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兴北伐

"

  史浩参与了南宋孝宗初期对金和战的决策。在德顺之战中,他主张南宋主动撤军,导致宋军被金军追击,损失惨重,但他的主张撤军并不是苟且偷安,不思进取,而是要另走北伐路线,扩大北伐战果,是不懂军事而犯下错误;他反对隆兴北伐,也不代表他是阻挠恢复的投降派,而是经过仔细分析宋金形势后做出的务实选择,其意图是使南宋在实力暂时不济的情况下,乘和平之机发展壮大自己,为以后北伐做准备,他的这种先为自治、而后远图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隆兴北伐

隆兴北伐——收复北宋故地

南宋的野望:岳飞死后的三次的北伐

  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汴梁,宋室赵构南渡。1141年南宋对金屈服,双方达成绍兴和议,中原之地尽归金人,随后将星陨落,抗金名将岳飞屈死于风波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后南宋君臣沉醉于江南的繁华温柔之中,无心收取中原,恢复旧都。

  南不进则北犯,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进攻南宋。宋高宗一度惊慌失措,准备再次南逃,幸运的是此时,宋军在书生出身的虞允文率领下在采石打败金军,金国发生内乱,完颜亮被部将杀死,金军退兵。马蹄南去,人北望,鲜为人知的是此后早已丧失诸多精兵猛将南宋也曾进行过数次十分无力的北伐。

  宋孝宗的理想-隆兴北伐

  患有严重“恐金症”的赵构被搞得身心疲惫,于1162年退位,养子赵昚(宋孝宗)即位,改年号隆兴。宋孝宗即位之初,锐意进取,以雪靖康之耻。首先恢复名将的岳飞生前的一切荣誉,以礼改葬;同时逐出秦桧的党羽,任命一直主张抗金的老臣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事宜。

  张浚向宋孝宗提议,北伐主力从淮河流域进军中原地区,同时水军沿海道进攻山东,大将吴璘率军在关中一带牵制。虽然北伐的计划得到了宋孝宗的大力支持,但却遭到了以帝师史浩为首大部分朝臣的激烈反对,无奈之下,宋孝宗绕过丞相,直接下令出师北伐。

  1163年5月6万余宋军兵分两路,分别由李显忠、邵宏渊率领度过淮河北上。北伐初期进展顺利,首先李显忠率兵击败金军,收复灵壁县;随后李显忠驰援邵宏渊,收复复虹县;接着金国泗州守将蒲察徒穆、大周仁率军归降,金国统军契丹人萧琦归顺。六月,两人率军攻克宿州,杀死金军数千人,一时间中原大震,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随着一连串的胜利,对于财物分配、功劳奖赏分歧,使得两位主将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宿州之战不久,金国大将孛撒率领数万人发起反攻。李显忠亲自率军在城南与金军激战,将其击退;随后金军名将纥石烈志宁驰援,李显忠要求邵宏渊出兵夹击金军,但邵宏渊不但按兵不动,反而煽动军心,当夜各路将领纷纷率所部逃走。次日金军乘机攻城,李显忠率所部竭力抵抗,杀敌两千余人,李显忠亲自手执大斧在城墙上厮杀,金军退却。

  此时邵宏渊宣称“金已添生力军二十万来,倘不南返,恐有不测之祸。”李显忠军心不稳,兵势已去,便于连夜开南门南归。结果在符离被金军精骑追上,宋军惨败,死伤数万人,军资器械全部丢弃,李显忠和邵宏渊仅以身免。

  战败后,金军不断南下威胁,朝廷内部主和派重新当权,而此时已成为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不断施加压力。最终宋孝宗在1165年与金国重新签订和议:宋金为叔侄之国,金为叔、宋为侄,宋不再向金称臣;岁币为每年银绢各20两匹,比绍兴和议时每年少五万两匹;南宋交还先前攻占的海州、泗洲、邓州、秦州、商州等地,宋金疆界恢复战争前的状态。

  韩侂胄的头颅-开禧北伐

  宋金和平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1206年南宋权臣韩侂胄为巩固自身地位,再次组织北伐。韩侂胄一方面加强战备,起用文韬武略的辛弃疾等人;另一方面追封岳飞为鄂王,追谥武穆,并削去秦桧的王爵,改谥为缪丑。

  当年4月南宋不宣而战,宋将毕再遇(岳飞部将毕进之子)袭取泗州,随后各路宋军又先后收复了新息、褒、颍上、虹县等地。5月面对“大好”的形势当时的皇帝宋宁宗赵扩正式下诏北伐。但实际上宋军战斗力低下,并且又缺乏出众的将帅,再加上金国已有准备,在诏书下达的前一天各路宋军相继溃退。

