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亳之命

"

  “景亳之命”是发生在夏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商汤从旧都商丘北迁至景亳,又称北亳、蒙亳(一说河南商丘北,一说山东曹县南)。

景亳之命

景亳之命——商汤从旧都商丘北迁至景亳

景亳之命中的命有什么含义?商汤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大会地点?

  “景亳之命”是发生在夏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商汤从旧都商丘北迁至景亳,又称北亳、蒙亳。商汤在此告命天下,征伐四方,最终灭夏。

  “景亳之命”的“命”有何含义

  《左传》为啥称夏的诸侯大会为“享”,称周武的为“誓”,而称商汤的为“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夏启的“享”解决的是夏族内部的权利之争问题,而商汤的举措则是货真价实的改朝换代的“革命”。《周易》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成汤灭夏是有文献可考的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场“革命”,我认为,“景亳之命”的“命”首先有这一层意思。

  有人会说,周武的“武王伐纣”不也是革命吗?是革命,但这已经不是首创了。所以善于用一字寓褒贬的《左传》,就独独只给商汤的诸侯大会用了个“命”字。

  其二、在数以千年计的中国古代史中,“王权天授”的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凡揭起革命大旗的,没有不把“受命于天”、“替天伐无道”作为口号的,商汤是有据可考的最重视宣示自己秉承“天命”的帝王。

  其三,从策略上看,夏启侧重于拿祭天享神来团结诸侯;周武侧重于跟诸侯的盟誓,孟津之所以又名“盟津”,就是“孟津之誓”的注脚;商汤则娴熟的运用了宣示“受命于天”这一策略,用向上天“请命”、“受命”,转而拿“天命”、“帝命”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宣示商汤所掀起的推翻夏之举的合法性就是“景亳之命”的主题。

  关于这一点古代典籍可以佐证的很多。“帝命不违,至于汤齐。”(《诗·商颂·长发》);“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诗·商颂·玄鸟》);“赫赫成唐(汤)……溥受天命,克伐夏祀。”(《叔夷钟》)“汤乃命汤于鏕宫,用受夏之大命……属诸侯于薄(亳),荐章天命。”(《墨子·非攻》)……这样的例证很多,用不着一一列举,由此再看《左传》这个“命”的使用,真的十分贴切。

  商汤为什么要把举行诸侯大会的地点选在“景亳”

image.png

  夏启召集诸侯祭天享神的地方是“钧台”,这也是很有用意的。我们由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知道,嵩山南面是夏族活动的老地盘,据《尚书》明确记载,夏禹的父亲鲧就曾经被封为“崇伯”,其封地就在这里。嵩山本名“崇”,又名为“崧”、“嵩”。从现在的嵩山南面的禹县、“禹王锁蛟”处等地名看,《尚书》所载应该可信。夏启之所以要在处于这一区域核心的“钧台”举行诸侯大会,意在宣示此举“师出有名”,是在执行夏族先王的意志,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钧台”是具有精神崇拜偶像作用的地点。

image.png

  现在试图解读“钧台”的不少,但说得有道理的不多,大多只是说它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有的甚至据夏桀曾“囚商汤于钧台”的话而得出结论说:“钧台”是夏王朝的监狱。此说实在教人不知所措!比如历史上说那个皇帝或者后妃被软禁(这应该也是“囚”的性质)到哪座皇宫里,这皇宫能算监狱吗?

  对于“钧台”,笔者有不同的认知,现在就跟大家分享。

  “钧台”应该是具有当时最高礼法意义、在诸侯心目中象征着天子威权的礼法建筑。

  我们知道,古代象征帝王权力的建筑主要有都城、宫殿。其实,在更早的时候,祭台也是这种象征。孟津有“会盟台”,据说就是周武孟津誓师的遗址;《左传》所说的晋文的“践台之盟”都说明了这一点。“钧台”应该是夏族在其“老区”的规模特大、规格弥高的祭台,是夏人奉为至尊通过祭天、祭祖、享神来宣示礼法——的圣地,“钧台之享”其实就是“斗法”的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景亳之命发生在什么时候?最终结果又是什么?

  "景亳之命"是发生在夏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商汤从旧都商丘北迁至景亳,又称北亳、蒙亳(在今山东曹县南二十里)。商汤在此告命天下,征伐四方,最终灭夏。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景亳之命的历史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image.png

  景亳之命的出处

  《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鲁昭公四年(前538年)六月,楚灵王在申举行诸侯大会,会前,楚国大臣椒举听说会盟的礼制不全,就向楚灵王进言说:"现在君王刚刚获得诸侯的信服,在礼法上一定要谨慎行事。楚国霸业能否成功,都在这次会盟上了。"然后,椒举列举了历史上的几次著名的诸侯大会:"夏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然后问楚灵王:"你准备模仿哪一次会盟的礼制?"楚灵王说:"我用齐桓公召陵会盟的礼制。"

