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国

"

鲁国,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国

鲁国——周朝的诸侯国

周代诸侯国:鲁国的发展与灭亡

  鲁国,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0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image.png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西伯昌之子,以发、旦最贤。发即周武王,旦即周公旦

  武王伐纣之后,天下仍未归心,武王却得了重病。群臣恐惧,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庙为武王占卜运势。周公旦说,且慢,不能以此困扰先王。于是他设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嫡长子孙发,勤于政务劳于国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为上天的旨意而不能为王发消灾解难,那么请以我来替他受罪吧。祷告之后,才去占卜,卜得"吉",而武王发病情好转。鬼神之事,暂且不谈,而周公之用心,可谓良苦。

  武王发崩,太子诵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担心武王崩而天下诸侯叛乱,于是摄行君权。

  武王的弟弟们见此,都说周公旦肯定要对太子诵不利,想自己当天子。周公旦于是立太子诵,是为周成王,而他则辅佐成王,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以为屏障,防御东方徐戎、淮夷等蛮夷。

  武王发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一起发难,想除掉周公旦。与此同时,东方的淮夷、徐戎叛乱。齐太公、鲁公伯禽发兵镇压。而周公旦挟天子之师,也平定了管蔡之乱。

  周公旦摄行君权多年,营造雒邑,于是迁都雒邑,是为成周。

  周公旦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位高权重也难免惹人非议。传说成王年长,周公归政之后,周公 因为担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不过成王知道周公旦劳心劳力也是为了周王朝,就迎他回来。

  周公作为周王室的开国功臣,又是王室宗亲,从辅佐周武王开始就尽心尽力为周王朝打点一切。行政期间,也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在周公自己告诫前往封国就封的伯禽就这样说过:"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这天下也不算卑贱了。然而我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餐饭三次吐出食物,起来接待士人,仍旧会担心失去天下贤人。你到鲁国后,千万不要以有国土而对人骄傲啊"。后世也因此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成语。后来周公重病,就留言说,"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附近啊,我是丝毫不敢离开成王啊"。等到周公死后,成王则把周公葬在毕,毕是文王下葬的地方。成王以此来表示他不敢把周公作为自己的臣子,只能让周公去追随文王。周公这一生大概也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了吧。

  周公旦薨,而还没到庄稼收割,暴风挟雷,把禾粟扫荡干净。据说这种天象在武王发崩的时候也出现过。 于是查阅记录,发现了前文所说的周公祈祷让自己代武王受难的记载。成王很感动,于是下令,让周公旦的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

image.png

  周武王灭殷之后,就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为辅助成王的缘故就没有前往封地就国,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伯禽也就成了鲁国实际的开国君主。伯禽出发之前,周公告诫他应该谦恭下士,不能因为傲慢而失去民心。

  伯禽到达封国之后,把曲阜作为自己封国的都城,然后依照周国的制度、习俗来进行治理。因为要去除当地的旧习俗,伯禽前前后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初步的稳定,然后返回成周报告政绩。而鲁的邻国齐却只用了五个月就返回成周报告结果了,这是因为齐国采取了和鲁国完全相反的政策。齐国的封君简化了周的制度,并依照当地风俗来治理封国,于是很快地稳定下来了。周公因此认为鲁国将来会不如齐国,因为的它的政策不如齐国让人民感到方便近人。

  在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作乱时,东方的淮夷、徐戎等也兴兵作乱,前来攻打鲁国。伯禽率领鲁国的军队前往抵抗,奋战两年最终在周、齐的帮助下平定了鲁国。

  伯禽在位四十余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又加上成王赋予了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而在后来"礼坏乐崩"的时代,鲁国则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周王朝历来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而周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不仅仅是对周公旦功劳的一种追念,更是希望作为宗邦的鲁国能够"大尔宇,为周室辅"。这是鲁国在政治上的优势。

  伐灭管蔡之乱,平定徐戎之叛,鲁国得到"殷民六族"。而本来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也善于发展经济(商人的称呼,就是来自于殷商之民);而鲁国地处东方海滨,盐铁等重要资源丰富。这是鲁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

  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世本作"就",邹诞本作"遒")、炀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世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厉公擢(世本作"翟")、献公具(厉公弟)、真公濞(世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春秋,彼时曹、滕、薛、纪、杞、彀、邓、邾、牟、葛诸侯仍旧时常朝觐鲁国。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鲁侯在位期间,作为卿家的三桓与公室争权夺利,尤其是以季氏的执政与公室的反击最为激烈。

  成季死后,庄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儿子公孙归父相继掌权,是为东门氏执政时期,而孟氏一度被东门氏赶出鲁国。然而,成季的孙子季孙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势力,开初税亩,使得私田兴起,而"隐民"剧增,获得鲁国平民阶层的人心。公子遂杀嫡立庶,以公子俀为国君,是为鲁宣公。

