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国内战

"

俄国内战(英语:Russian Civil War),又称苏联国内战争或称对苏干涉战争,是1918年5月31日到1922年在崩溃的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中国外蒙古和波斯。主要战役在1920年基本结束,但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其间红军与白军和波兰第二共和国、不列颠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大日本帝国等14国的派遣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战争的结束导致1922年苏联的成立。内战期间吸纳了约有五万中国人加入红军。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又称苏联国内战争或称对苏干涉战争

俄国内战什么时候发生的?俄国内战的过程及结果

  俄国内战(英语:Russian Civil War),又称苏联国内战争或称对苏干涉战争,是1918年5月31日到1922年在崩溃的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中国外蒙古和波斯。主要战役在1920年基本结束,但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其间红军与白军和波兰第二共和国、不列颠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大日本帝国等14国的派遣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战争的结束导致1922年苏联的成立。内战期间吸纳了约有五万中国人加入红军。

blob.png

  战争背景

  苏德停战条约签订之后,英、法派军队占领前俄罗斯帝国的一些港口。1918年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支持的主要由原帝俄的捷克、奥匈帝国战俘组成的捷克兵团三万余人哗变,7月,控制了从贝加尔湖到乌拉尔山脉的西伯利亚铁路。11月18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政府被原帝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的政变推翻。高尔察克自称"全俄的最高统帅"。

  主要战役在1920年基本结束,但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其间红军与白军和波兰第二共和国、不列颠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大日本帝国等14国的派遣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战争的结束导致1922年苏联的成立。内战期间吸纳了约有五万中国人加入红军。

blob.png

  协约国干涉

  1917年3月,发生了许多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事件。随着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皇帝尼古拉二世的退位和俄罗斯临时政府的成立,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因此美国参战,反对新成立的苏共政府,而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保证继续在东部战线与德意志帝国战斗。为了使俄国临时政府能够完成其继续同德意志帝国战争的保证,美利坚合众国开始向其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

  在东部战线,俄国军队被证实不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军队的对手。1917年6月18日俄国人的攻势被德意志帝国军的反攻压倒性地击败。士气受挫的俄国军队,深受兵变和士兵逃跑的困扰,东部战线迅速崩溃。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5个月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正式在东方战线结束了战争。这使得德国人可以重新部署军力,调往西部战线,在那里耗尽了英国和法国军队,当时尚未得到美国远征军的支援。

  1918年8月,协约国军队开始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日本派遣了7万军队参加此次行动,数量之多引起了其它协约国的惊疑。英国、加拿大军队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向西挺进以打通与捷克军团与高尔察克白军的联系。日本拒绝了像英军那样在贝加尔湖以西的进军。美军也拒绝远离符拉迪沃斯托克。到1918年11月,日军控制了俄国远东的所有港口,以及西伯利亚铁路自赤塔以东的沿线城镇,并扶持沙俄将军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组成"外贝加尔地方临时政府",在日军操纵下控制了从贝加尔湖到满洲里。

  协约国撤军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俄国境内腹地作战的捷克军团,士气溃散,士兵急于摆脱没有尽头的残酷战争回到祖国过和平生活。同时,由于欧战结束,协约国有了精力与大量战争剩余物资可以支援俄国白军的反布尔什维克的内战。1919年4月,高尔察克的白军在伏尔加河沿线特别是喀山城下的总攻被击败,从此一蹶不振,被苏俄红军一路追击退向远东。

  1920年6月,美国、英国与其它盟友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撤出了干涉军。1920年7月5日,日本与远东共和国签署协议,日军撤出外贝加尔。1920年11月,谢苗诺夫白俄政权倒台。但日本继续支持在阿穆尔河到太平洋沿岸的白俄政权--阿穆尔沿岸临时政府(Provisional Priamur Government)。随着苏俄红军的进攻,以及英国美国对日本觊觎西伯利亚领土的担忧,以及日本国内经济与人力难以支撑,1922年10月日军全部撤出俄罗斯远东,苏俄红军收复符拉迪沃斯托克。

blob.png

  战争影响

  战争的结果是红军击溃了苏俄领土上的所有反对力量的军队,统治了全俄国,取得了俄国内战的胜利;在俄国内战结束前后,列宁成立了特务组织契卡并发动对所谓"反革命份子"的全面搜捕与屠杀,进而影响了后来成立的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及古拉格等机构。

