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战役摧毁了关外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即所谓的“关宁铁骑”,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当后金军队入城接收大凌河城清点人数时,城中的三万多人仅剩下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马三十二匹。按推论,饿死的和被吃的应主要是手无寸铁的民夫,这一万多人大部分应是将士,这一万余人被收编,壮大了后金军队的实力。
崇祯元年(1628),兵部尚书王在晋轻信谣言,弹劾张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王在晋再弹劾张春通阉党克军饷,遂削籍,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张春被劾无实,乃释之。崇祯三年(1630)正月,永平失守,起任张春为永平兵备参议。张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升张春为参政。
不久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以无援于朝也。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张春尽心抚恤,百姓益怀之。崇祯四年(1631),张春以监军兵备道之职和总兵吴襄、宋纬等率兵四万奔赴辽西,以解救锦州,于大凌河(今辽宁凌海)遭遇后金军,杀后金副都统绰和诺、备御多贝。后金军以骑兵出击明军,吴襄兵先败,率先逃跑。张春收溃兵立营,风起黑云见,张春纵火,风顺火炽,又杀死后金军佐领卓纳、管武备院事达穆布、二等轻车都尉朱三、佐领拜桑武、骑都尉尼马禅、护军校爱赛、云骑尉瓦尔喀。天忽雨,反风,后金军乘之,宋纬败走,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诸人见皇太极皆行臣礼,张春独植立不跪。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令剃发,不从。被羁沈阳三官庙凡十年。被拘期间,始终“着汉服”,“不为剃头”,坚持明朝衣冠,坚守明臣气节。并积极沟通明廷与后金(清)间之议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大凌河位于辽宁省西部,是古代沟通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齐国北伐山戎、曹魏征讨乌恒、前燕入主中原、北齐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丽,均以大凌河谷为行军主道。
明宣德三年(1428)建大凌河中左千户所城,城南距锦州四十里,以近大凌河而名。大凌河城周围三里三十步,阔一丈。大凌河城是明辽军与后金军在辽西攻守的堡垒。明末清初,这里曾经三次弃毁。
天启二年(1622)正月,后金夺占辽西广宁城。经略熊廷弼、巡抚王化贞带领军民撤退到山海关内,大凌河城第一次遭到弃毁。
孙承宗替代王在晋任辽东经略时,孙承宗与袁崇焕议重点建立宁远、右屯、锦州、大凌四城,缮城驻守。天启五年(1625),努尔哈赤大举进攻宁远,明军虽获得“宁远大捷”,但后金军撤退时焚毁觉华岛囤粮城并毁坏大凌河城。
努尔哈赤死后,明辽东巡抚袁崇焕藉给努尔哈赤吊丧之机,修缮大凌河城,加强前锋防守。1627年明军虽获“宁锦大捷”但后金撤军时,再毁大凌河城。
从地图可以看出,大凌河城是锦州的卫星城,这里也是清军进军关内的必经之路。
明军方面
政府已经衰败,辽东尽失,仅剩辽西走廊作为防御地带;
明朝传统卫所制已经荒废,明军战斗力差,士气低落,仅有关宁铁骑等部分军队战斗力强;
袁崇焕被杀,军心不稳,孙承宗上台后整顿军务, 但是后方受崇祯皇帝和文官体系制约;
前线主将祖大寿受袁崇焕被杀影响,只愿自保。
清军方面
满清崛起,占领辽东,并结盟蒙古,士气正盛;
宁远兵败,努尔哈赤病死带来一定影响,北方民族的落后社会制度需要改革
皇太极上台后逐渐集中皇权,改变以往失利影响。
战争时间:1631年
参战方兵力:后金约50000人,明朝约13800人
名称:大凌河之战
明朝援军:前后增援约54000人
战争过程
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老臣孙承宗临危受命,于1631年(崇祯四年)正月,以古稀之年再次挂帅关外军务,并按既定方针抢第三次抢筑大凌河,抢修大凌河的主将是祖大寿。面对明军的重筑,皇太极当然不能坐视,他立即征调大军,包括蒙古兵在内,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从沈阳出发应战。
