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尔维茨会战

"

穆尔维茨会战(Battle of Mollwitz,德语:Schlacht bei Mollwitz),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在1741年4月10日的第一次大战役。会战以普军胜利作结。在穆尔维茨会战后,法国、巴伐利亚、 萨克森和西班牙纷纷加入普鲁士阵营,英国则跟奥地利结盟以打击法国,加重了欧洲局势的紧张。

莫尔维茨会战

莫尔维茨会战——1741年4月10日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黑森佣兵在法兰德斯对英国陆军作战

  1706年、1707年间,约有一支10,000人组成的黑森佣兵队于在欧根亲王的意大利军团中服役,直到1708年前往西属尼德兰为止。1714年,有6,000名黑森佣兵受瑞典雇用前往加入瑞典对俄罗斯的战争,随后的1715年有12,000人受雇于乔治一世以镇压詹姆斯党叛乱(Jacobite Rebellion)。1744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有6000名黑森佣兵在法兰德斯对英国陆军作战,同时有另外6,000人在巴伐利亚陆军(Bavarian army)之中。1762年之前,有24,000名黑森佣兵在斐迪南公爵的普鲁士陆军中服役。

blob.png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

  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皮埃蒙特、撒丁王国、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俄罗斯帝国、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blob.png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是因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无男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获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

  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逝世,并无男性后嗣,而根据查理六世于1713年所颁布的《国事遗诏》,其长女玛丽娅·特蕾西娅有权承袭其奥地利君主国所属之各个领地。玛利亚·特蕾莎登位当天就表示,虽然她只是个女子,但却有一颗王者的心,她有信心在各位大臣的帮助下保持奥地利君主国的完整。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18世纪中叶,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后期战争的一般特点。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第一,具有明显的消耗战战略特色。

  消耗战是18世纪战争在战略思想上的主要特点之一,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则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这一战略思想,从战争目的上看,不是以歼灭敌有生力量,而是以夺占要塞或省份为战争的最终目的。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作战双方只局限于将敌击溃、击退,并不重视是否将敌歼灭。从作战指导思想上看,交战双方尽量避免流血的决定性会战,而是以高超的计谋战和对敌后勤补给的破坏,断敌粮草供应,迫敌不战自退。在长达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仅进行两次大规模交战。

  第二,线式战术已开始由鼎盛走向衰退。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旧的线式战术运转不灵,难以机动,难以发挥快速性的弊病。尤其在莫尔维茨会战中,普军因转换战斗队形而丧失良机,使普鲁士国王以检讨的目光来看待线式战术,并作了"斜式战斗队形"的尝试。"斜式战斗队形"是对线式战斗队形的一种加强和提高,使普鲁士在以后的"七年战争"中大受裨益。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它既有中世纪后期战争的一般特点,又孕育着新时代战争的萌芽,体现了进步的作战思想和方法与落后的作战思想和方法的较量。

  此次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上,都在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突破,为以后的"七年战争",特别是为拿破仑凭借先进的生产力所创造的新的战略战术,提供了借鉴。普军在战争中,还体现了一种防御中的进攻作战思想,这一作战思想被后来许多军事统帅和军事思想家加以利用和发展,并由德国军事思想家施利芬将其推向高峰。

  此外,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面,普军也作了成功的尝试。这些包含新时代萌芽的进步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也正是普鲁士军队战胜奥地利军队、达到战争目的--夺占西里西亚的主要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莫尔维茨会战是在哪里发生的?莫尔维茨会战的背景

  穆尔维茨会战(Battle of Mollwitz,德语:Schlacht bei Mollwitz),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在1741年4月10日的第一次大战役。会战以普军胜利作结。在穆尔维茨会战后,法国、巴伐利亚、 萨克森和西班牙纷纷加入普鲁士阵营,英国则跟奥地利结盟以打击法国,加重了欧洲局势的紧张。

blob.png

  会战背景

  第一次西利西亚战争可说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的一部份,这件事必须要从头讲起。被老爸腓特烈·威廉一世虐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媳妇终于熬成恶婆的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以二十八岁的年龄,成为霍亨佐伦王家建立普鲁士王国以来的第三任国王。 而在腓特烈二世登基后不久,哈布斯堡一族当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即驾崩,继承其地位的后继者,则是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女王───玛丽亚·特雷西娅。玛丽亚·特雷西娅从她父亲手中继承的名号,还包括奥地利大公爵、匈牙利与波希米亚女王、做为哈布斯堡家族的继承者,可说是掌握了中西欧最显赫的权威与地位。这两位在同一年即位的年轻王子和公主,从此之后却注定将和对方纠缠死斗一生。

