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科战争

"

  格兰查科地区位于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脉以东,亚马逊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但人烟稀少、缺乏物产。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对格兰查科北部约2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

查科战争

查科战争——一场帝国势力争夺资源的战争

查科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格兰查科地区位于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脉以东,亚马逊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但人烟稀少、缺乏物产。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对格兰查科北部约2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

  1884年,智利、玻利维亚、秘鲁三国爆发“南美太平洋战争”。战争中,智利击败玻、秘联军。战败的玻方被迫将唯一的出海口割让给智利,由海洋国家变成内陆国。此后,饱受“无海”困扰的玻利维亚开始致力于“重获出海口”的努力,北查科的战略价值开始显现——巴拉圭河流经北查科,如果能取得巴拉圭河的航行权,就等于拥有一条新的入海通道。不过,这要求玻利维亚对北查科实现完全控制。

  到了1928年,另一则消息给本就极为微妙的地区局势火上浇油。美孚石油公司宣布,在北查科地区勘探到大量石油储量。

image.png

  1920年代,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后,两国为争夺石油资源纷争愈加激烈,从1928年起,两国之间频频发生武装冲突。而世界主要石油巨头以及邻近国家也卷入其中,美孚公司和智利支持玻利维亚,英荷壳牌公司和阿根廷则支持巴拉圭。

  玻利维亚认为查科大峡谷原本是西班牙所属玻利维亚殖民地的一个行政省,独立后的玻利维亚理应继承其管辖权。但现实中却从未有玻利维亚人在查科大峡谷定居或生活。

  与此相反,巴拉圭原住民瓜拉尼人自古就在大峡谷放牧,对该地区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巴拉圭强烈抗议玻利维亚突然要求对查科大峡谷的所有权。终于,从1928年起,玻、巴两国开始在查科大峡谷爆发武装冲突。玻利维亚军队竭尽全力想控制流经查科大峡谷的巴拉圭河,借以获得通向大西洋的入海口;巴拉圭军队则不甘示弱,攻克了玻军在大峡谷建立的要塞,俘虏了驻守的玻军。幸亏国际联盟的干预,两国才未将冲突升级至全面战争。

image.png

  而玻利维亚在得到了美孚石油公司的巨额贷款,并向英美等国购买了包括坦克、飞机在内的大批新式武器后,军事实力大大超过巴拉圭。

  1930年,玻利维亚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订购了大量山炮和机枪、2辆维克斯6吨坦克和一批卡登·洛伊德V1型坦克(相当于装甲车)。并且,玻军还从维克斯公司购买了一批量身定做的战斗机。这种战机适合高原作战,被命名为“玻利维亚侦察兵”。此外,玻利维亚还从美、德等国陆续进口了“霍克”Ⅰ型、Ⅱ型战斗机,寇蒂斯“猎鹰”轰炸/侦察双翼飞机,以及容克W.34运输机等,玻空军共拥有约60架先进战机。

  相比之下,由于经济萎靡不振,巴拉圭无力大肆采购军火,巴军装备大多是别国的淘汰货,而且数量也极为有限。据称,当时每7名巴军士兵才能分到1支被阿根廷淘汰的毛瑟枪。巴空军的战机只有十余架,不是一战的“收藏品”,就是淘汰货,作战效能低下。

image.png

  除了装备差异,两国军队的规模也相差甚大。巴军仅有3000人左右,而玻军超过万人。

  玻利维亚于是在1932年6月15日出兵占领了北查科荒漠中的巴军要塞皮蒂安图塔和博克龙,以这一次小规模边界冲突为借口向巴拉圭正式宣战,查科战争全面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查科战争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1932年5月,一位玻军少校乘飞机巡视北查科时,发现一个大湖。由于北查科炎热干旱,玻、巴两国对控制当地水源极为重视。一个面积广阔的湖泊,战略意义重大。

  少校向政府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并很快接到命令:迅速占领该湖泊。于是,他便带领着一支小分队赶往湖边。经过3个星期的艰苦行军,当他抵达湖边时却沮丧地发现,巴军已在湖边建起一个有10人驻守的哨所。由于兵力占优,少校决定发起进攻,这个被巴国称为“皮蒂安图塔要塞”的哨所很快陷落。

  这只是一次不起眼的小冲突,却引爆了两国的全面战争,查科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初期,巴拉圭由于战争准备不足且装备陈旧,缺少武器,甚至有的士兵没有枪支而使用弯刀作武器。巴军因而明显处于下风。