  俄国在此前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连续7年陷于战争。在此7年期间,两千万人死亡,还有30万人投降波兰。其中内战时期,1千5百万人死亡,包括至少100万红军和50万以上白军。国家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况,再加上1920年和1921年的旱灾更是雪上加霜。疾病也横行,仅1920年就有3百万人死于斑疹伤寒。更有数百万的平民死于双方的互相屠杀。

  在此期间有一百万人逃离俄国,到俄国的远东或者波罗的海诸国,他们被红军称为白俄。这些人又有不少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由于连年战争,工业产量只有1913年的1,7,农业只有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俄国内战中的孟什维克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孟什维克的历史事件

  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俄国早期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克主义。

blob.png

  发展

  马尔托夫反对列宁的观点,坚持第二国际为建党模式,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并认为党员并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组织化,只需"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包括孟什维克成员的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合作,形成双重政府。同年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夺取政权。1921年,苏维埃政府宣布孟什维克非法,大部分孟什维克高层移居国外。

  历史事件

  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以马尔托夫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反对列宁的建党思想,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在讨论党章时,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大会选举党中央机关成员时,由于部分孟什维克成员对列宁的主张十分不满,退出了代表选举,他们最终只获少数选票,被称为孟什维克。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孟什维克中大部分人变为反对革命的消派分子,于1912年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上被清洗出党 。但其派别组织仍继续存在,并展开活动。同年8月成立孟什维克领导中心-- 组织委员会。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孟什维克坚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支持沙皇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组织上分化出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国际主义派和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统一派。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孟什维克联合社会革命党将受他们领导的苏维埃变为俄国临时政府。

  在斯托雷平统治时期,孟什维克内部发生分裂。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多数派主张取消党的秘密组织和秘密工作,企图以此换取党的合法存在,成为取消派;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少数派赞成并参加由主张保存和巩固无产阶级秘密党的分子组成的护党联盟,被称为护党派。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一些孟什维克分子当选为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由于它坚持机会主义立场,并从事敌视苏维埃国家的活动而被取缔。孟什维克的成员后发生分化:有的坚持反苏维埃活动或被法办,孟什维克同富农相勾结,并同高尔察克分子和邓尼金分子结成联盟,公开号召推翻苏维埃政权。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作了长期的、坚决的斗争。十月革命胜利后,有的逃亡国外;有的退出政治活动;有的承认错误,改变立场,以至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blob.png

  失败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正统"问题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俄国反对派运动中出现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对立,在政治理论上就是"政治自由"与"人民专制"的对立。在1890年代,双方的阵营曾经壁垒分明。社会民主党人曾经与自由主义结盟反对民粹派,而民粹派中那些最敌视"西方民主"的人在搞不成"人民专制"之余,宁愿接受沙皇专制也要反对"自由"。 但后来社会民主党人与民粹派中各自都发生了一些分歧,到了斯托雷平(П. А. Столыпин)时代更是发生了笔者所谓的"双向异化":一部分民粹派放弃"反对政治自由(据说这会使政权转到资产阶级手里)"的"彻头彻尾的民粹派份子的观点"而逐渐社会民主主义化,而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则放弃了"人民发展所必须的『抽象权利』而逐渐变成『超民粹主义』"[2]。以至到了1917年,过去界限分明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和民粹主义者─社会革命党人发生了戏剧性的重新洗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多数派"(音译"布尔什维克")联合"左派社会革命党",以暴力推翻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自称时通常不带括号,列宁等人贬称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主流派主导的最后一届联合临时政府。 尽管这时社会革命党主流派已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民主色彩,但在俄国,最典型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还是孟什维克。过去苏联官方理论说孟什维克是"机会主义者"──这个词的本义是指那些一味"随机应变"而没有原则的人。但实际上如果要贬抑孟什维克,倒不如把他们称之为教条主义者。他们的缺点(从另一种价值观看或许是优点?)恰恰在于过份虔诚地执守意识形态原则,理论上坚持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而不善权变,行为上坚持道德自律而不愿使出辣手,对他人过份天真而不谙世事险恶,对自己"洁癖"太甚而处处循规蹈矩。由于努力和机遇,他们在俄国曾有比列宁一派更大的影响,但因为上述"缺点"以及一些更深远的原因,他们最终被自己过去的党内"同志"消灭了。 说孟什维克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幷不夸张。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被列宁称为"教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的普列汉诺夫(Г. В. Плеханов)后来是孟什维克成员。世所公认的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普列汉诺夫建立的劳动解放社所有成员,除早逝的伊格纳托夫(В. Н. Игнатов)一人外,后来都是孟什维克成员[3]。与马克思、恩格斯有过交往的所有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参加第二国际1889年巴黎成立大会的全部俄国代表,凡是活到1903年以后的也都是孟什维克成员。在与列宁等人发生争论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所谓孟什维克实际也是主流:在两派争执的著名"党章第一条"的表决中和"二大"的大多数会议中他们都是多数,只有在选举中央机构时,由于倾向他们的犹太工人总同盟成员因他故退场,列宁一派才取得微弱多数。尽管列宁后来以此一直自诩"多数"而贬称他们为孟什维克("少数派"),但此后党内的大部分争论场合,乃至在杜马党团中,他们仍是多数。只是由于孟什维克自恃以理服人幷不标榜"多数",也不屑于争辩列宁所谓"多数派"的真伪,才在历史上留下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这两个名实不符而约定俗成的称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俄国内战中的重要指挥官:科尔尼洛夫,科尔尼洛夫的生平