  而此后金军调集十几万大军南下报复,双方经过拉锯战,1207年南宋朝廷被迫屈膝求和,将韩侂胄的首级交给金国赔罪,双方达成嘉定和议:宋金由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金为伯,宋为侄;增岁币银由20万两为30万两,绢20万匹为30万匹,宋另给予犒军银300万两;宋金疆界以绍兴和议为准。

  宋理宗的春梦-端平入洛

  此后的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方的蒙古渐渐崛起,蚕食着金国。面对实力日趋衰弱的金国,南宋于1213年停止交纳岁币。以此为借口,1217年金军南侵,双方在两淮、荆襄一带展开了一些列攻防战。

  此后蒙古向南宋提出联合攻金,金国以唇亡齿寒为由向南宋提出联合抗蒙,历史仿佛是在重演。面对百余年的屈辱史,宋理宗断然拒绝了金国的请求,并派遣孟拱、江海率兵2万、粮30万石支援围攻金国最后一个据点蔡州的蒙古军队。

  1234年正月宋军从攻破蔡州南门,并接应蒙军从西门入城,激烈的巷战后,金军覆没,金国正式灭亡。宋蒙两军瓜分了战利品后,分别南归北撤。

  同年6月南宋朝廷进过激烈的讨论后,宋理宗派遣全子才率领1万余人作为前锋北上,随后派遣赵葵率宋军主力5万人,以为声援。宋军所到之处,为蒙古守城的金国降将望风而降。7月5日全子才率军进入了岳飞等一代名将为之奋斗一生,已经沦陷106年之久的东京汴梁城。此时的东京早已繁华不在,城内仅剩数千户居民。

  7月20日赵葵率宋军主力抵达开封,但由于缺粮,只派出了2.8万人携带5天的口粮,冒险西进洛阳。结果在洛阳东三十里遭遇蒙古军队包围,对面精锐的蒙古骑兵,宋军惨败,十亡其九。赵葵、全子才得知后,丢弃军械辎重,慌忙南逃,收复仅一个月的汴梁城再度陷落。

  此后在长达三十年的宋金对峙中,处于守势的宋军始终也没能够再次举起北伐的大旗,北伐成为泡影。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宋室出降;1279年崖山之战,宋军再次败北,南宋王朝彻底覆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隆兴北伐的最大罪臣邵宏渊,为什么也能入选“十三处战功”?

  在“中兴十三处战功”里边,第8处,是宋将邵宏渊的胥浦桥之战。然而,正是这个邵宏渊,是导致“隆兴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这样的人也能入选“十三处战功”,就像刘光世能入选“中兴四将”一样,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别急,还有更让你瞠目结舌的事情:“十三处战功”里面,竟然没有岳飞的影子!没错,郾城大捷、颍昌之战,朱仙镇大捷,没有一次入选。而且,这个名录是在岳飞被平反以后评选的。...我,只能无言以对。

  邵宏渊的胥浦桥之战发生在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之时。“十三处战功”有很多都发生在这次宋金的大规模交战中,胥浦桥之战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甚至史书都查不到太多记载。它前后发生的皂角林之战(刘锜)和采石矶之战(虞允文)不知比它强多少倍。

image.png

  胥浦桥就在今天的江苏省仪征市(古称真州),它就位于长江的北岸,这里非常靠近长江的重要渡口——瓜洲渡。金军争夺这里主要就是为了争夺瓜洲渡口,而瓜洲渡的守将,就是名将刘锜。

  邵宏渊在胥浦桥和金军打了一仗,延缓了一下金军进军的步伐,像这样的阻击战,宋军不知打了多少仗,但不知为何,毫无特点的胥浦桥之战稀里糊涂的就入选“十三处战功”了。

  而到了完颜亮兵败身死,宋军开始轰轰烈烈的“隆兴北伐”的时候,这个邵宏渊的真实水平就暴露出来了。

  当时北伐的两大统帅是名将李显忠和邵宏渊,邵宏渊打仗不怎么样,嫉妒心倒是挺强。李显忠节节胜利,他打虹县却打不下来,李显忠帮他打下虹县,他却嫌李显忠抢了他的功。

  打了胜仗,李显忠论功行赏,邵宏渊却大肆滥赏,收买人心,反过来煽动士卒对李显忠产生敌对情绪。

  当两军本应合力拿下宿州的时候,邵宏渊因妒生恨,撂了挑子,导致李显忠孤军奋战,遭遇大败(符离之溃),同时也使北伐的局势发生逆转。

  宋朝像这样的例子还少么?

