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堰,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梁天监十三年(514),为夺回北魏所占的寿阳(今安徽省寿县),采取水攻。在浮山峡筑坝拦淮,壅高水位,回水淹寿阳。
在淮河上曾有一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大坝,听起来以为是让中国人兴奋自豪的杰作。事实上,这座坝是“豆腐渣”工程,让几十万百姓家破人亡、尸骨无存。从这一点来说,拍板的梁武帝萧衍,不仅是个昏君,还是一个千古大暴君,犯了“危害人类罪””,千刀万剐也不为过。
一名降将献计筑大坝
梁和北魏两次大战,一胜一负,打了平手,后来又来来回回几个回合,谁也占不到谁的便宜。
但寿阳(今安徽寿县)在北魏手中,如一把尖刀刺向南方的心脏。梁军抢了几次,寿阳岿然不动。萧衍辗转反侧,茶饭不思,一想到就烦躁,又找不到解决办法,像男人有了难言之隐,痛苦得不行。
一天,他在辛苦地批阅奏章,突然眼睛一亮,上面写到:寿阳是南下北上的要道,谁得到谁就掌握主动权。但寿阳城池坚固,强攻不太可能。不如用水淹,寿阳下游80里处是钟离,这里淮河两岸南面有浮山,北面有巉石山,只要在这两山之间筑起长堰(就是大坝的意思),拦住淮水,等到水位增高以后,可以倒灌寿阳,魏军必不战而退。
萧衍一看,落款是王足,他原是北魏的将领,刚刚投降过来。
萧衍兴奋得连连拍案,真是妙计啊,天助我也。
他立即把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gèng)召进宫中,说:你们去考察考察地形,看看能不能建成长堰。
祖暅,是祖冲之的儿子,南梁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水利学家。两个人认认真真地跑过去,仔细考证后,回来向梁武帝汇报:淮河这里虽然狭窄,但浪水汹涌,沿岸的沙土松散,河床不稳固,筑起长堰不太可能。
萧衍看两个“木头桩子”一点都不体会领导的意图,无比愤怒,发火说:一滴一滴的水可以流成垄沟,一锹一锹的土可以堆成高山,自古以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你们两个不好好办事,还蛊惑人心,真是罪不可赦。
两个实事求是的科学家随即被关进大牢。这一招很适用,其他的人再不敢啰哩啰嗦。
一年多后终于完工
梁武帝指定太子右卫率康绚为兴修大坝的总负责人。并且给他吃了定心丸: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你只要放心大胆地去修,一定成功。
随即朝廷下令:从徐州、扬州征集民工,每20户抽5人。两州征集了15万人,加上5万士兵,一共20万人,热火朝天地投入到这项浩大工程中,定名为“浮山堰”。
工程整体规划是:从淮河两岸的浮山、巉石山同时填土,然后在淮河中心合龙。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江苏泗洪县、安徽五河县、明光市三地交界的地方。
从此,在淮河两岸,不论是酷暑严寒,还是白天黑夜,都有密密麻麻的民工在不停地挖土垒坝。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在515年,也就是萧衍称帝的第14个年头,浮山堰终于建成。康绚松了一口气,刚要派人向建康汇报这个特大喜讯,还没有来得及出发,才完工的浮山堰就轰隆隆崩塌了。
康绚吓得目瞪口呆。
一个术士跑过来对康绚说:我仔细观察了淮水这一段,里面有蛟龙,翻腾不息,拱翻了大坝。蛟龙害怕生铁,只要里面有铁器,蛟龙就被镇在下面动不了,大坝自然就成。
康绚赶紧向梁武帝汇报。萧衍一听,那就试试吧。
于是,在建康冶炼厂内的数千万斤铁器全部运到了淮河边,然后一件一件地扔到河里。
但是风急浪高,铁器一进水中很快被冲到下游,根本无法驯服汹涌的河水。
术士说:蛟龙还在挣扎啊,再用石头可以镇住它。
民工、士兵从填土工变成了砍伐工。一棵棵树倒下,做成一个个巨大的木笼;地上的大石块被搬出,装在木笼内,再推到激流中,流水才渐渐缓慢。
