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原居于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后逐渐南移,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在乎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建立代国,代王为拓跋什翼犍。后被前秦攻灭。淝水之战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圭于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拓跋圭称魏王后,一面务农息民,一面著手进行统一大漠(即大沙漠,东起兴安岭西麓,西尽天山东端)诸部的征战。东破库莫奚,西击高车,灭亡匈奴别部刘卫辰,相继征服北方一些游牧部落,俘获大批人众和牲畜,使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

强极一时的北魏迅速衰亡真相: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被浓墨重彩地褒而扬之。可是,传统的教科书掩盖了一个争议颇多的观点:强大北魏的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呢?孝文帝改革的弊端到底在哪里呢?北魏迅速衰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谁又是北魏改革的真正先行者?果敢勇毅的孝文帝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悲剧人生呢?著名作家曾纪鑫为你深入解读。

网络配图

网络配图

  娃娃皇帝

  公元467年,拓跋宏生于当时的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两年后被立为太子。

  虽已入主中原,但拓跋部仍保留着过去早婚的习俗,拓跋宏出生时,其父献文帝拓跋弘年仅14岁。拓跋部建立北魏后,学会了中原王朝维持皇权统治的某些做法,并定为制度严格执行。比如后宫产子,一旦该子被立为太子,其母就要被赐死。其用意在于避免皇帝年幼即位,大权落到母系外戚手中。因此,拓跋宏在两岁多被立为太子时,母亲思皇后李氏即被“赐死”。这一野蛮的做法不仅给拓跋宏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仿佛预示着他日后家庭生活的凄凉与不幸。 ...查看更多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与刘裕的比较

  对拓跋珪评价,可以说他是一个雄主,他有才能,有远见,但是他也有弱点,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拓跋珪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他过着这种生活,才使得他很早就已经懂事,并拥有很强的才能。

  他在16岁的时候把握住机会,当时后秦已经生乱,所以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家。但是他的力量非常小,四周又有强敌林立,所以他没过多久就被敌人打败,不得不率领部族逃亡。 

1_副本4.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拓跋珪是幸运的,他懂得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他前半生在母亲的帮助下能够顺利成长,他在绝路的时候受到了后燕的慕容垂的帮助,帮他度过了难关,也正是从此开始,他得以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在之后的南征北战之中,北魏开始不断的壮大,这个时候拓跋珪还能实施正确的决策,可以说拓跋珪这个阶段的评价是正面的。但是随着北魏的强大,拓跋珪已经慢慢开始变了,开始残杀大臣,声色犬马,刚愎自用。 ...查看更多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有怎样的早年经历

  拓跋珪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氏原来是代国皇室,后来代国被后秦皇帝苻坚打败,于是被要求全体迁往长安。但是代国的大臣为了保住年幼的拓跋珪,向苻坚进言,希望拓跋珪留在部落之中,最后附件被说服。 

114207963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为了活命,拓跋珪被他的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在拓跋珪成长的几年中,拓跋珪的母亲贺兰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多次有人想暗害拓跋珪的时候,都是一些忠贞之士告密后,他的母亲贺兰氏带领他一次又一次的逃脱了追杀。

  到了公元386年,这时候的拓跋珪已经16岁,而秦国的苻坚因为战败导致了国内大乱,这时候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同时他又在当年的四月,改了国号,定国号为“魏”,历史上称为北魏,也就是北魏拓跋珪。

  在建立北魏政权以后,拓跋珪励精图治,对内部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励精图治的同时他还率领部族军队进行南征北战,在这一时期,他借助当时周边强国的力量消灭了很多自己的敌人。

  一直到公元398年,北魏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且在大同这里称帝。称帝以后拓跋珪开始积极扩张疆土,使得北魏逐渐成为当时的强国,最终灭了北燕政权,成为一代霸主。但是到了晚年,北魏拓跋珪开始不理国事纵情声色,并且变得刚愎自用,诛杀功臣,最终自己被刺身亡,时年三十九岁。 ...查看更多

北魏孝文帝为了汉化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说他消灭了一个民族?

