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粹大屠杀

"

  纳粹大屠杀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清洗(种族灭绝)。犹太人大屠杀是二战中最多人知道的暴行之一,在这次大屠杀总共超过600万犹太人被屠杀。“Holocaust”是犹太人大屠杀英语和德语的名称,此字是来自希腊语,意思是用火牺牲。

纳粹大屠杀

纳粹大屠杀——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清洗

《辛特勒名单》——唯一一部反映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影片

  这是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唯一一部反映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影片。影片拍摄耗时75天,但是准备时间非常长,而且非常艰难,波折不断。这部电影的成本相对低廉,只有2300万美元。但1993年上映之后,无论在口碑上还是票房上都收获很大,最终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多个重要奖项。

image.png

  这是这部影片对斯皮尔伯格的意义更是重大,这部电影导致了大屠杀基金会的成立,这家基金会已经搜集了五万多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录像——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中广为传播。斯皮尔伯格在接受访谈中说,《辛特勒名单》开了一扇大门,让人们能够审视大屠杀,或者是第一次去审视它。

  要知道这种大屠杀题材很少有人去碰触它,这种厚重的历史电影,很容易被电影这种娱乐消解掉它的严肃性,让人觉得不尊重历史。尤其大屠杀涉及到反犹主义,其实无论在美国和欧洲都有很深的原因,无法用电影来讲述。所以,当时斯皮尔伯格买下原著版权之后,一直没敢动手拍摄,后来还打算把版权转给其他导演,但是没人敢接。最知名的是,他把这部小说转给罗曼·波兰斯基,但是波兰斯基拒绝了,他说,他有自己的关于大屠杀的故事要拍摄,他不想讲述别人的大屠杀:“我在很小的是从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居住区逃了出来,在大屠杀幸存下来。我必须讲述自己的故事。”波兰斯基后来拍摄了《钢琴师》,就是他的精神自传。

image.png

  二战,希特勒,纳粹主义。被践踏的犹太人。随心所欲的杀戮。当历史的车辙辘辘走远,染血的土地开出鲜花,枪口与刀锋不再咄咄指向谁的眉心。我们终于截取一段安静的时光,在三个多小时的光影里跌宕,犹如陷入一场噩梦,梦里笼着一片阴霾厚重的天空。那里的死亡比饥饿更加常见,前一秒流泪的眼睛,转瞬就被夺走了神彩。那里的土地没有反抗也没有尖叫,生命在一片压抑的静默中逐一消亡,光明遗忘大地,希望漠然远离。

  当灰蒙蒙的骨灰雨从高空压顶而下,当最后的善与希望泯灭于眼前漠然经过的抬尸架……漫天死亡的气息里,红衣女孩残破的衣角,狠狠戳中了一个人的良知。奥斯卡·辛德勒,一个专心致志发战争财的德国富商,一个左右逢源高大俊朗的风流绅士。当他睁开悲悯的双眼,以平视的目光看向一张张面如死灰的脸,一个念头在心里重重砸下。他要拯救这个无辜的民族。他记得住工厂里所有犹太雇工的名字,不惜散尽家财,用巨额资产与纳粹军官做交换,换来一份新建工厂的雇佣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1200名犹太人的名字。这份价值千金的雇佣名单,被人们称作辛德勒的名单。

  影片开头,犹太人一家在做祷告。蜡烛燃尽了,黑夜沉沉落下,属于他们的太阳再也没有升起。笼罩在犹太区上空深沉的绝望,犹如影片中单调的黑白,周而复始,永无尽头。尊严在这里一文不值,不能创造价值就要被处决,他们被戴上代表身份的臂章,用以和高贵的日耳曼民族进行区分。整整六年,这个被全世界公认为最优秀的犹太民族,在暗无天日的隔离区里,猪狗不如地生存着。死亡无处不在。每一天,他们从枪声中醒来,没有人知道子弹何时会穿透自己的后脑,身边的兄弟何时会重重栽倒在地。活着的人只能加快脚步低头向前,没有时间庆幸,更谈不上难过。横死街头?总好过死在地狱。

image.png

  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是地狱在人间的名字,没有人能够从哪里活着出来。作为一名商人,辛德勒无疑是机智的。他周旋于纳粹高层的舞会与办公桌前,用优雅圆滑的口吻,签下一笔又一笔巨额的订单。因为反战,辛德勒一边大发战争财,一边在整整七个月的时间里,命令工厂生产不合格的弹药物资。又因为生性风流,他在生日宴上亲吻了身边的每个女人,包括一个犹太女孩。他如此深知金钱的力量,所以才敢一次次地以身试险,再用财富为自己洗脱罪名,让恼怒的纳粹闭口不言。所以当辛德勒下定决心拯救即将被灭族的犹太人民,并没有过多的担忧。虽然他只是一个毫无威望的商人,可是他有很多很多钱。而那些钱,可以买下很多很多人命。

