人阿尔弗雷德·诺伊斯(Alfred Noyes,他是普林斯顿的访问教授,后来成为英国的桂冠诗人)《普林斯顿》一诗中的诗句。此后这么多年,到了每年5月下旬的国殇节,这里都要搞祭奠缅怀活动,孩子们会向美军和英军死难者一视同仁地献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在237年前的今天,1777年1月3日 (农历冬月廿四),普林斯顿战役,美军战胜英军。
普林斯顿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777年1月3日乔治·华盛顿的北美大陆军出其不意地向普林斯顿的查尔斯·玛沃德(Charles Marwood)带领的英国和黑森军队进攻获胜。
1776年12月26日华盛顿在特伦顿出奇获胜后决定在他将他的军队带回其过冬营地前对新泽西的英军进攻。12月30日他渡过特拉华河。
英军查尔斯·康华利中将派玛沃德中校带领第四旅的三个团共1400人在普林斯顿作为后部。1777年1月2日康华利受威廉·豪将军命带领6000人从普林斯顿向特伦顿进发进行反攻。但是华盛顿的军队非常机动,躲开了英军的反攻来推迟决战。最后他将他的军队布置在一座峡谷的南岸,英军多次试图占领峡谷上的桥来进攻美军,但是都被美军击退了。天黑时康华利决定让他的士兵休息,等天亮后再进攻。他没有听他的士官说华盛顿特别机动的劝告。
华盛顿趁天黑留下少数人来照管篝火和发些声音,他自己却带大队人马撤离,当时天很冷,河上结冰,甚至于连炮都可以在河上运过。华盛顿绕过英军的南边去普林斯顿。
1777年1月3日美军与英军多次在普林斯顿交火。但华盛顿得以每次只与一部分英军交战。当时华盛顿有7000人(不过参加作战的只有约1600人),在普林斯顿的英军只有1800人。86名英国士兵阵亡,美军有40多人负伤或阵亡。
美军在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胜利大大提高了美军的士气,而且激发了约八千多人参加美军。
普林斯顿战役之后,康华利辞去了他在新泽西的很多个职位,并且命令他的军队撤回新布伦斯维克集中。据统计,在这次扭转北美战局的战役当中,英军一共有两百七十六人阵亡。普林斯顿战役很大地鼓舞了美军的士气,八千名新兵应征入伍。
美国的史学家通常认为普林斯顿战役和特灵顿战役一样,都是美军的巨大胜利。事实上,在普林斯顿战役以后,皇家英军失去了对新泽西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战役也对法国和西班牙产生重要的政治影响,导致了两国在普林斯顿战役后都加强了对美军的援助。德国的菲德烈大帝,更把华盛顿将军在那段时间的战绩,说成是“军事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普林斯顿战役,美军战胜英军特灵顿现在是美国新泽西州的首府。德拉华河上宾夕法尼亚一侧当年华盛顿的队伍渡河的地方,后来建立了华盛顿渡口历史公园。
和随后的特灵顿战役和普林斯顿战役一样,华盛顿抢渡德拉华河,是美国独立战争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与这个事件齐名的,是德裔美国人刘泽在1851年完成的巨幅油画,就叫做《华盛顿抢渡德拉华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1777年1月3日乔治·华盛顿的北美大陆军出其不意地向普林斯顿的查尔斯·玛沃德(Charles Marwood)带领的英国和黑森军队进攻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