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刘兵变

"

  兵变促使南宋政权进行政治整顿。赵构后来就着手整顿、制订一些必要的制度和措施。首先,纠正北宋遗留下来的问题,重定赏罚标准,以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并废除宋徽宗时打击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朝廷重臣的政策。其次,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第三,限制宦官的权力。第四,调整部分官制,合并了一些机构,以适应抗金战争的需要。

苗刘兵变

苗刘兵变——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

苗刘兵变对南宋王朝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苗刘兵变,是南宋军队对不抵抗朝廷的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却没有能到达兵变的目的,最终苗刘兵变的结果也是令人感叹。 

1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兵变的前期,苗刘在愤怒士兵的支持下,成功地逼迫皇帝赵构退位。两人当政以后,改年号、抓权力忙的不亦乐乎,却万万没想到事情的变数。当天下兵马知道苗刘发生兵变以后,纷纷起兵勤王,发兵攻打苗刘。苗刘听闻大惊失色,因为兵力对比悬殊,他不得不接受朱胜非和冯轓的提议,重新请赵构登位。

  赵构复位后,为暂时安慰两人,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同时任命刘正彦为他的副手也就是淮西制置副使,将他们调出朝廷。苗刘二人知道大势已去,所以要求赵构赐给他们免死的铁劵。赵构知道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就在铁劵上写上“除大逆外,余皆不论”。刘苗两人不知缘故,以为安全了。在勤王军队来临之际,率领两千军队逃出杭州。逃离的时候还让人纵火烧了杭州,无奈天降大雨,火并没有起来。

...查看更多

恢复了皇位的宋高宗是怎样处理苗刘二人的?他们最后的下场究竟如何?

  苗刘兵变,赵构当夜被囚禁在一所寺庙里,皇太子被立为皇帝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明受。所以,这场兵变在历史上除了叫“苗刘兵变”,又叫做“明受兵变”。 苗傅和刘正彦利用明受天子的名义开始发圣旨,第一道圣旨就发到了张浚军中。

image.png

  张浚虎踞一方,麾下用兵甚重。他接到圣旨一看,自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从大军区司令贬为省军分区副司令员。

  张浚看完之后,将圣旨一揉揣到了怀里,什么话也没有说。他明白,如果众将知道统帅被贬,那整个部队就完了。所以当部将问张浚发生什么事时,张浚只说朝中有变故,圣上调我们出兵平叛。众将一听,赶紧准备。因为他们好长时间没发军饷了,出兵平叛,那叛军腰里的东西自然就归他们所有了。于是,各路大军抢着奔京师来平叛了。

image.png

  就在平叛的军队离京师越来越近的时候,苗刘还在那儿忙着抢东西。这时,有部下来报告,说张浚、韩世忠的部队都已经逼近京城了。苗刘二人这才恍然大悟,这些将领居然不听“圣旨”。

  他们也不想想,这“圣旨”压根儿就是伪诏,谁会听呢?于是,苗刘手下的人就出主意说,韩世忠和张浚认为咱是叛军,不就是因为我们逼皇上退位了吗?咱干脆拥立赵构复位,这样他们就没有理由平叛了,这事不就完了?

image.png

  苗刘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马上把赵构从庙里请了出来,说我们先前不懂事,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您还做您的皇帝。于是高宗就复辟了。

  苗刘也有一点心眼,知道如果讨逆军进了城,没他俩的好果子吃,所以主动要求离开京城。高宗巴不得这俩人赶紧走,所以马上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制置副使。这俩人谢完恩,转身就走,心想可算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

image.png

  但两个人转念一想又折了回来,说皇上您能不能给我们写一个保证书,我俩以前犯的罪不再追究了,免得讨逆军一进来拿我俩开刀。皇上想,只要他们俩能走,怎么着都行,于是朱笔写下誓书,第一句就是“除大逆外,余皆不问”。苗刘二将心想这下就没事了,拿着誓书乐颠颠地走了。 他们哪里知道,高宗皇帝的誓书是另有深意的。

  苗傅和刘正彦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带着赵构亲笔书写的免罪誓书逃之夭夭了,苗刘兵变就此结束。那么,恢复了皇位的宋高宗会怎样处理苗刘二人?苗刘二人最后的下场究竟如何呢?

image.png

  苗刘二人拿着高宗皇帝开的空头支票刚刚离去,讨逆军紧接着就进了城。韩世忠的部队最先到达,他一见到宋高宗,倒头便拜,高宗搀起韩世忠失声痛哭,说爱卿你可来了,我受罪受大了。韩世忠说,臣救驾来迟,罪该万死。