  宣公发现三桓日益强盛,同时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说法甚嚣尘上,于是他"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他与执政的公孙归父商量,是不是起兵灭了三桓,但是国人明显倾心于三桓,使用国内兵马或许不妥。于是,公孙归父前往晋国借兵。可惜公孙归父还没成功搬来晋国军队,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机发难,备述襄仲当政时的弊端,斥责他"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使鲁国没有强援。鲁国司寇表示愿意随季文子除乱。公孙归父听到这样的消息,连忙逃到齐国躲起来。季文子开始执政。从此开启了季氏祖孙几代人的执政专权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辅佐鲁国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鲁侯,位列三卿之首,独专国政。

  季武子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权力:

  襄公十一年, 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公室奋起反击,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劝说下,鲁昭公发

  兵伐季氏。而孟氏、叔孙氏认为唇亡齿寒,三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发兵救援。结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专权,摄行君位将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为,导致其家臣奋起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孙成子相继去世,阳虎发难,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怀,随后执掌鲁国权位长达三年。虽然阳虎被三桓赶出了鲁国,但是三桓的影响日渐削弱、公卿之别君臣之礼日渐败坏也成了趋势。

  这个时候,在位的鲁定公决心削弱三桓,而这个时候三桓内部并不稳定,因为季氏的专权,导致其他两家的不满。定公十年,齐鲁会盟,作为司仪的孔子不仅言谈之间退发难的莱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齐国归还汶阳之田。于是,定公以此为契机,重用孔子, 而孔子为了恢复公卿之别、君臣之分,决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强盛势力。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虑,同意隳三都,并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对,他坚持不毁掉自己的成城,结果定公发兵讨伐,却无法攻下。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观齐女乐,败坏礼数,更寒了孔子的心。结果,三桓把公室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赶出了鲁国。

  哀公即位后,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直到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鲁国的实力怎么样?齐国为什么没有吞并它?

  山东省号称“齐鲁大地”,这是因为历史上该地区存在齐国和鲁国这两个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非常强大的诸侯国。比如在齐桓公在位时,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在战国中期击败魏国,成为和秦国并称的两大强国。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鲁国的君主是周公姬旦的后人,但是,在整体实力,鲁国却是比较弱小,不能称之为一个强国。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弱小的鲁国,齐国为什么没有吞并它呢?

  一

  首先,对于齐国和鲁国这两个诸侯国,都受封于西周初期。就齐国来说,开国君主是姜太公,而鲁国则是周公姬旦的儿子代父就封。在西周时期,因为周天子的权威和实力仍在,齐国自然不敢对鲁国有什么想法。不过,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也即历史进入到东周时期,因为周王室的衰微,所以强大的诸侯国开始陆续消灭周边的小国,比如晋国、秦国、楚国等诸侯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强大。而当时的齐国,确实都鲁国展开了进攻,而且是多次出兵。

image.png

  二

  不过,在春秋时期,对于鲁国来说,基本上抵挡了齐国的进攻。比如就长勺之战来说,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此外,长勺之战也让曹刿一战成名,留下了“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并且,在齐桓公、管仲在世时,虽然齐国的不断实力增强,但是,因为齐桓公想要成为春秋霸主,打着尊奉周王室的旗号,自然也不好继续攻打姬姓诸侯国鲁国了。

  三

  在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经历了内乱等问题。后来,虽然齐国又有进攻鲁国的想法。但是,鲁国主动和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搞好关系。由此,对于齐国来说,显然为了吞并鲁国而和强大的晋国结怨。到了春秋末期,齐国的姜氏衰微,田氏逐渐崛起,也希望讨伐鲁国。不过,对于鲁国的子贡,也即孔子的徒弟之一,却通过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吴国救鲁国打败齐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齐国的田氏,也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篡夺君主之位上,自然暂时放松了对鲁国的注意力。

  四

  最后,到了战国初期,越国一度北上中原,将其势力扩大到今山东省一带。而之后的魏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成为齐国的重要威胁。到了战国中后期,特别是齐湣王(齐闵王)在位时,齐国击败魏国,成为春秋霸主。但是,齐国第一个消灭的大国,不是鲁国,而是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的宋国。不过,齐国灭宋之后,遭到了五国伐齐,差一点就被灭亡了。由此,齐国最终错失了消灭鲁国的时机。根据史料记载,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最终,齐国没有成功消灭身边的鲁国,反倒让楚国获得了这一片土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齐国想打鲁国,为何却被楚国给吞了 ?