明军主帅孙承宗此时坐镇山海关,远离战场,对于清军出战,孙承宗应该早有预料才对。修建大凌河城不应当是一个独立的军事行动,应当是双方前线军事较量的一步棋,其实明军早应该准备5万以上的兵力,作为修建大凌河城的掩护,而不是后期的被动逐次增兵救援。清军从沈阳出发到大凌河城共用了15天时间,明军期间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主动退到锦州城,距离仅40里。锦州城大,城防坚固,清军暂时还没能力攻下。大凌河城就算被破坏,清军并没有收益,而且出兵消耗,清军得不偿失。
中策,集结3-5万兵力增援,在大凌河城外构筑工事,城内外呼应,清军进攻也很难获得效果。
下策,紧急从锦州城调集粮草支援大凌河城,城内如果粮草能够坚持一年,清军围城很难奏效。
然而,孙承宗什么措施也没有采取,坐视清军与蒙古军队会师于大凌河城下。相对于清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常亲临前线,孙承宗一直是遥控指挥,明军又输了一招。
明军前三次增援都属于属于仓促出击,1631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明朝四万人组成的援军终于到了。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时,与金兵相遇。张春为了扼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些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战车阵缓缓向前推进。金兵已经拥了威力无比的红衣大炮,此时正横于大道中间,恭候着明军的到来。待明军进入射程,四十门大炮先后发射,明军的阵营当时就乱了,皇太极率军冲了上去,明军被杀得节节后退。皇太极早已在明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溃逃的明军们遇到伏兵,大都放弃抵抗选择了投降。张春和他的三十余名将领被生擒,第四次的增援几乎是全军覆没。
最终3个月后,祖大寿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大凌河是明亡清兴的最重要10场战争之一,战争的结局明军守军1万多人投降,援军5万人崩溃;而清军损失少,收获了巨大,投降的明军增强了实力,还有武器等装备缴获。而且士气上明军更弱,清军更强。
虽然祖大寿是大凌河主将,并且最终投降。明军的失利还是孙承宗造成。孙承宗任辽东经略时袁崇焕担任前线指挥时期,是明朝军事搭配最好时期,孙承宗本人不适合做统帅,导致这次战役明军没有一个全局规划和指挥。
祖大寿适合担任主将,并不适合担任主帅,而且他也指挥不了别的明军。1万多明军坚持到最后一刻才投降,投降后祖大寿又找机会逃回。可以说前线明军都很英勇,也不是怕死投降,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因此,我们要努力汲取知识,收集能力,绽放自己的清纯之花,让世界万紫千红,希望我的文章能为大家贡献一点力量哦!
大凌河之战被很多专家誉为明清之战的转折点之一,此战清朝第一次打破了坚城攻而不克的梦魔,尽数歼灭祖大寿的明朝关宁军主力,也为10年后的松锦之战做好了样板
但当年的大凌河之战一直没有看懂,孙承宗既然选择重新开始向辽东前线筑城,自然就意味着最前沿的大凌河城将成为后金的重点打击目标,至少这个地区是最危险的,也是最有可能遭到后金(当时还未更改国号)的攻击和围城,可这么一个最危险的地方,明军竟然不提前储备粮食,实在让人看不懂。整个战役,祖大寿的军队被围了3个月,按照史料的记载,除了初期有点存粮可以食用之外,后面大部分时间,基本靠宰杀明军7000匹马(可怜祖大寿的7000骑兵稀里糊涂成为步兵,不知道这是否是关宁铁骑从此消亡的原因)、城内留存的牲畜,和最后杀害城中一万余百姓,依靠人肉充饥,大凌河城完全成了鬼城。
事实上大凌河之战的时期后金还没有像10年后那样长期围城的能力,倘若当时大凌河城有一定的储备,那结局可能就是另一个局面了
而4年前的宁锦之战,袁崇焕一早就在辽东各城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尤其最前沿的锦州方向等各城,均储备好粮食,后金围攻了将近1个月,撤围后锦州城内还有3万多石粮食,依照城内2万余守军来估算,再撑了1年多都绝对不成问题,难道时隔多年,孙承宗的技能反倒倒退了??
