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马之战

"

  白马得胜后,曹操认为在白马的前哨守不住,将其中的人和军备向西运往延津。袁绍渡河追击,在黄河南岸攻击运粮车队。由此引发了延津之战,这支劫掠粮食的军队被诱入曹操设下的埋伏,袁绍的又一名将文丑被杀。曹操大挫敌军锐气,顺利撤回官渡。他早已准备在官渡决战了。此战,曹操从被动中力争主动,指挥灵活,用声东击西计,突袭成功。曹军初战告捷,有利于官渡之战发展。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延津之战”,与“白马之战”一起被历史学家称为官渡之战的“前哨战”

白马之战

白马之战——曹操袁绍的战役

白马之战一场深入敌后的斩首行动,关羽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公元199年6月,袁绍率领大军南下进攻曹操,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拉开序幕。

  当时曹操占据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和徐州等,而袁绍则占据黄河以北的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等,虽然他们的边界线沿着黄河绵延好几千里长,但主要争夺的战略要点,却显然非常明确。

  曹操当时的军政中心在河南许昌,而袁绍的军政中心在河北邺城,袁绍如果想彻底消灭曹操,必然要率领大军进攻许昌,但要进攻许昌,首先必须要渡过黄河,而在黄河的南岸,有一座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叫做官渡,它是许昌的门户。

image.png

  袁绍如果想在黄河南岸站稳脚跟,必须要突破官渡。

  同理,如果曹操想彻底消灭袁绍,必然要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进攻邺城,但黄河北岸也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叫做黎阳,它是邺城的门户。

  如果曹操想在黄河北岸站稳脚跟,必须要攻破黎阳。

  如果袁绍攻破官渡,那曹操就只能退守许昌;相反,若曹操攻破黎阳,那袁绍就只能乖乖退守邺城,也正是因为这两座城市的重要性,所以大战一开始,曹操就亲率大军来到官渡坐镇,而袁绍也早已进军黎阳城。

  这两座城市,相距大约在100公里,搁到我们现在,差不多就是1个多小时的车程。

  基于曹操的想法,自然是希望能够在官渡附近和袁绍展开决战,因为官渡靠近曹操的军政中心许昌,这样曹操在后勤上就更具备优势,而袁绍不仅需要把后勤补给线延长100多公里,还需要渡过黄河远离自己的军政中心邺城,这样在后勤上会显得非常不利。

  基于袁绍的想法,自然是希望能够在黎阳附近与曹操展开决战,道理是一样的。

  但问题是,这场战争是袁绍主动挑起来的,是他来进攻曹操,所以曹操没有理由主动跑到黄河北岸的黎阳城去作战。相反,只能是袁绍主动跑到黄河南岸的官渡来作战。

  可问题是,袁绍虽然很想进攻曹操,但他也不是傻子,更不会傻兮兮的直奔官渡。

image.png

  原因很简单,人家曹操早已经在官渡严阵以待,在那个地方决战,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袁绍必须想办法把曹操引诱到黎阳附近来决战。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就派手下大将颜良率军进攻白马。

  当时的白马是曹操用来拱卫官渡的一所军事据点,虽然它在黄河南岸,但它距离黎阳却只有区区20多公里路,换而言之,白马距离黎阳要更近许多。如果能把曹操引诱到这个地方决战,显然是对袁绍非常有利。

  当听到袁绍派人进攻白马时,曹操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派兵救援;二是不派兵援救。

  如果曹操派兵援救白马,那袁绍就可以实施围城打援的计划。

  换句话说,等曹操派兵向白马增援后,袁绍也可以立马派兵向白马增援,如果曹操还想继续救,那就不得不再派兵来援救,这样一来二往,双方的主力部队就会陆续来到白马附近汇集,这样双方就可以围绕白马展开决战,这显然对曹操非常不利。

  如果曹操不派兵援救白马,那袁绍肯定可以轻而易举将白马给拿下,这样曹操不仅损失了一个军事据点,更重要的是,袁绍就可以趁机渡过黄河,并在黄河南岸站稳脚跟,这对曹操也是非常的不利。

  在当时的情况下,袁绍的这一招应该算是非常的毒辣,曹操不管怎么做貌似都是个输。

  这个时候,荀攸告诉曹操,我们可以声东击西。

image.png

  换句话说,白马肯定是必须救的,但前提是不能让袁绍知道我们要去救,或者说,即便袁绍知道我们要求救援白马,但也必须让他的后援部队在短时间内也无法赶过去。

  当然,荀攸作为曹操阵营中最顶级的谋士之一,肯定不是简简单单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或想法,他给曹操拟定的,肯定是一套详细并可以落地的作战方案。