在淮河两岸几百里内,大小树木都被砍光,所有石头无一幸存,那时没有机器,全部依靠人力,民工的手掌上、肩膀上都被磨出血泡。
劳累、饿死、病死的不计其数,加上夏天暴发传染病,河水两边,到处是尸体。蚊蝇成群,臭味熏天。
又经过一年多施工,浮山堰竣工。长3700多米,下宽300多米,上宽约100米,高约50米。看上去雄伟壮观,大坝上两侧种植了杨柳,中间驻扎着军队。
4个月后再次崩塌
随着水位不断上升,寿阳的军民越来越恐惧。
城中的老百姓(603883,股吧)都迁到了高地,看着自己的住宅被大水淹没。北魏的扬州刺史李崇下令在八公山上另外修筑了一座城池,如果寿阳全被淹,就整体搬家。
但是康绚来不及高兴,因为河水的力量越来越大,大坝也要被冲倒。康绚在浮山堰上游的南边开挖了一条泄洪道,让淮河一部分水流走。又在魏国散布谣言说:魏国只要在上游挖出一条泄洪道,寿阳也就安全了。
北魏的将领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不懂科学,信以为真,在上游的北边挖出一条泄洪道。
这是我国记载最早的两条泄洪道,解放初期还能看到遗迹。虽然分流两处,但淮河水还是越来越汹涌,执着地冲向大坝,昼夜不停。
4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伴随如同炸雷般的巨响,山崩地裂,天地摇晃,300里外都能听到,浮山堰第二次溃坝。
梁武帝为这次异想天开付出的代价是:前后动用20万军民,耗时一年七个月,死了15万人,下游的10多万户被冲到汪洋之中。
对这一特大惨事,《南梁书》只字未提。
还有一个悲惨的传说
浮山堰还有一个传说,当时有两个工匠,是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叫大柳相,弟弟叫小柳相,见大坝总是不能合龙,心急如焚,主动向朝廷提出要跳入合龙处,钉成“井”字形木桩,然后迅速填进土石,使大坝合龙。当他们跳下去时,淮河水突然转向。岸上民工和士兵将准备好的树桩、石块、土袋一齐填向坝口,成功合龙。
人们为了纪念大柳相、小柳相这对孪生兄弟,把淮河北岸的一个镇子叫大柳相,今属江苏泗洪县;淮河南岸的一个镇子叫小柳相,今属安徽明光市。后来,人们习惯叫成大柳巷、小柳巷。小柳巷现在叫柳巷镇,境内有一座历史遗址,就是浮山堰遗址。
就在这轰隆隆的崩裂声中,北方传来了一个女人银铃般的笑声。她本来发愁怎么样才能对付这个该死的浮山堰。新任尚书右仆射李平说:我们不要动,浮山堰肯定自己倒塌。
果然说中了。这个女人大宴宾客,特地命令乐师在李平座前演奏。她就是北魏史上另一个传奇女人胡太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淮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每次南北对峙,有三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淮南、荆襄和汉中。此三地,从东至西绵延数千里,犹如常山蛇势。
东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中原板荡,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南朝偏安江南,国力较弱,总体来说处于下风和守势,其统治中心一般是以今南京或杭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淮南乃江南之屏障,是南朝防御的重中之重,守江必守淮,故南朝多派重臣宿将驻守此地。
诚如宋人唐庚所言:“自古天下裂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北方势力若得此地,则可饮马长江,兵锋直指建康,令南朝寝食难安;南朝若据淮南,则江南之地可保无虞,且可以两淮为根据地,进一步经略中原,北狩河洛。
北朝重骑兵
