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起义

"

  中国古代历史少有靠农民起义而推动社会发展的情形,世界上也少有靠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底层,从统计角度看,这个阶层缺少真正的领袖,因此,中国的发展应该以安抚农民为第一要务,而在城市化后,应该是"农民和城市下层平民",这个层面挑起的激烈行动,不会对历史进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反而会造成社会不必要的动荡。这是对农民起义从根本上进行否定。更进一步,社会的进步如果到了必须靠革命才得以推动的话,是社会成本相当大的非最优选择,也是最后不得以的选择,社会治理结构必须进行再造,不仅要避免群众革命性激烈行为,而且应使社会前进的力量通过正常的社会成本小的渠道释放出来。

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人们反抗封建制度

古代起义很多都不是农民,我们为什么会称之为农民起义?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曾经发生过很多的起义时间,从陈胜吴广到后来的李自成,而要说历史上最成功的两次农民起义,最成功的应该就是刘邦朱元璋两人了吧,而这两人都建立了非常强大的朝代,但是纵观历史上也有很多并不是农民的人,他们起义也被称为是“农民起义”,而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古代起义的人,大部分都不是农民,为什么我们称之为“农民起义”?下面就让小编一起来带大家看看吧!

image.png

  首先来分析一下历史上比较大的一些农民起义中,那些领导者的身份,黄巢起义中的张角,人家是太平道的创始人,好歹也是个教主,而且原本就出生于一个有钱人的家庭中,应该算是的一个富家子弟吧,还有李自成也是一个公务文员,甚至是洪秀全也是因为屡次的考试不中,最后建立了太平天国的。

  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比如陈胜在史记中被归于了世家,刘邦,朱元璋等人则是被夸赞的上了天,认为天下原本就应该是他们的。但是想那些失败的,张角,李自成等人,他们就被称为是“盗贼寇”,所以农民起义的成不成功还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

  而农民起义是怎么进行划分的呢?首先从古代的社会制度来看,是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永远对立的,而这两种阶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只要是反对地主阶级的,就都被称之为是农民起义。像赵匡胤造反,李渊造反等等就没有被归于农民起义,就是因为他们原本就属于是地主阶级。只不过是内部斗争罢了。

  而在进行区分,就是因为那些参加的人大部分都是农民了,而农民就是那些长期被压迫,在没有起义之前一直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这时候就是说他们是农民起义了,而像有一些人,在没有当兵之前也是农民,而当了兵之后才参加的起义,这时候也不能够算作是农民起义。而且仔细看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他们严格来说的话,就算是读书识字,但是他们还是属于是农民。

  最后就是农民起义是会得到很多力量的支持的,尤其是那些被压迫的活不下去的人,他们只能够跟随大军造反,然后慢慢的夺取天下,掌控别人的命运。而这也是很多农民起义都会开战的十分迅速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西方历史上有农民起义吗?为什么很少听到

  国家的体质,决定了朝代被更替的形式。西方历史上,也有不少农民起义,只不过他们失败的结局,注定不会被历史所重视。

  在欧洲,各个国家都是城邦体质的,因此国家的人数就决定了欧洲的农民起义的规模不会很大,统治阶级只要有足够的财富,完全可以借用别国的军队,对自己的人民进行残酷镇压。

image.png

  西欧各国从15世纪始,也爆发过很多,但规模都不太大。因为欧洲大陆的气候和地形并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以经济型作物为主,唯一较大的粮食产区是西西里岛。东欧的东乌克兰地区是欧洲的主要粮区。欧洲一直是城镇商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人口少。

  促使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开拓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原因也是在于此。所以西方国家市民阶级形成比较早。这些市民阶级与统治者是既合作又有利益冲突的状态。因此不像中国那样基本是农民和封建统治集团的对立比较严重。而沙皇俄国因为是后起之秀,地理上没有出海口,且远离西欧,所以工商业发展落后。经济基本靠农业。因此农奴和沙皇的对立比较严重。这点和中国很像。俄国的农民起义在欧洲国家中是比较多的。

image.png

  欧洲历史上著名的起义:

  一、 扎克雷起义,是1358年法国的一次反封建农民起义

  法国的一次反封建农民起义,是中古时代西欧各国较大的农 民起义之一。扎克雷,源自jacgues bonhomme——“呆扎克”,意即“乡下佬”,是贵 族对农民的蔑称,起义由此得名。

  失败

  二、 沃特·泰勒起义是14世纪英国爆发的最大一次农民反封建起义

  英国爆发的最大一次农民反封建起义,也是当时整个西欧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image.png

  失败

  三、德国农民起义

  西欧中世纪一次规模最大的反封建的农民起义德国农民战争

  16世纪20年代中,一场波澜壮阔的群众武装斗争席卷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南部地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市民、雇工、矿工、手工工匠、下层僧侣、小贵族和政府的秘书、 公务员联合起来了,他们举起了反抗的义旗和大刀,直冲向贵族领主。这是西欧中世纪 一次规模最大的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革命导师恩格斯称它为“德国人民最伟大的革命尝试”。

  失败

  四、 1573年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农民起义

  失败

  五、 1773年-1775年俄罗斯普加乔夫起义。

  被镇压

  没有很成功的农民起义无非三点:一是欧洲贵族阶级尚武,战斗力很强,普通农民根本无法对抗。

  二是封建制有利于管理。封建贵族对自己的地盘都能用心经营,阶级矛盾没有那么尖锐,而非中国被任命的官僚全凭个人品行,三是各地教会很好地充当了社会的润滑剂,饥荒疾病横行的时候能对民众进行一些必要的救助和安抚。

  欧洲国家进入阶级社会比较晚,大部分都是公元前后进入奴隶社会,因此欧洲国家都是公国,相当于中国的诸侯国,除了罗马共和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外,欧洲基本没有产生过大国,国家不大,人口自然比较少,因此即使有阶级压迫,也不能像中国那样,产生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中国的农民起义为什么会那么惨烈?原因是什么

  在历史上,中国的农民起义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独树一帜,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破坏力极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贯穿于其始终。其中,更是发生了几次 导致改朝换代的大起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元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等。

  建国以来,这些农民起 义被官方史学界,认为是正义与进步的化身,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他们很大程度忽略了这些所谓起义的巨大破坏性,每当它们爆发,华夏大地都要面临一次人口大灭绝。秦汉农民战 争后,人口不及以前的三分之一;绿林赤眉起义后,人口同样减少了三分之二;黄巾起义后,东汉5700多万人口,更是十不存一。其流毒之广,破坏力之强,不禁让人侧目。在世界上,中国 农民以其勤劳、温和以及强大的忍耐性而闻名,然而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形成了数十万,甚至于上百万人规模的大起义呢?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统一”,可能是造成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重大原因。那么统一,到底会给大规模农民起义造成何种便利呢?本文将一一为大家道来。

  统一帝国的“群聚”现象加剧了农民起义的规模

  对于大规模农民起义来说,群体性的聚集是最为主要的形成要素之一。在大规模的群体中,谣言、负面情绪以及邪教思想很容易得到快速传播,有时候只需一匹夫振臂一呼,就会有千万人响 应。在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不受控制的群聚都严加戒备。在周厉王时期,为了防止国人串联作乱,更是在街道上密布秘密警察,随时抓捕相互交头接耳者。这使得人民相遇,只能道路以目 。到了后世,三人以上的聚会往往要报备官府。婚丧嫁娶的宴饮如果不报备,不能随意举行。到了现代,政府仍对游行、结社等群聚活动,严加控制。

  在统一帝国建立之前,人民被人为的割裂,不可能实现全国性的串联,所以暴动仅仅限于一国或者一地。比如楚国的“庄矫暴郢”事件,并没有扩散到其他诸侯国。然而,当统一帝国建立后 ,人民大规模的群聚成为了可能。统一帝国的群聚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性群聚,另一种是自发性群聚。

  行政性群聚,多发生于大规模戍边、基础建设和救灾活动之中。统一帝国建立后,国防、基础建设以及救灾需求大大提升,政府不得不组织大量人民进行这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大量 聚集,有时候多达数十万。而以当时的生产力,又不足使政府具有驾驭这么多人力的能力。在管理上很容易出现漏洞,瘟疫、饥饿、过劳死在戍卒、民夫之中横行,因此邪教、谣言以及负面 情绪就更容易传播了。戍卒手中有武器,民夫手中有工具,加上庞大的数量,一场大规模起义就发生了。

