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程门立雪的意思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典故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相关人物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程门立雪(汉语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故事: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今属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第,历任汀州司户参军,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杨时求知若渴、尊师重道。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前往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勤学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学成辞归之日,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程颢去世后,又师从程颐,虽年过不惑仍诚恳求教,非常尊敬老师,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学的兴起,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哲学思想承上启下,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又对后来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程氏正宗”。杨时著述颇多,有《杨龟山先生文集》传世。
杨时纪念馆位于杨时故里将乐县古镛镇电信巷6号,由始建于1735年的杨氏贞节坊改造和扩建而成。该坊由牌坊式门楼、正堂、后堂、边厢房及前、中、后三天井组成。正堂面阔五门、进深四间,建造精美,布局合理,古色古香,曾经是杨时后裔祭祀先祖的祠堂。
2008年,将乐县整修杨氏贞节坊,改造为杨时纪念馆。现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由展览厅、演播厅、会客厅、将乐杨时研究会办公室等组成,馆内收藏有关杨时的史料20余种、图片和图表60多幅。展览内容分为前言、故里渊源、倡道东南、杨时精神、流芳千古和编后语等六个主题版块,较好地展示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生平事迹和理学思想。杨时纪念馆是海内外杨时后裔寻根谒祖的重要活动场所。
宋政和五年(1115年),杨时亲自编修将乐杨氏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制定杨时家训十条。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此后各朝代杨时后裔谨遵祖训、恪守家规,以传承祖德为核心的家风也愈见浓厚,家风文化的内涵大大丰富。明代杨氏家训为:勤耕务读,敦伦孝亲,卑无犯上,富莫骄贫,居仁由义,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气忍家宁。清代杨氏家训主要内容有:顺父母,睦兄弟,和宗族,完国赋,务勤俭,勤耕读,谨丧祭,慎嫁娶,安本分,禁非为,守公法,记铭言。现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32句,“十八个不准”,对忤逆不孝、兄弟阋墙、虐待子女、伤风败俗、好逸恶劳等有悖伦理的行为坚决反对,并谆谆告诫家人谨守勿忘,遵规执行。
这些家规家训内容具体详尽,都围绕杨时祖训这个根本来制订。它们是杨时后裔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的行为准则,是杨时家风文化的一个灵魂,潜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着杨氏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杨时,中国古代著名的一位理学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杨时简介。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公元1053年出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熙宁九年考取了进士,担任过知县、工部侍郎等官。杨时的理学思想是他一生中的闪光点,他对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杨时画像
杨时在年少时,就十分的聪明伶俐,读书成绩也十分的优秀,于是大家都叫他“神童”。杨时虽然是个理学家,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读的儒学,他最早接触的其实是佛学。杨时在八九岁时就已经会作诗赋了,在明溪县那一带十分有名。二十四岁时,考取了进士。
考取了进士之后,杨时被授予司户参军,但是他用生病这个理由没有去赴任,而是专心的研究理学,写了《列子解》这一本书。后来杨时去到洛阳,拜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颢为师,一心钻研理学。在当时,与游酢、伊熔、谢良佐一起成为了程颢门下的四大弟子。那个年代的学者大多都是学的佛学,只有杨时只衷心学习理学,因此杨时在拜在程颢门下之后,对于理学的学习有常人无法比拟的长进。
学成之后,杨时去了徐州,担任司法一职,在职期间,又撰写了《庄子解》一书。不过杨时对于的理学的追求并没有因此而停住了脚步。在杨时四十一岁时,又去拜了程颢的弟弟同为理学大师的程颐为师。当时的杨时,其实在理学方面已经有很高的造诣了,但是他依然虚心求教、勤奋好学,终于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
杨时继承了程门理学,又对后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有非常深的影响,所以说杨时在理学上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以上就是杨时简介。 ...查看更多