  在这种背景下,当颜良率军大军进攻白马时,袁绍惊奇的发现,曹操非但没有派兵增援白马的迹象,反而开始大举进攻延津,一副要渡过黄河直捣自己后方的模样。

  这就类似于中国象棋中,袁绍本打算吃掉曹操的卒,结果曹操置之不理,直接就把车越过河来将袁绍的军,总而言之,你想吃我的卒就大胆吃,老子现在要去将你的军。

  这个时候的袁绍,也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对曹操的行动置之不理;二是派兵拦截曹操。

  如果袁绍选择置之不理,那曹操就很有可能越过黄河,把袁绍的后方搅得鸡犬不宁,这样袁绍就会被搞得非常被动,从而不得不全面收缩战线以防止被将军,如果这样的话,那袁绍的这次进攻就变相宣告失败。

  如果袁绍选择派兵拦截曹操,曹操显然是不敢再继续停留,但问题是,曹操是不是真的要去进攻延津,谁也不知道。如果曹操只是声东击西虚晃一枪,袁绍却傻乎乎的把大军派了过去,那白马之围搞不好会被曹操给破解。

  不过,相比于后方被捣,区区白马还是不那么重要一些,所以袁绍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派兵到延津拦截曹操。

image.png

  当然,袁绍之所以敢这样做,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即便曹操是声东击西,袁绍把大军派往延津,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也很难破解白马之围。

  原因很简单,延津距离白马只有不到40公里的路程,搁到我们现在跑高速的话,也就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

  古代虽然交通不便,但如果快马加鞭,顶破天也就半天的时间,更何况曹操半路上再折回白马,也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留给曹操的救援的时间可能只有区区几个时辰而已。

  所以退一万步说,即便袁绍被曹操给骗了,但袁绍仍然可以快速将部队调回白马,只要颜良能够撑住一天甚至半天时间,曹操仍然是无力回天。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自然敢毫不犹豫的派遣大军前去拦截曹操。

  按照正常的情况,袁绍的决定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但遗憾的是,袁绍明显低估了两件事情:一是曹操的行军速度;二是关羽的战斗力。

  当成功将袁绍的大军吸引到延津时,曹操的部队以以迅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奔向白马,而等到颜良发现曹军时,关羽距离白马,已经只有区区五公里。

  这速度快的,简直不要不要。

  当时的颜良估计有一种懵逼的感觉,更要命的是,他现在向总部求援,甚至是构建防御体系,都已经完全来不及了,仓促之间,他只能率领本部人马和关羽作战。

  在当时的情况下,关羽的兵力和颜良相比,不管是人数还是战斗力,肯定都处于优势地位,因为曹操要以最快速度击败颜良,就必须派给关羽足够多的士兵,至少要比颜良多,否则凭什么一举击溃颜良。

  换句话说,如果颜良的在白马拥有兵力上的优势,那他即便再饭桶,也是可以坚守一段时间的。

  当然,为了保证行军速度,关羽的士兵虽然比颜良多,但也不会多太多,因为人数太多的话,行军速度必然会大打折扣,在这种背景下,配给关羽的士兵,那就必须是精锐中的精锐。

  现在,按照正在的发展轨迹,颜良肯定是必败无疑,但问题是,虽然颜良毫无胜算,可并不代表他会立马就失败,如果他能够坚持一天甚至半天时间,袁绍的援军自然会纷纷赶过来,到时候失败的恐怕就是关羽。

  而正常情况下,坚持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并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颜良来说,毕竟他也是久经沙场的当世名将,而他麾下的士兵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所以说,想快速解决掉颜良,那是难之又难的。

image.png

  但是,关羽不愧为关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操与荀攸在制订这个作战计划时,就知道,这场战役的关键,就是前线指挥官能不能以最快速度解决掉颜良。如果不能的话,那这场作战计划,就等于宣告失败。

  所以,在面对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时,曹操手下的优秀将领,那是又激动又心虚又害怕,因为面对这种充满挑战作战任务,谁的心里也会打鼓的。

  最后,关羽果断站出来接了这个任务,而关羽也没有让曹操失望,更没有让天下人失望。

  虽然此前关羽跟着刘备那是一再兵败跑路,不仅没有打过什么漂亮的战役,甚至还被曹操给俘虏,但这并不妨碍关羽是当时公认的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因为关羽虽然不断打败仗,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以刘备和关羽的那点家底,能把仗打成这样,已经是非常了不起。换句话说,如果换做其他人处在关羽的位置上,恐怕只会败得更惨,败的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这也就是为什么关羽兵败被俘后,曹操对关羽尽情拉拢和优待,而曹操手下的大将,却没有一个敢不服关羽的。

