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家

"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墨家

墨家——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墨家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墨家学派匿迹之谜揭晓

  小编对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特别感兴趣,那时在东周各国里,最大的显学是儒学、墨学及道学等。前几年看了《墨攻》后,小编便对墨学越来越上心,但让人奇怪的事墨家学派居然没有传人!而且自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墨学真是就一点踪影也没有了,在近二百年间战国时期展开过轰轰烈烈学说的学派为何消失得无影无踪?

blob.png

  甚至连司马迁写《史记》时都一直感叹墨家的资料太少,连墨子这个人的生卒年月都无法确定。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中实属蹊跷,在一个社会中如此轰轰烈烈存在过的一群人物和一段历史居然被消灭地干干净净。

  这就令我们怀疑:除了历史被人为地做了手脚,很难找出其他原因。

  大家可以翻开《史记》看一看,关于墨子的叙述只有24个字,只是在“孟子荀卿列传”最后提了一下墨子:“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这与其他诸子百家连篇累牍的记载比起来,司马迁的做法真是厚此薄彼。

  是司马迁有意冷落墨子,还是手头确实没有墨子的记述材料?我想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从观点上讲,司马迁倾向儒家,可能从心里反感墨家思想,因此,在写《史记》时特意将其省略。要么就是碍于当时的政治气氛,不敢记录封建专制统治者不喜欢的学说。从《史记》的撰写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独尊儒术造成的社会思想“白色恐怖”。汉武帝的专制比秦始皇差不了多少。

  墨子一生著述甚多,战国时期墨学兴盛时,据说有书籍三车。《墨子》“天志”篇里说:“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

blob.png

  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说:“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 从这些话中可以猜想出墨家著作在当年的数量,但如此多的墨家著作到了今天,只残留了《墨子》53篇。这种局面不能说不是封建专制文化绞杀的结果。

  墨学类似中国先秦时期的平民共产主义,是封建帝王深恶痛绝的学说 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源远流长,近代以来中国gcd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理想主义。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等人领导的墨学运动,在当时也可以说是一场理想主义。但理想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从来就是短暂的。

  墨家主义在当时兴盛了大约100多年,共产主义在中国可能也会兴盛一百年。这两种理想主义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即被统治阶层深恶痛绝。

  墨家为什么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主要原因是:墨家是横亘在封建集权专制统治道路上的一座巨大障碍。不除掉墨家这一障碍,秦始皇就不能统一中国,中央集权专制的大帝国就难以建立。因此,消灭墨家,便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blob.png

  由于历史资料的淹没,墨家与秦兵搏斗的经过只能靠后人想象得知。有一部《墨攻》电影问世,这部历史片以真实的虚构向人们展示了墨家的命运。在“非攻”思想的主导下,墨家成了当时社会反对战争的中坚力量。开始是阻止关东六国之间的相互征伐,后来便成了主要是反对秦国对六国的兼并。

  在一场对抗秦国入侵和兼并的过程中,墨家耗竭了元气,人员死伤大半。随着秦王朝的胜利和围剿,墨家的有形力量已经在中国难以隐藏,不少墨家残余逃亡海外,东渡日本。可以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墨家学派是最早被彻底打跨和消灭的思想武装集团,继之而来的是儒家和方士集团。

  对于这段历史,流传下来的只有“焚书坑儒”,为什么没有“焚书坑墨”的事情发生呢?主要是当时墨家已经不存在了,墨家集团的成员大多已经战死了,或者已经不能公开存在了。这就是墨家神秘消失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焚书的过程中,墨家之书肯定是主要销毁的对象。秦王朝的统一对墨家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墨家集团从此一蹶不振。随着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政治牢固地建立,墨家再也没有复兴的气候和土壤了。

  墨学与封建集权专制是个有我没他、有他没我的关系,两者形同水火,势不相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秦始皇的封建专制是墨家的最大克星,只要有墨家在,就不会有秦始皇的存在,只要有秦始皇,就不会有墨家的存在。