image.png

  影片中的辛德勒潇洒英俊,却总是难掩资本家特有的铜臭味。直到他皱着眉头,在办公室里一根接一根地吸着香烟,努力回忆工厂里每一个犹太人的名字。那一刻,我从他的身上看到圣洁。他一次次把沉甸甸的皮箱摆在纳粹高层的面前,里面是他多年积累的财富。他用一只又一只巨大的皮箱填补他们永不满足的贪婪,直到倾家荡产,工厂也险些破产。他开始悔恨曾经的奢侈无度,恨不得变卖所有,让名单上的名字再多一个,再多一个。是什么信念,让一个人主动放弃富可敌国的财富,冒死站在强权的对立面?或许是在处理死者的焚尸场上,与人谈笑的辛德勒偶然一撇,被女孩殷红的衣角刺痛了双眼。或许是在那列挤满犹太人的火车旁,他看着干渴的众人于心不忍,玩笑着让士兵向他们洒水取乐。或许是在他亲吻捧着蛋糕的犹太少女的那天晚上。或许还要更早一点,当第一个犹太人死在纳粹黑洞洞的枪口下时,他的眼底一闪而过的愤怒。我总觉得,让辛德勒决心站在犹太人身前,触动他的并不是纳粹了无人性的恶,而是他心中不曾留意过的良知。因这良知,他站出来,能救一人是一人。因这良知,他散万金,能省一分是一分。

  当战争终于宣告结束,工厂里的犹太人重获自由,随之而来的,是辛德勒因资本家身份即将面临的战后审判。工人们围着一个犹太老者不断说抱歉,然后颇有喜感地拔下了他口中金光闪闪的一颗假牙。他们用那点可怜的金子,铸造了一枚质朴的指环,上面篆刻着一句希伯来语写就的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工人们瞒着辛德勒,在证明他事迹的信件上全体签名,希望能够帮他免除罪名。然后我看着屏幕里那个高大英俊的男人,当着一千多名工人的面,孩子似的不知所措,然后惭愧地泣不成声。他竟深深感愧于自己曾经的挥霍,那些风流场上流水的账单,如今都成了压在心头的条条人命。可是没有人怪罪他啊,这个男人,毕竟拯救了一个饱受战乱的民族。

  导演斯皮尔伯格是个犹太人,他把影片所有个人盈利都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谨以此片,纪念600多万名遭受迫害的犹太人。影片结尾,故事里的演员穿上便衣,走到一块简单的墓碑前,按照犹太民族的传统在碑上敬献一块石头。那里埋葬着一位故人,他生前一次无畏的善举,让一个颠沛的民族不再流浪。

image.png

  《辛特勒名单》让人信服之处可能就在对角色的塑造。比如连姆·尼森饰演的奥斯卡·辛特勒,这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也是最神秘的角色之一。他在出场时诗歌没有出息的家伙,诗歌花花公子,漫不经心地在克拉科夫经营一家搪瓷厂,大部分时间都在享受美酒、女人和音乐,与占领波兰的纳粹分子打得火热。他的工厂员工几乎全是犹太人,但是他对他们也并无芥蒂,他需要他们,仅此而已。

  这个角色的转变几乎没有任何解释,这也是斯皮格尔伯格采取的讲述故事的策略之一,不解释他的英雄行为如何来的,只讲述他如何转变。所以,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想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崇高力量掌控了这个前途无望的男人;一直想知道如果这种掌控力如果削弱了,他会不会重新坠入黑暗,变得投机取巧,变得冷血冷漠。但是电影一直没有任何陈述,只让他保持这样的神秘。

  如果说辛特勒在电影里某一刻近乎自发地表现出来过良知,那就是他和女朋友在外面骑马的著名一幕——他们在一处小山顶停下(这个场景恰好是在现实中这一事件的发生地拍摄的),向山下眺望时,目睹了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的清洗行动。他看到了一个身穿红色外套的女孩,想知道纳粹为何围捕和射杀任何进行抵抗的人,除了那个最显眼的人——她穿着最显眼的红色外套大声惊呼,本该被抓起来仍上车,但是见人就抓的纳粹分子为何放过了这个沿街而走的小的亮点?

image.png

  这部影片大都是黑白场景,除了那个红色的小女孩。很多人都觉得这红色的小女孩是影片的隐喻,是煽情的段落。但是斯皮尔伯格解释说,我给她上色是出于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屠杀只在非常小的秘密圈子里为人所知,他以此抗议美国上层社会的犹太人以及其他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大屠杀是明摆的事实,就像一个沿街行走,身穿红色外套的小女孩一样显眼,但是他们无动于衷——不去炸德国的铁路线,不去摧毁火葬场,不去减缓欧洲犹太人遭遇的'工业化‘种族灭绝。所以这就是我给这个场景上色想要传达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迄今为止,关于纳粹的兴起和大屠杀的发生原因有几种解释。认为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主要是针对俄国的布尔什维克。这种看法的代表是德国的历史学家恩斯特· 诺尔特。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以暴力消灭资产阶级的行动使德国的上层社会感到恐惧,又因 为其领导人中不少是犹太人,故而激发起德国的反布尔什维克浪潮和反犹情绪,最后导致了大屠杀。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