  以陈胜吴广起义为案例。在统一帝国建立前,作为楚人的陈胜吴广远在南方,可能压根就不知道匈奴以及长城为何物。如今要他们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边疆屯戍,肯定会心生不满。 在这种不满的情绪下,不安定分子陈胜的谣言就很有市场。当时,陈胜以及九百名戍卒被大雨阻止在大泽乡,眼看就要失期。陈胜利用戍卒们对于秦法的不熟悉,散布“失期当斩”的谣言。 而实际上按照秦律,失期不过只是罚没一个盾牌而已,远不至于判处死刑;而且一下子处死九百人,很明显不现实。当戍卒们出现恐慌后,陈胜吴广不失时机地开始装神弄鬼,用迷信蛊惑戍 卒。比如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塞进鱼的体内,再比如在戍卒们休息地附近学狐狸叫,不断地呼喊“陈胜王,大楚兴”。谣言引发了戍卒们造反的念头,迷信思想坚定了戍卒们造反的决心 ,于是席卷全国的大泽乡起义就爆发了。

1552719309931275.png

  因为群聚容易生乱,专制政府对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可谓是慎之又慎。到了元末,黄河发生大规模洪灾,许多大臣都不主张救灾,就是这个原因。当元朝政府决定救灾后,民工们果然受到“石 人一只眼”的蛊惑,发动大规模的起义。

  自发性群聚,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邪教的横行。中国的农民起义很少为宗教而打响,但是却也少不了宗教。中国的统一,为邪教教主们流窜全国提供了方便,实现了大串联。例如黄巾起义, 教主张角布道于全国,获得了数以百万计人民的支持。张角趁势将教众分为三十六方,遍布于全国,在同一天发动大规模起义。一个月内,黄巾起义的战火遍布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 事。如果在分封时代,这样全国性的大串联是不可想象的。

  统一时代的流官制度加重人民的剥削

  中国的统一,造就了一个具有庞大面积的大帝国。为了有效统治这个广大区域,并防止封建领主的割据,历朝历代大多使用郡县制,派遣有任期的流官到地方进行治理。为了防止流官在地方 作乱,中央制订了严格的回避制度,也就是说官员不得在故乡任职。这个制度严格到什么地步呢?乾隆年间,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于是吏部推出了顺天籍官员张廷泰补缺。但在乾隆帝 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因加询问”,得知其幼年曾随父在绍兴居住数年,于是乾隆取消原拟任命,让张廷泰到福建任职。

  这样的制度虽然避免了流官割据一方,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副作用。流官非封建领主,治理的地方并不是自己所有的领地,他们只是所在地人民的“牧”,而不是“主”。所以地方治理的好 不好,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并不是广大流官们所关心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没有大过就好,所以很容易出现人浮于事的状态。更有甚者,流官们还会与当地豪强沆瀣一气,疯狂地贪污 受贿,残害人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绝非虚言。

  在秦朝以后,历代政府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往往采取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这种政策意在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口,通过集腋成裘的手段,从地方抽取巨大的财富。这样的政策既富了国家,也减 轻了人民负担。在西欧、日本的封建社会,领主们对手下农奴的剥削率要远高于中国。有些领主收取的租税,甚至达到了农民收成的六成。但是农奴是领主们的财产,注定了他们不会将农奴 往死里逼。但是对于中国的流官们来说,逼死个把农民是毫无压力的,强占农民的田地是可行的,甚至像强盗一样抢劫商旅也可以做到。例如西晋巨富石崇,他的巨额财富居然是通过在荆州 当地方官,抢掠商人所得。

  在五代,官员对于人们的盘剥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后唐冯贽的《云仙杂记·拔丁钱》记载:“官员赵在礼之在宋州,贪污受贿,害苦了百姓。后来他被朝廷外派他地,百姓欣然相贺,都说: ‘此人若去,可为眼中拔钉子,何快哉!’结果赵在礼听到了,大为愤怒,立即上表求在宋州继任一年。赵在礼于是命吏籍管内户口,不论主客,每岁一千,纳之于家,仅在一年的时间就获 钱百万。”