  如果当年墨家力量战胜了秦国的兼并统一,中国历史就会改写,就不会是后来的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中国就会发展成另外一付样子。或许象欧洲,诸国并立,倡导民权,主张民主,文化科技繁荣发展。

  秦王朝和汉王朝是塑造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制度的重要朝代,自此以后,中国走上一条王权愈发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道路。蓬蓬勃勃的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时代从此宣告结束。

  选天子----封建帝王最忌讳的墨家主张。今天研究墨家的学者在介绍起墨学时,大多将《墨子》一书中的几个章节题目复述一遍,什么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等。

  从这些题目表面上看,也不一定完全为帝王所不容,譬如说节用和节葬,有些帝王和君主还是比较节省的,并不一定非要主张铺张浪费。至于尚贤、兼爱、非攻,有些观点甚至是深获帝王所赞许的。

  那么什么主张使中国历代的统治者行动一致地摈弃了墨家学说?什么思想使帝王统治者感到了最大的威胁?那就是墨家的“选天子”思想。在“尚同”篇里,墨子反复强调了“选天子”及地方长官的思想。

  墨子说:“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可以说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早已有之,墨家学派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墨子》一书中不仅提出了“选天子”主张,也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选拔各级政府官员的思想。

  “尚同下”篇里这样说到:“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也,将使助治乱刑政也。故古者建国设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师长,此非欲用悦也,惟辩而使助治天明也。”

  在这里,墨子选天子及各级官员的思想彻底打破了封建帝王家族世袭的体制,与当时的封建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如果听任墨家这种思想在社会上传播普及,那么一旦被社会大众所掌握,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地位便岌岌可危,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便可能在中国产生。

  在这种致命的威胁之下,封建君主怎能容忍墨家的昌盛呢!选举国家领导人是动摇帝王权力的事情,私家王权怎能轻易让与他人!因此,墨家成为独裁专制集大成者秦始皇的眼中钉是理所当然的,加上墨家反对战争的坚决态度,墨家集团便成为秦王统一过程中首先要消灭的对象。

blob.png

  不仅秦始皇厌恶墨家,汉武帝也肯定痛恨墨家,否则司马迁不会在《史记》里对墨家的事迹只字不提。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同时代出版的《淮南子》,对墨家事迹倒记载了不少。

  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还有墨家的平等思想和平民思想。正是这一思想强烈冲击着封建特权等级制度。如果允许墨家存在,封建等级制度便难以维持,因此,王权专制的力量一旦强大到一定时候必然对墨家集团进行彻底围剿。

  墨家退出历史舞台的后果 两千三四百年前中国的一场民主政治运动由于墨家被残酷镇压和消灭,终于销声匿迹了。墨家退出历史舞台的后果是,使中国彻底告别了民主共和政治。这一政治思想在它刚刚壮大并形成规模时,遭到了来自西部国家专制力量的残酷镇压。

  历史实际上是非常相似的,当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在雅典等地展开之时,中国黄河流域这一地区也发生着具有民主倾向的平民运动。如果墨家这一群体和这一思想不遭遇来自外部的野蛮力量,汉民族可能会选择一种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中国的历史也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

  墨家在战国是一重要学派,和儒家一道被称为显学,其徒属遍天下。墨家的创始者墨子,约生与公元前468年,死与前376年。他是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曾习儒学,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今天,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来解开墨家学派如此消失的原因,还原中国历史真实面目。因为每代封建统治者们围剿和篡改,许多真实记事已无法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清醒的头脑,辨明事非的双眼,拨开层层迷雾,把真实淹没的历史真相挖掘出来,还原真正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机关术,到底有多厉害?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无数的人才,各大学派纷纷自成一家,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墨家。这个墨家可以说是比较可惜的一个学派,一直被世人严重低估。

  我们都知道有个人叫墨子,他就是墨家的开山鼻祖,也叫墨翟。这个墨子的一双手和一张口在当时可是十分的有名气,不仅开山立派,创建一个独立的派别,设计和建造各种各样的机关器械,还有一副好口才,被人誉为战国时期的第一劝架王&兵器大师。

