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战争(Peninsular War)(1808年-1814年)是拿破仑战争中主要的一场战役,地点发生在伊比利亚半岛,交战方分别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战争从1808年由法国军队占领西班牙开始,至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结束。
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瑞典王国、奥地利帝国组成的同盟。1812年拿破仑在俄法战争中遭受惨败后,1813年欧洲的反法国家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40万与联军作战,不料,各附庸小邦国乘机摆脱法国的控制拿破仑被迫陷入困境。莱比锡战役中,同盟军在萨克森击败拿破仑的军队。在1814年3月31日,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同时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
俄法战争
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罗斯是为了迫使亚历山大一世继续依着大陆封锁政策行事,及解除俄罗斯进攻波兰的迫切威胁。拿破仑65万人的军队(包括27万法国军队及其它地区的军队),在1812年6月23日渡过了尼曼河。俄罗斯声明为卫国战争,但拿破仑声明为第二次波兰战争。由于波兰人提供了10万人的军队,拿破仑并不让步,继续往俄国进发。俄罗斯实行了"焦土政策",使得拿破仑损失了37万人的军队(因战死、饿死或冻死),及20万人被俘虏。在11月,只有2万7千人渡过别列津纳河。拿破仑的军队撤回巴黎,预备防范俄罗斯再次入侵波兰。但是,俄罗斯也损失了40万人,俄军也已经耗尽。但是俄罗斯有优势,因它有较短的缓线及较快地补充队,因为拿破仑损失了大量的骑兵及大炮。看见拿破仑在俄法战争中遭受惨败,普鲁士和奥地利重新向法国发动战争。
半岛战争
在1813年6月21日,阿瑟·韦尔斯利在维多利亚打败了约瑟夫·波拿巴的军队,迫使法国军队退出西班牙回到庇里牛斯山北部。拿破仑发动了一连串的战争,但被压倒性的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军队所打败。拿破仑跟着发动了六日战役,防止敌军侵入巴黎。但他的7万人军队对着第六次反法同盟的50万人的军队,变得毫无阻力。同盟在1814年3月30日开进了巴黎,虽然拿破仑大势已去。但他继续发动战争他颁布了法令要求90万新兵入伍,但只有一小部分入了伍。拿破仑继续战争的希望已经毫无可能!
拿破仑退位
1814年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但是,偶然的军事行动在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继续在进行着直至1814的春季。然而,拿破仑从戒备森严的厄尔巴岛上逃了出来。1815年3月20日,进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欧洲列强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其目的在于重画拿破仑被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
百日王朝