  玻军实力占优,准备也更为充分,连续拿下北查科的科拉莱斯、托莱多和博克龙等3座堡垒。萨拉曼卡于此时暂停攻势,开始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干预。

  玻国的“如意算盘”是凭借战场上的有利局势获取谈判优势,迅速结束战争,保住胜利果实。然而,在国际联盟调停过程中,玻方提出的“必须获得巴拉圭河沿岸港口”的要求,被巴方一口回绝。同时,巴方还要求玻方将攻占的堡垒和要塞全数无条件奉还。双方分歧过大,调停失败,战争继续。

image.png

  然而,这次“短暂调停”却给了巴国喘息的机会。巴国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全国动员,兵力急剧膨胀。1932年8月初,巴拉圭进行全国总动员,总兵力从3000人迅速扩充到6万人。由何塞·费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维亚(José Félix Estigarribia)中校指挥,于1932年8月12日收复皮蒂安图塔,1932年9月底收复博克龙,1932年10月23日夺取了玻军前线指挥部阿尔塞要塞,歼玻军1200人。

  1932年12月,玻军改由德国将军汉斯·孔特(HansKundt)指挥。孔特是一位老派将军,他的上任并未能改变战局。巴军进攻仍在继续,战况也越发惨烈,双方不断拉锯。1932年12月,巴军进攻萨维德拉,双方在一块名为“七千米”的开阔地展开血腥战斗。此战,双方共投入2.5万人,依靠堑壕、机枪和重炮进行混战,阵地上尸横遍野,人称“凡尔登绞肉机”南美版。由于孔特指挥失误,草率反击,导致玻军2个师被全歼,这处战场也因此得名“血腥的七千米”。玻军自此一溃千里。到1932年底,巴军已攻占北查科30多个据点。在短短半年里,双方伤亡人敌超过3万。1933年初,玻军集中兵力进攻巴军要塞纳纳瓦,久攻不克,双方损失惨重。

  1933年5月10日,巴拉圭正式对玻利维亚宣战。埃斯蒂加里维亚经数月准备,于1933年10月指挥2.5万名巴军在7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起反攻,至12月中旬把战争推向玻利维亚占领的查科地区,歼玻军2个师、俘获8000人。玻军遭此惨败后,由佩尼亚兰达将军接替孔特负责指挥。

image.png

  1934年1月,巴军向皮科马约河左岸玻军要塞巴伊维安发起进攻。

  1934年3~7月,双方在此展开血战。1934年11月17日,巴伊维安失陷。至年底,巴拉圭控制归属有争议的北查科地区。

  1935年1月中旬,巴军进入玻境,推进到帕拉佩蒂河畔。1935年2月,玻军从比亚蒙特斯发起反攻,将巴军击退。此时双方都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

  1935年6月,在国际联盟和周边国家的调停下,玻、巴双方实现停火。1938年,两国代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签订了《查科和约》。巴拉圭获得北格兰查科地区约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称之为“查科地区”(Chaco);玻利维亚获得约8万平方公里,并得到经巴拉圭河进入大西洋的航行权。阿根廷外长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因成功调解这次战争而获得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

image.png

  历经3年的查科战争,使两国共死亡10万余人,其中玻方约6万人,巴方约4万人,超过了这两个小国每年的人口增长数,使这两个本不发达的南美国家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对于战败玻利维亚的损失更加惨重,加上1883年硝石战争的失败,玻利维亚自独立后已经丧失了约50%的领土。

  为了在战争中取胜,两国不惜大举借债,仅玻方借债便高达2.28亿美元。作为债权方,美孚石油公司等跨国企业在战后加深了对两国经济的控制,而维克斯等国际军火商更是直接从战争中获取暴利。另外,阿根廷、美国等国作为调停核心,借机在南美树立起了威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关于查科战争的评价如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2009年4月27日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和巴拉圭总统卢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签署了双方边境协议,结束了两国长达74年的边境领土争端。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主持了协议的签字仪式。