  刘光世在白沟撂了郭药师的挑子,导致白沟大败;

  张俊在柘皋之战后怕刘锜抢功,也差点儿导致宋军惨败;

  但是偏偏这两人双双入选“中兴四将”。...

image.png

  在南宋,你不能太出众,庸才,才是朝廷最喜欢的一类。不过,这样的朝廷,最终会走向——灭亡!

  邵宏渊在战后不但没有受到多大的惩罚,反而在几年后凭借之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胥浦桥之战,入选“十三处战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隆兴北伐的结果是什么 ?怎么评价隆兴北伐?

  隆兴北伐的结果是议和,只不过孝宗是一个硬汉,屈辱的条约肯定不会签订,于是就摩擦了很久,最后金朝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才达成了协议,下面我们来看看。

  隆兴北伐的结果是什么

  而孝宗此时听说金人议和的要价贪得无厌,便激愤的表示:“有以国毙,也不屈从。”抗金呼声再次高涨。十一月,孝宗罢免汤思退,贬至永州居住。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疏请斩汤思退及其同党王之望等,汤思退在流贬途中闻讯,惊悸而死。

image.png

  汤思退罢相同时,陈伯康再次被任命为左相,主持大局。但宋军一再处于劣势,孝宗不得不再派王抃为使者与仆散忠义议和。金朝见以战迫和的目的基本达到,便停止进攻,重开议和。

  隆兴二年岁末,宋金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其主要条款有:宋金世为叔侄之国;“岁贡”改为“岁币”,银绢各为二十万两匹;南宋放弃所占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双方交换战俘,叛逃者不在其内。

  与绍兴和议相比,南宋在隆兴和议中的地位有所改善。皇帝不再称臣,岁贡改为岁币,数量也有所减少,这是金朝最大的让步,而南宋在采石矶会战以后收复的海、泗等六州悉数还金,则是宋朝最大的让步。

  历史上对隆兴北伐的评价如何

  宋孝宗不顾太上皇赵构和部分大臣的反对,发动了隆兴北伐,宋军在取得了几次小规模胜利之后,大败于宿州。

  在对金朝的两场重要的战役中,宋孝宗措置失当,两战皆败。在陕西之战中,听从史浩主张,拒绝虞允文的谏言,主动放弃陕西,导致吴磷大败,丧失了局部战略优势。

image.png

  在符离之战中,宋孝宗既不能御驾亲征,亦不肯赴建康督战,仓促北伐,未做好打恶仗的准备,造成李显忠失利,宋军先胜后败;在追究符离战败责任的过程中,不杀导致宋军失败的罪魁邵宏渊,军威不立。 在对金世宗的两场重要外交博弈中,宋孝宗任人不明、意志脆弱,两场外交都以失败而告终。

  “符离之败”后,孝宗把与金国议和提上了议事日程。在金军的强大压力面前,南宋与金签订了“隆兴和议”。南宋虽然摆脱了称臣的不利地位,但在外交礼仪上仍然处于下风,宋孝宗仍然要起立接受金国国书,这令孝宗无法接受。

  在隆兴北伐中,台谏、皇权、相权交相影响,台谏群体成为皇权之下最强大的势力。

  但台谏所被赋予的权力只是皇权的衍生物,最终决定权还是皇权,在岳飞平反过程中,孝宗以一己之力为平反岳飞,可以看到孝宗强势皇权独断的作风。在隆兴北伐这一事件不断推进的各个阶段中,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台谏群体所展示出的政治力量和孝宗本人的政治作风,也能更清晰地看到孝宗朝政治的特点,最终了解台谏群体在孝宗皇权独断下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宋孝宗唯一一个敢于北伐抗金的皇帝,为什么会失败?