程门立雪,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词语,这不仅仅是一个成语,还是一个故事,还有一定的寓意,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是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建阳县人游酢求学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四十多岁时与好友游酢去拜见恩师程颐,但凑巧程颐在屋中打瞌睡,而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而是静立在门口,等待老师的醒来,但不巧的是,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是越下越大,游酢还站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老师程颐,但都被杨时拦住了,当程颐一觉醒来后,才发现外面下的雪已经很厚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和游酢则变成了雪人。
程门立雪(图)
程门立雪这则故事最早记录在《二程语录·侯子雅言》和《宋史》中的《杨时传》中,在《二程语录·侯子雅言》中记载:“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宋史》中的《杨时传》中记载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两者记录可见程门立雪故事的真实性。
程门立雪
但在这两则记录中,程门立雪讲述的并没有在门外立雪之意,在屋内而不在屋外,至少在屋檐下而不在冰天雪地中,也没有成为雪人只说。只是简单的表达了一下门外积雪很深,主要表达的是时间概念,而现在,为了渲染这种好学求教、尊师的气氛,就宣传杨时和游酢是站在雪中求教的。并且还有一点是在记录中并没有提到游酢没有定力,想几次叫醒老师,根据史料记载,游酢闻道在先,得二程赏识,理论建树和杨时在伯仲之间,而与二程感情则甚于或早于杨时。所以这里说的游酢想几番叫醒老师也没有根据,也不会不尊重程颐,所以流传到现在程门立雪故事是有一定的夸张性和不实性。
漫画程门立雪
不管程门立雪的故事原来如何,但它现在带给我们的道理是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道理。程门立雪这个汉语成语,在之前是指学生恭敬受教,在现在是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对有学问长者的一种尊敬。可见尊敬师长也是我国流传千年的美德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程颐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北宋神宗当皇帝的第五年,为了能够写书,并且传播的道义,程颐就写信给当时的宰相,希望他能将洛阳城以南的十公里处的一个没有用处的地方,也就是荒芜的地方,给他作为他可以工作的地方,可以用来写书还有教学用。这位宰相同意了程颐的要求,把这块地给了他,还把自己的一处庄园也赠送给了他。程颐便在这位宰相所赠送给他的庄园上边建了一个学院。他将房间的五间作为讲学的课堂,东西边的房间都是学生居住的地方,他还有田地十亩良田十公顷可以用来养活他的学生们。
书院举办了以后,十分的兴盛,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学生都来到了这里,这位有着远大报负的老师求学。在这里求学的人十分的多,而且这些求学者在从这里出去以后都成为了有名的人士,陈奕在那以后边穷极一生在这书院里边写着书教着学他的思想体系和他著作所要讲的道理,以及它传到的所有活动,在这个院里完成的被称为伊川先生。程颐所想要传播的学问,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学问,对宋代理学的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一个基础作用,有着十分大的功劳。
陈奕还有一个哥哥,也是一位理学的大家,她们被人们称为二层,但是弟弟的寿命比哥哥多了20多年,所以说二程的弟子大多数都是程颐的学生,但是这两个兄弟直接传授的地址,有很多出名的,有80多人都有历史可以查。
根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一位学生来拜见程颐,因为他有些问题想要问,但是他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没有走,在雪中站立着,过了一会已经有了一尺厚了,这时候他的老师醒了过来,他才走进了屋内,程颐说那个的时候他看见了一个雪人。后来杨池也成为了在天下都有名的大学者,这件事因为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是这位老师的徒弟,他以着老师的学说为基础,并且取得多种学说的长处,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将理学发扬光大,并且完成了对那些破旧儒学的升级与改造。而且他的学说也经过他的弟子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新的儒学的思想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
在南宋的统治末年,皇帝都开始尊重和崇拜理学,所以说那个时候的程朱理学,成了正统的地位,取代了汉朝以来传统的儒学,成为了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的主要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程门立雪,读音chéng mén lì 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目录
解释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出处
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典故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