  这时候,宋高宗小声地跟韩世忠说,门口那个中军统制吴湛是跟苗刘一伙的,要不是他开门,苗刘进不了宫,爱卿能否为朕除害?韩世忠说,陛下放心。出门见到吴湛,韩世忠上前向吴湛作揖,顺势攥住吴湛的手腕,一把就给撅折了,然后把吴湛扔在了地上。韩世忠的亲兵上来,一刀就将吴湛砍死了。

  苗刘逃到外地,皇帝赵构下旨讨逆。二人拿出誓书一看,这才明白,皇上的意思是他俩谋大逆,罪在不赦。这下,苗刘的部下也傻了眼,都渐渐散去了。苗刘后来被俘,寸磔而死。

  苗刘兵变虽然被平定了,但这次兵变在宋高宗心中留下的阴影,是永远无法抹去的。尤其是苗刘二人喊出的“陛下帝位来路不正,若渊圣回来,当何以自处”这句话,就像重锤一样,时刻敲在宋高宗的心头上。

image.png

  经过这件事以后,宋高宗更加坚信,武将都不是好东西,祖宗立下的规矩太对了,朝廷就是要重文轻武,绝不能让武将权力太大,更不能让他们跟部下结成一体。北宋时朝廷就对军队行更数之法,同一个地方,换长官不换部队,换部队不换长官,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防武将谋反。这时,宋高宗更加认识到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苗刘兵变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靖康之变后,金兵立宋宰相张邦昌皇帝,建立了伪楚政权。谁知道张邦昌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当个皇帝都当的非常心虚,不敢称朕,不敢在正殿办公,还把孟太后接入宫中,尊称为宋太后。等到康王赵构来了,张邦昌赶紧把皇位让给了赵构。尽管表现得异常恭顺,赵构还是把张邦昌杀了。

image.png

  金人看到赵构如此嚣张,火速派兵南下。赵构听到消息,火速率兵南逃。原以为逃过黄河来到扬州可以歇歇脚,不想金兵渡过黄河继续追杀。赵构也不含糊,这回连文武百官都不要,自己一个人逃出了扬州,然后一路沿着镇江、无锡、苏州不停逃跑。最后南宋小朝廷一干人等上气不接下气的跑到了杭州。而金兵由于长江天险阻隔,追击的脚步有所停顿,赵构得以在杭州歇歇脚喘口气。

  然而就在赵构还没有喘匀一口气的时候,他的禁军部队却发生了一场哗变。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宋军最高指挥官是御营都统制兼枢密使王渊,是赵构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时最早归附赵构一批将领,因此深得皇帝信任。但是王渊为人极为贪财,就在准备渡江南逃的时候,他竟然下令用十多艘大船运输他个人的全部财产,导致奉国军节度使刘光世的军队和马匹滞留在江边,被金兵一网打尽。

  尽管闯下了大祸,宋高宗依然宠信王渊,仅仅罢了王渊的枢密使职务,仍然让他做御营都统制。当时赵构身边的御营军对他的安排极为不满,军队内部议论纷纷,人心不稳。加上御营军都是北方来的士兵,而皇帝一路南逃,自己归乡无期,思乡之情让军队心生怨恨。此时御营军的另外两位将领苗傅和刘正彦看到了机会,觉得可以利用军队里的不满之情逼高宗罢免王渊,提拔他们俩。于是他们在军队里四处散播王渊与宦官康履勾结,侵吞军队财产和士兵粮饷的事情。等到军队的情绪被挑动起来之后,二人就发动了一场兵变。

image.png

  其实当时高宗和王渊对军队的异常情况还是有所察觉的,但是还没来得及反应,兵变就已经发生了。这一天,苗傅和刘正彦率兵埋伏在王渊退朝的路上,等到王渊过来后,士兵们一拥而上,将王渊拖下马来殴打,王渊撒腿就跑,被赶上来的刘正彦一刀砍死。随后士兵们又来到宦官康履家里,大杀宦官,凡是没有胡子的男人都被当做宦官杀死。当时康履在皇宫内得以逃脱。

  接着苗傅和刘正彦率领哗变的部队包围了赵构的皇宫,当时中军统制吴湛与苗刘勾结,打开了宫门引导军队入内。军队杀入皇宫,喊出的口号是“苗傅不想叛国,只是想为国家除害”。(《宋史卷475》中军统制吴湛守宫门,潜与傅通,导其党入奏曰:“苗傅不负国,止为天下除害。”)