  鲁国和齐国春秋战国时期一衣带水的邻邦,齐强鲁弱,鲁国一直都是齐国的菜。但鲁国和齐国近在咫尺,却没有被齐吞并,反而被远道而来的楚国灭亡。那么为什么鲁国就在嘴边齐国却没有吞下这块肥肉,反而白白便宜了楚国?

image.png

  第一,齐鲁一家,渊源很深,既是兄弟之邦又是姻亲之好。两国第一代开国君主姜太公和周公旦同朝为官,是一对老搭档,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周武王之妻)又是周公旦的嫂子,关系可不是一般的近。两国世代联姻,齐国自然不好撕破脸灭了鲁国,顶多不服揍一顿。

  第二,齐国虽然没有灭掉鲁国,但几百年来齐国不断蚕食鲁国,基本把鲁国蚕食的差不多了。春秋时代不流行灭国,等到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可以吞并了,齐国却惹来五国联军,被打的一蹶不振,此后一直安分守己,不愿惹事,把鲁国当成了缓冲地带。就跟苏联不愿吞并蒙古一样,不吞并蒙古就是战略缓冲区,吞并了反而成了突出部,所以到最后齐国也没吞并鲁。

image.png

  第三,鲁国是姬姓诸侯国,正统的周朝皇族出身,又以礼仪立国,政治影响力很强,老实又本分,齐国打鲁国师出无名,打了影响不好,还容易拉仇恨,齐国就是因为吞并了宋国引来了五国联军。处于统战考虑,齐国虽然占了鲁国大部分土地但最终没有灭鲁。但楚国是南方蛮夷,根本不鸟礼制,也不怕影响不好,直接就给吞并了,谁都没办法,楚国当年可是敢跟周王朝对打的主。

  第四,鲁国也是大国,比七雄只差一线,齐国啃鲁国也不容易,齐国打了好多次但多以失败收场。语文课本上的“曹刿论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鲁国也不好打啊。

image.png

  第五,楚国灭鲁国其实也是运气好。当时鲁国的头号防御对象是齐国,鲁国军事设施几乎都是面向北方,主力也都驻扎在北部。楚国从南面突袭了鲁国,打了鲁国一个措手不及,楚国占了鲁国国都,鲁国精锐降的降跑的跑,鲁国就那么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鲁国为什么一直不能称霸?和鲁恒公的老婆有关吗?

  在西周时,鲁国还做过诸侯之长的位置,带领诸候镇压殷商后裔叛乱。其实鲁国原来实力也不小。

image.png

  鲁国作为周公后,受周朝的礼仪制度影响非常大,周室君主的权利被王室分割严重,中央权力很小,鲁国也就很弱小。典型案例,鲁国“三桓”长期控制了鲁国国政,使得鲁国国君到后来都得听命于这三族,这样一来鲁国的发展必然是受阻碍。在进入春秋阶段之时,每个诸侯国的实力都差不多。齐国,魏国都曾称霸,曾经弱小的秦国、楚国能称霸,郑国这样的小国都称过霸,单单西周初还能当诸侯之长的鲁国,春秋时期发展的步伐一次也没超前。

  鲁国的弱小还要谈起春秋时期鲁国的一次变故。《春秋》是以鲁隐公执政开始,鲁隐公在位期间,鲁国国力堪称强大。鲁隐公在位的头两年,鲁国分别与宋国、邾国、纪国、戎人结盟,吞并了纪国,后来又通过纪国撮合与莒国和解。不仔细分析看不出与这些国家结盟有什么阴谋,但是分析战略地缘因素就看出了,鲁隐公在把自己后方的隐患要消除,这样就可以安心和齐国对着干。对鲁国来说,齐国的存在就是他的竞争对手,要想不被齐国所害,就必须和周边诸侯国联合,才能和齐国抗衡。

  鲁隐公很有政治头脑,做事也非常强悍有能力,当时的强国如郑国、齐国、卫国、宋国等等都不敢小觑鲁国。他们对齐国存在也感到忧虑,所以也想联合鲁国对抗强大的齐国。如果一直能联合其他国家,抵御齐国,鲁国自己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可以抗衡齐国。但是在公元前712年,鲁隐公被公子翚联合弟弟鲁桓公给谋害了。鲁国发展受到伤害。鲁隐公的死亡,鲁国的发展伤害不是很明显,但是鲁恒公被齐僖公胁迫了,鲁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自此鲁国一蹶不振,彻底玩完。

image.png

  齐僖公胁迫鲁国的方法,就是将文姜嫁给了鲁桓公。文姜当上鲁恒公老婆后,他这个老婆不是维护鲁国的利益,就是齐国安排进鲁国的奸细,整天的就是破坏鲁国的国家大计,使鲁国和别国断交,发展利益不断受损,就没好过一次。齐国不断侵扰纪国,并在齐襄公时彻底吞并了纪国。

  可以明确的说,自从文姜进入鲁国后,鲁国就走向了不归路,这就是鲁国的国生滑铁卢。公元前694年,鲁桓公被齐襄公杀死,他的老婆文姜与齐襄公基本控制了鲁国国政 。其后,齐桓公回到齐国,重用管仲改革,使得齐国迅速强大、称霸江湖,更是将鲁国打压得数十年抬不起头来。

  齐国三代持续打压鲁国,鲁国经济持续低迷,就是一直活不了的状态,纵使以后鲁国也想要改革发展,但是春秋时期就被打得不行,别国都在快速发展,想要赶上别人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鲁国不能称霸可以说两方面原因,内部就是中央权利分散,不能很好的发动国力,发展马力不足。外部原因就是齐国不断的迫害打压,自身没防御到齐国的迫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