此外,淮南一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河流众多,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对发展农业非常有利。三国时期魏国曾经在两淮大兴屯田,为后来西晋灭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无论从军事防御还是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讲,对于南北双方来说,淮南都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淮南之地,又以寿春(亦称寿阳)为重点。寿春即今之安徽寿县,淮河主要支流颖河在其附近汇入淮河,颖河为中原与江淮之间的重要交通线,颖河与淮河的交汇口称之为颖口,而寿春正对着颖口,实为交通要冲。
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大规模南征行动共有19次,其中经过寿春方向多达12次,这其中包括383年淝水之战、450年北魏南侵这两次著名战役。而行军路线大体是沿着浚仪——陈、项——寿春——合肥——濡须口一线,最终顺濡须水而入长江。
这条线路有两大特点,一是地理位置居中,不偏不倚,便于作战部队东西两线策应;二是沿线地区河流纵横,水运便利,在缺乏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古代,水运的成本远较陆运为低,便于粮草军需传输和兵力投送。因此,寿春是整个南朝淮南防御体系的核心。
▍对峙双方实力此消彼长
东晋末年刘裕两次北伐,攻灭南燕、后秦二国,取得自永嘉南渡以来南朝最大的北伐战果。使南朝势力一度拓展至淮北河南,囊括了大半个山东半岛,拥有了整个南朝时期最佳的地缘环境和最广的战略空间,从而在拓跋鲜卑武力鼎盛时期顶住了来自北方的强大军事压力。
南朝重骑兵
刘宋立国前期,南北对抗的重点是所谓河南四镇:金墉、虎牢、滑台和碻磝。但450年元嘉之战期间,北魏军在江淮之间烧杀掳掠,使得南朝元气大伤,北强南弱的格局从此愈加明显,南朝的势力逐渐从淮北退缩至淮南。
495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原河南四镇都成了北魏的内地,此后南北对峙的重点就转移到了淮河一线。从西至东,义阳(今河南信阳)、寿阳(即寿春)、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和淮阴(今属江苏)为淮南的四处重镇。这四镇成为南北争夺新的焦点。
自古古人重视骑兵,因为骑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钱财支撑,骑兵在古代作为最重要的重兵装甲部队,移动速度快,承受的重力也大,同时战斗力也很卓越,是最有效的杀敌兵种。所以骑兵在古代是最受重视的兵种,在没有更有威力的火药这样的武器出现以前,骑兵就是一个部队的灵魂和领头羊。
但是,养一只骑兵所需要的财力足够养二十只步兵了。你们想想,养一支骑兵首先需要一个马场,然后需要驯马师,需要饲料和大量的水,然后士兵哈需要和马进行熟悉和磨合,再然后马还需要更大的开阔地带去训练,这些都是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结果一上战场就牺牲了很多马和士兵,那这时候就需要有候补啊。骑兵的训练难度也大很多,马需要繁殖长大,人也需要和马进行完美的结合,所以骑兵还需要大量的候补,这个财力可想而知。
在孝文帝迁都的495年,北魏就开始不断地攻打淮南各个要隘。500年,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因害怕被昏君萧宝卷杀害,向北魏上表投降。北朝也立刻抓住机遇,宣武帝马上派彭城王元勰率十万大军前去受降,占领了寿阳,从而拥有了在淮南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还打败了前来阻击的齐军,进而攻占合肥。