  百官无奈,只好请出高宗皇帝亲自和叛军谈判。叛军见到高宗,依然下拜高呼万岁,但是紧接着,苗傅和刘正彦开始大骂高宗,说他任人唯亲赏罚不明,之前有奸臣误国,却没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今像王渊这样的人,不能指挥军队对抗金兵,却因为结交宦官就能得到枢密使这样的职位,而我苗傅和刘正彦一路上屡立战功却没得到应有的封赏,实在无法让人信服。

  高宗听了这个,心想这俩人也没什么大企图,就是想当官,好办。于是他说,既然你们已经杀了王渊了,我就把王渊的职务给你们,苗傅担任御营都统制,刘正彦担任御营副都统制,这样总行了吧。谁知苗刘二人却说,我们不是想当官,要想当官的话巴结宦官就行了,我们要你把身边宠幸的宦官,尤其是康履交给我们。高宗心里万分舍不得,还跟叛军讲情,说宦官不好就把他们流放就行了,不一定要杀了吧,结果叛军异口同声说宦官非杀不可。没办法,高宗叫人把康履用吊篮从城楼上吊了下去,士兵们冲上去一刀就把康履砍成两截。

image.png

  原本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谁知道苗刘二人此时却提出了一个更过分的要求。他们在城楼下高喊:“皇帝陛下,你的皇位来路不正,等将来钦宗皇帝回来,你该如何自处?”(《宋史卷475》帝不当,即大位,渊圣来归,何以处也?)要知道,赵构的皇位不是从宋钦宗那里继承而来的,是从伪楚的张邦昌手里夺来的,因此赵构并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了宋朝的正统。皇位合法性这件事一直是赵构心里的隐痛,一直生怕有人拿这件事做文章来质疑他,万没想到苗刘二人今天居然当众喊了出来。赵构当时冷汗就下来了,这是他无法回答的问题。苗刘两个大老粗这时还挺高兴,心想自己一句话问得皇帝都哑口无言,简直是太牛了。他们想不到的是,此时的赵构已经下了必杀之心,只是一直在等机会而已。苗刘接着提出,要赵构退位,太子继位,请孟太后垂帘听政。无奈之下,高宗把太后请来,结果太后断然拒绝了叛军的请求。但是此时叛军势大,高宗被迫答应退位,让自己刚满两岁的儿子赵旉。

  兵变成功之后,苗傅和刘正彦就显出了大老粗愚蠢的一面,高宗和宰相朱胜非就一边与苗刘俩人应付,一边开始在苗刘军队中策反。苗刘希望迁都南京,被朱胜非以南京太靠近金兵为由给阻止了,后来又想把高宗赶到徽州和越州,也没能成功。他们甚至没想过做枢密使,掌握宋朝全国的军权。几天之后,高宗退位大赦天下的诏令传到驻守平江(苏州)的张浚军中,张浚敏锐的感觉到朝廷发生了变乱,于是会合了韩世忠、刘光世等各路军队起兵勤王。听到消息的苗傅打算绑架韩世忠的妻子儿女作为人质,结果宰相朱胜非却说不必如此,只要派两个人去平江当说客就可以让勤王的军队退却。苗傅居然相信了朱胜非的鬼话,放弃了绑架人质的念头。为了迷惑苗傅,张浚甚至伪造了一封书信故意让苗傅截获,书信的内容是夸奖苗刘二人对朝廷忠心耿耿,苗傅居然也信以为真

  张浚和韩世忠、刘光世集结完军队后,就联名传檄天下勤王。这时苗傅和刘正彦才慌了手脚,赶紧请高宗复位,然后请高宗给他俩赐了一到免死的丹书铁券。高宗赵构知道这俩人傻,于是在铁券里写下了“除大逆外,余皆不论”的句子,俩人乐呵呵的拿着铁券带兵逃到了外地。一场兵变闹剧不到一个月就结束了。

  高宗复位,见到了救驾前来的韩世忠,痛哭流涕,暗自告诉韩世忠,边上的吴湛是叛军一伙的,韩世忠上前假装与吴湛打招呼,握手寒暄之际一把撅断了吴湛的手指,吴湛被下令斩首。逃跑的苗傅和刘正彦不久之后也被先后被韩世忠的部队擒拿,刚开始他俩还挺乐呵,说皇帝给他们丹书铁券允许不死,结果别人告诉他俩,铁券写的是除了谋大逆外,其他罪行可以不死,你们俩是谋反的大逆之罪,不能赦免,俩傻子最终被寸磔(千刀万剐)。

image.png

  苗刘兵变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高宗赵构心里却留下了一个巨大阴影,他认为,两个自己身边的禁军小军官居然都敢质疑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并且敢带兵造反,那么手下那些掌握了军权各个将领就更加不让人放心,这也间接的造成了后来岳飞被冤杀在风波亭的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什么是苗刘兵变?苗刘兵变的背景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