  景亳的地望

  关于景亳,历史上说法不一,杜预《左传注》认为:"河南巩县西南有汤亭,或言亳即偃师",晋代的皇甫谧不同意此说,在《帝王世纪》里辨析说:"汤始居亳,学者咸以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洛河之间,今河南偃师西二十里尸乡之阳亭是也。以经考之事实,甚失其正。《孟子》称'汤居亳,与葛为邻。'案《地理志》:'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是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制;葛伯不祀,汤使亳众为之耕,有童子饷食,葛伯夺而杀之。计宁陵至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之耕,有童子饷食,非其理也。今梁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故古文《仲虺之诰》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即《孟子》之言是也。汤又盟诸侯于景亳,然则二亳皆在梁矣,《春秋》'会于亳'是也。"皇甫谧认为"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后来王国维在《说亳》一文中经过详细考证,认为景亳就是北亳,在今山东曹县南,因为此地有景山,故称"景亳";又因为此地古称"蒙",故又称"蒙亳"。

  景亳之命的发出者商汤人物简介

image.png

  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原为商部族领袖。殷墟甲骨文称成或唐,亦称大乙。西周甲骨与金文称成唐。商汤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定居于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时更甚。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经过11次战争,无敌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缗氏的反叛,起兵打败夏桀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王朝。

  汤建国后,鉴于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又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十三年后,汤卒。因其长子太丁早殇,由次子外丙继王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景亳之命”的“命”有何含义?

  《左传》为啥称夏的诸侯大会为“享”,称周武的为“誓”,而称商汤的为“命”?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夏启的“享”解决的是夏族内部的权利之争问题,而商汤的举措则是货真价实的改朝换代的“革命”。《周易》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成汤灭夏是有文献可考的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场“革命”,我认为,“景亳之命”的“命”首先有这一层意思。

QQ截图20180705104801.png

  有人会说,周武的“武王伐纣”不也是革命吗?是革命,但这已经不是首创了。所以善于用一字寓褒贬的《左传》,就独独只给商汤的诸侯大会用了个“命”字。

  其二、在数以千年计的中国古代史中,“王权天授”的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凡揭起革命大旗的,没有不把“受命于天”、“替天伐无道”作为口号的,商汤是有据可考的最重视宣示自己秉承“天命”的帝王。

  其三,从策略上看,夏启侧重于拿祭天享神来团结诸侯;周武侧重于跟诸侯的盟誓,孟津之所以又名“盟津”,就是“孟津之誓”的注脚;商汤则娴熟的运用了宣示“受命于天”这一策略,用向上天“请命”、“受命”,转而拿“天命”、“帝命”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宣示商汤所掀起的推翻夏之举的合法性就是“景亳之命”的主题。

  关于这一点古代典籍可以佐证的很多。“帝命不违,至于汤齐。”(《诗·商颂·长发》);“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诗·商颂·玄鸟》);“赫赫成唐(汤)……溥受天命,克伐夏祀。”(《叔夷钟》)“汤乃命汤于鏕宫,用受夏之大命……属诸侯于薄(亳),荐章天命。”(《墨子·非攻》)……这样的例证很多,用不着一一列举,由此再看《左传》这个“命”的使用,真的十分贴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商朝趣事之——商朝的兴起

  商汤革命是说商汤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夏朝末年,商汤王经过11次战争,真是无敌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他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兵于鸣条之野打败夏王,一举灭夏。

  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下了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汤发扬速战速决的精神,连续作战俘获夏桀,又把他放逐在这里,不久夏桀病死于此地。夏王朝宣告灭亡。

  商汤回师西亳,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建立了。

image.png

  1夏桀释汤

  汤和伊尹、仲虺正决心除掉夏桀的羽翼。夏桀二十二年,他们就在准备进征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于是派使臣至商国召商汤入朝,汤没有拒绝就带领随从来到夏朝的王都。夏桀得知汤已经到了,就下令将商汤囚禁在夏台。

  夏桀二十三年,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商汤。夏桀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商送来的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非常高兴,也就下令将商汤释放回商。夏桀囚商汤的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纷纷来投奔商,愿助汤灭夏,同一天就有五百个诸侯到汤那里去任职。商汤回商以后,被囚禁的痛苦经历使商汤更坚定了灭夏的决心。

image.png

  2、商汤祈雨

  成汤王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据说商朝建国不久,亳州连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种办法求雨都都不中用。后来巫师卜了一卦,说应当人做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汤王长叹一声说:”求雨是为造福百姓,怎能让人民作牺牲呢?“过了一会儿,他断然说道:”假如一定要如此,那就让我来吧!“于是他选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汤王经过沐浴,剪掉头发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天呀,我一人有罪,不要连累万民啊,万民有罪也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王进行惩罚吧。“接着由巫师搀扶着登上了一个高柴堆,参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围望着贤王的身影,一个个泪如泉涌,点火的时候到了,巫师们用火把,把柴堆点着了,片刻间浓烟滚滚,把汤王围在焰火之中,说来也巧,正在这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人们在欢呼中把汤王从柴堆上扶下来,送回宫中。

image.png

  3、见伊尹

  过去商汤去见伊尹,都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一次彭氏的儿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位普通百姓。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他,这在他已是蒙受恩宠了!“商汤说:”这不是你能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象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去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image.png

  4、解网施仁

  商汤有一次外出,看见在一处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东南西北四面挂的都有。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来对那个农夫和从人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还是少数,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诸侯听说这件事以后,都称颂说:汤真是一个有德之君。那个农夫也深受感动,就照汤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网开三面”的成语故事。

image.png

  拙曰:贤哉!商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商汤在此告命天下,征伐四方,最终灭夏。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