公元503年十月,北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攻打义阳,城中守军一直坚守到次年八月,因势穷力竭、援军不继,被迫投降。义阳以南有著名的义阳三关:平靖关、黄岘关和武阳关,在今天的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这三关守将见义阳已失,且惧怕魏军势大,都放弃关隘逃走。梁朝(此时南朝已是齐梁更迭)只能在三关以南的南义阳另设置司州,把防线移到今天的湖北省境内。因此,在梁朝初年,南朝的战略态势更加不利。
北魏与南梁对峙
▍钟离之战序幕
梁武帝萧衍即位之初,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番,改变此前的颓势,而北魏方面也企图进一步扩大战果。
502年,北魏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本来打算用十万兵在百天之内攻占淮南另一重镇钟离,后因无法筹集到所需的粮食,只好作罢。但在此后的两年内,魏军不断攻略钟离和附近城池;而梁军也不甘示弱,504年,梁将姜庆真率军一度袭占了寿阳城的外围,后因魏军死守而不能克,被迫解围而去。
505年,梁武帝决心大举攻魏,命弟弟临川王萧宏统领大军出屯洛口(今安徽淮南东,为洛涧入淮河处)。南朝为此次北伐做了充分的准备,其军容之盛不亚于当年的刘宋元嘉之役。次年,梁将张惠绍攻克宿预(今江苏宿迁东南),昌义之攻克寿阳以东的梁城,名将韦睿收复了合肥。而原来投降北魏的叛将陈伯之也率众八千反正来归。
此时的军事形势对于梁朝来说非常有利,可惜统帅萧宏却是一个只会敛财、贪生怕死的懦夫。正当梁军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时候,魏将邢峦率领援军渡过淮河,与元英所部会合,准备反攻梁城。萧宏得报后,心中害怕,便召集众将,商议退兵。遭到包括昌义之在内的好几员大将的反对,他怕犯众怒,只得作罢,却也不敢再进军了。
506年九月二十七日夜,洛口突然下了一场暴风雨,梁朝军心不免浮动。但性格懦弱的萧宏却以为魏军乘夜来袭,吓得只带了几个随从,连夜逃走。主帅临阵脱逃,梁军失去了主心骨,军心顿时大乱,士卒纷纷逃散,武器辎重全都弃之不顾,人马自相践踏,死伤者不下五万人。昌义之、张惠绍得知洛口兵溃的消息,被迫放弃已经收复的城池,引兵撤退。正在淮河上游围攻义阳的梁军,也被迫解围而走。本来大好的局面就被这样一个昏庸无能的主帅给葬送了,这一幕仿佛就是刘宋元嘉北伐的重演。
▍鏖战与火攻
洛口兵败的消息传到建康,梁武帝来不及责罚他的宝贝弟弟。而是赶紧命昌义之率军去坚守重镇钟离,以防魏军乘势来攻。寿阳还未收复,要是钟离再陷入敌手,这南朝的半壁江山可就岌岌可危了。
十月,北魏宣武帝派中山王元英和勇将杨大眼率领数十万大军攻打钟离,一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城池攻防战打响了。元英计划在八十天之内攻下钟离,为此他厉兵秣马,筹集了大量的粮草。面对几十万敌军,昌义之属下的守城士卒只有三千人。
攻城的魏军用车子装土填壕,步兵跟着车辆运土,骑兵紧跟在后面。前面运土的人转身若是慢了点,后面的土倒下来,就会连人带土一起掉下去。壕沟填满之后,冲车就往城墙上撞去,每撞一下,就掉下一大块泥。守军也储备了大量的泥土,哪里撞坏就修补哪里。魏军日夜连番攻城,冲车冲撞,守军也顽强抵抗,尸体堆积得几乎和城墙一样高,但城池始终没有陷落。
钟离攻防战
梁武帝派大将曹景宗率二十万大军驰援钟离。507年二月,又名韦睿领兵前往钟离,受曹景宗节制。韦睿得令后,立刻率部从合肥出发,十天后赶到了钟离城外的邵阳洲。这个洲是淮河中间的一个小岛,魏军在洲的两头造桥,使淮河两岸联成一体,北岸的军需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至南岸,补给攻城部队。先到的曹景宗部已在洲尾安营筑城。
