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列斯特和约

"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意志帝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布列斯特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签订的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是什么?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image.png

  历史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image.png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2月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布列斯特和约的内容是什么?布列斯特和约的影响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Брестский мир,常被简称为布列斯特条约或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签订的和约。

image.png

  条约内容

  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条约包括下列文件:

  1、苏俄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的和约及附件

  2、苏俄和德国的法律政治条约

  3、苏俄和奥匈帝国的法律政治条约

  4、苏俄和保加利亚的法律政治条约

  5、苏俄和土耳其的法律政治条约

  6、苏俄和德国关于若干政治问题的附加条约#苏俄和德国的财政协定

  7、苏俄和德国的私法协定

  上述条约(一)至(五)项于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3月29日在柏林互换批准书之后生效。(六)至(八)项于1918年8月27日在柏林签订,9月6日在柏林互换批准书生效。

  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苏俄终止与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战争状态;

  2、苏俄军队全面复员,海军军舰驶回海港并解除武装;

  3、苏俄承认芬兰、乌克兰、格鲁吉亚之独立,并有义务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立即缔结和约;

  4、苏俄将爱斯特兰、立夫兰、库尔兰、立陶宛、俄属波兰等地割与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而上列各地今后之政治状态,仅德奥二国有权决定;

  5、苏俄撤出阿达罕(Ardakhan)、卡尔斯、巴统等省,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接管;

  6、苏俄拆除阿兰群岛上所有防御工事,其未来地位由德奥瑞芬四国共同决定。

  此外,在8月27日时于柏林所签订之补充条款中尚规定苏俄需给付德国60亿马克赔款,分五期偿还,但最后付款日期不得超过1918年底。

image.png

  主要影响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处在万分危急中!俄国工农的神圣义务,就是要……奋不顾身地保卫苏维埃共和国,抗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的匪军。”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迅速发布了告全国人民书。在列宁的号召下,全国人民迅速动员起来,纷纷拿起武器,投入到保卫祖国的斗争中。一支支刚组建的、崭新的红军部队火速开往前线,顽强地挡住了德军对彼得格勒的进攻。德国最高统帅部妄图用闪击战一举打垮苏俄、夺取苏维埃首都的计划宣告破产。从此,红军开始还击德军入侵的那一天——2月23日,作为红军的建军节而载入史册。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苏维埃俄国正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府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从而能够恢复经济,建设红军,巩固政权,为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奠定了基础。

  战争引发了德国国内的革命,声势浩大的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武装起义,逼得不可一世的德皇威廉二世被迫在11月9日宣布退位,逃往荷兰。德国无力再战,两天后签订停战协定,宣布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灾难。它长达四年多,卷入战争的有三十三个国家,人数超过十五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直接上战场的约有七千万人,死伤三千多万。各交战国的经济损失约两千七百亿美元。

  一战停战协定签订后的第二天,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不平等的布列斯特和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布列斯特和约全名叫什么 和约是在哪一年废除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和平法令》。因为国内民众反战的呼声非常强烈,苏维埃政府为了顺应人民的意愿并巩固新生政权,决定退出一战。由于原来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参加了协约国军事集团,因而在大战中苏俄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苏俄政府在各国同时停止战争、构筑和平的倡议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被迫与同盟国中的德国进行停战谈判,并忍痛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的全称是《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集团(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的一份和约。

  按照和约规定,当时苏俄治下的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部分地区的上百万平方千米领土交由德军占领,另外苏俄还要向德国支付数额高达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苏俄与德国的停战谈判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1917年12月3日谈判正式开始,德国提出苏俄需要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出来,另外需要赔款30亿卢布。苛刻的停战条件立刻导致布尔什维克党内高层出现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以便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喘息的机会,季诺维也夫、索科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和斯维尔德洛夫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

image.png

  但是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反对停战签约,主张让俄军留在前线继续作战;而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即不战不和),让部分士兵复员,但是不与在大战中勉力支撑的德国签订任何和约,中央委员越飞等支持托洛茨基。经过布尔什维克党内高层多次召开会议协调,及与德国进行了反复拉锯式的谈判,苏俄最终于1918年3月3日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事实上,为了与德意志帝国达成协定,列宁让出了刚刚到手的四分之一的国土,其中包括占全国44%的人口,苏俄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究竟值不值得?