  而事实也证明,关羽绝对就是传说中的万人敌。

image.png

  面对白马之围这场大家都没有底的艰巨任务,关羽却以最完美的方式将他收尾。

  换句话说,当时曹操给关羽的命令,可能只是在半天时间里将颜良给击退即可,这样就算是完成任务,但结果却是,关羽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就将颜良给击退,不仅如此,他还将颜良的部队给一锅端了,甚至主帅颜良,都被关羽给一刀砍了脑袋。

  这场战役的结果,已经远远超出所有的人的意料,以至于当这场战役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发自肺腑认为关羽是这场战役中功劳最大的人,而面对曹操送给关羽的超豪华的嘉奖,也没有一个人发出异议。

  换而言之,关羽在白马之战的表现实在太牛逼了,至少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让曹操阵营的将领都觉得,让自己处于关羽的位置上,肯定不如关羽干得漂亮,甚至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都是个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当白马之战结束后,关羽决定离开曹操投奔刘备,大家也不觉得关羽有丝毫对不起曹操的地方,而关羽自己也觉得已经还了曹操的恩情,甚至是曹操都无话可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为什么说白马之战是袁绍葬送自己的开始?原因是什么?

  黄河在古代的水量比现在大,所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这黄河是好几条河流,在古代的地图中,姬水和黄河是一条河的两个支流,

  咱们现在已经没有姬水了,现在的黄河就是沿着以前姬水的河道入海的,现在的黄河水量小了。

  但是以前是黄河在北从沧州入海,姬水在黄河以南,从东营入海。

image.png

  他们是在郑州分开的,现在这个地方叫小浪底,从这里黄河冲出大山,走入平原。

  因为当时的黄河水量非常大,所以黄河可以分成几段流向大海,到现在两千多年过去了,好多河流都消失了。

  总体上黄河的水量减少了,现在就一条黄河还经常断流呢,就更别说支持几条大河,但是在古代在汉朝的时候,黄河的水量比现在大很多。

  我们现在来看地图,濮阳在黄河以北,但是以前这个地方在黄河以南,你看现在咱们地图上的河南省,是跨黄河南北的,以前他们真的都在黄河以南。

  从郑州一出来向洛阳方向,就开始上山,一条路是走嵩山,另一条路就是去虎牢关,黄河就是过了郑州就开始进入平原。

  在开封分成两段,一条是水河,一条叫姬水,水河就是古代说的黄河,官渡之战的白马在哪呢?

  就是在现开封以北,这个地方叫滑县,延津现在就叫延津,乌巢现在叫封丘,和今天的开封隔着一条黄河。

  封丘现在在黄河以北,但是在汉朝的时候,封丘在黄河以南济水以北,现在的黄河也基本上就是原来姬水的古道。

image.png

  古代的黄河埋藏在几十米深的地下,黄河官渡的古战场,大体上就是这样,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地面上一点痕迹都没有,很多的谜团也都跟着被埋藏在地下。

  有一个谜题是:从地理上延津和白马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曹操一定要让袁绍从白马渡过黄河,为什么一定要阻拦袁绍从延津渡过黄河?

  我觉得地理上一定是有解释的,但是很遗憾,这样的证据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因为他们都埋在几十米深的黄沙下面。

  以前是有一份古地图,现在大家看的这个地图,从百度,上从各方面,你看到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元代明代的地图,不是汉代的。

  以前有一份古地图,延津是河流分叉的地方,从延津开始,黄河分成姬水和黄河。

  曹操严防死守不让袁绍从延津渡过黄河,是因为袁绍如果从白马渡过黄河以后,还要再渡过姬水,这样袁绍到达姬水的时候,身后就背着两条大河。

  然后还要度过曲水,这里有个重要的渡口就叫官渡,在官渡袁绍和曹操决战,此时,袁绍背后是三条大河。

  如果袁绍从延津渡过黄河,那袁绍的身后就只有一条大河,从事后看,袁绍明显是船只的运送能力不足,是受到了这几条大河的影响。

  不仅仅是多出了几条河的问题,问题是你怎么调配船只,曹操卡住延津,那袁绍所有的船只就不能通过上游来调度。

  而曹操的又控制着山东,程昱守鄄城,就是守住了下游,袁绍的船只到底是怎么调度?

