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之前曾经有人说过,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一战结束20年就爆发了二战。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三战还是没有爆发。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美国就已经研制出了原子弹,并且在战争中使用了这款武器。核武器的出现,无疑是给了当时各个国家迎头一击,美国也因此展现了自己恐怖的实力。毫无疑问的是,到现在都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核武器的威力太恐怖了。
目前世界上排名前几的国家都拥有核武器。如果战争爆发的话,那么最后只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局面。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所以不会有一个国家冒着这样的风险,率先吹响战争的号角。
不过,虽然不会爆发世界大战。可是现在各个国家在其他方面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了。有人认为,也许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展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埃尔温·冯·维茨莱本(Job-WilhelmGeorg"Erwin"vonWitzleben,1881年12月4日-1944年8月8日),是一名德国军人并在1940年晋升为元帅,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担任指挥官,并参与了在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密谋案。
早年
维茨莱本出生于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的旧贵族与军人世家中。他于Wahlstatt与Lichterfelde完成
了普鲁士学生军事训练课程并在1901年6月22日于李格尼兹加入第七掷弹兵团König Wilhelm当一名少尉,1910年,升中尉。
维茨莱本与Else Kleeberg结婚,并拥有一子一女。
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茨莱本服务于第十九后备役步兵旅中并当一名旅长的副官。
1914年10月,他被提升为上尉并调往协助于第六后备役步兵团。之后,他成为该团中的一个营的指挥官,并参与凡尔登战役、香槟战役、法兰德斯战役等,并负重伤且同时得到一级与二级铁十字勋章。因伤转至参谋官训练并在第121步兵师中当一名参谋官。
一战后
德国战败后,维茨莱本在德军中当一名副官。
在1923年,在德累斯顿的第四师担任一名参谋并升为少校。
其后的1928年,他转入第六步兵团又成为一个营的指挥官,并在隔年升为中校。
1931年,维茨莱本升为上校,之后,他成为在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的第8步兵团的指挥官。
1933年初,他转到了汉诺威。
1934年,维茨莱本升为少将并担任在波茨坦的第3步兵师的师长。
1935年接替升任陆军总司令的魏勒·冯·弗理奇,开始担任第3军区Wehrkreis指挥官并升为中将,并指挥第3军团。
1936年军阶升为步兵上将。
1938年11月,担任第2集团军指挥官。
二战
二战爆发后的1939年9月,维茨莱本晋升为大将并出任第1军团指挥官,参与西线的法国战役于1940年5月10日,同年6月14日,维茨莱本所指挥的军团突破马奇诺防线后使大批法军官兵投降,因功他获得骑士十字铁十字勋章并被希特勒升为陆军元帅。
1941年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但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因批评纳粹政权而被迫以健康问题而离开职务。
抵抗纳粹与希特勒
维茨莱本曾数次抵抗纳粹政权与希特勒。
调查死因
在1934年初长刀之夜后,他与格特·冯·伦德施泰特、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及威廉·里特尔·冯·勒布一同要求调查库尔特·冯·施莱谢尔等将军的死因,因而导致希特勒强迫他提早退伍。大战前夕,因应战争准备需要将才,维茨莱本又被复职。
1938年政变
在1937年,纳粹德国企图并吞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导致欧洲情势紧张,维茨莱本曾与路德维希·贝克、埃里希·赫普纳、卡尔-海因利希·冯·史图尔普纳格与德国情报头子威廉·弗兰茨·卡纳里斯因而一同谋划一场军事政变以让希特勒下台,但在日后的慕尼黑会议,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希特勒成功并吞苏台德区。因而此次政变便未实行。
1944年密谋案
在密谋案中,维茨莱本担任重要角色。如密谋案成功推翻希特勒,他将接掌德军最高指挥权。但密谋案失败,维茨莱本在当日晚间被捕,8月2日,他被从德军中除名,而在随后的罗兰德·弗莱斯勒主审的法庭中,被判叛国罪获处绞刑。于8月8日死于柏林的普芦茨恩湖监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莱特湾战役于1944年10月23日至2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以两军投入战场的军舰总吨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称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背景
1944年末,经过广泛辩论,盟军领导人选择开始行动解放菲律宾。最初的着陆将在Leyte岛上进行,地面部队由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为了协助这次两栖行动,美国第7舰队托马斯·金凯德海军上将将提供近距离支援,而海军上将威廉“公牛”哈尔西的第3舰队,包括海军上将马克·米切尔的快速航母特遣部队,更加突出到海边提供掩护,Leyte的登陆于1944年10月20日开始。
日本计划
意识到美国在菲律宾的意图,日本联合舰队指挥官海军上将发起了Sho-Go 1计划以阻止入侵。该计划要求日本留下的大部分海军力量在四个不同的部队中出海。其中第一个是北方部队,由小泽二郎海军上将指挥,并以载体瑞鹤号和轻型航母Zuiho,Chitose和Chiyoda为中心。由于缺乏足够的飞行员和飞机进行战斗,丰田章男打算让小泽的船只作为诱饵诱使哈尔西远离莱特。
随着哈尔西的撤离,三支不同的部队将从西部攻击并摧毁美国在莱特的登陆。其中最大的是海军中将栗田健男的中心部队,其中包括五艘战列舰和十艘重型巡洋舰。在发动袭击之前,栗田将穿过锡布延海和圣贝纳迪诺海峡。为了支持栗田,两名较小的舰队由海军上将Shoji Nishimura和Kiyohide Shima共同组成南部军队,将从南部向上移动通过苏里高海峡。
锡布延海
从10月23日开始,莱特湾战役由盟军和日军之间的四次主要会议组成。在10月23日至24日的第一次交战中,库里塔中心部队的锡布延海战役遭到美国潜艇多特尔号和达斯号以及哈尔西号飞机的攻击。达特于10月23日在黎明时分与日本人交流,他们在栗田的旗舰,重型巡洋舰爱宕和重型巡洋舰Takao上获得了两次安打。不久之后,达斯用四枚鱼雷击中了重型巡洋舰玛雅。虽然爱宕和Maya都很快沉没,Takao受到严重破坏,带着两艘驱逐舰作为护卫队撤回文莱。从水中救出,栗田将他的旗帜转移到大和。