  该协议标志着1938年玻、巴两国签订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约》中划分的两国边境正式生效。

image.png

  依据条约,北查科地区约75%的土地划归巴拉圭,玻利维亚则获得经巴拉圭河进入大西洋的航行权。

image.png

  查科战争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造成玻、巴双方死亡达10万余人,两国经济几乎破产,并引起了国内政治动乱,损失惨重。1935年,双方举行停火谈判,并于1938年签订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约》,条约中双方同意将领土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并建立一个由拉美各国组成的定界委员会,阿根廷任主席国。定界工作由于北查科地区地形复杂,耗时较长,于2007年最终完成。其后证实该地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储量巨大的油田,而只是勘探失误,查科战争成了石油垄断资本和石油投机者支持下的一场悲剧。正如莫拉莱斯所说:“战争不是两国人民挑起的,它是那些跨国公司推动的,是一场帝国势力争夺资源的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查科战争:一场帝国势力争夺资源的战争

  在人类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河流算得上是最重要的一项地缘因素。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平原地区都会有一条“母亲河”。巴拉圭的国名,来源于纵贯境内的“巴拉圭河”。

  不过即使巴拉圭独立100年时,这条巴拉圭人的母亲河,还不能说在几何层面体现出,对巴拉圭国土的纵贯性。原因很简单,因为巴拉圭河以西的北查科地区,当时还不能确定是巴拉圭的国土。

  在“拉普拉塔总督区”时期,各殖民省之间并不会进行特别明确的划界,也没有人有兴趣,去争夺那些即没有什么人烟,也没有什么经济潜力的地区,北查科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

  以西班牙的政治遗产来看,它更应该归属于玻利维亚。因为按照最初的行政设计理念,身为“拉普拉塔总督区”(包括它的前身)的一员,玻利维亚需要在这片平原拥有一片土地作为身份标识。问题是,不管因为什么理由,“上秘鲁”身份的玻利维亚跟阿根廷(而不是秘鲁)捆绑在了一起,它的地缘重心始终都是在安第斯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针对北查科地区进行移民。

  一个地区地缘属性的变化,表面上看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地居民的属性,从这点看,巴拉圭人有理由认为,自己应该拥有北查科(最起码是南部)。一如之前曾经说过的那样,在争端未起之前,能够利用北查科地区资源的,主要是那些与之隔河相望的巴拉圭人。

  进入北查科地区的巴拉圭人主要是放牧者。这种粗放经济本身并不能支撑太多人口,甚至前往北查科放牧的大部分巴拉圭人,本质还算不上定居者。因此这一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对玻、巴两国的关系造成影响。

  直到某一天,一个看起来能够极大改变北查科地缘价值的发现被各方获知,情况才开始变得复杂化。

image.png

  没有一片土地是毫无价值的,只是人类有没有能力发现和利用罢了。人类进入文明期不过300代左右的时间,在生物进化史中,这点时间不足以引发任何质变。假定有一个6000多年前的儿童,穿越到今天并接受教育,他在生理指标和学习能力上,将不会与现代人有什么区别。

  然而“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在于拥有比其它生物更高的创造力。在这短短的300代时间里,人类经历了数次技术革命。而每一次革命,都对这个星球的地缘生态造成了重大影响,并改变了各地理单元在人类社会中的权重。

  人类文明史中,农业革命被视为第一次“技术革命”。涵盖种植经济和畜牧经济的“农业”,取代了纯粹靠天吃饭的采集/渔猎经济。这次革命,不仅极大增加了每片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更让一些适宜发展农业的土地脱颖而出,成为了人类活动的中心,并将人类整体推进到文明阶段。

  这场改变人类命运的革命并非单点起源,最起码新大陆的人类在选育玉米、土豆,驯化羊驼时没有得到旧大陆的任何帮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交流是没有意义的。恰恰相反,只有通过交流,人类才能够更好的开发每一片土地的地缘潜力。

image.png

  最起码在“哥伦布大交换”之前,美洲人还没有找到有效利用拉普拉塔平原的好办法。不管是北查科地区的热带草原、灌木林,还是高草草原性质的潘帕斯,对美洲文明及原住民人口的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在旧大陆驯化动植物被引进之后,整个拉普拉塔地区开始焕发了生机。从这个层面看,西班牙人的殖民开发,算是在为包括巴拉圭在内的“拉普拉塔地区”补上“农业革命”的课。

  当19世纪初,拉美各国开始纷纷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时,历史其实已经将他们拉到了另一场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关口。如果说之前的农业革命,还只是一场事关:“水、土壤、阳光”三要素的自然经济革命,那么工业革命无疑是一场由科学技术所主导的革命。

  随着人类认知这个世界能力的加强,一些在自然经济时代价值不高,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的土地,开始因为特殊资源的发现,显露出了自己的价值潜力,甚至因此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地区。