  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世界范围内,游牧民族纷纷开始骚扰、侵略和冲击着更为先进的农耕文明。在西方,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蛮族”正侵蚀着罗马帝国;在东方,汉族政权正被五胡瓜分撕扯。每念及此,除去劫后余生的庆幸之感外,也不免心生疑惑——罗马已灰飞烟灭,古老中国却因何永世长存?

image.png

  不可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有力推动者,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忽视英雄人物对其施加的巨大影响,譬如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多半会在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之间抉择。客观的说,国人对帝王是否伟大的评定标准多数局限于统一中华、驱除胡虏,对“文明”本身缺乏相应思考。

  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伟大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汉族政权的贡献,而在古代曾有一位皇帝,其政绩却超越民族与种族,甚至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堪称是解决文明间冲突的非典型案例。

  之所以是“非典型”,是因为无论在何时何地,人们解决不同文明间冲突的主要手段是暴力,以中国古代为例,中原汉人与四周夷狄可谓世仇,二者之间的争斗从未消停——中原政权强大时,游牧民族就会异常恭顺,一旦中原动荡,猃狁、鬼方、犬戎、东胡、匈奴、肃慎、柔然、敕勒、羯、氐、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就会大举入侵。双方一直在进行着漫长而残忍的拉锯战,任何一方都不肯被对方同化。

  事实上,如果没有北魏孝文帝,古代中国很可能就会重蹈罗马帝国的覆辙——被鲜卑、匈奴、柔然等落后民族瓜分殆尽,再建立起无数小国。他们会控制汉人思想、扼杀汉人政治、阉割中华文化,九州将成为毫无希望可言的炼狱。鲜卑拓跋部定居中原后,建立起胡汉共治的王朝,从一开始就在推行汉化——然而这种汉化是有限且杂乱的,其目的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鲜卑统治者虽然会学习四书五经和传统典章,但对自身文化、服饰、语言乃至饮食等却仍坚守传统,以自己身为鲜卑而倍感光荣,并刻意区分出鲜卑与汉人的差别。

image.png

  这样的局面,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才得以改变。之所以称赞孝文帝,是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这种人为区分所带来的危险,所以他采取了一种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选择主动迎合,全力学习接受更为先进的中原文明,鼓励胡汉通婚。有人说,孝文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是失败的,他亲手消灭了鲜卑人。然而消失的只是“鲜卑”这个称呼,鲜卑血脉至今仍在许多国人体内奔涌不息。

  不过在谈及孝文帝之前,我们还得先从一个女人说起,她就是北魏的文明太后——冯氏。在十六国时期,一共诞生了四个汉人政权,其中就包括冯跋所建立的北燕。冯跋去世后,其弟冯弘继位,其子冯朗受封广平公,其女则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左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北燕灭亡后,冯朗归顺北魏,官至秦、雍州刺史,封辽西郡公,其女在左昭仪冯氏的照料下成为文成帝拓跋濬的贵人,并最终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image.png

  北魏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驾崩,嫡长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由于拓跋弘即位时年方十二,无力处理朝政,因此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将其架空为傀儡,一手把持着朝廷大权。承明元年(公元476年),献文帝突然去世(一说为冯氏毒杀),年仅23岁,5岁的长子拓跋宏即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孝文帝。

  不用想,朝政大权又一次落在冯氏手中,以太皇太后的名义继续临朝称制。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冯氏先后颁布了多项改革措施——比如建立“班禄”制度、实行均田制、建立户籍制度......可以说,这些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促进了北魏的繁荣富庶,为孝文帝日后进行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image.png

  在这位汉族嫡祖母的熏陶下,孝文帝从小就是汉文化的忠实拥虿。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10月17日,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孝文帝自此正式亲政。面对着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外部威胁加剧的棘手局面,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他以“班禄”制度为蓝本制定了俸禄制度,通过给官员发放薪酬的方式避免其大肆搜刮,以减轻百姓压力、缓和官民矛盾。虽然贪污并不会因此完全杜绝,但这毕竟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过许多。紧接着,他又颁布均田令,将归属国家的土地按人口进行分配。虽然地主豪强们依旧拥有大量土地,但下层贫民还是因此获得了一定数目的耕地,北魏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进一步保障了整个王朝的赋税徭役。