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兰西帝国。重新成为法兰西帝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帝国囚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一切令拿破仑别无选择,最后在1815年2月26 日逃出小岛。率领11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兰西共和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约瑟夫·波拿巴(1768年1月7日-1844年7月28日)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的长兄, 生于科西嘉。1796年参加意大利战役,后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外交官。1806年被拿破仑立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任西班牙国王,1813年离位。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他流亡美国(1815~1832)。
约瑟夫·波拿巴,法国律师、外交官、军人、政治家、那不勒斯国王(1806-1808),西班牙国王(1808-1813) 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哥哥。卡洛·波拿巴(Carlo Buonaparte)和他的妻子玛利亚·莱蒂西亚·拉莫利诺(Letizia Ramolino)之子。
生于科西嘉的阿雅克肖(Ajaccio),1796年随拿破仑参加意大利战役,后又参加法国收复科西嘉的远征,1798年被督政府任命为驻帕尔马宫廷公使,后改任驻罗马公使,同年底返回巴黎,担任五百人议事中科西嘉的代表。未参与1799年的雾月政变,他成为国务会议和立法团成员,1800年和美国签署《莫尔特方丹协定》,1801年主持和奥地利的停战谈判,签署了《吕内维尔条约》,1802年代表法国和英国特使康华里勋爵谈判,签订了《亚眠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和欧洲实现了全面的和平。然而一年后英法关系恶化,他的外交努力终成徒劳。1804年11月6日,拿破仑加冕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随后约瑟夫·波拿巴成为法国共济会总导师。拿破仑远征德意志期间,他代理国政一年。1806年奉命前往那不勒斯去驱逐那里的波旁王庭,同年晚些时候成为大陆上的那不勒斯国王,他努力清扫封建制度的遗迹,整顿修会,改革司法、财政和教育制度。但拿破仑对他日益不满,所以1808年调任西班牙国王,直到1813年法军从西班牙撤退为止。1814年3月盟军攻入巴黎, 他跑到美国,住在新泽西的伯登敦, 很受邻居欢迎, 和一个美国女人生了一个女儿,1830年他呼吁拿破仑的儿子继位,但无结果。又去了英国,热那亚,死在佛罗伦萨。
兄弟之间
拿破仑的迅速崛起对他的长兄约瑟夫来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因为在这个缺少父爱的家庭里,老大一直充当着一家之主的角色,不论谁遇到麻烦都会去找他解决,他的话就是家法。就连从不向任何人低头的拿破仑也曾把自己的薪水交给约瑟夫,让他代为投资理财。在拿破仑还没有发迹的时候,他还没有完全关闭心扉,而且曾一反常态地给大哥写过一封饱含深情的信。在信中,他写道:"我的朋友,不论命运如何对待你,你都该知道我是你惟一的挚友,我对你一片深情,我盼望着你过上幸福的生活……咱们在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始终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你最清楚我是多么热爱你。我感觉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心里荡漾着从未有过的情感。"
波拿巴兄弟之间的深情厚意很快就蒸发掉了。嫉妒在约瑟夫的胸膛中翻腾不息,因为他的弟弟拿破仑焕发出的夺目光芒,完全抢走了自己的风头,而且看样子拿破仑不光要在家里称王称霸,还要统治整个欧洲呢。荣誉和地位正在离他而去,尽管拿破仑赐给他有利的地位和其他补偿性质的奖赏,但这种感觉仍然像巨石一样压在约瑟夫的心头,让他憋闷得很。