  不信,我们就来看看吧。话说眼看着楚宋两国剑拔弩张,开战在即。墨子和鲁班在两国君王面前进行了一场模拟人机大战。先派出木鸢飞行在楚国的军队上空,将楚国的行军布阵意图一目了然的报告给宋国将领,那么楚国的一切谎言和意图都会被暴露。

  接着就是相继使出自己的练兵木偶,这种木偶拥有高超的格斗和战场交战技术,不管是远攻还是近身交战都完胜寻常士兵,一个木偶可以解决众多的楚兵。宋军都不用出动太多,看着木偶和楚军打就行,完美保存实力。

  同时,在城墙上架设多架转射机。干嘛呢?这架看着呆笨的机器,却可以快速的分析出敌军的攻城器械、军队军大小和部署、配备的相关武器、综合战斗力指数等等。最后,快速给出最优化的反击位置,给谁呢?当然是下一个要出场的武器明星啦。

  连弩车。这种连弩车是一种具有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前面的大型发射机其实就是相当于连弩车的眼睛和大脑,综合分析之后给到连弩车指令。连弩车在指定位置,根据敌方情形而采取相应的战斗力。一次性最多可以发射60支箭,主要负责消灭敌军的主力部队。

  此外,还有专门对付敌人高强度抵御器械的另一种大型武器:籍车。相当于坦克的原型。这种籍车全身都是铁皮覆盖,专门负责向敌人投射炭火球,射程有远、中、近三种。多架籍车交叉使用,定能将敌人的大营都炸得粉碎。

  一场精彩的模拟战下来,楚军必败无疑。楚国君主看过以后,后背早已经湿了一大片。在宋国君王的从容微笑中,忐忑退兵。成就了墨子的“第一劝架王&兵器大师”的美名。

image.png

  从流传后世的一些零星散碎的史籍资料中我们知道墨家其实一直都是比较厉害的角色,只不过墨家崇尚和平和博爱,一直比较低调。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劫难之后,技术和资料被尽数焚毁,人才被斩杀殆尽,技术也随着人口的凋敝而逐渐失传,最后彻底湮没在历史洪荒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诸子百家中墨家最为先进,为什么不被主流接受?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想大师辈出,例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他们的学说和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后世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在诸子百家中,墨子和他的墨家最为先进。

  墨子身份神秘,史学界至今对他出身哪里仍有争议,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史记》记载的是宋国人,但也有人说是楚国人。不管出身哪里,都不妨碍墨子的伟大,尤其是在科学方面,更是远远领先那个时代。

image.png

  墨子提出运动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都是从中分离出来,而且时刻在运动变化着。这个观点,在两千多年前,是极其难得的唯物主义观。

  数学方面,墨家著作里,系统阐述了十进制、正方形、三角形、开平方等数学问题,尤其是对于三角形的理解,跟古希腊科学家欧几阐述的一模一样

  物理方面,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学者,做了科学史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而且墨子还发现了杠杠原理,这比阿基米德早了两百年。

  除了这些科学理论,墨子还善于机械制造。天下第一巧匠鲁班,为楚国制造云梯,准备进攻宋国。墨子前往阻止战争,在劝进无果下,墨子以腰带演示,打败鲁班云梯,成功阻止一场战争。在《墨经》中,对于战争武器弓、弩的制造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

  从上面来看,墨子的一系列科学理论都是超前的,但墨家并没有因此发扬光大,反而在战国时代结束后逐渐消失。其中的缘由跟墨家的传道思想有着很大关系。

  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尚贤。

  兼爱就是社会各阶层相互帮助,反对浪费,提倡“非乐”。在战乱时代,这个思想迅速被广大底层阶级所接受,墨家也因此迅速传播。

  非攻就是阻止战争,各国不在争霸,但这谈何容易。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争霸,小国没办法,你要我非攻,别人攻击我怎么办?所以这一条理想很难实施,墨子和他的信众们到处阻止战争,但像斗败鲁班而成功阻止战争的次数并不多。