韦睿军到后,在随军的工程专家冯道根的主持下,在曹部营寨的前方,只花了一夜功夫,又在洲上另筑一城,距离魏军的营垒只有一百多步的距离。元英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吃一惊。曹景宗为使钟离城内守军宽心,派遣几个精通水性的兵士,潜水至城内通报消息。城中得知援军已至,特别是名将韦睿到来,顿时士气大振。
钟离之战路线图
元英打算先击败南朝的援军,再攻打钟离城。他先派猛将杨大眼率一万多重骑兵去攻打梁军。杨大眼,武都(今属甘肃)人,乃仇池氐族首领杨难当之孙,勇冠三军、力能搏虎,故时人常将他比作三国时期的关张。相比之下,梁朝的名将韦睿却因身体瘦弱而不能骑马,每逢作战时都坐在木质的小轿子里指挥军队,但勇气和谋略却远远胜过一般将领,北朝人闻其大名,尊称为“韦虎”。
杨大眼凭着血气之勇,指挥重骑兵猛攻,企图一举冲垮梁军防线。韦睿则下令将车辆联结起来构成坚固阵线,魏军怎么也冲不进去。杨大眼见一时不能得手,便命令骑兵将车阵团团围住,韦睿就针锋相对地下令士卒用强弓硬弩猛射,魏军顿时死伤累累。杨大眼本人右臂也中了一箭,只得撤退。
次日,不甘失败的元英亲自出马,率军来攻,又被韦睿击退。当天晚上,魏军再次猛攻,飞矢如蝗,韦睿坐在新筑的城上,指挥若定,毫无惧色。儿子韦黯请他暂时下城避箭,被他坚决拒绝。这一夜,魏军白白消耗了大量的箭只,还是一无所获。
前方激战正酣之即,在建康的梁武帝最终定下了火攻之计。他令曹景宗加高战船,使得船与淮河桥的高度相同;又令二将分工,韦睿攻南桥,曹景宗攻打北桥。此时已是三月,正值春水暴涨之即,淮河的水位一下子高了六七尺。韦睿命冯道根等将乘着战船进攻邵阳洲上的魏军,另用小船装上茅草,浇上油,推上去烧桥。一时之间,风助火威,顿时漫天烟火,那些一下子烧不完的桥和栅栏,也被梁军士兵们或拔或砍,很快便化为乌有。
洲上的魏军深陷水火之中,走投无路,只能束手待毙,全部被梁军歼灭。梁军将士,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喊杀声惊天动地。元英见大势已去,拔脚先溜,杨大眼随后也烧掉营帐撤走。魏军毫无斗志,顿时兵败如山倒,所有的营垒陆续崩溃,武器甲胄,悉数抛弃,落水而死的不下十万之众,梁军斩杀的亦有此数。淮河两岸,尽是魏军尸体,惨不忍睹,这一幕真和楚汉战争时期的彭城之战有的一比。
韦睿派人进城通报昌义之。已困守钟离孤城数月,引颈望救的昌义之得知这一消息后,悲喜交加,连声高呼:“更生(复活),更生!”梁军乘势掩杀,又俘获了五万魏军,缴获的军械、辎重和粮草堆积如山。元英仅以身免,当他逃到梁城时,只剩下一人一骑,狼狈不堪。
▍水攻徒劳无功
钟离之战,梁朝虽然大获全胜,但是寿阳重镇依然在魏军手中,这对梁朝来说如鲠在喉,是梁武帝的一块心病。此后数年,南北双方又展开了一系列拉锯战,梁朝虽然一度收复了义阳三关,但又旋得旋失。
正当萧衍一筹莫展之际,有一个叫王足的北魏降将向他建议在淮河上建造一大坝,引淮河水灌寿阳城。依照古代的工程技术,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疯狂计划。梁武帝派水工陈承伯和材官将军祖恒(祖冲之之子)前去现场勘察地形,两人实地勘察后都反对建坝,但萧衍一意孤行,置若罔闻。
最终坝址选择在淮河的浮山峡内,故而称之为浮山堰。梁武帝命康绚驻钟离,主持筑堰工程,并从徐、扬二州征发二十万民夫和士卒从事修筑。 工程历时一年,到516年四月终于落成。浮山堰全长九里(约3700米),底部宽一百四十丈(约400米),顶部宽四十五丈,高二十丈。堰上种植柳树,还建有梁军的营垒。
大坝建成后,淮河上游水位大大提高,寿阳全城都浸泡在水里,城内居民被迫搬到山岗上去居住。为了完成这项浩大工程,前后累死、病死、冻死民夫士卒多达十几万人,百姓为此不堪重负,民怨沸腾。而梁武帝却得意洋洋,认为不久便可将寿阳全城人一网打尽。
梁武帝萧衍
北魏朝廷对于梁朝修筑浮山堰的举动十分重视。在筑堰期间,多次派军队攻打浮山堰,但都被梁军击退。516年正月,又加派尚书仆射李平镇守寿阳,统辖淮南诸军。后来,临朝听政的胡太后又打算派任城王元澄率大军南征。但李平对此却不以为然,说无需动用一兵一卒,这浮山堰迟早要垮掉。
果然不出李平所料,516年9月13日,淮河水位暴涨,浮山堰这个巨型豆腐渣工程瞬间便被洪水冲垮。大坝跨的时候,声震如雷,方圆三百里之内都可以听到。沿淮河两岸的城镇营寨村落和十几万人都被洪水冲入大海,无数人力物力白白浪费。