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大凌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战役,它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崛起。大凌河之战背景是在明末清初之时,由于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曾在北宋时期建立金国。历史上为了区分明确,将清朝的前身命名为后金。大凌河之战是苟延残喘的明王朝与正在崛起的后金政权之间的交锋。
大凌河之战是在两个政权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展开的,所以大凌河之战背景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反面是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崇祯皇帝励精图治仍是无力回天。另一方面是建立不久后金政权,正在日益壮大,内部势力急需巩固。首先明朝经历了几百年的昏聩统治,朝中宦官专权,打了败仗的祖大寿被孙承宗招纳回来后片刻不敢离开军队,以防被押进东厂。所以这就预示了祖大寿在此次战役中会畏手畏脚,不敢全力出击与金军死拼。其次,后金政权中各位皇子争权,最后由于皇太极在千里奔袭上取得巨大胜利,因此在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万历四十年(1612年),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11] 在逐步完成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皇太极帮助他父亲努尔哈赤建立了新的后金国家。努尔哈赤一度想立长子褚英为储,但是褚英背着努尔哈赤做了很多违反其愿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极等也跟他一起行动。皇太极等向努尔哈赤揭发了褚英的阴谋,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将褚英幽禁,两年后又毅然处死了他。[12] 从此皇太极进一步得到了信赖。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整合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式完成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皇太极被任命为管正白旗的贝勒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最后战争的结果与大凌河之战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明朝因腐朽而衰亡,最后战争失败已是必然。清军此时积极对外扩张,再加上皇太极杰出的军事天赋和人心把控,招降祖大寿更是必然。
大凌河之战背景是两个王朝的战争,同时也是两个民族的战争。这次战争的失利加速了清军对中原地区的占领。
大凌河之战过程非常具有心理战的代表性,皇太极对人心的把控堪称恐怖,这也是他最后成为清朝皇帝重要原因,大凌河之战过程中皇太极使用的方式仅是冰山一角,但依旧使祖大寿甘心受降。
大凌河之战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首先是围城阶段:皇太极一改原来的强攻战略,将城池围住,使得城内粮草断尽,只能等待援军。其次是打援阶段,前后共价三次援军来救,但都被清军轻易打退,最夸张的是,清军仅用二百士兵将六千明军追杀的狼狈逃窜。皇太极更是利用了一次虚假增援险些围歼祖大寿军队。继而是议和阶段,由于援军兵力虚弱不是清军对手,只能在城中坚持,面对皇太极的议和,思量过后依旧坚持。最后攻坚阶段,四万明军救援,但是祖大寿按兵不动,以为这是皇太极的又一次奸计,但最后结果证明,自己再次上当。对自己和明王朝彻底失望的祖大寿只能带领手下将领甘心受降。
大凌河之战过程在现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已有改动,虽然祖大寿是明末三杰之一的将领,但与最后叱咤中国的皇太极相比依旧是小巫见大巫。皇太极对祖大寿的军事才能是非常肯定的,这也是皇太极一直耐心劝降的原因,同时这也皇太极为了展示自己的招贤纳士,与腐朽黑暗的明王朝做出鲜明对比。可以说大凌河之战是明朝将领甘愿受降的开端。
另一方面,明朝祖大寿畏手畏脚,不敢主动出击作战,毫无作战策略和方针也是其相差实力悬殊,最终失败的原因。第三,作战过程,大凌河交战过程主要分为围城阶段、打援阶段、议和阶段和攻坚阶段四个阶段,这四个作战阶段,皇太极一直占据主攻方,祖太寿一直采取坚守和按兵不动的策略,最终皇太极优势凸显,祖太寿为首的明军节节退败,以投降作为结果为此次大凌河之战画上了句号。大凌河之战的结果以皇太极为首的清军获胜,祖太寿为首的明军战败。
大凌河之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皇太极用兵之道的改善,以及后金政权逐渐壮大两方面。第一方面,大凌河之战对黄太极的影响:首先,在此次战争之后,皇太极吸取作战教训,全然放弃过去攻坚战的兵法,开始采取围攻战术,围城打点,在日后锦州战役中,颇收战绩,这是皇太极战术攻略上的重要改变。其次,此次战役后,皇太极一改以前屠城策略,开始实行劝降战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屠城带来的危害,稳定了人心。
第二方面,大凌河之战对后金政权有重要影响,首先,大凌河之战皇太极招降过程中,明朝将士将领宁死不屈,保家卫国的忠贞精神给予后金政权者极大震撼,对后金政权未来的严格的军纪建立和接受汉族人先进的文化思想所发生的革命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其次,在大凌河之战中,后金战队使用了自己的独特武器-红衣战袍,为日后后金政权建立自己军火库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皇太极对在大凌河之战中招降的精兵精将加以重用,让他们进入统治阶级,这一做法,改变了后金政权的政治结构,也让汉文化在后金政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播。
明金双方杀得惊天动地,但祖大寿在城中按兵不动,丝毫没有反映,有的史书说,祖大寿是叫皇太极的假增援吓怕了,已经分不出是真是假,害怕再次上当。城中已断粮近两个月,所有该吃的都吃了,不该吃的也都吃了,除了人之外,已经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再吃了。张春又败了,大凌河彻底陷入了绝境。
大凌河城中的军民们又在地狱中挣扎了十天,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初七,皇太极再次致书祖大寿,又派降将姜新赴城中面谈。祖大寿派出一位叫韩栋的将领到金营中谈判。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寿最后下了决心,他邀后金将领石廷柱进城商议降金事宜。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晚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等四人随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营,皇太极亲自迎接,四人跪倒便拜。皇太极急忙上前一步搀扶,以女真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相见。然后设盛宴款待,四人被请至座中。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大开城门,率众将来到金营。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泰及众贝勒众大臣,一齐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后双方登坛发誓祭天,盟誓祭天毕,皇太极携祖大寿手进入大帐,为祖大寿设宴庆贺。
至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大凌河之战彻底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在战争中后金将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获得战略性的胜利,明朝遭到战略性的失败。战后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加速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城打援、亦战亦款的成功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