  至于尚贤,就更为统治阶级所厌恶。墨家尚贤并不是字面理解的尊重人才,而是强调百姓的利益,由百姓投票选举产生官员直至国君。这是先进的民选思想,但在两千多年前,又有哪个国君肯让百姓决定自己的命运?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弱肉强食,墨家“以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锄强扶弱,以阻止战争,维护和平为己任,因此形成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神秘组织,兴盛时期时期一度和道家、儒家并列。

  战国结束,墨家也日益衰微,分成两支。一支以研究科学为主,一支则成了游侠。到了汉朝汉武帝独尊儒术,墨家遭到残酷打压,最终淹没在历史尘烟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揭秘:墨家和秦国真是死对头吗?

  在如今大量影视作品和小说漫画渲染下,战国时期的墨家,在人们心中,早已变成了金庸式的侠客组织。他们四处打着“兼爱非攻”的旗号,到处行侠仗义。尤其是在很多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墨家与秦国对抗,阻止秦国去吞并其他国家,或者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还坚持帮着六国遗民复国。总之,在这些现在的这些作品中,墨家基本就已经放在了秦国的对立面。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战国时代的墨家,与儒家并称“世之显学”,不过就像很多演艺作品中所讲的那样,墨家和儒家,其实还有这非常大的区别。墨家由于没有像儒家那样完整的师承,并且缺乏正史的记载,因而现在仅能通过一些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的只言片语,以此来推断墨家的发展和衰亡。在与墨子时代相差不大的的庄子,在他的《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当时墨家:“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image.png

  《庄子》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为墨子死后的墨家状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记载。根据其中的记载,在墨子去世后的庄子时代,墨家已经分裂为“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三派,并且这三派就像后来欧洲的基督教派一样相互攻讦,认为对方是“别墨”。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庄子的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我们今天可能会很熟悉的名词“巨子”。从庄子的描述来看,巨子在墨家的地位可以说极为神圣,以至于被封为圣人,甚至让人愿意为其舍身。不过考虑到三派之间相互敌视的关系,因此可能三派各有他们的巨子,甚至在之后的发展中,可能伴随着墨家的不断分裂,还会有更很多的巨子。

  ▲墨家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很类似于后来欧洲的基督教发展

  不过有关于战国时期墨家的记载,目前已发现留有姓名的仅有三位。那便是在《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孟胜、田襄子、腹三位。这三位中,于本文另一个主角——秦国,发生接触的,便只有腹一位。但就至少这两位的经历来看,墨家和秦国之间的关系,不仅不是对立,甚至还相当和睦。

  ▲吕不韦门人们所著的《吕氏春秋》,是窥探墨家和秦国之间关系的重要资料。

  在《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腹:“墨者有巨子腹,居秦”。他的儿子因为杀人罪,按照秦律都该处死,秦惠文王考虑腹年岁已高,且只有这一子,因此决定网开一面,但是腹坚决拒绝,并将自己儿子处死。这篇文章中的记载,可以说不仅与我们现在在各类作品中,所熟知的墨家和秦国关系不符,甚至可以说还是非常的具有颠覆性。秦惠文王是秦孝公之子,在武力扩张方面,也表现的极为积极。就这样一位君主,如果按照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显然应该与墨家不共戴天,但实际上秦惠文王会为了腹之子亲自向腹求情,很明显作为墨家巨子的腹,在秦国的地位绝对不低。

  ▲秦惠文王时期的对外扩张政策,理论上本不应被墨家接受

  同时从《吕氏春秋·去私》这段记载中,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那就是腹在坚持处死自己儿子时,表示“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从这一段来看,此时即使是在以法律严明著称的秦国,墨家本身,其内部也有一套自己的法律,甚至可以说。这个“墨者之法”甚至比秦国律法更加严苛。这从某些角度来说,倒是和过去一些黑社会组织帮派中,林林总总的“规矩”颇为相似。

