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之盟

"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

北宋初年“金匮之盟”:宋太祖为合理登位而编造

  赵光义以皇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据说,是根据他们的母亲杜太后的意见。杜太后临终的时候,曾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太小,不能凝聚众心的缘故,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的亲生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就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在金匮里,叫一名宫女保存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但,这个“金匮之盟”的真伪,是很值得怀疑的。

  一方面,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还只有三十四岁,正值壮年,这时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已经十四岁,转眼就是大人了。即使是赵匡胤三五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七岁孤儿,以致群龙无首的局面;以杜太后之贤明,决不会出此有违纲常的下策。

  另一方面,如果真有“金匮之盟”,太祖去世的时候,光义完全可以公布出来,堂堂正正地当起皇帝来,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直到众论哗然后的第五年,赵普才提起这件事,他也才如梦初醒地记起了这件似乎被遗忘了的旧事,并且煞有介事地列举证人,公布誓约。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所谓的“誓约”,是不是为了平息舆论,由赵普临时炮制出来的并不存在的鬼话。

  《宋史》中的画外音

  《宋史》对太宗赵光义推崇备至,但也以后人议论为名提出了一些委婉的指摘,话虽是轻描淡写,但落点都是很沉重的。

  《太宗本纪》中说:“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不能无议”,就是有议论的委婉说法。换成白话来说,后代的人对赵光义主要有以下四点非议:

  第一,为什么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

  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可是光义为什么迫不及待,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是不是心怀鬼胎,抢先为自己“正名”,以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第二,涪陵县公为什么被贬而死?

  涪陵县公是什么人?是赵光义的弟弟光美。既然是“兄死弟及”,下一轮的皇位继承人就应该是这位涪陵县公了,可是光义即位不久,这位因避讳改名为廷美的弟弟,就不明不白地被削夺王位,贬为涪陵县公,不久,又不明不白地“抑郁”而死。

  第三,武功王为什么自杀?

  光义篡位时,匡胤的长子德昭已经三十岁,当时被封为武功郡王。征讨北汉之后,德昭好意地劝太宗守诺言,奖励出征的有功将士,可光义把脸一沉,居然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德昭感到自己受到深刻的猜忌和防范,性命早晚难保,回家后就自刎而死。这种行径,无异于逼杀。

  一年之后,匡胤的年仅二十三岁的幼子德芳,也神秘地暴病身亡。人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赵光义斩草除根,终于消除了威胁皇位的最后隐患。

  第四,宋太祖的遗孀宋氏虽说享有开宝皇后的封号,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礼仪隆重地发丧?

  四条非议,条条在理,但由于谋杀毕竟无人作证,非议永远只是非议,“斧声烛影”,只能是千古之谜、万古之谜。

  迷信,还是历史的公平?

  宋太祖暴死,五六年内两个儿子也不明不白地丧生,在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许许多多有关宋太祖暴死的神秘故事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流传。

  到了北宋末年,大宋王朝半壁河山被占,钦、徽二帝被掳,一个颇有影响的说法是,金太宗完颜晟同宋太祖长得一模一样,宋太祖借了金太宗完颜晟之手,报了昔日的刀斧之仇。

  奇怪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也似乎相信他们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

  南宋的第一个君主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大臣们议论纷纷,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太祖是宋朝创造者,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继承皇位人。对这种胡言乱语,高宗开始往往是严加贬责,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改变了主意。据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开国君主赵匡胤带着他,逆转时光,回到当日的“万岁殿”,看到了当日“斧声烛影”的全部情景,并且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

  梦境也许是假,但传位宋太祖的后代却是真。高宗赵构终于找到了宋太祖的七世孙赵眘,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距离“斧声烛影”的恐怖之夜,已经有一百八十七年。

  我们当然不相信轮回报应,但我们相信:宋高宗认识到了自己祖先的罪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宋太祖及其子孙偿还了历史的公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金匮之盟简介 金匮之盟对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

  此即金匮之盟的来历。《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

1.jpg

   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

2.jpg

  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记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着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历史影响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匮之盟值得商榷,并且对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相关史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金匮之盟”最终目的:宋朝开始宋太宗的谱系

  赵普居功至伟,宋太宗当然要有所回报,于是赵普父子留在京城,很快又做了司徒,兼侍中。赵普重新回到宰相的位置上,现在轮到卢多逊不安了。赵普多次暗示卢多逊,让他主动隐退,卢多逊不肯。  

1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赵普对卢多逊展开攻击,并且把赵廷美也拉了进来。赵普指责卢多逊曾经派属下一位名叫赵白的官吏去见秦王赵廷美。宋太宗大怒,指派御史调查此事,卢多逊承认确实让赵白把中书的一些机要事务密告秦王。去年九月还让赵白对秦王说:“愿宫车晏驾,尽力事大王。”

  秦王赵廷美派樊德明来对卢多逊说:“你的想法正合我意,我也希望宫车早日晏驾。”同时秦王送给卢多逊许多马箭。

  二人之间私下里的这些言语来往,难以饶恕。宋太宗与大臣们在朝堂之上讨论如何处罚赵廷美和卢多逊。一共有七十多位大臣表态,认为卢多逊交结亲王,诅咒皇上,大逆不道,上负国恩,下亏臣节,要求把卢多逊处死。

  宋太宗最后裁定,卢多逊和家人流放崖州,中书吏赵白、秦王府的官员阎密、王继勋、樊德明、赵怀禄、阎怀忠等人处死。夺去赵廷美担任的西京留守一职,勒令他回到洛阳的私宅之中居住,赵廷美的儿子仍然称为皇侄,女儿去掉云阳公主之号,女婿夺去驸马都尉之号。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结,赵普认为赵廷美被安置在西京洛阳不太妥当。在赵普的授意之下,开封知府李符上疏,指责赵廷美心怀怨气,不知悔过,应该安置到更偏远的郡县,以防不测。 ...查看更多

宋朝初期的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之间有什么联系

  金匮之盟是宋朝初期发生的事件,关系到了整个宋朝的领导者的选定。在金匮之盟中,主要参与其中的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他们的母亲杜太后。那么金匮之盟是什么呢?其中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  

赵光义画像

 赵光义画像

  在宋太祖赵匡胤死后,接掌他地位权力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这一点让很多人产生疑问。但是在正史记载中,赵光义登基是奉了杜太后的遗旨,即金匮之盟。那么金匮之盟是什么呢?

  金匮之盟讲述的是赵匡胤答应杜太后传位于赵光义的事件。在杜太后病重临危之际,她根据前朝主少疑国的事件劝说赵匡胤答应在死后将皇位传给赵光义,至于赵匡胤到底有没有答应,这一点一直都存在着争议。而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六年拿出的所谓的金匮之盟,其实是杜太后死前劝说赵匡胤的遗旨。

  而金匮之盟的另一种说法,是宋朝的私史上的记载,说是有“三传约”,即在太宗之后,要将皇位传给赵延美,再由赵延美传位于赵徳昭。也就是说根据宋朝的私史中的记载可以认定,宋朝是将以父死子继的优先制度改为了兄死弟继。这一点在正史上没有任何记载,所以这个说法一直没有被人们认可。

  而对于金匮之盟旨意中的原文到底是什么,又记载了什么,至今还未有定论。也因此,金匮之盟这个事件一直都存在着极大的争议。 ...查看更多

结语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对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多数学者支持三传论。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