  宋孝宗被称为南宋最杰出,最有作为的皇帝。登基一个月后,他就为岳飞平反昭雪,并谥封“武穆”。岳飞虽然已经去世20多年,对他本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岳飞是一个风向标,是一种精神象征。给岳飞平反,就是表达着孝宗志在收复中原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他也把自己的第一个年号改为“隆兴”。

  很快,他在经过一系列人事调整后,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宋廷由主战派主将张浚主持,誓师北伐。孝宗北伐之前,来自主和派的反对是非常强烈的。首先是退位的高宗不同意,他这时候反对已经不是怕徽、钦二帝回来抢夺他的皇位,因为二帝早已先后去世,而是关乎他的面子问题。还有孝宗的潜邸旧臣、右相史浩的反对。史浩在孝宗当皇帝的过程中帮了大忙,孝宗让登基后,让他担任了首相。

  不过孝宗的态度是坚决的,史浩反对,孝宗干脆绕过他,直接向张浚发命令。史浩以辞职相威胁,但这也改变不了孝宗一意北伐的决心,后来他甚至不惜把这位政见不同的恩师贬斥到外地为官。

  但是孝宗这次北伐一开始便注定是要失败的。首先,他没找到一个恰当的将才。张浚在高宗前期就已经被证明了他的志大才疏。虽然他自始至终都是主战派,但他在统帅军队和指挥作战上确实没什么能力,而且性好妒忌不能容人。当年岳飞曾多次向他示好,希望将领们捐弃成见,同心抗金,都被他拒绝,反而在排斥异己上越走越远。

  另外,北伐的另两员干将李显忠和邵宏渊也是不堪大用。北伐开始的时候,由于金人准备不足,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李显忠攻克灵壁、宿州,邵宏渊攻虹县虽迟迟不下,但在李显忠派降卒劝降的帮助下,虹县也被拿了下来。而且,一大批金将先后投降,北地居民纷纷归附。

image.png

  不过,军队的毛病很快就出现了,当孝宗封赏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时,邵宏渊却耻居李显忠之下,在战事上处处掣肘,并向张浚提出,不受李显忠节制。张浚居然同意了他的非分要求。

  张浚作为帅才的志大才疏,由此可见一斑。统一号令,本来是作战的不二法门,对邵宏渊的表现,张浚本该严肃处理,果断调整,以避内耗才是。他却和稀泥,这让邵宏渊此后更加有恃无恐。

  不久,金军缓过气来,大举来犯宿州。金先头部队万余人被李显忠打败后,十万主力大军随后赶到,李显忠陷入重围,但邵宏渊不但不支援,还和部众说风凉话道:“这大热天的,摇着扇子还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呢!”当晚,邵宏渊部队里的统制周宏风闻金军来攻,一时鼓噪,造成整个邵宏渊部不战而溃。李显忠独力难支,叹息一声:“老天爷不让咱们收复中原吗?为什么要派人阻扰?”大败溃退到江淮一线。

  其实,这次失败也并不能全怪邵宏渊,李显忠也有重大责任。李显忠首战告捷后,没有认识到那是金人缺乏准备的原因,既不积极趁势进攻,也不着意防守,而是整天与部下饮酒作乐。当有人报告金军先锋万人来犯时,他竟然大大咧咧地说:“区区万人,何足挂齿!”照旧饮酒不提。而且作为主帅,还犯了赏罚不公的大忌。邵宏渊鼓动李显忠把宿州府库中的钱帛全部拿出来赏赐士兵,李显忠不同意,每三个士兵才赏一千钱。另一方面,他又放纵自己亲信随意搬取不予追究。最后在邵宏渊的起哄下,士兵怨气上升,士气低落,不战先溃。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这样的将领带兵打仗,胜算如何,不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吗?

  但孝宗也实在是没办法。经过高宗、秦桧二三十年的严酷打压,这时候已经没有了岳飞、韩世忠、刘琦、吴阶这样的名将,他只能把北伐大任交到张浚、李显忠、邵宏渊这样一些人肩上。同时,长期屈辱求和的舆论氛围,抗战军民无论在能力、意志力上都已经严重低落,不敢打仗,打不来仗,已是军队的普遍状况。

  客观上说,孝宗的一登基就开始的这次北伐,确实有点操之过急,也属于一个误判。

image.png

  之前两年,金主完颜亮为缓和国内矛盾,曾发动过一次大规模的南侵。这次南侵,虽然打得宋军丢盔弃甲,但也遭到了宋军的顽强阻击。尤其是虞允文指挥的采石之战,更是直接导致了金军内部动乱,完颜亮还被其部属射杀身亡。

  采石之战的胜利,有着非常多的意味。虽然我们不可否认,作为文臣的虞允文有着军事指挥的天赋,但是,这场战役与完颜亮的急躁冒进不无关系。完颜亮的腐败统治,搞得国内人心离散,他打这场战争,本身就是想重树权威。但是他显然适得其反,这次违背金国百姓意愿的战争,让百姓对他更加离心离德,他南侵不久,就听说完颜乌禄在东京辽阳府被拥戴为帝,改元“大定”。这让他更加着急,所以一味催促将士渡江。最后让将士不堪忍受,他也遭受身首异处的下场,为他这次穷兵黩武打上句号。