  ▲秦惠文王时代的秦国墨家仍然保有自己的组织

  那么为何本应坚持“兼爱非攻”的墨家,最后会和秦国合作呢?首先正如之前所说,墨家并不是一个团结一致的团体,比如在《吕氏春秋·去宥》中,就记载了“东方之墨者谢子”求见秦惠文王,但是被“秦之墨者唐姑果”从中作梗,因而未能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其次,墨家与秦国的结合,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也有着非常大的互相需求作为基础。墨子本人虽然反对礼乐制度,但同时主张建立以“贤明之君”为基础,具有层次性的官僚统治。这一点与商鞅变法之后,逐渐行成的秦国政治制度,本身就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同时秦国军功授爵和土地的制度,对于本就带有准军事性质的墨家组织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秦国的政治制度对于墨家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而对于秦国来说,墨家也有着很大的价值。这不仅是在《墨子·公输》中记载的那个大家都熟悉的,墨子组织楚国攻宋的故事,除此之外,在《吕氏春秋·上德篇》中,还记载了:“孟胜为墨者钜子,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於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也就说到这位楚国阳城君,时在楚国吴起变法末期的人物,而孟胜能够胜任替一个楚国大贵族保卫封国重任,可见墨家还依然保留着相当的军事素养。而这对于处在中原西陲,军事技术较为落后的秦国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

  ▲墨家的军事素养让他们比另一个显学儒家相比更容易得到重视

  与此同时,秦国对于墨家的重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依靠墨家,来为自己完善政治发展的理论,并获得舆论上的优势。比如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其阐述的思想,就与墨家思想,有着极高的重合。而墨家“世之显学”的地位,让墨家在战国时期,整个中原社会中,有着很大的话语权。显贵与另一个“显学”,和秦国政治思想相差太大的儒家,墨家无疑更容易被利用,以此来为秦国的扩张在舆论上造势。

image.png

  ▲墨家在当时诸子百家的地位,让他们成为秦国值得依仗的重要喉舌。

  那么与秦国有着利益关系的墨家,究竟是如何消失的呢?有关墨家的衰落,目前已发现相关的文献和考古出土,还无法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不过伴随着秦朝的建立,以及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政府在中原大地诞生,墨家与那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一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墨家和秦国的关系怎么样?真如电视里所描述的那样差吗

  在如今大量影视作品和小说漫画渲染下,战国时期的墨家,在人们心中,早已变成了金庸式的侠客组织。他们四处打着“兼爱非攻”的旗号,到处行侠仗义。尤其是在很多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墨家与秦国对抗,阻止秦国去吞并其他国家,或者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还坚持帮着六国遗民复国。总之,在这些现在的这些作品中,墨家基本就已经放在了秦国的对立面。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image.png

  ▲动漫作品里的墨家

  战国时代的墨家,与儒家并称“世之显学”,不过就像很多演艺作品中所讲的那样,墨家和儒家,其实还有这非常大的区别。墨家由于没有像儒家那样完整的师承,并且缺乏正史的记载,因而现在仅能通过一些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的只言片语,以此来推断墨家的发展和衰亡。在与墨子时代相差不大的的庄子,在他的《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当时墨家:“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image.png

  《庄子》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为墨子死后的墨家状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记载。根据其中的记载,在墨子去世后的庄子时代,墨家已经分裂为“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三派,并且这三派就像后来欧洲的基督教派一样相互攻讦,认为对方是“别墨”。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庄子的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我们今天可能会很熟悉的名词“巨子”。从庄子的描述来看,巨子在墨家的地位可以说极为神圣,以至于被封为圣人,甚至让人愿意为其舍身。不过考虑到三派之间相互敌视的关系,因此可能三派各有他们的巨子,甚至在之后的发展中,可能伴随着墨家的不断分裂,还会有更很多的巨子。