拿破仑希望他全家都能在他开创的新帝国里各得其所,但他作出了一个令自己永远与约瑟夫决裂的决定。那个时候拿破仑还没有孩子,于是他指定侄子为皇位继承人,而约瑟夫始终认为皇位应该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他气得七窍生烟,朝拿破仑的画像开枪解气:"要是我弟弟不能把皇位委托给我,要是他不能为我做他该做的事,那么……这么多年以来,有人为他牺牲了自己的享受,放弃了自己的抱负,不求回报,也得不到任何权力和地位。这个人一直忍受着这一切,到头来却两手空空,这人不是疯了就是天生的阴谋家。"
在拿破仑举行加冕仪式的几个月前,激烈的一幕在波拿巴兄弟之间爆发了。约瑟夫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家里老大的权力而咆哮,拿破仑被他这通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论激怒了。"他居然有胆量向我要求他的权利和他的利益!"拿破仑大怒道:"他在我的面前表现出的嫉妒和要求简直就是在我的软肋下刀子。我绝不会忘记这件事的……这就好像他对一个深情款款的情人说他睡了人家的情妇一样。这么说吧……我的情妇就代表着我创造出来的权力,我历尽千辛万苦才征服了她,别人休想把她抢走,想都别想。"
当拿破仑的顾问之一想替约瑟夫说几句好话的时候,拿破仑又恼了:"你一定是忘了,如果没有我,我的兄弟们就一事无成,是我让他们今天这么风光的……成千上万的法国人正在为这个国家奋力工作着。但是请你们正视现实吧,约瑟夫不是当皇帝的料,他比我还要老,我肯定活得比他长,而且我现在非常健康。更重要的是,他地位太低,不该抱此幻想……他和我一样出身平凡,但是我靠着自己的实力提升了地位,而他却仍然保持着刚出生时的地位。要想做法国的皇帝,必须血统高贵,或是有本事让自己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所以这皇位一定要由我们的晚辈来继承,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皇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半岛战争(Peninsular War)(1808年-1814年)是拿破仑战争中主要的一场战役,地点发生在伊比利亚半岛,交战方分别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这场战役被称作铁锤与铁砧战役(槌钴战术),"铁锤"代表的是数量为4万到8万的英-萄联军,指挥官是第一任威灵顿公爵,阿瑟·韦莱斯利;同另一支"铁砧"力量--即西班牙军队和游击队,以及葡萄牙民兵相配合,痛击法国军队。 战争从1808年由法国军队占领西班牙开始,至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结束。
第一次战役
弗里德兰战役后,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方面达到了全盛时期。这股新生的强大势力让英国人坐立不安。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君主制国家认为,这个大革命后新生的法国对欧洲的势力平衡是个极大的威胁。为了把这个"祸害"给扼杀在摇篮里,英国人用无数的金子凑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反法同盟。第2次反法同盟随着马伦哥会战的奇迹而消失,小威廉·皮特也因此下台。但在1804年,英法矛盾不断加深。战争还是爆发了。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奥俄联军大败。在耶拿战役,普军灰飞烟灭。弗瑞德兰的胜利最终迫使俄罗斯退出了反法同盟,英国也成了"孤家寡人"。欧洲各大势力的代表(除了继续斗争的英国)签定了提尔西特和约(TILSIT),确定了法国在今后日子里对英所采取的策略。由于英军强大的海军,皇帝决定实行"大陆封锁",禁止所有英国船只停泊在欧洲大陆的港口。可是欧洲还有一个势力不"遵守"皇帝的"规矩,这就是葡萄牙王国。在给葡萄牙王室写最后通牒的同时,皇帝已经命朱诺将军率领战无不胜的法军开赴里斯本。1807年11月30日,葡萄牙王室在英国皇家海军的保护下逃之夭夭,远走巴西殖民地。朱诺毫不费力地攻下了整个葡萄牙。