▍尾声
523年,自孝文帝南迁以来就饱受歧视、心中早已积压着一团怒火的北魏边防重镇怀荒镇的镇民揭竿而起,杀死了贪鄙的镇将于景,导致北魏灭亡的六镇大起义爆发,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相应,一时天下骚然。自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以来,中国北方重新陷入了大混乱的局面。
南朝趁此良机,在526年一举收复了寿阳,梁武帝多年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后导致南朝一蹶不振的侯景之乱也恰恰是从寿阳城发端。而梁武帝本人的结局也非常不妙,他于549年被叛将侯景囚禁在台城之中活活饿死。
此后,彻底失去两淮屏障的南朝已是苟延残喘,而北方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南北之间的实力对比更为悬殊,不可逆转。589年,取代北周的隋朝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南下攻灭陈朝,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而隋唐以后,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水文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寿阳的战略地位逐步下降,不复当年的盛况,最终和浮山堰一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将领们都劝李崇放弃寿阳而退保北山,李崇说:“我受朝廷之命镇守一方之地,由于仁德不足而致使天降大灾。淮南万里之地,安危系于我一身,我若一旦离开,百姓就会瓦解奔散,扬州之地,恐怕就不属于我国所有了。我岂能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有愧于当年在黄河泛滥时不顾一己之安危而宿于堤上的王尊呢!我只是怜悯这里的士人百姓要无辜而与我同死,所以可以让他们扎筏子乘坐其上,随水而高,各人去求一条生路吧。我是一定要与这座城共存亡的,大家不要再说了!”
扬州治中裴绚带领城南数千家百姓划船向南逃走,到高地上避水。他以为李崇一定已经逃回北方去了,因此就自称为豫州刺史,同郑祖起等人送人质到南梁请求投降,马仙琕派兵前去接应裴绚。
李崇听说裴绚叛变了,不知道是否属实,就派韩方兴乘着小船去召裴绚。裴绚这才知道李崇还在此地,又惊又悔,但木已成舟、无可挽回,只好回答说:“日前因为大水引起了颠沛流离,我受众人的推举,才有此举动。现在事已至此,无可追回了,恐怕这里的百姓已经不是大人治下的百姓了,官吏也不是大人手下的官吏了。希望大人早日动身回去,不要冒犯了将士们。”
李崇派堂弟李神等人率领水军讨伐裴绚,裴绚战败,李神占领了他的营盘。裴绚逃跑时被村民抓获,送回来时,路过尉升湖,裴绚说:“我还有何脸面见李公呢!”于是投水而死,郑祖起等人都伏法被诛。
李崇上表朝廷因为水灾请求解除自己州刺史的职位,宣武帝不准许。
李崇为人宽厚而有谋略,很得士众之心。他在寿春十年,经常养着几千名壮士,敌人来犯无不被摧毁,临近的梁朝对手都称他为“卧虎”。
梁武帝多次设反间计以便使北魏朝廷对李崇产生怀疑,又授予他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万户郡公的职位来拉拢他,他的几个儿子都被封为县候。然而宣武帝素知李崇忠诚老实,对他非常信任而豪不怀疑。
北魏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年老体衰,无心政事,整日同儿子和孙子们聚敛财货,贪得无厌,辖区内的吏民们苦不堪言,都说要反叛。
宣武帝派遣中书舍人刘桃符去慰问田益宗,刘桃符回朝之后,向宣武帝启奏了田益宗侵扰当地的情形。