image.png

  你看白马之战,颜良文丑,两个人在黄河以南是孤军奋战,他们率先渡过黄河,但是当他们出事而的时候,袁绍却无力救援,隔着黄河,眼看着两元大将被杀。

  以后淳于琼遭到曹操围攻,袁绍在曲水以南,也是无力救援在姬水以北的淳于琼,最后袁绍兵败。

  袁绍只能带着八百个骑兵败回河北,十万人都扔在了中原,因为运力不足,所以袁绍官渡之战的失败,首先是心态。

  袁绍眼看着六路围攻失败,心里不服气,一定要找回来面子,所以田丰沮授说什么都没用。

  田丰和沮授这两个人说的是对的,袁绍进攻曹操对袁绍不利,就是一句话,如果袁绍不着急,先占据河内,袁绍只要渡过黄河,就可以直取许昌

  就算袁绍过不去,只要袁谭击败臧霸,袁绍大军占据黄河下游,也不会出现后来黄河姬水任凭曹操往来的局面。

  如果袁绍卡住了黄河的中游、上游,然后卡住了黄河的下游,袁绍的船只怎么调度?

image.png

  过一条河袁绍就得背着这些船到下一条,问题是出了事儿的时候,袁绍怎么背回来呢?

  只要袁绍解决不了这个渡河的问题,没有足够度过三条大河的渡河工具,到时候袁绍就会被这几条大河搞得焦头烂额。

  十万人要分兵成四段才能保证交通线,问题是曹操占据大河的中游和上游,下游任凭曹操渡河,曹操可以集中优势骑兵突击袁绍被分成四段部队中的任何一段。

  而袁绍一旦出现闪失,到最后袁绍根本就撤不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白马之战,为何秒杀颜良是关羽而非张辽?真相是什么?

  虽然刘备麾下大将关羽的威名,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他一生中,最拿的出手的战绩,仅有一战。说到此处,可能有很多人想到了襄樊之战时,他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其实不然,这一战之初,庞德将其射伤,使他的军队忌惮不已;这一战的结果,则是他被徐晃正面击败,若非天降大雨,汉水泛滥,他可能无法取得这样的战果。这一点,《三国志》中早已明确提到。那么他最著名的一战,到底是哪一战呢?

image.png

  他最著名的一战,并非为刘备而战——公元220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击溃,只身投奔了袁绍,关羽则被曹操生擒,暂居曹操麾下。这个时候,官渡之战爆发,袁绍麾下上将颜良,率大军包围了白马。关羽被曹操拜为先锋,前去解白马之围。在这一战中,“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战绩,莫说在汉末三国史上,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能够做到的人也极少,因此他一战成名。

image.png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这一战中,与他一起作为先锋的,还有一个以骁勇著称的名将——“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虽然在真实历史上,关羽没有说过,张辽武艺不在自己之下,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张辽之勇,大约是不逊色于关羽的。随曹操北征乌桓,他能阵斩单于蹋顿;平定东海叛乱,他大获全胜;镇守合肥,他能创下以八百破十万的神话。尤其是合肥一战,他亲率八百步卒,对上的不仅是江东十万大军,还有陈武潘璋徐盛等,名列江东十二虎臣的名将,而此战的结果是,陈武斗死,徐盛受伤败退,他成功突围。

image.png

  如此看来,既然关羽能够斩杀颜良,他大约也是可以的,那么为什么当时斩颜良的人,是关羽而不是张辽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张辽故意将功劳让给关羽

  张辽自吕布被擒杀之后,就投靠了曹操,期间立下了不少战功,非常受曹操信任和倚重。这个时候,他并不着急立功。但是关羽不同,他刚刚来到曹操麾下的时候,曹操命张辽前来试探他的态度,他就明确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意思是说,他想要曹操立下大功,回报曹操的厚待之恩,然后离开。

image.png

  张辽视关羽如兄弟,当时就因害怕关羽之言,会招致杀身之祸,纠结要不要告诉曹操,后来忍痛选择了忠,没想到曹操不但没有怪罪,还褒奖了关羽重义。这个时候,他知道关羽最渴望的就是立功,所以解白马之围的功劳,他不会与关羽争抢。

  二、关羽不按常理出牌

  另外,在真实历史上,并不像演义中那样,开战之前先由主将单挑决定胜负,而主要是军队的对决。翻遍汉末三国历史,除了关羽,以及淮南二叛时,遭到魏军追杀的文鸯,没有哪个大将,在身边有兵马的时候,非要单枪匹马冲锋陷阵。纵使是曹仁赵云等人冲阵救人,身后也有数十骑追随;纵使张辽想生擒孙权,也招募了八百勇士。因此,关羽此举是不按常理出牌,这个时候,莫说他身边之人是张辽,纵使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急性子的张飞,估计也不会策马出阵,斩杀颜良。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在真实历史上,张辽与关羽同为先锋,解白马之围,阵斩颜良之人是关羽而非他,并非是因为他实力不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白马之战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之前,为何要倒提青龙刀?原因是什么?