  出于政治上的理由,巴伐利亚选帝侯卡尔·亚布莱希特·冯·拜仁对于玛丽亚·特雷西娅的继承地位发出了强烈质疑,并且摆出不惜一战的姿态。 在这时候,腓特烈二世趁机对玛丽亚·特雷西娅提出了一项交易,表示若愿意割让西利西亚予普鲁士,就会支持玛丽亚·特雷西娅登基成为女王。看破普鲁士趁火打劫阴谋的玛丽亚·特雷西娅,断然地予以拒绝了。于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决意出兵夺取西利西亚───第一次西利西亚争夺战于是爆发。

  主张制敌机先的腓特烈二世,尚未宣战就率兵急袭奥德河,这违背了那个时代公认的准则,据说只有土耳其人才这么干。腓特烈大帝和施维林元帅率领八万普军南下在1740年12月16日进入西利西亚境内。 由于普鲁士军的袭击令奥地利军猝不及防,奥地利在西利西亚当地只有少许的二线驻防队(Garrison),西利西亚几乎全境沦陷,只剩下格洛高(Glogau)、布里格(Brieg)和尼斯堡(Neisse)等要塞遭普军围困,奥军为了保存实力一时退往捷克境内的波希米亚与莫拉维亚,普鲁士一举夺得了400万的人口和数倍的手工业生产力。 但是围城战向非普军所长,腓特烈率两万普军屯兵尼斯堡坚城之下,准备长期围困。

  1741年2月,奥地利伯爵菲利普·冯·奈伯格元帅(Phillip von Neipperg)集结了20000名奥军士兵,朝上西利西亚进击,目标是救援尼斯堡,一举分断上下西利西亚普鲁士军的连结。 奈贝格伯爵的进击相当迅速,而菲特列的普鲁士军为了扫荡、确保各村镇并搜集粮草,其部队冬营散落在整个上西利西亚境内,因此让奥地利军得以如入无人之境般地迅速迫近纳塞。在积雪深达膝盖的初春,菲特烈为了集结部队花掉了非常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普鲁士陆军元帅利奥波德二世 (安哈尔特-德绍)亲王为了迟滞奥地利军,于1741年3月9日晚上,用仅仅一小时的时间夜袭奥军营地,并且以数学算式般的精度完成破坏工作后撤离,奥军约小损千余名士兵、失去了大批弹药、粮草等物资,普鲁士军则几乎没有损失。 即便遭受奇袭,奈贝格伯爵还是保有九成以上的完好兵力,他一边加强来自侧后方的防御,持续向尼斯堡方向进击。此时,无论是回防的普军或是意图冲刺的奥军都苦于春初雪融的泥海,以极为迟缓的速度运动着,以尼斯堡为目标。最后,奈贝格伯爵军团在普鲁士骑兵不断的夜袭游击干扰下,表现出更高的机动技巧,抢先进至尼斯堡城下解围,自己背靠坚城,反而把原本围城的普军隔绝在尼斯河对岸。从战略眼光来看,奥地利军只要能够坚守住战线,切断来自普鲁士本国的补给,并且持续投入更多部队,被孤立在上西利西亚的菲特烈军团将会遭到压倒性的歼灭。为了要突破奥地利军的封锁线,菲特烈决意主动进攻击破奈贝格军团。 由此在穆尔维茨村引发穆尔维茨会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莫尔维茨会战打了多久?莫尔维茨会战的过程及结果

  穆尔维茨会战(Battle of Mollwitz,德语:Schlacht bei Mollwitz),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在1741年4月10日的第一次大战役。会战以普军胜利作结。在穆尔维茨会战后,法国、巴伐利亚、 萨克森和西班牙纷纷加入普鲁士阵营,英国则跟奥地利结盟以打击法国,加重了欧洲局势的紧张。

blob.png

  战役经过

  两军布阵

  1741年4月10日凌晨,普鲁士军吃完早饭之后开始急行军。菲特烈在早雾和飞雪之中如幽灵般地无声不息出现在奈贝格军团前方不到2000步之近处,奈贝格发现普军后,下令紧急敲钟列阵备战,由于年轻的菲特烈认为奥地利军已经敲钟备战,坚持普鲁士军必须先行整队后再行进攻,因此错过了第一击的时机,双方开始列阵,由于战前普军侦察不力,腓特烈事先并不清楚奥军主力的具体位置,因此过早将行军纵队展开成横队作战队形,双方阵线呈南北展开,普军在东奥军在西,两军的北侧翼突前。约在下午一点钟时,两军才完成了列阵与部署。这是菲特烈亲手指挥的第一场战争。虽然他先前已经跟随过欧根亲王的脚步上过战场,但是那充其量不过是战场观察员的角色,以主帅身份指挥大军,可说是菲特烈人生中的第一次初体验。