宣武帝向田益宗下诏说:“刘桃符听说你的儿子田鲁生在淮水之南贪敛暴虐,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会损害你对朝廷的忠诚。你可以令田鲁生前来朝廷,对他另加任用。”
田鲁生收到诏书后,长期不来报到。朝廷便诏令田益宗调任镇东将军、济州刺史,又考虑到他不会接受别人来代替自己东豫州刺史之位,就派遣李世哲与刘桃符率众去袭击田益宗。
李世哲等人快速地进入了广陵,田鲁生与弟弟田鲁贤、田超秀都奔到关南,招引梁朝军队,攻取了光城以南的各个寨堡。梁武帝将这三兄弟分别任命为各州刺史。
李世哲进攻田鲁生等人,打败了他们,重新设置了郡戍。田益宗被命令回到洛阳,授予他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之职。
田益宗回京后,上表称被刘桃符谗言陷害,并且说:“田鲁生等人是被刘桃符逼迫而反叛的,请求令刘桃符与我当面对质,以明虚实。”
宣武帝下诏不准许,对田益宗说:“既然已经宽宥了你的谋叛之罪,不允许你再打官司了。”
北魏的皇太子年纪幼小,每次出入东宫,相伴的只有左右随从和乳母,东宫的臣子们都不知道。詹事杨昱向皇上进言:“请求从今天开始圣上每次召见太子一定要亲自下手敕,命令我们随身护卫。”宣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东宫臣子中值班的人员护送太子到万岁门。
北魏御史中尉王显得意地对阳固说:“我当太府卿的时候,府库充实,您认为如何呢?”
阳固回答说:“大人把百官的俸禄扣去四分之一,各州郡收缴的赃款和赎金,也全部运到京师来,以此来充实府库,实在不值得夸耀。况且‘与其有聚敛之臣,宁可有盗窃之臣。’难道可以不谨慎吗!”
王显听了很不高兴,就借故上奏免了阳固的官。
北魏王足入侵时,梁武帝令李略抵抗,许诺乱事平定之后任用他为益州刺史。王足撤退后,梁武帝没有用李略。李略怀恨在心,有了反叛之心,梁武帝杀了他。
李略的侄子李苗投奔北魏,步兵校尉淳于诞曾经担任益州主簿,也从汉中投奔北魏,两人一起游说宣武帝攻取蜀地,并且献计献策,宣武帝对此深信不疑。
宣武帝任命司徒高肇为大将军,统率步骑十五万人入侵益州,又命傅竖眼从巴郡以北出兵,羊祉从庾城出兵,奚康生从绵竹发兵,甄琛从剑阁出兵,任命元遥为征南将军,让他在梁、楚之间坐镇指挥。
游肇劝谏,他认为:“现在连年水涝旱灾,老百姓不宜再劳役了。过去开拓疆域,都是因为城主归顺投降,所以有征而无战。现在对出谋划策的人真伪难辨,或者是因为他们对梁朝有怨气,借我们出气,所以不可以全信。蜀地地势险要、镇守严密、无隙可乘,怎么能听信靠不住的言辞而发动大军呢!在开始行动时不慎重,今后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宣武帝哪里听得进去,任命淳于诞为骁骑将军,又让李苗代理龙骧将军,两人都兼任向导统军。
此时的王足早已投降梁朝,他向梁武帝献策,请求拦堵淮水以淹灌寿阳。梁武帝同意了这一计策,命令水工陈承伯、祖暅(geng,祖冲之之子)视察地形。陈、祖二人都认为:淮河这里虽然狭窄,但淮水汹涌,沙土松软流动不坚实,工程无法完成,强行筑堰是劳民伤财之举,且合拢无期。因此他二人都力劝梁武帝放弃筑坝的计划。
梁武帝大怒,认为这二人是存有异心,为了表示自己筑坝的决心,将二人斩首示众。随后,征调徐、扬之地的民众,每二十户中抽五个壮丁从事拦水筑堰工程,派康绚都督淮上诸军事,并且守护筑堰工程。
筑堰的劳役和兵士共二十万人,南起浮山,北抵巉(chan)石,沿着两岸向中流筑堤,计划会合于淮水中流。
第二年四月,随着合拢的接近,淮水越来越凶猛,浮山堰一合拢马上就崩溃。有人献计说铁可以阻挡大水,梁武帝下令运来东西两冶几千万斤铁器沉在江里,但是也没有能使坝合拢。
然后,他们又砍伐木头交错捆绑成井字形,把大石头填进去,在上面加上土,以此截流筑坝。因此,沿着淮河一百里以内的树木石头,无论大小都被用光了。挑担的人肩膀都磨烂了,到了夏天瘟疫流行,死亡的人互相枕籍,苍蝇及蚊虫昼夜鸣叫呼应。