  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是袁绍曹操官渡决战之前的两场前哨战,这两场大战袁绍损失惨重,他手下两名最勇猛的大将颜良文丑都死于这两场大战中,特别是颜良在白马之战前半段时候大展雄威,以强悍的武力震慑得曹操麾下“众将栗然”,最后还是关羽出马在千军万马中一刀秒杀颜良而回。

image.png

  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三国志》中描写得比较简单,只说是“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但是在《三国演义》里关于这一段却描写得比《三国志》详细多了,“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关羽杀颜良用时非常短可以说是秒杀,三国时期在万军中秒杀大将也就只有这么一回,关羽日后能封神被称之为武圣,说实话和斩杀颜良有点关系。

  后世对演义中这段描述提出质疑的很多,比如说关羽是仗着赤兔马快偷袭得手,实际武力不一定强过颜良,今天对此不作详细分析,只是说一说为什么关羽要“倒提青龙刀”而不是正常平握或者是举着青龙刀杀向颜良。仔细分析下你会发现关羽的战场经验实在是丰富,“倒提青龙刀”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为何这么说?我们分析下。

image.png

  第一,“倒提青龙刀”就是反手握刀刀尖向上,以关羽和赤兔马的人高马大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加上前面又有河北军挡住视线,从颜良“方欲问时”可见颜良一下子还真没发现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以前老有人说刘备之前和颜良说过他二弟关羽的特征,麻烦颜良帮忙留意,从“方欲问时”来看,说不定还真有这可能性。你想一想,关羽无论是平握刀还是举刀向前,这样的动作杀气腾腾很明显就是说我是来杀你的,颜良老远看到一人握刀或者举刀向他而来,傻子都知道这是来杀他的,肯定会提前预防,管你是不是刘备的二弟。

  第二,斩杀颜良讲究的就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突然性,所以用时越少越好,也越容易成功。无论关羽是举刀还是平握刀,都要有一个先举起来往下砍或者是往外侧轮刀再劈杀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时间;倒提青龙刀则不是这样,他直接从下往上挑,这样的挑杀比起砍杀和劈杀少了一道程序相当于节省了一半的时间,可别小看节省的这一点点时间,对于当时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有一点,赤兔马高速冲过来,加速度很快,这样关羽突然向上挑杀的力量更是惊人,为一刀斩杀颜良提供了更好的保证。

image.png

  第三,和一般大刀有点不同的是,青龙偃月刀有个特性,那就是他有两个上翘的刀尖,前面一个,靠近刀柄的部位还有一个,一般的大刀即使是向上挑杀也只能是最前端的刀尖刺中对手,青龙偃月刀两个刀尖比起一个刀尖自然更容易挑杀对付。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赤兔马是真的快,关羽需要在赤兔马靠近颜良的那一刹那,青龙偃月刀顺势向上挑起刺中颜良,这其实也就是为何《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不约而同的说“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和“刺于马下”。这个刺用得实在是妙,因为关羽斩杀颜良其实是“倒提青龙刀”刀尖向上,杀颜良的是刀尖而不是刀身(刀身就是砍而不是刺 了)。对关羽来说,两个刀尖刺中颜良比横劈或砍杀把握性更大一点。

image.png

  关羽之所以“倒提青龙刀”,其实是他对战场形势分析过后深思熟虑的举动,但是一个简单的“刺”对关羽来说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杀颜良讲究的是“快,准,狠”和一击即中,所以这完全是个技术活:关羽出刀的刹那要和赤兔马的速度紧密配合,出刀快了赤兔马还没到颜良跟前,那就给了颜良反应时间很可能功亏一篑,出刀慢了的话,赤兔马已经从颜良身边过了同样也杀不了颜良,所以你不得不佩服关羽对节奏的把握相当老到,从这点来说,颜良被关羽秒杀死得其实也不冤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白马之战,发生在今日滑县境内。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记载,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曹操采纳荀攸之计,引兵先到延津,佯装渡河去袭击袁绍后方,准备乘袁绍分兵应战之机,再以轻装部队回袭白马。袁绍不知是计,果然派出部分军队往延津应战,曹操立刻派关羽突袭白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颜良于万马军中,因此白马之战又称“白马解围”。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