第二天早上,中心部队在美国飞机上穿过锡布延海。通过飞机从第3舰队的运营商受到冲击带来的,日本人迅速采取命中战舰长门,大和和武藏,只见重巡洋舰妙高严重受损。随后的罢工使武藏从栗田的阵型中瘫痪而堕落。它后来在下午7点半左右在被至少17枚炸弹和19枚鱼雷击中后沉没。在日益激烈的空袭中,栗田逆转了他的进程,并且撤退了。随着美国人退出,栗田在下午5:15左右再次改变路线,并继续向圣贝纳迪诺海峡前进。那天的其他地方,护航航母USS普林斯顿被陆基轰炸机击沉,因为它的飞机袭击了吕宋岛上的日本空军基地。
苏里高海峡
在10月24日夜间,由西村率领的南部部队的一部分进入苏里高直道,在那里他们最初遭到盟军PT船的攻击。西村的船只成功地运行了驱逐舰,这些驱逐舰释放出一连串的鱼雷。在这次攻击过程中,梅尔文号击中了战舰 Fusō,导致它下沉。向前推进,西村的其余船只很快遇到了六艘战舰(其中许多是珍珠港老兵)和由海军少将杰西奥尔登多夫率领的第七舰队支援部队的八艘巡洋舰。Oldendorf的船只越过日本“T”,使用雷达火力控制系统远程接触日本人。美国人击沉敌人,击沉了战列舰Yamashiro和重型巡洋舰Mogami。由于无法继续前进,西村中队的剩余部队撤离了南方。进入海峡后,志摩遇到了西村船的残骸并选择撤退。苏里高海峡的战斗是两支战舰部队最后一次决斗。
萨马尔
随着战斗的结束,哈尔西获悉Leyte的情况至关重要。丰田章男的计划奏效了,由于小泽带走了哈尔西的航母,通过圣贝纳迪诺直道的路径被留下来让库里塔的中心部队通过攻击着陆。打破他的攻击,哈尔西开始全速向南航行。在Samar(就在Leyte北部),栗田的部队遇到了第7舰队的护航舰和驱逐舰。发射飞机后,护航舰队开始逃跑,而驱逐舰勇敢地攻击了栗田的优势部队。由于混战转而支持日本人,栗田在意识到他没有攻击哈尔西的航空母舰后中断了,他徘徊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被美国飞机袭击。
结果
在莱特湾的战斗中,日本失去了4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以及10,000多人遇难。盟军的损失要轻得多,包括1,500名遇难者以及1艘轻型航空母舰,2艘护航舰,2艘驱逐舰和1艘驱逐舰护航员。受到损失的影响,莱特湾战役标志着日本帝国海军最后一次在战争期间进行大规模行动。盟军的胜利确保了Leyte的滩头阵地,并为解放菲律宾打开了大门。这反过来又将日本人从他们被征服的东南亚地区切断,大大减少了对资源的供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战争背景
日本侵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之后中国政府向国联求助,却并未得到国联的积极回应。当时西方大国普遍奉行绥靖政策,意图通过纵容法西斯的行径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这场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二战已经浮现。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态势。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领土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埃塞俄比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在经过7个月的抵抗之后,因西方国家的出卖和两国实力差距过大,埃塞俄比亚寡不敌众,最终沦陷。这次战争进一步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软弱无能,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终亲法西斯的佛朗哥势力获得胜利,重新在西班牙复辟帝制。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国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
慕尼黑阴谋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德意志第三帝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此,在与苏联商讨了瓜分波兰和东欧势力范围,得到苏联的中立保证之后,希特勒决定放手一搏。这一条约进一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战争起因
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法西斯独裁
1922年10月,意大利王国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王国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王国开始建立。
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加强。不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之后,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并且干预西班牙内战。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一战祸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意志第三帝国。《凡尔赛和约》就是20年停战的协议。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国际联盟的失败
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它的作用只是帮助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巩固了战后世界体系。受英法两国的操纵,它缺乏对侵略行为的有力制裁,并且由于美国的缺席,进一步削弱了它的职能。到二战前国际联盟已经形同虚设,无力阻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主要战役
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此战,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德意志第三帝国在实施武装力量的动员与展开措施中,采取了先机制敌的方针。德意志第三帝国武装力量对波兰的军事行动说明,预先组建的陆军和空军集团出其不意的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的作用。
闪击法国
法兰西战役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为侵占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对英法盟军所实施的进攻战役。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进攻,荷军投降。在空军支援下强渡默兹河,并开始从迪南和色当地区向索姆河口方向扩大战果。14日占领色当、迪南并突破法第9、第2集团军防御,向英吉利海峡推进,英内阁下令实施“发电机”计划,组织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28日,比利时投降。法军的抵抗毫无组织。德军坦克兵团迅速向法国腹地推进。领导新政府的贝当元帅请求德国武装力量统帅部停战。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同意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并宣布退出战争和解除法国舰队武装。法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停战协定,按照协定德、意军队占领法国大部,其粮饷由法国政府负担。法国全面停火。