  科尔尼洛夫事件的主角。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西伯利亚第九师师长,不久转任第48师师长,他使该师有了钢铁48师的称号。《俄语报》把他的秘密电报公开出去, 一时之间,他成了资本主义的和有产者的救星, 19日他被任命为俄军最高统帅。他要求授予他近乎独裁的权利。

blob.png

  生平介绍

  1870年8月18日生于卡尔卡拉林斯克市一个哥萨克人家庭中,其父是个中尉。他1892年毕业于米哈伊尔炮兵学校。1892年被派往土耳其斯坦,3年后进入总参学院,毕业时获得金奖。然后去波兰和土耳其服役,参加过对波斯东部的军事侦察活动。业余时间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01年甚至出了一本书《喀什和土耳其斯坦》。参加过1904年的日俄战争,任步兵旅参谋长,由于作战勇敢,获得了圣格奥儿基四级勋章。此后在土耳其斯坦、高加索和波罗的海服役。1907年任驻中国武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西伯利亚第九师师长,不久转任第48师师长,他使该师有了钢铁48师的称号。因为他特别善于防守,在德军对戈尔利采的突破开始后,他奉命殿后,尽管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他的师还是有一半人被打散,他也不幸重伤落入敌手当了俘虏。进了战俘营后他两次逃跑都没有成功,第三次他大量喝水造成心跳加速被转到战俘医院,在这里他换了一身奥地利军服逃了出来,昼伏夜出,靠牧羊人的帮助游过多瑙河到了罗马尼亚,回到了自己的阵线一边。他的出逃轰动一时,连沙皇都亲自接见了他,授予他一枚英雄勋章,媒体更是把他作为民族英雄来宣传。1916年任西南战线第25步兵军军长。1917年二月革命后,国家杜马首领,大地主罗江科任命他为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他以令人炫目的速度上升,5月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司令、6月27日晋升步兵上将,7月7日升为西南方面军司令,7月8日,他发电给最高统帅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要求同意他用一切手段来恢复秩序,他禁止士兵集会,废除士兵宣言,枪毙逃兵,把他们的尸体摆在大路边并书写罪名。

  《俄语报》把他的秘密电报公开出去, 一时之间,他成了资本主义的和有产者的救星, 19日他被任命为俄军最高统帅。他要求授予他近乎独裁的权利。他进入彼得堡后河临时政府的人相处的很不愉快,9月2日他被议会撤销一些职务并关押。9月7日他的支持者骑兵第三军向彼得格勒开进,声称除了他不听任何人的命令。并向首都调遣“突击营”和装甲车,要求临时政府辞职,临时政府首脑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向列宁为首的工人赤卫队求援。双方妥协,科尔尼洛夫被放出大牢后南下顿河流域,和阿列克谢耶夫和卡列金将军一起组成白色事业三巨头,1918年4月领导他那几千人的残军转移根据地途中强攻叶卡捷琳诺达尔时,他在司令部被人仍进一颗手榴弹炸死。他的战友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接替他统领这支队伍,把他秘密埋葬,但红军赶到后吧他的尸体挖出来挫骨扬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主要战役在1920年基本结束,但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其间红军与白军和波兰第二共和国、不列颠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大日本帝国等14国的派遣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战争的结束导致1922年苏联的成立。内战期间吸纳了约有五万中国人加入红军。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