法国入侵西班牙
1808年3月,以保护西班牙领土和解决王室矛盾为名,一支10万人的法军部队进入西班牙。若阿尚·缪拉元帅占领马德里。西班牙王室畏惧皇帝的实力,因而承认皇帝的哥哥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5月2号,马德里发生暴动,接着全国人民都反抗法国人。法国部队极为分散,英国又不停以物资支持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反法运动。在贝伦(BAYLEN),被包围的法国士兵向西班牙游击队投降。号称从无败绩的法国军队败在了一支非正规军手里,欧洲一片哗然。
英军抗击法军
英国人看准了时机,8月1日,在蒙迭戈河的入海口,一支17000人的英军登上了葡萄牙,指挥官就是阿瑟·韦莱斯利,也就是后来的威灵顿公爵,从他踏上这快土地起,他从未败过一次。
此时,号称"风暴"的朱诺率精锐法军杀入葡萄牙。在8月17日的罗里卡,英法两军第一次在半岛上交手。法军指挥官是朱诺部将德拉波尔得。他谨慎的将法军布置在一快战略性很强的高地对抗英军。威灵顿采取了中路牵制,两边包抄的传统战术。英军中路军官库克不听号令,在成功抵御法军攻击后贸然反击,不仅中路大伤元气,他本人也被流弹击中而死。一时间,英军中路大乱。阿瑟·韦莱斯利并没有因此而手忙脚乱。他先冷静的稳住阵脚,沉着指挥,当两路已经迂回成功时,他下令三路进攻,法军大败。
威灵顿打败朱诺
8月21日,威灵顿遇上了法军名将朱诺,两军在维梅罗附近展开激战。朱诺进犯葡萄牙总兵力为26000人,威灵顿只有17000人,法军还是占优。法军的火炮和骑兵都占绝对优势。纵队密集进攻,大炮成群轰击,骑兵冲跨对方阵型都是法军的战术传统,也是皇帝能够在欧洲很多大战中取胜的法宝。可是朱诺怎么也没想到,他遇到了一个指挥能力比他高一截的对手。为了防御大炮群的轰击,为了减少伤亡,威灵顿习惯布兵于山的反面,或是洼地,这就是有名的后坡战术。为了发扬最大火力,威灵顿有创造出呢称为"细红线"的步兵阵型,500人在150米一分钟内可以射1000到1500枚子弹。还有散兵的干扰,士气打击和冷枪。由于英军的布朗贝斯火枪略优于法军的1777步枪,再加上专门给优秀射手配备的贝克枪,英国步兵在战术发挥上优于法军。这些前所未有的新战术让法国步兵目瞪口呆。他们先以纵队前进,忽然背后山坡出了一队英军。法军在对面用特有的张牙舞爪的"战术"前进,一般欧洲其他国家的士兵也会相应对冲。但英军两排步兵似乎不为所动,静静的等待。法军有些人边走边乱射,英军仍然不动。这种过于镇静的表现令法军感到奇怪。接着,法军开始冲锋。所有人口中大喊:"皇帝万岁!上刺刀!冲锋!",一边往前小跑。一些人干脆边跑边开枪。到了300米,英军仍然不动,就像一堵红墙。法军在冲锋中阵型已经不能维持了,大家都希望冲上去肉搏。英军开始准备,等敌人到了跟前,忽然一起射击。弹雨如飞蝗一般,法军一排一排倒下,全部乱了阵脚,开始往回逃。后面的部队上来增援,逃兵重新排好阵势,掉头前进,他们发现英军又排回原来的阵型,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只是脚下很多法军士兵的尸体。最终威灵顿取得了胜利,朱诺向英军投降,法军剩余部队返回了法国。由于协定签订的太"平等",英国怀疑威灵顿有意放法军,所以把他召回国内。
英军被击退平安回国
英军军队总兵力变成了35000人,指挥官换成莫尔。另外还有125000人的西班牙部队。皇帝决定亲自处理西班牙事务。11月5日,他率15万4千人攻打西班牙。12月4日攻下了马德里。但1809年1月1日,他在连连胜利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回国,把追击英国人的任务交给了尼古拉·苏尔特元帅。他的命令是:"把英国人赶下海里。"苏尔特元帅被皇帝称为帝国第一指挥官,是个彻底的革命将领。1月16日,在克伦那,他率法军和莫尔的英军战斗。莫尔战死,但英军却平安回国,苏尔特没能歼灭它。
法国占领西班牙