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 Battle of Dunkirk;法语 Bataille de Dunkerque)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中,英国在十分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33.5万人,可谓是是举世震惊的奇迹。虽然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此次撤离,意味着西欧落入法西斯势力之手。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历时9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不列颠空战
不列颠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而这次战争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除了英、德两国之外,包括同属大英国协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爱尔兰、牙买加、斯里兰卡、南罗德西亚等国的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包括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当时属于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Eagle Squadrons)与英国并肩作战。同属轴心国的意大利,则派出“空军军团”(Corpo Aereo Italiano)与德国空军一起战斗。战争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伦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作战计划,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后来,人们把这一场战争称作为血洒长空—不列颠空战。
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整场作战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计划为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战术不佳的苏联红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该计划开启了长达数年的苏德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数千万人因此死亡。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也称中途岛海战。中途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
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这场仗可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美国损失了1艘航空母舰(“约克城”),1艘驱逐舰(“哈曼”),147架飞机(多为被击落),307人阵亡。日本则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1艘重巡洋舰(“三隈”),332架飞机(包括备用机,被炸毁于航母约280架,仅被击落42架),3500人阵亡。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也称斯大林格勒会战(俄语: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语: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第三帝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其战略上的胜利超出了由英美领导下的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此战后苏联开始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意志第三帝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一起,成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12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这场战争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德意志第三帝国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及中东油田的希望破灭。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也是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在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双方共投入了约28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也创下两个纪录就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伤亡、被俘,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3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柏林会战又称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苏军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战役结束后纳粹德国覆灭,欧战结束。
冲绳岛登陆战
冲绳岛战役,代号为“冰山行动”(Operation Iceberg),是在琉球群岛中冲绳岛进行的一场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 为期82天的战斗从1945年4月上旬开始直至6月中旬结束,此次战役美军彻底消灭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达到了为进攻日本本土建立战略基地的目的,消除日本的外部屏障,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之后美军使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及长崎,最后导致日本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