  ▲墨家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很类似于后来欧洲的基督教发展

  不过有关于战国时期墨家的记载,目前已发现留有姓名的仅有三位。那便是在《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孟胜、田襄子、腹䵍三位。这三位中,于本文另一个主角——秦国,发生接触的,便只有腹䵍一位。但就至少这两位的经历来看,墨家和秦国之间的关系,不仅不是对立,甚至还相当和睦。

  ▲吕不韦门人们所著的《吕氏春秋》,是窥探墨家和秦国之间关系的重要资料。

  在《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腹䵍:“墨者有巨子腹䵍,居秦”。他的儿子因为杀人罪,按照秦律都该处死,秦惠文王考虑腹䵍年岁已高,且只有这一子,因此决定网开一面,但是腹䵍坚决拒绝,并将自己儿子处死。这篇文章中的记载,可以说不仅与我们现在在各类作品中,所熟知的墨家和秦国关系不符,甚至可以说还是非常的具有颠覆性。秦惠文王是秦孝公之子,在武力扩张方面,也表现的极为积极。就这样一位君主,如果按照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显然应该与墨家不共戴天,但实际上秦惠文王会为了腹䵍之子亲自向腹䵍求情,很明显作为墨家巨子的腹䵍,在秦国的地位绝对不低。

image.png

  ▲秦惠文王时期的对外扩张政策,理论上本不应被墨家接受

  同时从《吕氏春秋·去私》这段记载中,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那就是腹䵍在坚持处死自己儿子时,表示“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从这一段来看,此时即使是在以法律严明著称的秦国,墨家本身,其内部也有一套自己的法律,甚至可以说。这个“墨者之法”甚至比秦国律法更加严苛。这从某些角度来说,倒是和过去一些黑社会组织帮派中,林林总总的“规矩”颇为相似。

image.png

  ▲秦惠文王时代的秦国墨家仍然保有自己的组织

  那么为何本应坚持“兼爱非攻”的墨家,最后会和秦国合作呢?首先正如之前所说,墨家并不是一个团结一致的团体,比如在《吕氏春秋·去宥》中,就记载了“东方之墨者谢子”求见秦惠文王,但是被“秦之墨者唐姑果”从中作梗,因而未能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其次,墨家与秦国的结合,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也有着非常大的互相需求作为基础。墨子本人虽然反对礼乐制度,但同时主张建立以“贤明之君”为基础,具有层次性的官僚统治。这一点与商鞅变法之后,逐渐行成的秦国政治制度,本身就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同时秦国军功授爵和土地的制度,对于本就带有准军事性质的墨家组织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image.png

  ▲秦国的政治制度对于墨家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而对于秦国来说,墨家也有着很大的价值。这不仅是在《墨子·公输》中记载的那个大家都熟悉的,墨子组织楚国攻宋的故事,除此之外,在《吕氏春秋·上德篇》中,还记载了:“孟胜为墨者钜子,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於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也就说到这位楚国阳城君,时在楚国吴起变法末期的人物,而孟胜能够胜任替一个楚国大贵族保卫封国重任,可见墨家还依然保留着相当的军事素养。而这对于处在中原西陲,军事技术较为落后的秦国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

image.png

  ▲墨家的军事素养让他们比另一个显学儒家相比更容易得到重视

  与此同时,秦国对于墨家的重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依靠墨家,来为自己完善政治发展的理论,并获得舆论上的优势。比如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其阐述的思想,就与墨家思想,有着极高的重合。而墨家“世之显学”的地位,让墨家在战国时期,整个中原社会中,有着很大的话语权。显贵与另一个“显学”,和秦国政治思想相差太大的儒家,墨家无疑更容易被利用,以此来为秦国的扩张在舆论上造势。