西班牙人最初为法国革命党人欢呼,因为他相信与法国的合作会带来现代化和自由。例子是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废止。但是, 法军的残暴把大多数人推向了反面,弗朗西斯哥·戈雅于于1814年创作了《1808年5月2日(起义)》和《1808年5月3日(枪杀)》两幅油画,来控诉法军。1808年,拉纳第五军远征西班牙。12月,他作为总指挥,率领48000名法军包围了曾经折辱过法国军队的萨拉戈萨。他吸取了上次久攻不克的教训,先在42天的连续炮击中,用16000余发炮弹把整个城市夷为废墟,然后用掘壕的办法步步进逼,于1809年1月
11日突入城内;但西班牙军民仍与法军展开激烈的巷战,逐屋争夺。拉纳遂决定用地雷炸毁每一座有西班牙人坚守的房屋,但全体守城军民坚守阵地,寸步不退。1月24日,元帅派出特使,告诉西班牙守军只要他们投降,那么就可以得到最荣誉的条件。守将帕拉福斯严词拒绝。此时,拉纳接到拿破仑一世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萨拉戈萨的命令,遂于1月27日下令总攻,于2月20日迫使该城投降。法军共伤亡万余人,守城军民死亡60000余人(3/4为平民),被俘万余人。拉纳对皇帝坦言道:"这场战争是可怕的,胜利来之不易。"并惊叹道:"这是场什么样的战争!为了夺取一顶王冠,需要消灭如此勇敢的一个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第二次战役
威灵顿再次打败法军
也许是天意,在皇帝离开西班牙的三个星期后,威灵顿率另一支英军再次登陆葡萄牙。苏尔特作为皇帝委任的全权指挥官率法军向葡萄牙推进。威灵顿的英国部队有葡萄牙军的支持,由于这次兵力上占优,他决定分兵二路。一路他亲自指挥,另一路军他交给贝尔斯佛德,任务是迂回到法军后面将其包围,然后全歼法军。其余军队保卫利兹本。英法两军在葡萄牙北部波尔图交战。苏尔特防守的波尔图城极为坚固,西面是大西洋,南面是杜罗河,是个坚固的人工要塞。这次双方兵力几乎相等,法军大炮较多,英军则有葡萄牙军支援。苏尔特对威灵顿的计划估计错误。他认为,威灵顿会从西面依仗皇家海军来进攻。他对南面的杜罗河没有重视。因为他先前把所有渡河工具都毁了。威灵顿看到了波尔图东面和南面防守薄弱的特点,决定从东面抢渡,打个措手不及。终于他找到4艘葡萄牙人暗藏的运酒船。他先在对岸布置18门大炮,以火力掩护。再命部队一批一批渡过去。法军本身对这个地方就不重视,站岗的还以为是瑞士部队,根本没防备。威灵顿先头部队就这样过去了。出其不意的攻击取得了成效。英军希尔将军表现出色,同时威灵顿还在东面6千米派一支部队迂回。波尔图就这样落到英国人手中。这次威灵顿显示出他不仅善于稳扎稳打,也能打快攻和奇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谁都把这当成疯狂举动,但威灵顿从双方位置看到了成功的必然,一举而胜。这次败仗使法军现于战略上被动局面,威灵顿在后面紧追不舍,苏尔特一路上几乎丢掉了所有物资逃跑,使法军逃脱了英军夹击。
威灵顿再次大败法军
在法军经历一系列败仗的同时,皇帝本人在东面也败给了奥地利大元帅卡尔大公。6月12日,皇帝命令一支新军队由苏尔特,让·拉纳元帅和莫蒂埃元帅共同指挥向西班牙前进。1809年7月,威灵顿向马德里前进。南边的西班牙军被法国的克劳德·维克多元帅打的找不着北,西班牙古斯塔将军向威灵顿求援。威灵顿虽然鄙视西班牙人"拖后腿"的风格,但为了不引起政治风波,他还是率军南下支援古斯塔,同时威胁马德里。维克多是个聪明人,他收拢部队向马德里方向撤退,并向约瑟夫请求援军。6月27到28日,英军和法军在塔纳维拉交战,那时候维克多还没有回到马德里。这次英军损失比前几次都多。由于西班牙人的临阵脱逃(据说是被自己人的枪声给吓了)和不配合,英军处于被动。但良好的战术瓦解了法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第2天法军的行动仍然改变不了局面,损失越来越大,被迫撤退。英军又取得了胜利。这次威灵顿损失了5365人,法军损失了7000人。威灵顿得知另一支法军部队正向葡萄牙挺进,并威胁自己的补给线,威灵顿决定撤退。他把4000伤员留给西班牙人,但西班牙人把他们全部"送"给了法国人。这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威灵顿一撤退,约瑟夫就大言不惭的声称:"后悔没有把英国人全部抓起来。"皇帝以为法军胜了,就给富歇写信说英军有6000人死亡,8000人被俘虏,法军赢了。其实威灵顿手下参加塔纳维拉的不过20000人左右,如果真损失了14000人,也太不实际了。