  在专制时代,循吏清官往往是少数,这些人被万古传颂。多的就是贪官污吏,受到层层剥削,人民又如何会不反抗呢?所以在那个时代,人民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并非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甚至 并不是与中央政府矛盾,而是与官僚阶级的矛盾。在官逼民反后,起义参加者不仅是农民,地主同样也会参与,而且往往还是带头人。他们打出的旗号往往不是抢班夺权,而是要反贪官。就 如李自成所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也就是“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意思。

  统一帝国造就了流贼的猖獗

  中国农民起义军,往往有另一个称号--流贼。中国面积广大,给流动作战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当一个地方发生大起义后,农民起义军往往化为流贼,向全国蔓延。例如唐末的黄巢起义 ,数十万流贼在唐朝的领地上南征北战,避实就虚,以乌合之众竟连破名城,在南方攻破了广州,向北连唐朝首都洛阳、长安也被攻破。另一个大的流贼时期在元末,红巾军并分三路向元朝 发动总攻,兵锋竟然远至元朝上都以及朝鲜。到了明末,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人在陕北发动起义,转战中国多个省份,李自成更是攻破了北京,将明王朝灭亡。

  流贼往往是因为一场自然灾害而引发,饥饿的贫民同时受到贪官污吏的盘剥,不得不造反。饥饿贪婪的流贼们往往抢光、吃光、杀光自己途经的一切,被他们劫掠的当地人往往会因此一贫如 洗。为了生存,这些人也被流贼们所裹挟,自己也成了流贼。就这样,流贼的队伍如滚雪球般变大,很快就能扩展至十万以上的规模。当他们遇到训练有素政府军的围剿时,流贼们往往会一 哄而散、化整为零,向全国各地蔓延。

  对于许多流官来说,他们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往往是治安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与人多势众的流贼们抗衡。他们所在的地区也就成了流贼们重点的进攻对象,成为流贼们扩大实力 的基地。对于有实力对付流贼的朝廷命官来说,主动攻击流贼无异于自找麻烦,他们往往自满于保境安民,只是将流贼们赶走就行。在唐末和明末,流贼们之所以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很大 程度就是由于那些地方实力派不肯互相合作,导致流贼的实力越来越强。

  历史上的流贼们并不像现在历史书中说的那么“伟光正”,他们带来的破坏绝不下于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他们所经过的地区,留下的往往只有尸体和废墟。所谓“均田免粮”、“闯王来了 不纳粮”,不过是句漂亮话而已。例如黄巢“起义”,流贼们缺乏军粮,他们居然以人肉为粮。他们用大石碾将抓来的百姓压成粉末,并把肉泥蒸熟当饭吃,其残忍简直令人发指。再如王莽 时期的赤眉起义,赤眉流贼将所到之处全部抢光,从关东到关中,他们所经之处竟然都成了一片白地。所以说,农民起义所造成的流贼,大大增强了其破坏力。

  与中国相似,阿拉伯帝国也经常面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困扰,其中发源于中亚的阿布·穆斯林起义更是颠覆了伍麦叶王朝,实现了改朝换代。

  而对于封建制度,或有封建性质的国家来说,流寇很难生存。领主们将自己领民保护在坞堡之中,流寇们想要获得给养,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领主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人民,打击流寇更会不遗余力。 例如在汉末,地主豪强们纷纷起兵,在各处打击黄巾军。人数多达数十万人的黄巾军,竟然在几年内就被地主的“义兵”所歼灭。在日本,曾发生了大规模的“一向宗”起义,虽然声势浩大 ,却受困于日本大名众多,始终成不了大气候,最终被大军阀织田信长所歼灭。

  在西欧,农民起义并不少,著名的起义有尼卡起义、扎克雷起义、闵采尔起义、胡斯起义、普加乔夫起义,等等。然而,这些起义大多都没有形成气候,被封建势力联合剿杀,远没有中国的农民起义那么声势夺人。究其缘由,盖因西欧实行封建制度,广大农民被被封建领主们人为的分割开,无法实现串联,不能成为流贼,很容易被封建领主们联合剿杀。