  不过在孝文帝看来,这一切还远远不够。由于朝中反对势力太大,孝文帝决意推行的政策注定无法顺利施行,于是他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方式。在他的构想中,现有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位于北方,物产贫瘠且不利于控制中原,假如能迁都洛阳,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又可趁势学习汉族文化,推行力度空前的改革。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为名率众臣及20万大军南下,因阴雨连绵不绝遂在洛阳“停驻”,这才完成了迁都大业。常言道“入乡随俗”,既然来到洛阳,生活方式自然就得全面变革。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5月26日,孝文帝提倡说汉语、使用汉字、禁穿胡服、依照《汉书》改革度量衡、鼓励与汉族通婚,还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比如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目陵氏改为穆氏尉迟氏改成尉氏、步陆狐氏改成陆氏......此外,孝文帝还按照汉朝的典章制度改革体制及律法,尊孔重礼,提倡以孝治国。

image.png

  经过元宏的改革,传统汉文化在这个黑暗时期发出了新的耀眼光芒。在南朝陈庆之奉命出使北方时,愕然发现洛阳一带礼仪周全、人才济济,就衣冠服饰而言,中原远胜南方。这一情景既加深了南北朝之间的交流,也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民族认同和文化基础。通过这场改革,我们不难发现,落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若不主动接受汉文化,不出100年就会灭亡(比如元朝),如果要学汉文化,那最后迟早都会变成汉人。事实上,一旦民族通婚和文化认同二者同时满足,无论是什么民族,最终都会与脚下的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成为新的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为什么被称为“正统王朝”?

  公元386年由鲜卑人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重建其先祖所创立的代国,同年,又改国号为“魏”。398年,拓跋珪又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正式称帝,是为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只不过这两个都属于短命朝廷,分别在550年和557年宣告灭亡。北魏从386年道武帝建国开始,至534年分裂,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image.png

  北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起来的正统王朝。所谓正统,史称:“道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也就是说华夏血统一脉相承。

  商周以来,华夏民族尊王攘夷,驱逐了许多的少数民族,建立起了一代又一代的正统王朝,正统就是权威,就是合法的存在,有着无比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正统王朝还指一个政权依照秦始皇时期所建立起的最高掌权者称帝,建天子行宫、用天子仪卫,置后宫,立皇储为太子,建父死子承相传制度,并设立文武百官。

image.png

  当时正值五胡十六国时代,有着诸多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他们无一不在争着正统的地位。他们或缘于赐爵封地,或是缘于联姻,或曰灵异之兆,以此来牵强附会地和汉王朝搭上关系来做国名,以示自己的正统。

  匈奴人刘渊本来不姓刘,却因有昭君出塞的故事,乃自称是汉朝外甥,所以改姓刘,建立的国号名为汉国。其它的还有秦字号、燕字号、凉字号、赵字号等,也都是向中原的华夏民族靠拢,可他们没多久都以失败告终。

  而鲜卑人拓跋氏所建立起来的北魏王朝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正统王朝,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们早先自称是黄帝之后,与汉人同宗;后来又说他们的始祖拓跋力微(174年—277年)为天女所生,是真命天子;接着又由于拓跋猗卢(?—316年)曾在魏晋时期被封为代王。

  所以,到拓跋珪建国时,称国号为“魏”,就是为了与周代的魏国和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接上情缘,以使自己一步步地向汉族的正统王朝靠拢。

image.png

  拓跋珪定都平城后,正式称帝,他尊儒崇孔,大量起用汉人,并以太牢之礼(即以牛羊猪为牲祭之礼)祭尧舜孔子。还建立太学,大兴文教,并命鲜卑子弟入学,认真学习汉文化。

  同时,拓跋珪还离散部落,分土定居,也就是取消原来的部落,按土地让他们成为编计在册的居民,实行计口授田,给耕牛,让他们务农。

  就这样,拓跋珪使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换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成为胡情汉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正统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北魏统一北方对历史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北魏统一北方,是在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鲜卑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败北燕,占有今山西、河北地区,同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中原的拓跋部,实行“分土定居”,开始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并引用汉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飞跃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拓跋珪死后,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于时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image.png

  北魏统一北方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世祖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后攻灭夏、北燕和北凉等势力下,北魏统一了北方,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氏在武帝时被赐予代国的封地,五胡乱华后,前秦蒲氏灭掉了代国,拓跋氏子孙拓跋珪流离到贺兰山一带。

  后来,前秦国君蒲坚以投鞭断流之势挥军南渡,妄图一举歼灭东晋政权,但是东晋大将桓玄却彻底粉碎了他的美梦,使得志存高远的蒲坚不但一败涂地,而且还留下“风声鹤唳”的千古笑柄。