英军打败法军
在第二次多瑙河谷战役之后,英国人又成了皇帝的唯一敌人。这段时间内,皇帝重新处理西班牙事务的可能性极大。如果他亲自来,肯定是十几,二十万大军。此时的威灵顿却有着惊人的信心。他写信说他保证能防守住葡萄牙。他的观点是,皇帝肯定会亲征。因为现在欧洲各个地方都听命于他,只有西班牙一直是个火药桶,为了不开辟第二战场和两面受敌,最明智的选择是亲自征讨,如果能取得胜利也能让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但也许是和平生活让皇帝的目光变的短浅起来,他没有亲自征讨,反而忙碌于和其他势力联姻中。11月19日,法军在奥康纳打败西班牙军。英军已经返回葡萄牙,也许这也是皇帝不亲自出征的原因之一。围绕着里斯本,威灵顿构筑了一条实用坚固的防线,名字叫托尔维德拉防线。它依山傍海,巧妙的把葡萄牙首都保护起来。它的西面是大海,南面是里斯本,东面是塔古斯河入海口。在防线后面,英军可以用舰船源源不断的运输补给。尽管皇帝放弃亲自出征的念头,他还是不敢对西班牙掉以轻心。他委任自己部下最有能力的元帅之一,绰号"胜利之子"的安德烈·马塞纳。威灵顿对这个人的能力也非常重视,他对部下说:"Gentlemen, we are in the presence of one of the first soldiers of Europe."这个曾经以卖水果为生的孤儿有着高超的指挥能力。皇帝命马塞纳先攻下葡萄牙东面的阿尔梅达和罗德里格。马塞纳连续占领了这两座城市。皇帝迫不及待想听到英军被歼灭的消息,他给马塞纳写信催促道:"英军不过25000人,法军有60000人,大炮也是他们的四倍。"他催促马塞纳进攻。9月27日,马塞纳的法军在布萨科与威灵顿的英军交战。马塞纳战前得意的说:"威灵顿冒着丢失所有荣誉和名声的危险与我军交战,如果他真这样做,我一定俘虏他。明天我们就会占领整个葡萄牙。"马塞纳有3个军,共65974人,3位军长为内伊,朱诺和雷尼尔(REYNIER),114门大炮。威灵顿有7个师,60门炮,共51340人。威灵顿巧妙的利用地形和后坡战术,打退了法军多次进攻。马塞纳无法突破威灵顿的右路,这样迂回战术就不能实施。内伊并不清楚实际情况,他命手下两个师继续进攻。直到4点,法军的进攻没有任何成效。威灵顿在山谷内谨慎反击,令法军有很大伤亡。法军有4486人死亡,包括四名将军。英军只有1254人。这次威灵顿发挥了擅长防御的特点,打了场出色的防守反攻战。他可以安心的向托尔维德拉防线撤退了。到了这条防线后,英军的位置可以说是坚如磐石了。600门大炮掩护三条主要防线,无数人工和天然障碍。马塞纳本人第一次听说还有这么一条坚固的防线。他明白里斯本已经没有被夺的可能性了。内伊和苏尔特都不愿意支援他。西班牙游击队也破坏他军队的补给。马塞纳被迫撤退。远在巴黎的皇帝也开始重视起这个英国将军,他说:"在欧洲,只有我和威灵顿能有这样的军事成就。"
英法交战英军胜利
1811年英军又取得两场胜利:奥诺罗和阿尔布挨拉。在奥诺罗,威灵顿指挥的英军在兵力相差一万的情况下有力的防守了自己的位置。阿尔布挨拉英军表现则很差,不过指挥的是贝尔斯佛德,他的能力显然比不上苏尔特,几乎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兵力,要不是英军表现顽强,这场仗有可能败。这两仗决定了法军以后的动向。他们已经无力进攻了。
威灵顿大败法军依然