  更有意味的还在于,这恰恰说明南宋战将的凋零。也正是在这一年去世的刘琦曾感叹道:“朝廷养兵三十年,一筹莫展,大功倒出自一个儒生,我辈愧死。”刘琦被称为南宋初期的中兴名将,其能力和战功可以和岳飞、韩世忠、吴阶等人媲美。刘琦说这样的话,虽然也是由衷地赞美虞允文,却也道出了心中无尽的辛酸。如果在高宗统治的这三十年里,不是一味地打击武将,苟安求和,今天怎么会出现由文臣指挥这样一种局面。自己三十年英雄无用武之地,今天真正迎来战争的时候,却已是衰朽暮年,没有力气再举起长矛了……

  这些意味孝宗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次战争,孝宗其实也是参加了的,那时候他还是太子。完颜亮入侵一开始,一腔热血的孝宗就向高宗请缨出征。孝宗的这个做法把他的老师史浩吓坏了,你这不是犯了人主的大忌吗,赶紧收回申请吧!于是孝宗才改口称随高宗御驾亲征。而高宗则完全没有这个打算,他正思谋着如果完颜亮渡过长江来,就往海上跑呢。后来听说完颜亮被部下杀死了,他才敢装模作样去走了一趟。

  这一趟,孝宗也在队中。到处是百姓兴高采烈欢呼的景象;士兵们直往北追,势如破竹;圣驾像游乐一样,在长江边上溜了一圈。显然,他看到了的只是战争的尾声,而不是全貌。而这尾声,给他沸腾的血液,又再添了一把柴,因而也容不得他进行深入的思考了。

  等到孝宗当上皇帝的时候,金国已经不再是完颜亮的统治,而是被誉为“小尧舜”的金世宗在治理。当孝宗准备北伐的时候,金世宗已经让国内安定下来,文臣武将各就各位,也就是说,南宋早已错过了一个绝好的时机。北伐想取得战果,已经不太可能了。

image.png

  不只是中原战场,西线战场上孝宗也失去了绝好的机会。尽管中原战场发生了改变整个北伐战局的“符离之溃”(宿州旧称符离),但是硕果仅存的老将吴璘在四川战场上却打出了不俗的战绩。吴璘是吴玠的兄弟,也是一代名将。在和其兄多年的抗金生涯中,他创建了一种专门用来对付金国骑兵的“垒阵法”。在那个年代,金国骑兵号称天下无敌,有一句民谣这样称赞金国骑兵,“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而吴璘的“垒阵法”依靠长枪手、弓箭手、挠钩手高低错落的巧妙排布,在打击金国骑兵上却屡屡凑效,多次破除其不可战胜的神话。从完颜亮南侵到隆兴北伐,吴璘先后收复了原属于北宋地盘的十六个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

  但在中原“符离之溃”南宋军队退保长江一线后,市侩政治家、主和派干将史浩却多次给孝宗提议,让吴璘赶紧退回来。他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孤军深入,容易全军覆没;二是四川在有宋一代一向是“不平”之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一时惶恐的孝宗果然下令吴璘退兵保蜀。谁知这一退,不但丢掉刚到手的土地,还在金军的反攻追击下,伤亡达两万多人。孝宗听说后,大哭道:“史浩误我!”一怒之下把史浩撵出京城。

  这再一次的溃败,固然有史浩苟且偷安的原因,却也是孝宗不够明慧之所在。后来孝宗醒悟过来,表示不再干涉吴璘战略决策,让他自行进退的时候,先前所取得了对金优势早已丧失殆尽,而且重病缠身的吴璘不久又去世,孝宗给他的“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不但毫无用处,后来竟还成为吴璘孙子吴曦作乱的工具。此是后话。

  不过,不管怎么说,孝宗的行动唤回了人们久违的热情和振奋。这是建炎南渡以来,来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不仅仅是坚持抗战,而且是主动北伐的声音。这种声音给饱受金人蹂躏的老百姓带来了希望,也给视靖康之难为奇耻大辱的有识之士更多的憧憬和遐想。这个宋太祖的七世孙不愧身上流着的是太祖之血,人们有理由相信,雄才大略的太祖环宇一统四海安定的故事,会在孝宗身上重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始于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南宋方面不宣而战,至隆兴二年十一月,以隆兴和议的签订为结束标志。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