  对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布列斯特和约》虽然是一个“不幸的和约”,但是和约的签订使苏俄从大战中抽身而出,赢得了集中力量解决国内政治经济问题的机会,从而为反击外国武装力量的干涉作了更好的准备,这是一种革命的妥协,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灵活利用帝国主义列强彼此间矛盾的一次典范,因此这种暂时的妥协是十分必要的。赔本的买卖就当时的战争态势来看,苏俄突然退出战争对德国十分有利因而实际上应该是在大战中陷于两线作战、势单力薄、处境极为不妙的德国来乞求苏俄退出战争,而不是苏俄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来跟德国签订不平等的停战条约。当时,德奥同盟国在欧洲战场面临着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

  西线是德奥关注的重点,但是俄国却在东线牵制着大量的同盟国军队。因而当时德国最大的愿望就是苏俄能够尽快退出战争,以便自己调遣军队全力应付西线战事,所以苏俄乞和正合德国的心意。当时德国有三种选择:一是与苏俄谈判,签订一个对德国极为有利的和平条约,逼迫苏俄彻底做出让步;第二就是与苏俄签订长期停战协定,赶在美军抵达欧洲战场前加强自己在西线的力量,力争尽快击溃英法联军;第三与苏俄保持不战不和的状态,留下少部分军队牵制苏俄,集中兵力解决西线问题。在三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中德国最希望得到的是第一种,对于苏俄来说,则应力争实现第二种结局。但遗憾的是俄国对同盟国做出了彻底的让步,签订了一个既割地又赔款的条约。

image.png

  自此德国结束了两线作战,开始有机会集中已方全部兵力于西线。在今天看来,如果当时苏俄坚持把战争继续下去也会是个不错的选择。1917年一战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于战争初期,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互有攻守、势均力敌。1917年4月6日,美国以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其商船为由,对德宣战。紧接着又有中国、古巴、巴西、希腊等国家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这样就形成了协约国对同盟国的巨大优势,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协约国。与此同时,德国两线作战的压力慢慢变得越来越大。在德国国内,受前线战况不利的影响,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交织在了一起。在战争的长期拖累下,德国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雪上加霜的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列宁主义深信不疑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即斯巴达派的活动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士兵们也喊出了“照俄国的方式同反对派打交道”的口号,反战罢工的数量也慢慢增加,其中仅在1917年4月,柏林就先后有30万人参加罢工。这表明,如果俄国不退出一战的话,将极有可能分享到战胜德国的成果,这样就可以取得战后参与处理世界事务的主动权,而不会被排除在巴黎和会的大门之外。条约签订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矛盾变得更为复杂。首先和约对德奥集团缺乏真正的约束力,并未能制止德国在东线军事行动的继续展开:在和约签订后的第三天,德军就出兵占领了波罗的海的奥兰群岛。

image.png

  4月,又有德军在汉科、洛维兹登陆;接着德军开始进驻芬兰湾这直接威胁到了苏俄的波罗的海舰队和彼得格勒;在南方德军又利用苏俄与乌克兰中央拉达的分歧,进占了敖德萨、奥尔罗夫斯克顿河地区,并向克里米亚推进。无奈,苏维埃政府每天都需要对红军强调,“阻挡这种推进,或是把其纳入不致威胁到苏维埃俄国生存的轨道。更有甚者,就是在和约明确标注的界限内,德国也没有停止其军事行动。和约的签订还激化了俄国同协约国之间的矛盾,给了协约国集团出兵进攻苏俄再好不过的借口。事实上,虽然俄国在国内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权。

  但是其他协约国为了能够打败德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还是十分希望红军能在东线拖住部分德军,而苏俄的单方面与德议和显然令英、法大感失望。1918年3月9日,以俄国人无力保卫自身的中立国地位为借口,以需要防止德国人入侵俄国北方的战略要地为幌子,第一批协约国干涉军乘英国舰“克罗莉”号抵达了摩尔曼斯克港,随后,美国、法国的舰队相继到达,从此协约国开始了对十月革命的武装干涉。《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沉重代价不只是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还包括了党内高层因此而生的激烈政争。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竟与混入苏维埃政府的社会革命党勾结在一起,他们叫嚣列宁的“以空间换时间”是牺牲原则的实用主义,签订和约是背叛革命的投降主义。

image.png

  因而布哈林顽固地坚持拒绝退出战争的意见,使得原本已经很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另外,新生政权的敌人,包括地主、资产阶级,也包括立宪民主党、孟什维克,都在借机大肆鼓噪,污蔑布尔什维克是卖国贼。面对诸多的攻击,列宁不得不承认,“《布列斯特和约》只是一根很不结实的绳子,它不能保证苏俄长期不被卷入战争”。《布列斯特和约》从签订到废除历时8个月左右。1918年11月13日,苏俄利用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宣布废除之前与之签订的停战条约,《布列斯特和约》的历史才画上了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布列斯特和约简介 和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意志帝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基本资料

  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和约内容

  和约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组成。主要内容有:

  ①缔约双方宣布停战。

  ②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

  ③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

  ④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

image.png

  ⑤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

  ⑥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

  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⑧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

  说明:这个苛刻的和约,不仅使苏俄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布列斯特和约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样的 和约结果的意义是什么

  和约的来龙去脉

  起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经过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image.png

  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

  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image.png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

  结果

  2月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323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1922年,苏俄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意义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