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文学

"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

文学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弃儿:建安文学代表人曹植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它“三曹”鼎立、“七子”雄发,踵接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兴起了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形成了遒劲阳刚、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建安文学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为代表的耀若星辰的人物中,有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集大成者,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岁能诵、倾尔能赋、七步成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被钟嵘推为“建安之杰”,他就是引领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三曹”中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

  聚光灯下的天皇贵胄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他生于汉献帝初平年间,时值天下大乱,自幼随父转徙于军旅,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消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北中国大体统一,才安定下来。

  曹植一直生活在富有浓厚政治、文学氛围的家庭中,深受时代的熏陶和父亲曹操的影响。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代英豪曹操,非常爱惜文才,身边网罗了不少有才之士,曹植在这种文学氛围中如水得水,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幼年即崭露头角。他十岁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同时,还长于书法绘画、熟悉乐曲,爱好舞蹈、击剑,可以称得上是多才多艺,曹操对他颇为宠爱。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援笔立成”,一挥而就《登台赋》,第一个交卷,曹操看后,赞赏不止,此后“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对他寄以很高的期望,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王位传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

  可以说,曹植是真正的天皇贵胄,他的父亲曹操是当时北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他的母亲武宣皇后卞氏后来成为魏武帝曹操的正妻,与他一母同胞的哥哥曹丕是魏武帝曹操的嫡长子。与同被称为“三曹”的哥哥曹丕相比,他多了一份才气和率性;与后来的魏晋名士嵇康相比,他多了一份清贵与显赫;与亡国之君李煜相比,他多一份乐观与豪迈。做为一名自幼便深受父亲宠爱、几度“欲立为嗣”的皇子,他前期一直是在聚光灯下,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过着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他的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其鲜衣怒马、斗鸡宴乐的糜烂情状。如《斗鸡篇》里说:“长宴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名都篇》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生动描写了其“骑射之妙,游骋之乐”。然他又与一般的贵公子不同,并未沉迷于斗鸡走马之中,而是胸怀大志,欲“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他前期的诗歌慷慨豪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他的名作《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此诗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充满豪壮乐观的精神,寄托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他的《薤露行》则以“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和“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自许,表现出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和文学上的高度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铜雀台简介: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因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

160409yvo1xvxwv2szhsgn_meitu_44.jpg

  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铜雀台的文学价值:形成了建安文学独特的样式

  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曹操既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开一代文风的文学家,聚集在他身边的这些文学家被称为"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聚集是由于曹操对文学的热爱。

  他在为诸子设置的官署中专门有"五官中郎将文学"一职,于是曹丕、曹植大都以这一名义将建安七子等众多文人网络门下,形成集团。虽然这不是专为文学创作而成立的组织,但却是文学家的核心,为组织文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活动方式主要有游铜雀台欢宴时的赋诗,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诗;命题创作,始自铜雀台新成时"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后成为习惯;同一题目大家同时作,如《柳赋》即曹丕、王粲等同时所作;文学家之间赠答、品评之作,如大量的赠诗及曹丕的《与吴质书》、《典论》、《与杨德祖书》等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集等。

t01a8457fb03d0437e2_meitu_54.jpg

  这种组织起来的文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学繁荣,并为后世的文学活动提供了范例。由于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响,创作风格大体相近,一改东汉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弥漫的华而不实之风,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建安风骨”。曹植的《登台赋》、《步出夏门行》,王粲的《初征》,曹丕的《典论》,曹植的《洛神赋》,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爱。这些作品大都是在邺城铜雀台所作。这个"邺下文人集团"随着曹操的去世、曹植的被逐以及一场莫名其妙流行于邺城的瘟疫而风流云散,死者大部分葬于邺城铜雀台西20里的曹操墓周围。

  400年后唐代诗人温庭筠拜谒陈琳墓时写了一首极有感情的诗作"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共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如今的铜雀台,在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风台也只有不足20米高,象两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旁问候着过往的行人。而其身旁则是一批依托铜雀台名气新建的旅游设施焕发着勃勃生机,真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文学上比肩曹操曹丕曹植的建安七子

  在汉末三国时期的,魏国不仅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而且人才辈出,在文学方面,魏国的文学最繁荣,在建安年间,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建安七子(鲁国孔融孔文举、广陵陈琳陈孔璋、山阳王粲王仲宣、北海徐干徐伟长、陈留阮瑀阮元瑜、汝南应玚应德琏、东平刘桢刘公干)为代表,形成了建安文学集团。

blob.png

网络配图

  建安217年二月,魏国境内出现了大范围的瘟疫,建安七子中陈琳、应瑒、刘桢、徐干不幸染上疫病,因此离世。

  同年,王粲在随曹操征孙权回来的路上,染病去世。

  这一年,建安七子,因为瘟疫七去其四,太惨了。

  若是算上公元208年被曹操所杀的孔融,以及本年度去世的王粲,建安七子就剩下阮瑀一人了。 ...查看更多

结语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