梁武帝急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常常亲自上阵监工,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淮水及泗水全都结冰,浮山堰的士卒死了有十分之七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浮山堰,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梁天监十三年(514),为夺回北魏所占的寿阳(今安徽省寿县),采取水攻。在浮山峡筑坝拦淮,壅高水位,回水淹寿阳。
简介
浮山堰用军民20万人施工,历时两年。主体为土坝,两岸同时填土进筑,中间用大量铁器垫底,并用巨石大木截流。天监十五年四月完工,坝高20丈(约合48m),顶宽45丈,底宽140丈,长9里。坝旁曾开有两条溢洪道。上游形成巨大水库。200km以外的寿阳被水围困。堰底河床为沙土。建成当年的八月涨水时,堰溃决,下游受灾居民数以10万计。20世纪50年代初治淮旱,峰山切岭工程利用了一条呈梯形断面,边坡陡峻,底宽100m的干河槽,应即浮山堰水库溢洪道的遗迹之一。另在下游老河道中发现方井形大木笼, 疑系当年填石截流所用。浮山堰今尚略存遗迹。
作用
浮山堰是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 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梁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萧衍为与北魏争夺寿阳(今安徽省寿县),派康绚主持在浮山筑坝壅水以倒灌寿阳城逼魏军撤退。据史书记载这次工程动用军民20万人施工。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今潼河山)从两端开始填筑土方,准备在中间合龙。由于种种波折,浮山堰历时两年才最终建成。这个水利工程对魏军的威胁确实很大。蓄水不久,寿阳城即被水围困,魏军被迫弃城上山。浮山堰筑成后淮河被切断,上游几百里内一片汪洋,水位还不断上涨,几乎与堰顶相平,于是开始威胁下游地区。梁军一方面对付魏军的骚扰一方面要设法防洪,并利用魏军怕淹的心理,向魏军宣传说梁军不怕打仗就怕有人把水泄掉。魏军果然开始凿山泄水,于是浮山堰水库就有了两条溢洪道。一条在泗洪县峰山乡塔河村前。解放初期尚可看到遗迹。这两条溢洪道在我国水库建设史上也是记载最早的。
为了筑浮山堰,梁朝付出了重大代价。他们从徐、杨二州征发民夫,每4户出一人;浪费铁器几千万斤;伐树做木笼;施工中死人无数。浮山堰的典型之处在于它以进攻敌人开始,却以害己告终。因其造成的影响巨大,所以记载最为详细,也就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情况提供了有利条件。
价值
浮山堰工程的规模在当时是举世无双的,据估算,其主坝高30——40米,形成的水域面积估计约有6700多平方公里。总蓄水量在100亿立方米以上。浮山堰主副坝填方约达200多万立方米。这几项指标在当时都是世界的一位。坝高往往是水利工程技术水平最直接的表现。国外的土石坝至12世纪才突破30米高度,比浮山堰晚了600多年。浮山堰的建成突出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惊人的力量和气概。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度,浮山堰只存在了4个月就被冲垮,但它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为了筑浮山堰,梁朝付出了重大代价。他们从徐、杨二州征发民夫,每4户出一人;浪费铁器几千万斤;伐树做木笼;施工中死人无数。浮山堰的典型之处在于它以进攻敌人开始,却以害己告终。因其造成的影响巨大,所以记载最为详细,也就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情况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