  因为资源而提升权重的案例,在自然经济时代同样存在。以人类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金、银、铜、铁、盐等矿产资源,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大航海时代,最能引发探险家热情的,正是金、银等贵金属。

  只不过,并不是每一片土地,都存在这些能够直接充当天然货币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会枯竭的)。殖民经济的重点,才逐渐转移到具有可持续性的农业开发上。

  工业革命赋予了“资源”以更多的含义。在重新定义的资源概念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被喻为“工业血液”的石油。

  关于石油产品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相信已经不用多言了。如果没有这一资源,原本只能滋生绿洲经济的海湾地区,并没有可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地区,更不会引发如此之多的政治博弈。

image.png

  90多年前,将北查科地区引向战争边缘的工业资源同样是石油。为了争夺这一重要资源,玻利维亚与巴拉圭在1932年—1935年期间,在北查科地区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史称“查科战争”。

  要想搞清楚“查科战争”前因后果,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时代背景,尤其是“工业”因素在其中发挥的重大影响。如果说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巴拉圭战争,是工业革命成果在战争中的第一次集中体现,那么20世纪10年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工业力量的第一次总爆发了。

  这场主战场在欧洲的战争,不仅涌现出了坦克、飞机等现代军事装备,更对参战各国的方方面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这场工业战争,消灭了贵族对军事的垄断性,使得战争的形态由可控的“有限战争”,向全面比拼国力、资源的“全面战争”转变。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转变早在2600多年前,就已随着宋襄公的失败而完成了。后来发生于战国时代的那些战争,尤其是异常残酷的“长平之战”,更是让中国人清醒的认识到,战争实际就是一场资源的比拼。只是鉴于欧洲人开创和引领的工业革命,在这个新时代,他们的认知转变会变得更为关键。

  随着一战的爆发与结束,石油的作用被空前的强化。没有石油,那些受益工业革命而研发的军事装备,将变成一堆废铁。以此为契机,自20年代开始,由各国石油公司主导,在全世界范围内触发了一场寻找石油的狂热。海湾地区的石油潜力,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发掘出来的(1927年,伊拉克基尔库克地区最先被发现有石油)。在这场寻找石油的狂热中,中国同样没有缺席。只是主导者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一直觊觎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人。

image.png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就已经开始在东北地区秘密寻找石油资源,随着918事变的爆发,得以全面控制东北的日本人,开始了更为细致的探矿工作。然而日本虽然从中国东北地区获得了大量战略资源,却始终没有在这片黑土地上找到石油。

  (1959年新中国发现大庆油田,曾经日本人的钻井离大庆油田的边缘仅有数公里之遥)

  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如果日本当时能够在东北找到“大庆油田”的话,很可能就不会冒着与美、英开战的风险,选择“南下”战略,并触发太平洋战争了。要是历史这样演化下去,今天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将呈现成什么样,还属于一个未知数。

  影响历史进程的因素有很多。即使日本当时在东北发现了石油,也很难说不会发动太平洋战争。抛开其它因素不说(如日军内部的海、陆之争),单就资源来说,这一观点亦很难成立。要知道地域狭小的日本,所缺乏的并不仅仅是石油。比如东南亚的橡胶同样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然而不管怎么说,在20世纪初,石油成为了各方关注的重要资源(甚至是最重要的),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场疯狂的资源争夺中,即有日本与“大庆石油”擦肩而过的“遗憾”;也有英国人错误的认定北查科地区,存在石油资源的黑色幽默。

image.png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场引发两国大战,一共造成了十几万军人死亡,并改变北查科地区地缘政治命运的战争,竟然源自于一份错误的勘测报告。

  不过大家也不必纠结于如果没有“石油”,两国的命运会否因此而改变的假设中。

  就一场战争而言,导火索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以北查科地区的情况而言,通过一场战争来解决问题,在当时几乎是一种必然。英国人的错误,更多是一个催化剂。这场战争对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以及相关国家的表现,才是我们下一节的关注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1935年6月,在国际联盟和周边国家的调停下,玻、巴双方实现停火。1938年,两国代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签订了《查科和约》。巴拉圭获得北格兰查科地区约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称之为“查科地区”(Chaco);玻利维亚获得约8万平方公里,并得到经巴拉圭河进入大西洋的航行权。阿根廷外长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因成功调解这次战争而获得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