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元宵节的由来,古人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关于元宵节由来的四种传说

  元宵节古时候叫“上元节”,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又称元月,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上元节”又被称为“元宵节”。至于元宵节是怎么来的,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来源于汉文帝刘邦去世后,吕后执政,刘氏皇帝只是个摆设。吕后除了没像后世的武则天当皇帝,所掌握的权势和皇帝没什么不同。而且她提拔吕家势力,屠杀贬谪刘氏势力,在朝廷中引起极大矛盾。吕后病逝后,诸吕在上将军吕禄集合,阴谋篡夺刘氏江山。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在正月十五一举粉碎了诸吕叛乱阴谋,即位的汉文帝为了庆 祝这一胜利,决定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庆祝平“诸吕之乱”的元宵节。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汉武帝汉朝时天地之间的最高神祇叫太一神,又叫泰一、泰壹氏、泰氏等,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玉皇大帝,西方的上帝,是主宰宇宙一切的天神。古代祭祀天地之中的“天”,在汉朝就指太一神。史载“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因此这个日子演变为后来的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东汉时的汉明帝。汉明帝曾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到“西天取经”,之比唐僧取经早了几百年。不过蔡愔并没有到达古印度,他到了西域大月氏后就遇见了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这二位高僧在蔡愔的邀请下,驮着佛经和佛像到了大汉的首都洛阳,汉明帝专门赦建白马寺用于译经。据蔡愔、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介绍,佛教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做法,敬佛的汉明帝下令全国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全国的士族庶民都挂灯,久而久之,元宵节挂灯的风俗就产生了。

  第四种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的鼻祖虽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但道教的产生却是从东汉时期张天师开始。第一位张天师名叫张道陵,他创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燃灯庆祝,后来演变为元宵节。

image.png

  元宵节的风俗从少到多

  元宵节的风俗,从它的形成来看,第一个风俗就是燃灯。所以张灯结彩、赏花灯的历史最早。没灯怎么办,点火把。中国西南地区的人们的“火把节”,实际上也是元宵节赏灯的变种。古代元宵节赏花灯种类繁多,盛况空前,许多诗人、词人通过诗词记录了当时的盛况。隋炀帝杨广有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唐朝卢照邻有诗:“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苏味道有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朝苏东坡有词:“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宋朝的辛弃疾有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明朝张居正有诗:“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衫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而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更是凭借一副对联“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赢得状元和美娇娘,双喜临门。

image.png

  除了赏灯以外,元宵节节最大的风俗,就是吃元宵。吃元宵这个风俗,据说是从宋朝开始的。最早的元宵,名叫“浮元子”,元宵的做法,和现在也差不多少,外皮用糯米粉搓成球,馅或荤或素,多种多样,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因为元宵在水中煮时或浮或沉,所以被人们称为“浮元子”。元宵有团圆之意,一家人一起吃,凭添了许多喜庆团圆的味道。关于吃元宵还有一个故事,袁世凯称帝后,忌讳元宵谐音“袁消”,下令将元宵改名“汤圆”,一直流传至今。

  猜灯谜也是从宋朝开始有的,那时候早就发明了纸,人们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颜六色的花灯上,再加上一些赌注,为赏花灯添了诸多乐趣。史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放烟花是伴随着火药的发明而增加的喜庆,始于隋,盛于唐宋。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硝石出陇道”的记载,隋朝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同时产生了用于娱乐的烟花。清代时关于元宵节放烟花有如下记载:“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旂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名目。富室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

  除了以上的风俗之外,为了庆祝元宵节,各地还产生的不同的风俗,或载歌载舞,或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等,有的地方还有走百病、烤百病、祭门祭户、逐鼠、迎紫姑、送孩儿灯、摸门钉、结羊肠、蚕卜、看杂技等风俗,充满了地域特色。有的古代有现在消失了,有的流传到现在一些地方仍在盛行。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在中国的古代,女人没什么社会地位,可以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允许随便出门的。有的姑娘结婚前都没有见过相公什么样子,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落下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但古代也有例外,元宵节女人是可以抛头露面的。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影视剧中,有很多大姑娘、小媳妇出来赏花灯。也正是这个特例,使元宵节成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少男少女们可以利用赏花灯这个机会,相遇中意的男子或女子,成就一桩桩美满姻缘。

  在这个有特殊的意义的“情人节”里,历史上还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破镜重圆”的故事。陈朝时,陈国的乐昌公主与夫婿徐德言面临亡国之痛时,分离时将一面镜子分成两半,各持一半,约定如果因为战火分离后,在元宵节卖半面破镜作为重逢团圆的信物。后来陈国被大隋所灭,乐昌公主被权臣杨素收为小妾,而徐德言也经过颠沛流离辗转流落到京城,为了寻找对方,乐昌公主在元宵节派老仆到街上卖半面破镜,恰被徐德言遇到,于是买下半面铜镜,并做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听到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的爱情故事后,深为感动,促成夫妻团圆,最后皆大欢喜

  另一则情人节的故事,好生在宋朝的王安石身上。王安石去京城赶考,元宵节之日在马家镇遇到马员外家的花灯上有一幅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记在心里后匆匆离去。等到了考场,主考官让他对一副对联,联为: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于是王安石以“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相对,被主考官惊为天才,从而高榜得中;王安石回家时,看到马员外家的对联仍没有人对上,便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相对,结果马员外家是对联招亲,王安石路逢洞房花烛。这就是“双喜临门”的故事,王安石在大门上手书“囍”字,并随口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结婚贴双喜字,从此而来。(陆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