1812年威灵顿开始转防守为进攻。7月15日到21日,他面对的是马尔蒙率领的"葡萄牙军"。由于法军运动速度太快,威灵顿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撤退。但在1812年7月22日,他把握住了机会。因为法军过于自信的追击,给了威灵顿一个好机会。他在萨拉芒格杀了记漂亮的回马枪。战场全部由山地组成。马尔蒙发现南边尘土飞扬,他断定这是威灵顿在撤退。于是他命令部队前进攻击。他发现在他前面的只有2个师,他在攻击这两个师的同时,命主力部队饶到英军背后去切断英军和他认为正在撤退的英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英国士兵在战场上高呼威灵顿的胜利称号"杜罗",其声音震动的令法军士兵惊疑不定,不敢贸然出击。威灵顿让隐藏的部队防卫南面。下午2点,威灵顿亲自跑到英军最右翼。他下令骑兵给想迂回到英军右翼的左路法军迎头痛击,法军遭到了突然打击,双方开始肉搏。威灵顿又跑到英军中路,他命第4师和第5师攻击,第6师,第7师和2个葡萄牙旅掩护,从中路切断法军。又命左路英军牵制攻击右路法军。最后中路和右路英军夹击左路法军,法军部队被切割的四分五裂,法军大败。英军有5000伤亡,法军有7000人伤亡,7000人被俘,损失14000人。法军葡萄牙军团几乎完全崩溃,因为法军兵力仍然很强,另一只援军即将赶到,双方悬殊太大,威灵顿觉得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开始撤退。同年,皇帝也率手下部队撤退,只是他是从莫斯科撤退到巴黎。
战争结束
1813年威灵顿开始了最后的,也是决定性的反攻。1813年17日,他占领马德里。6月21日发生了有名的维多利亚之战。英军第一次在兵力上占优势。法军这次败的彻底。约瑟夫·波拿巴被赶出了西班牙,威灵顿率领英同一把尖刀,插入法国的南部。苏尔特也无力回天,他得知皇帝退位的消息后放弃了战斗,威灵顿占领图卢兹,半岛战争结束。
威灵顿胜利缘由
威灵顿在半岛能够取得如此战绩,除了高超的战术和指挥外,也是战略的成功。法军采用的是征粮制,无很大给养负担,在意大利战役中基本上想打哪就到哪,机动灵活,行动迅速。加上火炮强大,步兵纵队突击力强,部队总数众多,看似很难战胜。
英法补给方式对比
英军粮食靠海运和到富粮区买,用骡子陆地运输,一个旅后面的骡子接近个骑兵团,士兵也常揣不少。很吃给养的骑兵炮兵供不起很多。英军人数常年在3-5万,加上威灵顿手下的西,葡部队最高也就10万多。
威灵顿为对付散兵+火炮+纵队发明了散兵+后坡+细红线组合。对付法军征粮制的办法是坚壁清野和持久战,让法军在贫粮地区作战。这样法军征粮速度很慢,战略机动大打折扣,而且粮还征不够,常让部队饿着。马尔蒙曾在接到拿破仑让他援救巴达霍斯的命令时回信道,去了给养也就够呆3天,根本没作用。另外一个作用是,持久战中法军反复征粮,只能从被征了多次已吃不饱的民众手里抢。如此,更众多被激怒的民众参加游击队,于是更少人种粮,更多的抢粮事件,然后是更多游击队。游击队在最终战胜法军起了关键性作用。除了消耗了大量法军兵员,也让他们无法快速集中。
英法战术对比
威灵顿利用法军较分散时攻其一部,行动隐蔽,并使用欺敌术。如维多利亚战役,威灵顿只带3万部队大张旗鼓进军,而6万主力交给格拉汉姆从人际罕至的小路行军。最后9万大军突然出现在法军面前。从战略设计上看,威灵顿和拿破仑一样,摆脱了前人攻占+击退的战略,而以打击敌方整个战争体系为目标,是个很大的飞跃。
法军失败因素之一
法军的征粮是以团级派出征粮队,也有大量零星部队人员自行搜索。不好征粮的地方则是很大规模各自搜集,如艾劳战役后,约60000人散布搜粮。我认为可能很多情况是不付钱就要,一般人是会给的,要么有人支持法军,要么害怕。如果真不给,那就是抢了。在粮食充足的意大利,搞些粮食问题不太大,拿破仑又是速战速决,对地方骚扰不该很重。在西班牙,俄国就难了。
机动性对比
普奥前期多是靠后方运送,但比英国差很多。英国是先海运,牛车转运前线,骡子前端运输,效率较高。普奥则只能全部路运,行军前准备就是一段时间,真行军是速度只能到法军一半左右,战略上完全被动。拿破仑在耶拿以后打不出很多快速机动也和后勤很有关,部队大了,作战地区粮食也相对少,不得不部分回到传统的后方运粮制。而普奥则在可行时部分采用了征粮,机动性的差距就小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这场战役被称作铁锤与铁砧战役(槌钴战术),"铁锤"代表的是数量为4万到8万的英-萄联军,指挥官是第一任威灵顿公爵,阿瑟·韦莱斯利;同另一支"铁砧"力量--即西班牙军队和游击队,以及葡萄牙民兵相配合,痛击法国军队。 战争从1808年由法国军队占领西班牙开始,至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