  由于先前普军骑兵游击队的活跃,奥地利军在往尼斯堡的赛跑中损失大量物资与少许士兵,因此奥地利军方面约只有19000人(18个步兵大队、86个骑兵中队、18门野炮)左右,而菲特烈麾下的普鲁士军却占有21500+2000人(31个步兵大队、35个骑兵中队、60门野炮)的些微优势───这也是腓特烈生涯中比敌军占优势屈指可数的几场会战之一, 不过,由于普鲁士军先前已经把骑兵大量派出袭击奥地利军营地,所以在会战时有相当数量的骑兵无法回来或已经精疲力尽;反之,奥地利军左翼的罗默尔(Romer)拥有六个联队共5000人的骑兵,以当时的军事眼光来看足以粉碎掉一个10000人的师而绰绰有余。普鲁士军在骑兵的战力方面是略占劣势的。菲特烈此时手头上的各单位编制不全,多半的单位因为士官兵未归建而缺员严重,但他还是亲临普鲁士的中央军第一线指挥,下辖第10、12、13、19步兵联队,外加第五掷弹骑兵联队与第十一轻骑兵联队。他的左翼是三代老臣库尔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冯·施维林元帅指挥的第7、8、29步兵联队组成的步兵军与威尔翰·塞巴斯丁·冯·贝尔林(Wilhelm Sebastian von Belling)指挥的第五骁骑兵联队。 在普鲁士军的右翼,则是阿道夫·菲特烈·冯·舒伦堡·贝琛多夫伯爵(Adolph Friedrich Graf von der Schulenburg-Beetzendorf)指挥的四个联队共2000余名骑兵、及第十五步兵联队。 而编制不全的其它单位与炮兵、零星的骑兵则交由利奥波德二世亲王指挥,作为预备队使用。

blob.png

  胜败交错

  下午一点半左右,穆尔维茨会战的第一枪由罗默尔率领的奥地利军左翼骑兵,对普鲁士军右翼发动的猛攻揭开了序幕。 奥地利军的骑兵在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下驱散了冯·舒伦堡伯爵的右翼部队,逼得腓特烈亲自前往右翼重整部队。然而,在确定击溃了普鲁士军的右翼之后,罗默尔麾下的第二骑兵联队转为进击普鲁士军的左翼,毫无顾忌地猛攻失去骑兵机动掩护的普军步兵。

  左翼司令官冯.施威林元帅此时前往菲特烈跟前禀报战况,并且指出再这样下去普军将会大败,为了保全王室的血脉,建议菲特烈先行退出战场,由冯·施威林断后。短兵相接的惨烈战斗,和两翼的暂时挫败,把初次指挥大战的腓特烈吓得不轻,下午4点,他把指挥权交给施维林元帅,自己带少数近卫退出战场休息,以为自己的第一次战役已经这样不光彩地一败涂地。有部份战史学家相信,当时普军的局势尚不危急到战败的程度,只是久经战阵的老将冯·施威林看出了国王的心情逐渐失去平衡,因此才决定诱骗腓特烈离开,亲自接手指挥。

  在菲特烈离开战场后不久,施维林元帅下达了著名的口令:"横扫敌军左翼撤退。"普鲁士步兵的素质在不利的战场形势下发挥了关键作用:几乎被奥地利军骑兵踏碎、全团军官死伤惨重的普鲁士第十五步兵联队立起战旗重整队伍,并且挡住了罗默尔与他的骑兵继续推进。在这关键时刻,冯·舒伦堡伯爵集中手中所有骑兵单位杀入奥地利骑兵的侧翼,双方展开混战,冯·舒伦堡伯爵与罗默尔两位骑兵军官在混战中双双阵亡。