image.png

  ▲墨家在当时诸子百家的地位,让他们成为秦国值得依仗的重要喉舌。

  那么与秦国有着利益关系的墨家,究竟是如何消失的呢?有关墨家的衰落,目前已发现相关的文献和考古出土,还无法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不过伴随着秦朝的建立,以及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政府在中原大地诞生,墨家与那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一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墨家: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然古往今来人们都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杨墨,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image.png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墨家有着怎样的政治主张?是宣扬仁政的学派吗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今山东滕州)人,曾担任宋国大夫。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历史背景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例如钜子腹朜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三表即①“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记载的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依据。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依据。③“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但是根据考古发现最后一代在晚清出现,抗夷而全部灭亡。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最后一代钜子留下遗书,此位钜子只剩两名弟子,一外放一内传,外放弟子远行立业,内传弟子封闭了此隐灵秘府。

image.png

  春秋战国时期ˇ百家争鸣ˇ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弟子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创立者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想大大改变周的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墨家是怎么批判儒家的?认为儒家有哪些地方不好

  儒家不相信天地鬼神,结果“天鬼不悦”。

  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底层民众的财富和精力。

  儒家“盛为声乐”,一直的迷信礼乐治民,“为之过也”,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荒废此生。

  儒家钻伦理学的牛角尖。行为滑稽。用辞不当。还自高自大。不可一世

  儒家“亲亲有术”,是包装着重亲的皮,因人废行。只对关系好的亲戚判定其为亲戚。

image.png

  分析:第1、2、3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和墨家的不同的出发点。孔子代表一些传统的力图通过周礼的改良等方式来安定社会的统治者的思想,而墨子反映的是处于社会下层民众的观点。第4点是属于墨家的误解,儒家所说的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天人之分”。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认同人有自由意志。“天人合一”。但是到了荀子一脉,儒家强调先尽力而为,最后才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这种“知命”。已经远离了其原始意义,含有豁出去的意思。

  尽己所能的作为,掌握天命为我所用,哪里还有五十而知天命而退含义。

  第5条,实在是冤枉儒家了,儒家不是自认为自己可以骄傲而骄傲,而是真诚的以为自己掌握了究极真理而引发的道德狂热,殊不知这个世界本是矛盾的,既有道德规范下允许的一种道德,是正确的。也有道德规范不允许的其他道德,也是正确的。

  第6条,孔子认为有君子儒,也有小人儒。

image.png

  这一条至关重要,和第五条关系紧密相关。

  存在一种人,他不是完全的尊尊亲亲的儒家,同时,他对亲友尊上又不是墨家的血亲礼同。这种人,两者中”合理“部分取出,同时两者的不”合理“的成分剔除。按今天话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其理解的亲疏贵贱乃是,对朋友讲求一分为二的对待。对真心相待不计较得失的朋友是采取儒家对外标准对待,明知互相利用的朋友采取墨家标准,不敢有对外之不悦之色,亲而内疏之,为了显示自己亲切,会把本该给予真心相待的朋友的部分转移到明知利用的朋友身上,为了发泄自己的委屈,又进一步强化了,对待本来亲切的朋友的虐待理由。”他是外人”,即对他好必须是亲人,非亲人,对他好是恩惠。通过建立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最终实现了:既通过对假朋友友好,获取了不该得到的利益,又通过合理化排斥真朋友,发泄了受了获取利益的委屈。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不正巧解亲亲疏疏的杰作之一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墨家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对问题有着怎样的独到见解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生卒年代难以确知(约公元前468~前376)。据司马迁史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从墨翟的生平事迹推断,他年寿相当长,大约是公元前第五世纪,即春秋战国之际的人物。他生于鲁(具体地点有争议),能制造车辖,长于军事工程和守御,大概是工匠或舆人出身,自称为“贱人”。至于是否作过大夫,迄今未有确证。关于墨翟学术的师承问题,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孔丘所创的儒家兴于鲁,墨翟长期居鲁,曾入儒门,是有可能的。但他不满儒家烦琐扰人的“礼”和弦歌鼓舞的声乐,不同意儒家使人破财的厚葬和伤生害事的久丧,并反对儒家的命定说,从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他的大弟子禽滑也曾受教于孔子的门人,后觉儒家的学说不意,方转入墨家。墨家的著述现存《墨子》一书共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墨家学派不仅是学术上独树一帜的派别,而且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其具体表现是,以“巨子”为首领,徒众的进退出处,都听命于他,不得违反。墨翟是第一代巨子,据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种为实现学派宗旨而义无返顾的精神,是墨派显著的特点。

