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一说牛李专指牛僧孺、李宗闵,而李德裕无党)。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约四十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朋党之争。
唐宪宗在位时期,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耳里。李吉甫见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短处,对他十分不利。于是李吉甫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个人(牛僧孺、李宗闵)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信以为真,就把几个考官降了职,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但此事却引致朝野哗然,大臣们争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但此时李德裕、牛僧孺尚未进入朝廷供职,所以派系斗争色彩尚不浓厚。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称礼部贡举不公,录取都是通过“关节”。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他们也都说段文昌所揭发是实情。穆宗派人复试﹐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钱徽、李宗闵、杨汝士都因此被贬官。于是,李、杨等大为怀恨﹐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双方各从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牛僧孺入相。李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牛僧孺多次辞相,出为武昌节度使。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李德裕改任兵部侍郎。宰相裴度推荐李德裕担任宰相,未成功。李宗闵通过宦官的关系当上宰相,将刚刚入朝的李德裕调出,任义成节度使。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李宗闵引荐牛僧孺入相。曾经推荐过李德裕的裴度辞相,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请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据其城。牛僧孺令缚还悉怛谋及从者,被吐蕃官吏尽杀于维州城下。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书。京兆尹杜悰向李宗闵提出建议,通过推荐李德裕任御史大夫的方法,与李德裕修好。得到李宗闵的同意后,杜悰造访李德裕,提出这一方案。李德裕非常高兴。但李宗闵在与杨虞卿商议后,终止了上述方案,错过了这个很可能是双方和解的最好的机会。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升任宰相,将杨虞卿、张仲方、张元夫、萧浣等牛党人物降职,出为地方官。不久,李宗闵出为山南西节度使。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当权的李训、郑注为了排挤李德裕,再次引荐李宗闵入相,之后,李德裕出为镇海节度使。
此后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除去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前前夕,牛李两党都被当时掌权的反宦官的李训﹑郑注排斥朝外﹐大体上是两党交替进退,一党在朝,便排斥对方为外任。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死,牛党和他们依靠的宦官所支持的继承人未能继位,另一派宦官拥立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德裕自淮南节度使入为宰相,开始了李党独掌朝政的时期。牛党被排斥出朝廷之外,其领袖牛僧孺、李宗闵虽然早已身在外地,也被贬职流放。李德裕虽在会昌年间讨平泽潞叛乱﹑破回鹘﹑废佛教等几个方面作出成绩,但他独断专行、排斥异己的作风不但为反对派所憎恨,也为宦官所不满。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武宗召李德裕入朝为相,信任有加。之后数年间,李德裕对李宗闵、牛僧孺等一再贬黜。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宣宗即位,为了夺回朝政大权,故出李德裕为荆南节度使。此后,宰相白敏中等人一再贬黜李德裕。李宗闵病故。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牛僧孺病故。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病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牛李党争,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中以牛增儒、李宗闵等人为首的牛党和李德裕、郑覃等人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到唐宣宗时期才得以结束,持续时间为40年,最后以牛党获胜结束。那么牛李党争是怎么回事呢?