  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响应国家抗金情绪,即位于宋金前线的“南京”应天府(今商丘) ,是为宋高宗。

1538117264231105.png

  赵构即位以来,在投降派的建议和支持下,放弃中原,准备南逃。由于李纲等人的反对,只好先送隆祐太后南渡。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李纲罢相,十月,南宋小朝廷由应天府全部逃往扬州。宋赵构又宠幸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他们骄奢作乱,引起许多人的不满。王渊受赵构宠幸,因与宦官勾结而节节高升,当上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王渊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民膏,当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进攻时,他慌忙建议从应天府逃到扬州再到镇江的赵构逃到杭州(名义上是巡视),他本人负责断后,却把战船拿来运送自己的财宝,致使数万宋兵及战马失陷敌营,当时老百姓便耳语相传“船上的财宝都是王渊在平定陈通时,滥杀人民搜刮而来的”。而行军过程中,康履等宦官也作威作福,强占民宅。 随军的苗傅愤恨不平的说:“皇上颠沛流离至此,那些人居然还敢如此。” 手下张逵也激怒军士:“若能杀死王渊及那群宦官,则大家都可以过好日子,朝廷又怎么会加罪于我们呢?”

  这时只有苗傅的军队护卫在杭州的赵构,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都分守其他要害,为兵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王渊的过错本应受到严厉处罚,但因他交结宦官,赵构只免了他枢密使的职位,改任同签书枢密院事,而没有作其他严厉的处分,激起许多军官及士大夫的不满。1129年3月25日赵构又下诏:“新除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免进呈书押本院公事。” 即允许王渊掌管枢密院事务时,可不必呈书报奏皇帝。扈从统制苗傅自负其家族功劳很大,不满王渊的扶摇直上,愤恨地说:“汝辈使天下颠沛至此,犹敢尔耶” 。威州刺史刘正彦虽是王渊提拔的,却也不满王渊征召他的士兵,加上两人都不满王渊和宦官的作威作福,便在军中散播不满的情绪,由于军中大多是华北人,也厌恶宦官,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苗傅与幕僚王世修及王钧甫、张逵、马柔吉率领的“赤心军”议定,先杀了王渊,再除去宦官。于是他们告知王渊临安县境有盗贼,希望王渊同意他出动部队。

1538117288708937.png

  这时,宦官康履的侍从得到密报,有一张疑似欲兵变造反的文书,上头有“统制官田押,统制官金押”的签名字眼,“田”就是“苗”,“金”就是“刘”的代号,康履密报赵构,赵构要他找来宰相朱胜非,并使他通知王渊,康履表示,苗傅等人近来聚集在天竺寺附近,现在终于知道了他们的企图,并告知王渊苗、刘所谓“郊外有贼”是要借口让士兵出外,于是当晚王渊埋伏了五百精兵在天竺寺外,城中惊慌,居民皆闭门不敢出入。

  这次兵变,是南宋抗金斗争的一个转折点。兵变打击了主张和支持皇帝南逃的投降派势力。它表明妥协逃跑不得人心,标志着人民抗金力量的兴起。

  兵变促使南宋政权进行政治整顿。赵构后来就着手整顿、制订一些必要的制度和措施。首先,纠正北宋遗留下来的问题,重定赏罚标准,以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并废除宋徽宗时打击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朝廷重臣的政策。其次,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第三,限制宦官的权力。第四,调整部分官制,合并了一些机构,以适应抗金战争的需要。

image.png

  苗、刘之变是构成赵构最终收缴兵权、向金人妥协求和的一个因素。

  赵构本来就惧怕地方武力和将领拥兵坐大,这次的政变更成了赵构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也加强了他这番心理,使赵构终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将,且频繁调度将领,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从而使南宋重文轻武的情形加剧。甚至因为苗傅拿徽钦二帝仍在北方来质疑赵构皇位的正统性,并以此为主要理由要求赵构退位,更加深了赵构对此事的耿耿于怀,对于他往后排斥北伐、倾向与女真和议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被苗刘扶上皇位的太子赵旉在兵变中受尽颠连,不久后就一病不起,不幸夭折,赵构本人也因故失去了生育能力,自此绝嗣。宋太宗一脉的赵宋皇室都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俘虏,因此,赵构身边已经没有了立储的人选,一旦宋钦宗回朝,赵构的皇位更加难保,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了他的心腹之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