  在排除骑兵的威胁后,冯.施威林元帅迅速地展现优秀的组织力,将右翼普军重整成功。奈贝格伯爵下令投入奥地利军的剩余骑兵前往袭击普军左翼,但被猛烈的散弹和排枪火力击退。随即,双方步兵战列交接,普鲁士军得以发挥其自傲的「十二秒排枪」战技,用猛烈的排放火力和严整的战列队形压倒性地击溃奥地利步兵。

  傍晚,奈贝格伯爵由于本来存量就不多的弹药几乎用尽(有德国史学家认为这是利奥波德二世亲王骑兵游击战的成果),而且无法靠纯步兵突破高度组织与纪律的普鲁士军战列,于是在抛弃重装备退出战场重整后,返回本国。 在本次会战中,普鲁士军约死伤五千五百余人,略多于奥地利军的五千三百人。但是,由于奥地利军败退,所以普鲁士军在清理战场时得以把现场的奥军火炮枪枝全数俘虏。 奈贝格伯爵的上下西利西亚分断.将腓特烈军团歼灭作战就随着穆尔维茨会战的败北而成为泡影。

  战役影响

  作为后来欧洲历史上的一代名将,腓特烈的第一次战役赢得并不太光彩。但是一个象腓特烈那样具有哲学家头脑和思辩能力的人,善于总结和汲取教训是他的长处。首先,年轻的腓特烈受施维林等元老的影响太深。本来腓特烈战前很久就想让普军先巩固占领区修筑工事,并且适当集中兵力。但是施维林元帅主张先解决粮草供应问题,腓特烈没有坚持己见,否则也不会造成战前分兵那样的尴尬局面。自这场战役之后,腓特烈学会了凡事依靠自己的判断,再也没有被部下将领的不同意见所左右。第二个教训是,普鲁士军队的侦察能力和骑兵急需加强,没有精锐骑兵,也就没有好的侦察。

  会战后,普鲁士进入休整,因为腓特烈的目的是吞并西里西亚,现今目的已经达到,他没有兴趣为巴伐利亚公爵夫人的继承权或卷入法奥的世仇之中。而奥地利,也急于把奈伯格元帅的军团用于抵抗法国和巴伐利亚,所以普奥之间达成秘密休战协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莫尔维茨会战的指挥官:库尔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冯·施维林的简介

  库尔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冯·施维林,普鲁士元帅,是腓特烈大帝最倚重的军事顾问,常年陪王伴驾出谋划策,曾经参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实际是太傅的地位。阵亡于布拉格战役

image.png

  施维林早年参加过荷兰军队,德意志梅克伦堡-什未林亲王手下当过中校,后升至少将。1719年抵抗汉诺威军队之入侵,并加入了普鲁士,一直擢升至普鲁士军队统领,在腓特烈·威廉一世时期更担任行政工作。及后腓特烈大帝最倚重的军事顾问,赐予元帅军衔。常年陪王伴驾出谋划策,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莫尔维茨会战中在腓特烈退出战场休息时指挥步兵岿然不退,击退奥地利骑兵和步兵一次又一次进攻,为腓特烈赢得了这艰难的一场胜利。

image.png

  在七年战争中,腓特烈集中11万大军分四路,由他本人、莫里茨亲王、施维林元帅、和中将贝费恩公爵指挥,从萨克森出发,大举入侵波希米亚。然后四路变两路,两军夹易北河南下,进攻布呈弧形防御的11万奥军。5月6日,普奥两军主力共12万人以上迎面碰撞,开始布拉格战役。奥军阵地在高地上,下面地形很差,基本无法发动正面强攻。普军于是向东面,施维林元帅指挥的左翼集中兵力,试图迂回,奥军也向这个方向增援。将近中午,普军发动进攻,但是由于战前对地形侦察不清,普军以为进攻方向正面的一片平坦草地,实际是干涸的鱼塘,结果第一梯队陷入干鱼塘的沼泽泥地之中,被奥军反攻,两个整团溃散。为了稳定局势,施维林老元帅亲自举起一杆倒下的大旗,带领队伍反冲锋,没有跑出几步,就被奥军炮弹击中头部胸部,当场阵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会战后,普鲁士进入休整,因为腓特烈的目的是吞并西里西亚,现今目的已经达到,他没有兴趣为巴伐利亚公爵夫人的继承权或卷入法奥的世仇之中。而奥地利,也急于把奈伯格元帅的军团用于抵抗法国和巴伐利亚,所以普奥之间达成秘密休战协议。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