牛增儒画像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这也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这场斗争的背景是在唐太宗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种浓厚的“民主”氛围和很多敢于直言极谏,专折廷争之臣。
在武则天时期的高压政策,使这种“民主”制度一再的受到损害,在皇族与戚族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化。之后以张柬之为首的一派最终消灭了张昌宗等人一派。姚崇为首的集团掌握了政权,使皇帝的权威又一次得到了恢复,封建统治重新出现了团结的局面,“民主”机制又重新得以运行。
天宝年间,唐宣宗的进取精神减退,他只是一味的追求享乐,又沉浸在道教和佛教之中,于是就出现了李林甫一人独裁的局面。
在李林甫执政的晚期,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再次激化,随着众多杰出的政治人物被杀而使皇帝的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削弱。到了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任命宰相,唐玄宗权力逐渐衰落,一切政务都由杨国忠来行使最高权力。唐太宗时期的“民主”遗风被进一步破坏。“民主”的缺失,为牛李党争提供了政治前提。 ...查看更多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斗争,是以牛增儒为代表的牛党和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次有名的朋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是由进士考试而引起的。
唐文宗像
在唐宪宗时期,有一年举行进士考试来选拔人才,举人牛增儒和李宗闵在考卷中批判了朝政。考官认为这两个人符合标准,于是就将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被传到李吉甫的耳里,他见这两人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人与考官有私情,唐宪宗信以为真,于是就将考官降了职,而牛增儒和李宗闵也没有被提拔,大臣们也为他们鸣冤叫屈,迫于压力,唐宪宗也只能将李吉甫降职,因此这样就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直到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德裕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宰相裴度推荐李德裕担任宰相,但没有成功。而李宗闵通过宦官的关系当上了宰相,将刚刚入朝的李德裕又调出。在唐太宗四年的时候,李宗闵推荐牛增儒为宰相,而裴度出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在唐文宗七年的时候,李德裕出任宰相,不久,李宗闵被出任为山南西节度使。唐文宗八年,由于当权的李训和郑注为了排挤李德裕,再次推荐李宗闵入相,李德裕被降职。
牛李党争,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中以牛增儒、李宗闵等人为首的牛党和李德裕、郑覃等人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到唐宣宗时期才得以结束,持续时间为40年,最后以牛党获胜结束。那么牛李党争是怎么回事呢?
牛增儒画像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这也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这场斗争的背景是在唐太宗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种浓厚的“民主”氛围和很多敢于直言极谏,专折廷争之臣。
在武则天时期的高压政策,使这种“民主”制度一再的受到损害,在皇族与戚族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化。之后以张柬之为首的一派最终消灭了张昌宗等人一派。姚崇为首的集团掌握了政权,使皇帝的权威又一次得到了恢复,封建统治重新出现了团结的局面,“民主”机制又重新得以运行。
天宝年间,唐宣宗的进取精神减退,他只是一味的追求享乐,又沉浸在道教和佛教之中,于是就出现了李林甫一人独裁的局面。
在李林甫执政的晚期,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再次激化,随着众多杰出的政治人物被杀而使皇帝的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削弱。到了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任命宰相,唐玄宗权力逐渐衰落,一切政务都由杨国忠来行使最高权力。唐太宗时期的“民主”遗风被进一步破坏。“民主”的缺失,为牛李党争提供了政治前提。 ...查看更多
自二十九岁登第起,白居易的创作就同他的宦海沉浮紧紧系在一起了。他的诗歌,揭示出一位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揭示出造就他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个阶层的部分特质。从他的诗歌中,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一个和传统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唐人眼中的现实世界。
白居易做官廉洁奉公 离任时将多数薪俸留官府仓库
提起唐代的白居易,很多人对这位大诗人的《琵琶行》、《长恨歌》、《新乐府》、《秦中吟》等诗歌代表作铭记在心,但并不知道他曾经是一位廉洁奉公、公而忘私的清官。他在杭州任刺史三年,离任时,把自己的大部分薪俸都留在官府仓库。离任后他写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网络配图
三年为刺史,饮冰(为国担忧)复食檗(檗bò一种苦味植物)。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此诗当是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时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诗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于是“继守者,公用不足,多假而复填,如是五十年”(北宋王傥《唐玉林》卷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他的“继守者”也不敢怠慢,恪守职责;否则那“官库”早就空空如也,又何待五十年乎?当然,那两片天竺山的石头,绝不会真的抵千金;但白居易依然认为这有悖于当官的职业道德,有“伤清白”之嫌。此诗除了表明诗人艰苦节约严于律己的观点之外,是否也包含着对那些贪官污吏的讽刺鞭挞呢?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妄下结论。 ...查看更多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是政治腐败的一种表现。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二是如何对待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