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6年由鲜卑人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重建其先祖所创立的代国,同年,又改国号为“魏”。398年,拓跋珪又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正式称帝,是为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只不过这两个都属于短命朝廷,分别在550年和557年宣告灭亡。北魏从386年道武帝建国开始,至534年分裂,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起来的正统王朝。所谓正统,史称:“道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也就是说华夏血统一脉相承。
商周以来,华夏民族尊王攘夷,驱逐了许多的少数民族,建立起了一代又一代的正统王朝,正统就是权威,就是合法的存在,有着无比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正统王朝还指一个政权依照秦始皇时期所建立起的最高掌权者称帝,建天子行宫、用天子仪卫,置后宫,立皇储为太子,建父死子承相传制度,并设立文武百官。
当时正值五胡十六国时代,有着诸多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他们无一不在争着正统的地位。他们或缘于赐爵封地,或是缘于联姻,或曰灵异之兆,以此来牵强附会地和汉王朝搭上关系来做国名,以示自己的正统。
匈奴人刘渊本来不姓刘,却因有昭君出塞的故事,乃自称是汉朝外甥,所以改姓刘,建立的国号名为汉国。其它的还有秦字号、燕字号、凉字号、赵字号等,也都是向中原的华夏民族靠拢,可他们没多久都以失败告终。
而鲜卑人拓跋氏所建立起来的北魏王朝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正统王朝,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们早先自称是黄帝之后,与汉人同宗;后来又说他们的始祖拓跋力微(174年—277年)为天女所生,是真命天子;接着又由于拓跋猗卢(?—316年)曾在魏晋时期被封为代王。
所以,到拓跋珪建国时,称国号为“魏”,就是为了与周代的魏国和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接上情缘,以使自己一步步地向汉族的正统王朝靠拢。
拓跋珪定都平城后,正式称帝,他尊儒崇孔,大量起用汉人,并以太牢之礼(即以牛羊猪为牲祭之礼)祭尧舜孔子。还建立太学,大兴文教,并命鲜卑子弟入学,认真学习汉文化。
同时,拓跋珪还离散部落,分土定居,也就是取消原来的部落,按土地让他们成为编计在册的居民,实行计口授田,给耕牛,让他们务农。
就这样,拓跋珪使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换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成为胡情汉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正统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鲜卑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败北燕,占有今山西、河北地区,同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中原的拓跋部,实行“分土定居”,开始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并引用汉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飞跃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拓跋珪死后,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于时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北魏统一北方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世祖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后攻灭夏、北燕和北凉等势力下,北魏统一了北方,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氏在武帝时被赐予代国的封地,五胡乱华后,前秦蒲氏灭掉了代国,拓跋氏子孙拓跋珪流离到贺兰山一带。
后来,前秦国君蒲坚以投鞭断流之势挥军南渡,妄图一举歼灭东晋政权,但是东晋大将桓玄却彻底粉碎了他的美梦,使得志存高远的蒲坚不但一败涂地,而且还留下“风声鹤唳”的千古笑柄。
此后前秦国力大衰,而蒲坚的得力助手慕容垂也趁机拥兵自立建立了后燕,前秦国势更微,不久后亡国。此时拓跋珪也借这个良机召集各部族,宣布承袭代王之制,重建代国。同年,拓跋珪回到了代国的故都盛乐,此地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在那里,拓跋珪改称魏王,建立北魏。
当时有一个对拓跋珪有利的条件是后燕的国君慕容垂就是他的亲舅舅,而后燕军事实力很是强大。于是拓跋珪与他舅舅结盟,先后灭掉了贺兰山各部族,统一了自己的大后方。
在解除了后顾之忧后,狼子野心的拓跋珪将矛头对向了自己的舅舅,同时也是自己的大恩人---慕容垂的后燕。但是,新建国的北魏还是落后的奴隶制式的国家,在实力上无法与后燕相比。于是,拓跋珪采取了先攻取河北、山西等肥沃之地,同时迁都到山西晋城,促进鲜卑的汉化。然后,奖励耕织,并仿汉制设立官职和宫廷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北魏国力大盛。
与此同时,后燕经历了一场危机,慕容垂去世后,其子孙争权夺势,闹得不可开交。拓跋珪抓住机会,一举灭掉了后燕。这时的北魏已经占据了除山东半岛和东北、甘肃一带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焘即位,此人在军事上承袭父志,继续有所建树,先后灭掉了夏、北燕、北凉,至此,五胡乱华时严重分裂的北方地区几乎全部统一了。
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意义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
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斗争,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前身是拓跋部的代国,后被前秦攻灭。前秦崩裂后,原代国后裔拓跋珪被推举为主,重建代国。拓跋珪建国后四周强邻如虎,拓跋珪采取远交近攻策略,逐步扑灭各方强邻,最终四邻剩下后燕、西燕、后秦、夏。此时的代国颇有春秋战国时诸侯国的境遇。后后燕灭西燕,西燕求助拓跋珪,拓跋珪派兵援助,奈何后燕抢先一步灭西燕,拓跋珪因此得罪后燕,与后燕结仇,慕容垂死后,拓跋珪的代国才有反戈一击的机会。
386年确立国号为“魏”。之所以叫魏,是因为魏这个词本身就是高大威武的意思,再加上拓跋部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活跃于战国时魏地。最后也就确定国号为“魏”了。
话归正题,统一北方为何是北魏,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咱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分析分析。
“天时”此时的北方历经304年到386年近百年的混战,北方各民族政权相互攻伐不断,早前进入中原强大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慕容部,已深深陷入民族战争的深渊,本部人口急转直下,反倒是一直徘徊在北方的鲜卑拓跋部留有元气,并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强盛。同族的慕容部又因内乱丧失了自身的优势,南方东晋大将刘裕扫平了靠近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使得北魏有了更为长久的喘息机会。
“地利”鲜卑族所居的地区,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迁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迁和南移了,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鲜卑族来了以后,就与这一部分没有迁移的匈奴人融合起来,建立起部落联盟关系,把匈奴部落编入鲜卑部落联盟内,并以婚姻为纽带加强两族的关系。鲜卑拓跋氏取得部落联盟领导地位后,开始向南北发展。又进一步征服了善战的高车族,高车族为北魏的进一步扩张增强了战斗力。无论是与匈奴的联姻还是对高车额征服,三族最为强盛的兵种都是骑兵,北方广阔平坦的地形,本就是为骑兵准备的。鲜卑拓跋部以匈奴故地为根基,也就确定了骑兵优质马匹的来源。
“人和”北方人口已经到了最低点,从开始的五胡乱华,杀灭汉族,到后来冉魏屠胡,无尽的民族仇恨始终无法让每个少数民族政权得以长久。但是汉族人仍然是北方的主体民族,也就是说,此时哪家少数民族政权取得汉民族人民的信任,哪家政权就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恰恰鲜卑拓跋部意识到了这一点,拓跋部建国以来强邻四起,本身就弱小,它只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汉人厌战,军事上鲜卑族包办,一方面防止汉民暴动,一方面让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汉人从事生产,休养生息,平息内部民族矛盾。同时,拓跋部加强内部封建化的程度,重用汉臣,取得先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