  很显然,分封的制度对于农民起义的烈度具有极大的限制作用。

  统一中国的农民更有改朝换代的信心

  中国的统一国家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要远大于西欧和日本。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贵族社会就开始瓦解,平民阶层开始上位。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墨家强调“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法家强调“军功爵、法不阿贵”。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的缩影,平民通过努力也可以当飞黄腾达的信念传播至民间。在秦末,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奏响了平民抢班夺权的最强音。在楚汉战争中,平民刘邦带着胥吏萧何、吹鼓手周勃、屠夫樊哙等人,打败了秦朝和项羽,建立了汉朝,开始了“布衣将相”的时候。刘邦以一介布衣称霸天下,给未来的起义者们开了个“好头”。在以后的历届王朝,很多起义者都以推翻政府、建号称帝为目标,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是除刘邦以外,另一个成功者。

  然而在封建势力强大的西欧和日本,阶级固化远比中国严重,贵族与平民泾渭分明,平民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贵族。西欧的许多农民起义,并没有目标,也没有指导方针,其目的往往在 于减少剥削,而不是推翻自己的领主。当自己的目的达到后,农民往往又回到自己的领主身边,继续受剥削。当然,还有一些农奴选择逃亡,投靠到自由城市做工。

  在封建国家,贵族阶层能够掌握远高于农民的武力,从而使得贵族与平民的力量对比变得十分悬殊。在西欧,一个全身披挂的骑士可以轻易击败数十倍于他的农民;在日本,一个武士可以因为平民对他“无礼”,将其斩杀而不用付任何责任。因为贵族们的武力压制,导致农民不敢反抗,甚至连想都不敢想。这与中国农民反抗朝廷的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统一对于中国具有相当多的好处,但也带来了农民起义的狂烈,加强了农民起义的规模、频率以及破坏力,可谓是有得必有失。因为农民起义,中国总是困扰于王朝周期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面临一次人口大灭绝,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所以,在统一的同时,如何避免大规模的动乱问题,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反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历朝农民起义无数,人们记住的却不是起义本人?

  中国古代有无数次农民起义,每个朝代小规模的起义有数百起,大规模的总共有43起,其中不乏有成功的(比如刘邦朱元璋)但令人奇怪的是:两千多年来,农民的地位从未改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大多不是农民,因此农民起义的方向往往走偏。从秦末农民起义到晚清太平天国起义共计12次全国性起义,其领袖有小吏驿卒出身的,包括刘邦、李自成等;有商人出身的,包括方腊张士诚方国珍等;有落第秀才出身的,包括黄巢洪秀全等;有贵族出身的,包括项羽、李密等;有士伍出身的,包括陈胜吴广等;至于朱元璋,那连农民都不是,是彻彻底底的赤贫乞丐。农民起义的领袖不是农民,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帮助农民改善地位呢?

image.png

  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识中,农民起义肯定是要“均贫富,分田地”,让农民翻身做主人的。但实际上,大多数农民领袖发动起义都只是为了个人利益,毫无要改变农民现状的想法,“均贫富,分田地”只是煽动利用农民的口号,从来不是目标。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图明显不是要“分田地”,而是要求富贵;王仙芝、黄巢起义更是从头到尾都在求招安,只是唐朝给的官职不和他们的心意,这才“把革命进行到底”;朱元璋投向起义军时,投向了主张多向农民而非地主征收军粮的郭子兴,哪有为农民做主的心思?更何况那时乱世动荡,他自己生计都还不知在哪,说他有心救民就真的太拔高他了。中原逐鹿只是为了问鼎,何尝有人问民?

image.png

  古代农民起义虽然都是气势浩荡,但大多失败,仅有的胜利成果也被窃取。比如陈胜、刘邦的起义,却成了项羽、张良等六国贵族报复秦朝的工具;东汉黄巾起义不了了之,只是为军阀混战打开了缺口;李自成起义更惨,汉人打汉人给清兵入关以可趁之机。农民起义,本质上只是推翻旧地主,换了新地主,“皇位轮流坐”的轮回罢了,至于农民地位的改善在封建社会只能是可望不可即的幻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中性地来说,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而不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