  此后前秦国力大衰,而蒲坚的得力助手慕容垂也趁机拥兵自立建立了后燕,前秦国势更微,不久后亡国。此时拓跋珪也借这个良机召集各部族,宣布承袭代王之制,重建代国。同年,拓跋珪回到了代国的故都盛乐,此地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在那里,拓跋珪改称魏王,建立北魏。

  当时有一个对拓跋珪有利的条件是后燕的国君慕容垂就是他的亲舅舅,而后燕军事实力很是强大。于是拓跋珪与他舅舅结盟,先后灭掉了贺兰山各部族,统一了自己的大后方。

  在解除了后顾之忧后,狼子野心的拓跋珪将矛头对向了自己的舅舅,同时也是自己的大恩人---慕容垂的后燕。但是,新建国的北魏还是落后的奴隶制式的国家,在实力上无法与后燕相比。于是,拓跋珪采取了先攻取河北、山西等肥沃之地,同时迁都到山西晋城,促进鲜卑的汉化。然后,奖励耕织,并仿汉制设立官职和宫廷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北魏国力大盛。

  与此同时,后燕经历了一场危机,慕容垂去世后,其子孙争权夺势,闹得不可开交。拓跋珪抓住机会,一举灭掉了后燕。这时的北魏已经占据了除山东半岛和东北、甘肃一带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焘即位,此人在军事上承袭父志,继续有所建树,先后灭掉了夏、北燕、北凉,至此,五胡乱华时严重分裂的北方地区几乎全部统一了。

image.png

  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意义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

  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斗争,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五胡十六国时期为什么弱小的北魏能统一北方?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前身是拓跋部的代国,后被前秦攻灭。前秦崩裂后,原代国后裔拓跋珪被推举为主,重建代国。拓跋珪建国后四周强邻如虎,拓跋珪采取远交近攻策略,逐步扑灭各方强邻,最终四邻剩下后燕、西燕、后秦、夏。此时的代国颇有春秋战国时诸侯国的境遇。后后燕灭西燕,西燕求助拓跋珪,拓跋珪派兵援助,奈何后燕抢先一步灭西燕,拓跋珪因此得罪后燕,与后燕结仇,慕容垂死后,拓跋珪的代国才有反戈一击的机会。

image.png

  386年确立国号为“魏”。之所以叫魏,是因为魏这个词本身就是高大威武的意思,再加上拓跋部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活跃于战国时魏地。最后也就确定国号为“魏”了。

  话归正题,统一北方为何是北魏,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咱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分析分析。

  “天时”此时的北方历经304年到386年近百年的混战,北方各民族政权相互攻伐不断,早前进入中原强大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慕容部,已深深陷入民族战争的深渊,本部人口急转直下,反倒是一直徘徊在北方的鲜卑拓跋部留有元气,并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强盛。同族的慕容部又因内乱丧失了自身的优势,南方东晋大将刘裕扫平了靠近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使得北魏有了更为长久的喘息机会。

  “地利”鲜卑族所居的地区,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迁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迁和南移了,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鲜卑族来了以后,就与这一部分没有迁移的匈奴人融合起来,建立起部落联盟关系,把匈奴部落编入鲜卑部落联盟内,并以婚姻为纽带加强两族的关系。鲜卑拓跋氏取得部落联盟领导地位后,开始向南北发展。又进一步征服了善战的高车族,高车族为北魏的进一步扩张增强了战斗力。无论是与匈奴的联姻还是对高车额征服,三族最为强盛的兵种都是骑兵,北方广阔平坦的地形,本就是为骑兵准备的。鲜卑拓跋部以匈奴故地为根基,也就确定了骑兵优质马匹的来源。

image.png

  “人和”北方人口已经到了最低点,从开始的五胡乱华,杀灭汉族,到后来冉魏屠胡,无尽的民族仇恨始终无法让每个少数民族政权得以长久。但是汉族人仍然是北方的主体民族,也就是说,此时哪家少数民族政权取得汉民族人民的信任,哪家政权就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恰恰鲜卑拓跋部意识到了这一点,拓跋部建国以来强邻四起,本身就弱小,它只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汉人厌战,军事上鲜卑族包办,一方面防止汉民暴动,一方面让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汉人从事生产,休养生息,平息内部民族矛盾。同时,拓跋部加强内部封建化的程度,重用汉臣,取得先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此战,魏太武帝拓跋焘显示出雄才大略之外,北魏大臣、军事谋略家崔浩,深为魏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谋主,他参与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