  儒墨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两个学派的弟子甚多,遍布各地。但两派的阶级立场显然不同。孔丘旨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墨翟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两派形成对立面。由于儒墨两家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驰。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则主张“兼爱”;儒家信“命”,墨家则“非命”;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则强调“不赖其力者不生”;儒家“盛用繁礼”,墨家则俭约节用;儒家严义利之辨,墨家则主张“义,利也”;儒家的格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家则“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如此等等。因此,这两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

image.png

  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

  教育内容: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禽滑要学习战守之术,墨翟即教以战略战术和各种兵器的使用。《备城门》以下多篇,显示墨翟对于这方面的工艺,有湛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墨翟的教导不仅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他为了实现非攻的主张,就反对楚王攻宋,并且派禽滑统率门徒300人帮助宋国坚守都城,使楚王不得不中止其侵略计划。

  墨翟卒后,后学继承其业。当时物质生产有所改进,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百家争鸣亦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墨家门徒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在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大抵是墨家后学在百家争鸣中,进行研讨辩论,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晶,其中所涉及的认识论、名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等,其造诣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也丰富了墨家的教育内容。

image.png

  教学思想:关于知识的来源,《经上》指明:“知:闻、说、亲。”《经说上》又解释为:“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就是说,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①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即全面的两种。②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③说知,即推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这三种知识来源中,以“亲知”及“闻知”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传闻”又多不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这对于人们的认识事物,作了明确的分析。

  墨翟关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与检查认识的正确性问题,还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或三法。他在《非命上》先提出“言有三表”,在《非命中》和《非命下》又提出“言有三法”。二者内容基本相同。三表或三法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翟认为,判断事物的是非,需要论证有据,论据要有所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就是本于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但仅凭古人的间接的经验来证明还是不够的,必须“有原之者”,即“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就是考察广大群众耳目所接触的直接经验。第三表是“有用之者”,“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就是当这一言论或判断当作政策法令实行之后,还要看它是否切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三表或三法是墨家判断事物是非、辨别知识真伪的标准。这也是墨家的逻辑学。儒墨都讲逻辑学。孔子主张“正名”,就是以“礼”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利害;墨子主张用“本”、“原”、“用”三表法,就是上考历史,下察百姓耳目所实见实闻,再考察政令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对比起来,墨家的方法是较有进步意义的。

image.png

  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他们为了与不同的学派或学者论争,为了劝告“王公大人”勿做不义之事,必须辩乎言谈,以加强说服力。因此,墨翟创立了一些逻辑概念如“类”与“故”,应用类推和求故的思想方法进行论辩,以维护他的论点。例如“好攻伐之君”反对“非攻”,列举禹、汤、武王从事攻伐而皆立为圣王,以这些例子质问墨翟,他答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这里,墨翟指出“攻”与“诛”是不同类的概念,不容混淆。墨翟还嘲笑儒家用“同语反复”的答问方式。墨翟问儒家:“何故为乐?”答曰:“乐以为乐”。墨翟认为这等于问“何故为室?”而答以“室以为室”。以同样的东西解释同样的东西,正是逻辑学所指出的下定义时的典型错误。只有答以冬避寒、夏避暑、又可以为男女之别,才是正确回答为室之故。由于墨翟重视逻辑思维,辨析名理,不仅运用于论辩,而且运用于教学。

  墨翟长于说教,除称说诗书外,多取材于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经验,或直称其事,或引做比喻,具体生动,较能启发门弟子的思想,亦较易为其他人所接受。例如他以分工筑墙为喻,教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又如,有二三弟子再向墨翟请求学射,他认为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告诫弟子不可同时“成学”又“成射”。这些例子也说明,墨翟教学注意量力,既要求学生量力学习,也要求教者估计学生“力所能至”而施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